- 时间:2023-11-09 21:25:56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分析自己的过去,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以下是一些好的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思政课担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任务,所以在新课标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规定的: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这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所以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说到教学我们总会自然的联想到上课,一提到到上课我们又会自然的联想到学习,再一说到学习我们又自然的联想到知识。所以我们通常对于教学的思考,对于课堂的把控都会把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作为核心和出发点,但在众多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确是个例外,因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和核心是思想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因此它的课堂目标不是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帮助学生认同了什么。不是把学生教会了,而是把学生说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总想着要教会学生什么,把知识的传递作为重心,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课堂教学的组织,这样肯定会让课堂背离《课标》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把“观点认同”作为出发点,认同—接纳—践行这应该是我们课程的学习逻辑,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处在首位的。是在思想情感的培养中扩充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在教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小圈子走到社会这个大天地中来,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人和事,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能拘泥于学生的生活圈子,要帮助学生看到他能看到却看不明白的和他还没有看到的,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达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正文都是本课话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正确观念,都是结论性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虽然有材料,但有些材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远说服力不强。其实《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于我们的具体教学来说,是为我们打了一个架子,这幅骨架是我们教学的指引和方向,是我们课堂的灵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却有点枯燥,有点晦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这幅骨架及时补充“血肉”,让他变得鲜活,变得形象,变得可感,这个“血肉”是什么,就是具有时效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例,让学生在新鲜,生动的实例中理解教材的观点,不但可以提升认同感,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培训就是培养+训练,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范文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11月11日在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去兰陵参加了临沂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观摩教学活动及互动研讨活动两种形式。会上由全市选拔推荐的优秀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纯正的发音、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素质,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感触很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法治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观摩活动涵盖两个年龄阶段,有四年级的《父母默默的爱》和六年级的《我们受特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两节法律知识课。对于难懂的法律知识,两位老师讲起来却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张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观念,帮助学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说说未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引入“我们受特殊保护”。正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呢?引入新课《专门法律来保护》。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专门法律有哪些。让生从课本中找找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师讲解出发点和立足点。活动二:专门法律我了解。张老师先借助教材中“知识窗”,让生明确相关法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学生明确后,教师在借助闯关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最后,教师发放法律条文资料,生配乐读法律条文,巩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课后践行环节,让生继续了解《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参与。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不同,应该注意。
三、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在讨论的时候不去限制学生。
张老师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课中,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鼓励学生以聊天形式来上课,让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成立一个个学习的小组,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后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抢答,让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预。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足。
2、课堂中我讲的太多,学生交流的时间略短,总感觉孩子不会、不懂,没有真正放手给孩子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需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但我的收获颇多。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以专家讲座、交流汇报、说课研讨形式进行的。首先是酒泉市新苑学校的马艳玲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她主要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解析。然后,其他各学校的老师都我们分享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了新的了解,我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日常教学中,思想品德学科一直被误认为是副科,学校、家长、学生,甚至连我们这些任教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也这么认为。参加培训后,我明白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对孩子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由于一味地抓高分,抓升学率,使得我们的孩子失去快乐,失去个性发展,甚至失去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它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突出全球意识。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为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更加重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代级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增加了学生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
教材大量增加了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使得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尽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就要具备扎实学识。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广大教师要成为一名知识丰富、业务精湛和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必须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以自己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全心为学生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担负着培育好祖国花朵的重任,如何用好教材并且能够创新的用好教材,还能做到被学生喜欢、能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思想内化于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与钻研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应当系好学生第一粒扣子。
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一个新式的学习平台,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次的培训,我们受益匪浅,培训会后我们要把自己所听、所学认真地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更好地服务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奉上更加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合格学生而努力奋斗!
总之,本次培训让我懂得了教师教学要在强调教材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本义、精髓和难点,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等,更好地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童的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俞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2.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习做人”的核心。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倾向,走向“在—世界—历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今天我们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集体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营造道德课堂。
“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发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2022版新课标整合了2011版,按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业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课标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了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迫切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
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课标对健全人格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关于三四年级健全人格的目标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珍爱生命意识的生成、培养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创设两难情境,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此类情境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珍爱生命。
二、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的一点思考和体会。作为道法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而法治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道德与法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我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形成了新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灵魂。道德是人们内心的好恶、对与错的评判准则,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有了成熟的法律体系,但它的力量仍然比不上道德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心存正义、守法守纪。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即使他身处法治社会,也有可能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我们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的底线。
其次,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现和保障。法律则是制定和实施社会规范的工具与手段。通过法治的手段,我们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法治的实施还需要道德的支撑,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应该具备正义感和担当精神,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道德可以引导法律的制定,使其更加合理、公正,也可以对法律进行监督和约束,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再次,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塑造需要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既需要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是孩子性格和道德素养的温床,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家长正确履行教育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在校教育中,学校教育者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最后,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除了依靠法律的力量,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与社会规范。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引导和推动力度,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觉悟。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两个方面。道德是法治的基础和灵魂,法治是道德的外在呈现和保障。个人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塑造需要从娃娃抓起,社会的道德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形成一种全民共建、共享法治和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落实,使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初中化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内容的顺利实施。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成效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
化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面对多样化的化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思维,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消化。但就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低下。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初中化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意识。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一课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实验物质,并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涵。首先,我为学生准备食盐、白糖、淀粉等物质,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理解和探究实验步骤。其次,在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发现物质不同的溶解性,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化学教学内容的乐趣,又能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趣味性。
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枯燥感,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在参与中获得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燃烧与灭火知识时,为了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火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燃烧火焰的危险性,同时对火灾的发生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知。然后为让学生掌握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不同起火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除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外,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保障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部分教师为更好地发挥出作业的知识巩固作用,为学生设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无法保障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重点;二是作业内容分层,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学习内容;三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以“酸碱反应”为例,我为学生设置课后思考问题:“酸碱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酸性与碱性物质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酸碱反应的实例?”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者,应积极探索更具成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与创新,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完成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4月21日刚刚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最关心的,因为它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包括教材编写最重要的依据。
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副标题叫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三句话来展开。
一、课标修订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家都知道,课标修订从2018年年底开始,到现在颁布已经三个年头,时间很长。那么课标修订一般都是这样的规律,基本上是十年就要修订一次。义教课标上一次是2011年颁发的,现在是2022年,整整过去了十年。这次修订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能够通过课标的修订,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在修订的时候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是理念,不是嘴上说一说的,而是真正能够落实到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这是我们修订最重要的目标。
时代提出新要求,比方社会的发展有新要求,百姓对教育也有新期待,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些新的成果,推动了我们对课标方向和课标内容的修订。所以,总体上来说目标就是素养导向,要让素养落地。
课标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呢?实际上有三个方面功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展开和考试评价的依据。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管理的最根本的依据,这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那么它应该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就是能用。什么是能用呢?就是保证思想性和科学性。然后我们还要管用,能发挥作用。那如果它真的能发挥作用,它就应该在内容上是系统的,方式是适宜的,可操作,也有指导性。那么好用是什么呢?好用就是简洁、清晰、具体、丰富,一拿到就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没有歧义。所以用户体验的能用、管用、好用,是我们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那么这几个特点合起来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它的一个基本定位。
二、课标修订基本做法与追求。
这一次课标修订我们要做些什么,有哪些基本追求?
每次修订课标,实际上都要看看国际上有什么新经验可以借鉴。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映我们国家课程教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优秀的成果。比方说我们这次课标修订,待会儿要跟大家讲的,比方说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比方说跨学科主题学习、素养导向……这些实际上就是2011年以来我们国家义教阶段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吸纳。这是我们的基本做法,既要有国际视野,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扎根在我们国家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这个土壤上继续前行。
我们的基本追求呢?在内容上是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那么课程内容结构化,最终的是要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待会我会重点讲它的动态化、活化和让学生进入课程。还要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分科课程,但是又不能停留在分科课程。既要承认分科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同时也要反应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就要设置一种在分科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路径。所以在每一个内容板块里都设置有跨学科主题学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素养导向的质量观。大家会看到课标结构跟11年版相比,增加了学业质量,再有就是要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设计。那么这个义务教育阶段跟高中不一样,高中只有三年,只有一个学段,义务教育阶段有九年,它自己内部就要分四个阶段,如果是五四制,它就是2322的这个学段划分。如果是六三制就是2223的学段这个划分,所以它9年里面自己就要分4个学段,有一个一体化设计。同时我们知道义务教育阶段又是一个前面要接学前,后面要接高中,所以它就涉及到一个幼小衔接和初高中衔接。在它内部呢,四个学段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学段就是小初衔接,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段衔接这个工作也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会看到如果拿到每科的课标都能够体现,在衔接方面做得比较好。
考虑六三和五四学制并存的局面,这次修订义教课标的时候,以六三为主也兼顾了五四,这也是第一次尝试。
这是我们前两部分,就是基本定位和基本做法与追求,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背景。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文本框架。
我们来看义教课标框架的内在逻辑。这次专门成立了一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组。看一下课标文本结构框架图。这个框架里,大家能够看到课标总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课程性质,第二章是课程理念。很多老师可能都不注意的这两章,其实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如果要把握住我这门学科,在学生发展当中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它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就不能不看课程性质。比方说语文,语文到底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还是工具性学科,还是人文和工具兼具的学科,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性质。我到底重视人文,还是重视工具,还是人文和工具兼备,这就是我们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所以课程性质是很重要的。
课程理念也很重要,后边的几章到底是怎么设计的,总体的追求是什么,实际上都在课程理念这个部分给大家都说清楚了。所以你如何使用课标,如何能够看到课标文字里背后所蕴含的那些东西,如果想走捷径,就要去看课程理念。
有这样的性质,有这样的理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紧跟着第三章就是课程目标。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17版的高中课标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义教课标里面就把核心素养去掉了。把核心素养去掉不是说我们不要核心素养了,而是说核心素养就是课程目标内在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就是以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表述的,更加强调它内部的关联。从文本的角度来看也很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很清晰,逻辑上也是一贯的。课程目标这个部分,因为义教阶段有九年四个学段,所以我们在总目标下面又有四个学段目标。当然就是跨四个学段的,还有一些课程当然也只有一个学段,比方说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类似于这种只有一个学段的课程,它就只是给出总目标就行了,没有学段目标。
这次义教课标,大家拿到文本以后,就发现跟以往的课标不一样,每一个课程内容,第四章这个部分开篇就有一个大的帽段,这个帽段首先就有一个关于我这门课程的内容的一个总体框架。
这个总体框架起到一个像概览性的地图的作用一样,一翻到第四章,我马上就知道我这门学科都学哪些东西,这些东西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哪一个是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等等,马上有一个概览。有了这样一个概览,形成了一张地图,然后我们再翻到各个内容部分,就是内容单位1、内容单位2等等,然后在这个内容单位里面,又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一个部分是我待会特别要重点讲的。然后很重要的就是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
所以,在课程内容部分,会看到有总览性的地图,有具体的内容单位,然后有跨越我们这些内容单位的跨学科主题,而且不仅是跨越这些内容单位,还要跨越本学科,还要跨到其他学科去的一个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我们待会也要跟大家特别交流的。
学业质量部分,这就是新增部分,2011版是没有的,有了这个学业质量我们这个课程标准就完美了、就完整了。没有质量,如何能够知道我的课程目标已经达到了呢?所以这个逻辑就不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要选择哪些内容呢?学习这些内容,我如何学习呢?学习之后,如何知道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呢?我们有学业质量来评估。
从课程性质到学业质量这前五章,是课程标准的正文部分。那么课程实施类似于附件,但是我们也是把它作为并列的一章提出来的。课程实施相当于如何保障我的课程标准能够很好的落实,所以我们要有课程实施,提了几个部分的建议。而在这里面的建议呢,大家会看到我们新增的一个部分,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是以往我们课标没有的。
有的人说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议不是重了吗?不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建议特别强调这个教研部门,包括我们校本教研这些方面的培训、研究,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这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文本框架。关于这个各章内容及其相互关联,刚才实际上已经跟大家说到了,我就不再介绍了。
四、修订重点与课标亮点。
下面,我想跟大家特别要说一下修订的重点和课标的亮点。
(一)修订重点。
这次修订的重点就是素养导向。素养导向是课标修订的方向,最终要让素养落地,别飘在空中,别只是作为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活动上去,落实到学生发展上去,所以我们说素养导向、素养落地,就是要让你在教学当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价都要目中有人。我的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仅仅是为教这样一些知识、那样一些技能,所以我们始终是把培养人放在心里。那么,它重要的亮点突出的就是素养导向、素养落地。
那么如何让素养落地呢?我们通过下面这样一些具体的做法。一个呢,就是目标表述的素养转向,那么第二个就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那么课程内容结构化,实际上里面还含着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课主题学习本身也是这次修订的一个亮点。包括我们未来大家实施新课标的时候,可能也是一个相对难点,所以我会把它单独拿出来也再说一下。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学业质量是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是一以贯之的,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内容板块的学业要求,再到学业质量,再到最后的评价建议,是一以贯之的素养导向。另外,我们在课标文本最后这个类似于附件的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二)课标亮点。
下面就具体的一个一个来讲这样几个亮点。所谓的核心素养它既是我们这次课标研制全过程的一个主线,也是我们课标文本的灵魂,贯穿在整个课标文本的每个部分、每一章,所有的章节都有核心素养。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
首先来看课程目标部分,核心素养是一个自觉转向,原来所有的教育和教学都是要培养人的,没有说不培养人的。但是通常在课标里或者在教学当中,有时候就忘了我们是要培养人的,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传递上。这次要把散落在隐含在原来课标里的那些培养人的那种东西,给它凝聚起来、提炼起来,成为核心素养。
如何让核心素养变成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部分呢?首先就是通过课程目标来体现,举三个学科的例子:一个是数学、一个是语文、一个是体育。大家看,数学就直接提出来,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目中有人特别凸显。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来确立课程目标。我们就能够看到从性质到理念到目标之间的关联。体育健康课程要培养什么核心素养?主要通过体育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它的几个素养。那我们就可以看到课程目标是从核心素养维度来表述的。
为什么这次课程目标提到核心素养的时候,既没有说学科核心素养,也没有说课程核心素养,而就说学生核心素养呢?高中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就质疑说难道学科还有核心素养吗?核心素养难道不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吗?确实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次在义教课标修订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不是你这门课程有没有核心素养,而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去发展核心素养有哪些贡献。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以后,学生能够形成的素养,这就是你这门课程的贡献。
这样就解决了所谓的学科素养是不是学科的素养的争论。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学了这门学科以后所形成的素养。所以,既有这门学科独特的那些东西,比方说像体育有运动能力,有健康行为,这一定是体育特有的,而这个品格也是体育品德,但是品德本身又是一个共同素养,所以它就解决了所谓的学科只培养自己的这个学科素养,而不培养那些共同素养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就很好地解决了目中有人的问题。目标不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技能他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就把知识技能转化成人的发展。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表述目标的时候就完全是按照核心素养的维度来看,比方说我们看历史,历史提出了五个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目标表述就相应的表述为: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那么有了唯物史观了,你才能去看待历史。所以初步学会,是谁学会呢?是学生学会。学会什么呢?学会用唯物史观这样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也就说我不仅要学会、掌握唯物史观,而且我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去看待历史,这就是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素养了,然后时空观念也是一样。我们就一不再说了,大家看历史的总目标有5个,这五个就对应着上面的五个素养。
如果是按照核心素养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的话,那么这样就自觉的转向了学生素养的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掌握量和掌握程度上。所以这时候大家就会问,如何能够把知识和技能变成素养呢?这样就有一个转化,这个转化恰恰是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不断的转化的,就是你不学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有素养。
但是,我们说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不有意识的去培养人的话,也不可能有素养,所以我们就要做好转化的工作,这也是我们课程标准研制,包括我们将来教学要做的最大量的工作就是转化,就像我们小孩吃了面包、吃了肉,不是吃了面包还是面包,他要通过消化吸收变成孩子们的营养,变成最后你的骨骼、你的肌肉、你的血液,然后慢慢你长大了,就是要有这样的转化工作。
下面来看学段目标,因为很多这个学科都是九年的,像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都是九年,包括还有一些比方说像这个信息技术、像英语都是,英语是七年,然后信息技术是五年,都是跨学段的,所以就有学段目标。那么这个学段目标,跟总目标是一一对应,然后是对总目标的分解,那么这种分解实际上我们要看到的是学段之间既连续又有进阶,也就说既能体现这个学段的特点,又能够体现学段之间的互相的这种连续性。大家看各自学科的这个学段目标,就能够看得很清楚。
2、课程结构化:让学生进入课程。
课标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我们都是在做结构。
先从横向看,义务教育阶段有很多课程,颁布了16个课程标准,那么也就说相应的就会有16门课程。当然了,外语有英语、俄语、日语,当然你可能只选一门。俄语和日语如果用英语替代,那还有14门课程,那么这14门课程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统一的语言课程体系,那我们在做课标的时候,你就不能说数学就做数学的,物理就做物理的,我跟你都不搭档。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我最终要培养的就是那个孩子,那一个人。所有的学科之间都应该是有关联的。虽然我是站在我这一门课程这个角度来做我的课标,但是你做的时候你要想到相关课程,比方说语文,你就要想到有语文、有外语、有历史、有地理、有道法、有外语,这些相关的文科。你可能就要想一想,我的内容跟它有重合吗?我的难度跟它匹配吗?你可能就要这么想,理科同样也要这么想。那么我想完跟我相关的课程以后,我又要想我在统一的这个育人体系里面,我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从我这一门学科想到统一的育人课程体系,再从这个统一的育人课程体系回过头来看我这一门课程。你才能看得清楚,我应该选择什么,用什么样的难度,如何来组织,如何能又不重复又能够体现我自己的课程内容,又没有遗漏等等。这样才能做一门好的课程,而如果做成这样,它一定是能够处理好我自己学科内在的系统性、逻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关系。
从纵向来看,我就要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我这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的、纵向的进阶。在研制我这门课标的时候,我怎么样能够找到一个核心的东西,这个核心的东西可能是核心的概念,可能是一个主题或者是若干个任务群,那么这些核心的概念,或者是关键的价值观,或者是方法,或者是技能,它一定是螺旋上升不断扩展的。如果我能够找到一个观念或者一个主题、一个任务群,它是逐渐扩展的,那么我围绕着这样一个能够逐渐扩展深化的核心概念、价值观或者方法等等,我就能够组织学生的经验,或者说学生的活动。那么这样,我们就把学生就卷进来了。学生就成为我课程设计的非常重要的要素。这是我们纵向在考虑课程的时候要讨论的。在纵向考虑的时候,还要讨论这个学段特征、幼小衔接等等。我们最重要的是讲那些大观念、大概念、任务群如何成为我组织课标的那个核心的东西。
这是我们讲的,为了表现我们的这个结构化,在课标文本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帽段就会有一个总体性的说明。比方说像地理,给的就一个特别清晰的,有一个表或者说有一个示意图。大家看到这个示意图马上就知道地理就要学这些,认识全球、认识区域,然后呢,不仅有知识,它还有地理工具,学生要运用地理工具从事地理实践。你看他要学习这些,怎么学习呢?要运用地理工具从事地理实践。所以,你看当我们内容结构化的时候学生的活动是要进来的。
这个我就简单这么说,这是地理的关于那个概貌性的那段文字也很清楚,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地理的这个课标来看一下。
我们刚才讲到内容结构化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要活化和动态化,它要用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尤其是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双减。那么“双减”怎么减,如果内容还是那么多细碎的、散在的、零散的东西,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教。这就不能“双减”,我们要减一定从内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关键的核心东西讲清楚,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所以我讲清楚一就可以带出十,这是我想我们在这个课标修订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双减做服务,也是课程结构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核心在我们在做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时候,肯定是要围绕着重要的、核心的、关键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来组织课程内容。
那么组织课程内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课程。那么如何来进入?
下面跟大家来讨论几个问题,比方说让学生进入课程包括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我们这么多年来课程和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大家心心念念想要落实的东西。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途径。回过头来看2001年的课改,当时特别明确的提出学习方式转变,要从接受学习转到探究学习,也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提法是非常积极的,就是想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生动活泼起来。但是如果不变课程内容的话,单纯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就只是表面的、浅层的,是根本落不到实处的。所以我们就会在教学实践当中看到很多很奇怪的现象,让学生探究不好吗?为什么老师都不愿意让学生探究呢?老师呢,就觉得这个内容我这么讲下去挺顺的呀,干嘛要探究呀?一探究学生就乱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他探究啊。本来这个内容讲就讲清楚了,干嘛要探究啊?我们看到实际上是因为内容没变,内容还是叙述性的,还是知识,这种内容叙述就可以的,不需要探究。当时教育报的记者叫李建平,稍微像我这么大年龄的老师就会知道,李建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新课改:拒绝表演课》,就是说很多老师专家去听课,他就表演给你看一节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等专家们走了,他就该怎么着还怎么着,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
回过头来想20年前,光改变学习方式是不行的,实际上方式始终是和内容结合的。比方说我们2001年新课改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失误,就是仅仅拿到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而没有把布鲁纳的结构课程拿来,没有把结构课程和发现学习统一到一起。实际上布鲁纳在谈发现学习的时候,一定会谈到发现学习与结构课程是两位一体的,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如果是结构课程就一定需要发现学习,如果是发现学习,那么他所学的一定是结构化的课程。
所谓结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这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法则。那种适时性的知识,即时起作用的技巧是不需要发现学习的,你告诉他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用探究、用发现,当然应该有结构课程。我们经过20年的实践误区,包括这么些年来很多老师的探索,让我们意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课程的结构化,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没有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习方式是不能转变的。
这次在课标里面提这个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们就是以主题,以任务群、大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出现的,有了重要概念、主题、任务群等这样的组织方式,每个内容单位下面还有三个东西: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这三个东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内容要求就是要让使用课标的人知道学什么?学什么是很重要的,要防止内容虚化。很多老师反思说,2001年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式化,而且使内容虚化了。没知识怎么可能有素养呢?你不吃面包、不喝水、不吃肉,你怎么可能有肌肉、有骨骼的生长呢?不可能啊。所以学什么是很重要的。学什么知道了,还要知道学到什么水平?就是要给出学业要求。
学这样的内容,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应该怎么学呢?我们就要给出教学提示。怎么学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不顾这个轻重缓急、一股脑的给一通各种类型的活动,而是要讲清楚学这样的内容,学到这样的水平,必须经历的最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是什么?这样的逻辑构建出来以后,他就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程结构。
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课程编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这样我们就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他打开了,给他显性化了。
整个的这个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结构化,学生就进来了。他怎么进来的呢?不是这个人进来了,是通过他自己的主动的活动进入到课程当中来了。所以这次课标修订就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标研制的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提供内容了,提供内容的同时,还要提供学生应该怎么学习。这是这次课程编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不同的课标,可能也稍微有一些参差不齐,有的可能好一些,有的可能相对弱一点。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次都努力的让课程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结构。
这样的一种三维课程研制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得益于这些年来很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探索。比方说我们在课程中心的指导下做的深度学习这个项目,就倡导学习单元。
什么叫学习单元呢?举个例子,如果过去的备课,我们是一课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备一课的话,我们就把它叫做。如果你这么备课的话,它就非常零散,是线性的。所以我们经常说,如果知识是线性排列的话,教学就有可能是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项的逐项训练,就是力量平均使用,内容等量齐观。你就会看到特别没意思,就像一条直线一样,是枯燥的一条直线。但如果我把这些砖盖成一个有结构的房子,不同的砖在这个房子里面就起到不同的作用。比方说承重墙的那个砖就重要一点,不是承重墙的那个地方,你就可以打掉它,就简洁化,就是那种最简装修,承重墙就很重要,不是承重的其他地方就没有承重墙那么重要。在这个有结构的房子里,我们就知道不同的砖起到不同的作用,这样就不再是等量齐观,不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那个要紧处使大力,而不要紧的地方我可以一带而过。这样,整个的学科结构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那种起伏、高低,听到那种旋律。他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好的。但是仅仅到了房子这个部分还不行,虽然比知识点好多了。这个房子如果只是一个样板房,我去参观了一圈,我就走了,我觉得这个结构也很好,但是跟我没关系。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要让学生进入到房子里,要让他在这个房子里生活,在里面吃喝拉撒睡,交友、读书,处处都留下他生命活动的印记。这个房子就变成了他的家,跟他有生命关联,有情感观念。这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单元。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实际上要设计的是学生的活动。同样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也要把学生的活动设计进去,让他变成一个活的内容。这就是课程内容结构化,让学生进入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再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旁观那个内容,而是跟他发生情感的意义的联系。
实际上这个课程内容结构化早就有,但是我们不够重视。比方说上世纪70年代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马新兰老师,他就已经在做这个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探索。
当然他当时不叫内容结构化。大家看这是他当时画的一张图,我们从杂志上给他拷贝过来重新画了一下,当然这只是画的数学代数部分。
马老师把小学数学代数部分500多个知识点,凝炼成十多个核心概念。你看他从500多个知识点,那一块一块的砖,构建成了有结构的十几个核心概念,然后在核心概念里面又找到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个和差倍分是最重要的,比方说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等等。有了核心,一切东西都在里面。内容一旦结构化了,学生一定是能进入到里面的。
马老师说,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把知识结构变成学生头脑当中的认知结构。如果找到了知识结构,你马上就意识到不能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应该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去下功夫。所以如果我是建立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学生对那个概念,尤其是这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就在不断的理解,反复的认识和运用。所以刚才说的那个纵向的,就是要找的那个最核心的概念,他不断在扩展、深化。随着这个概念不断的扩展和深化,学生活动也进来了。因为他能够不断的理解,反复的认识和运用。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仅有分析、归纳、综合,不仅有这样思维的部分,他还有悟的东西。你看马老师说还有悟,就有想象、情感的东西在里面,就发生意义关联。是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很高的。难的不难、旧的不旧、新的不新,因为一切难的都是从最容易的那个和这个发展变化过来的,只要你会做加法,乘法除法减法你都会做是吧。旧的不旧,因为一切旧的东西,都会生发出新的东西;新的也不新,因为一切新的都有旧的做基础。这样学生也很有自信。我们刚才说到布鲁纳,布鲁纳说发现学习有四点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我们很多人都忽视了。他说发现学习可以缩短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马老师的这个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网络图,马老师朴素地看到了这个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可以缩短的。这样的教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信,他就会觉得我也可以去发现新知识。只要我有基础,我就能发现新知。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只有那些大科学家,那些书上的人物才能发现知识。可惜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越学越没有自信,越学越不想学,越学越觉得自己太没用了。而这样的内容结构化的方式的教学会让学生越学越有自信,越学越想学,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对学生的意义。他真的是让学生成为主体了。
还有一个数学老师,俞正强老师,他在我们还没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时候,作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他在备课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应该是整体备课,应该是在结构里备课。比方说二年级初步学习长度计量单位,先学厘米认识的时候,虽然分米的认识和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后面才学的,但是不能因为二年级不学分米的认识,我就不去考虑。我只是备这个知识点,如果我只是备这个知识点的话,那可能就是讲厘米是什么呀怎么表示等,可能就是用实际的方式。但是如果在教二年级的学生学厘米认识的时候,我考虑到这样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后面还有分米,还有米和毫米,那我就会整体来考虑。我就要在这个整体结构当中考虑厘米应该怎么教。如果厘米这么教,分米和米和毫米又应该怎么教,就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考虑。
因为厘米的认识不仅是长度计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一切计量单位的起始课。所以这个部分的教学就非常重要,是一个种子课。在紧要处或者说在要紧处要下大功夫。所以俞老师就说“在厘米的认识这个部分我要用经验改造,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计量单位是一个标准比较物”。标准比较物在生活当中就有比较物的东西,然后标准比较物只不过是把我们生活当中的东西给他标准化了而已,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个厘米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不是老师告诉我的,所以他花大量的功夫来做经验改造。到分米的认识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功夫了,只要操作体验,到米和毫米更轻松了,猜想验证。你看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会用不同的方式。课程内容结构化了,你才能够用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你这样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学生就进来了,学生就成为主体了。他不再是我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而他真的就成为主体了。他在活动、他在学习、他的学习就真正发生了。这是我们讲的这个总体考虑。
当然语文也可以,比方说这个视频,应该是台湾的一个老师讲我们中国古代特别有名的三篇散文。她在讲的时候,就引用了南宋谢访德引用安子顺的说法: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寄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她就不再是一篇一篇的来讲《出师表》《陈情表》或者《寄十二郎文》。她是把这三篇文章归到一起。她讲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品格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就变成了一个结构,变成了一个整体。苏轼也说过同样的话,就是读《出师表》《陈情表》都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落泪他会怎么样。这就是中国的人,中国人的文脉、气脉,如果我们这么去讲语文,语文就生动起来了,学生就进入了。
北京四中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特级教师叫李嘉生老师。他讲岳飞的砚铭就特别好,我就听得特别感动。
他说岳飞的砚铭上有几个字写的是:持坚守白,不磷不锱。这个砚铭后来被谢枋得得到了,他特别珍惜岳飞的这个砚台,后来文天祥出征的时候,(文天祥跟谢枋德是好朋友)谢枋德就把岳飞这个砚台送给了文天祥。文天祥拿到岳飞这个砚台以后,就在这个砚台的背面又刻了一段话:“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不失道自全。”他等于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了岳飞砚铭上的这八个字,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这个人品。
持坚守白,不磷不锱是从哪来的呢?是出自论语。论语里面讲: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所以岳飞的砚铭,包括文天祥的这个后面的解释,实际上都是对论语这句话的解释。我们就会看到,当我们把论语、把岳飞、把文天祥放到一起的时候,语文既有语文的那种美,文字的美,而且还有这种文脉、有气脉、有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价值观都在里面了,学生就进来了。他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说论语说了那么一句话,我也不知道,这句话后来还用在哪里了,我不知道,反正那么一句话背一背就得了。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原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人格品性是这么传下来,是通过文字传,文字内里就有这样的人格、品性。我想这样的语文,我们学生就变成活的了。学生也活了,文字也活了。
我想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刚才讲了很多内容结构话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进来。但是也一定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只要课程内容结构化就可以了,好像不需要重视知识点了。实际上呢,课程内容结构化不意味着知识点不重要了,而是要在结构化当中,或者说在结构当中重新去看待知识点的价值。我想这是我们要强调的,而且要反对所谓的通过知识结构化来模糊化、虚化知识点的这种倾向。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王岱老师,我们北京很有名的一个语文老师。他就谈到我们要结构化,但是不能脱离开语文活动。
他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活动。读写是什么?是最基本的语文活动,也是最基本的技能。他在讨论一个小说单元的时候,他说我们要整合,但是呢,更不能放弃对单篇文本的阅读理解,如果没有对每个文本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由整合而设计的比较阅读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想,我们在结构化的同时,也一定要强调知识点还重要。但是要把知识点放在总体结构当中去理解。我们不能再走偏了。不能从一个极端又跑到另外一个极端。这是特别要强调的。
3、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种积极稳妥的课程设计。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跨学课主题学习。
我们刚才给大家看那课标文本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身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部分。但是因为他很重要,所以我们单拿出来跟大家说一下。我自己感觉,我们课标研制过程当中,我觉得他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课程设计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积极稳妥的课程设计。为什么呢?就是我刚才也讲了,我们不可能不要分科课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还主要是大量的分科。很多人都以为芬兰已经不要分科了,都现象教学了,实际上芬兰教育部若干次在辟谣,不可能不要分科。但是,我们又不能理所当然说既然是分科那我就分科好了,那我就不要综合化和实践化了。我们说既要分科也要综合和实践。怎么办呢?我们要找到一种承认分科课程设计合理性的前提下,如何在实施的时候,让他综合化起来,让他实践化起来。我们就找到了这个这个跨学科课主题学习。
跨学课主题学习,很多人都会说这个跟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科实践都很像。对,他就是很像,但是又不同。比方说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没有学科依托,那他经常会指重经历而轻知识学习,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仅仅是一种方式,没有什么依托,而且也造成到底这个研究性学习谁来管呀,就专门弄了一个什么课。当然,就是做的不好的学校,可能这个老师没课可上,就来教研究性学习了。
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学科依托的,它是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它有责任主体,就是某个学科,但是又要立足我这个学科去主动跨界,站在更大的这个学科育人体系里面,我怎么样去跟其他学科建立关联。所以这样又帮助了我们学科内部不仅仅是这个自己内部知识的综合。比方说2001版和2011版的数学课标,都有这个所谓的综合与应用。但是当时的综合与应用,只是自己学科内部的知识综合和知识实践。这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不仅要有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还要主动去跨界。所以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分科设置课程的解弊和补充,它是非常重要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
就是它是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因为我要针对一个问题去解决,所以学生如何介入,介入的方向怎么样,我的努力的程度怎么样,就会随时影响那个结果,这时候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参与是很重要的。如果我有一个学习的内容,无论我如何参与那个结果都是不变的,我就看不到我努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跨学科主题的真实情境和开放结果,就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那种创造性实践,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前到了学科学习阶段,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性,让他提前能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去参与社会美好的创造。我想这也是很重要的。
数学学科,了他们的素养是“三个会用”,跟历史说会用什么什么一样。你看他说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那么你得先学数学,这就基于学科的。谁来学呢?学生来学。学了之后你才会有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学了之后干什么呢?要去观察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和表达现实世界,所以你就要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广阔而沸腾的社会生活。在思考在表达的时候在观察的时候,你就不可能仅用数学的东西,而是主动在用其他学科的东西。在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时候,可能也会使自己学科的这个学习更加深入。这是我们说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很好的处理学生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4、学业质量:素养导向的评价观。
学业质量呢,我们简单讲一点,就是它是素养导向的。
那我们来看语文课标,我觉得写的比较清楚。
语文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与主要维度的结合课程内容来整体刻画。它说我分四个学段来做,然后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境,整合了识字与写字等等语文实践活动来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
大家看它先分学段,我们不管,如果我们拿一个学段来看,它又是有什么情境呢?它的测评首先是有情境的。你是日常生活的情境呢?还是文化文学体验的情境呢?我们先确定情境,确定了情境之后,我再来结合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识字与写字还是阅读与鉴赏?有实践活动然后结合这两个部分,来描述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用这样的关键表现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个水平,我想这是情境。核心素养的这个语文实践活动知识,在测评的时候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课程实施部分,为了能够测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课标还提供了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样题和说明。
比方说地理有一个样题就做特别好,它有这样一道题,然后它就给一个解释。怎么解释?
它有说明,比方说我测什么内容,测试内容就是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活动、有工具应用,然后它最后要告诉你通过这样的测评,测试内容,要考察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体协调观。这样的测试内容、具体的任务又有什么。它有这个具体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然后又有情境创设。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所以有了这样的具体的说明,就能够帮助老师们很好的返回来看,我的教学应该怎么样进行,才能够做这样的题目,我将来是不是能够参照这样的样题来出我们的考试题。所以我们整个的课标,这个设计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类似这样的如何通过具体的内容来测试核心素养,也给出了很好的操作性的建议。
这是我们这次课标做得特别好的地方。主要说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内容、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和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这四个部分,这些部分都是要让核心素养落地,核心素养落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2022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标细化了培养目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深入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新变化。
1、新课标细化了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从五年级开始,明显地看出课本内容增加了许多政治性、历史性、地理性特别强的知识,六年级上册的德法课本是法治专册。
2、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从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近代史到现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正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体现。
二、新思考。
1、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2、要牢固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通过新课标的解读,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教师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自己真的是收获匪浅。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吸引力。
自己也清楚了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
同时,进一步扎扎实实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育生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创设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新心得体会范本篇十
9月20日,哈尔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研讨与教学分享南岗现场会在育红小学举行。哈尔滨市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王玲、南岗区道德与法治(品生)学科教研员-,育红小学校长-、副校长-,以及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全体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周萍老师主持。
活动中,育红小学-老师作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认识您了》一课教学展示,通过比眼力、猜名字和填字游戏等活动设计,引领学生观察、模仿、交流,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学会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祝福。
展示课后,育红小学-老师、长虹小学-老师、团结小学-老师、复华小学-老师,分别针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就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研讨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呈现了儿童习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基本架构。
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周萍老师在活动中,对一年级新教材作深入解读,为全体参会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考和新方向。市教研员-老师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教育部于20xx在全国范围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并将小学《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要求、新教材,对小学品德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本次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及学习的平台,对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会后,南岗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利用qq群、微信群,组织区内道德与法治教师结合本次活动继续进行交流与学习。
10月17日,我们办事处品社教师齐聚在微机室,在网络上认真学习了新教材培训。很荣幸领导把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给了初任品社教师的我,所以我抱着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新教材的培训。下面把这次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本次培训的主讲人是由教研员方丽敏和安子琴来担任“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更名的意义就是“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堂”。
一年级教材里面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就是体现法制精神。我认为这一内容体现的主要是规则教育应该是小学法制教育的重点,规则教育应该是一种法制教育的内涵,例如《校园里的号令》这一课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懂规则,守规则进而体现出法制精神。我们一起回顾“老虎咬人事件”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
教材有两条线索:
明线:儿童生活的时空顺序。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
教师在讲述教材的主要特点时就这四个方面分别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比如第二点体现中华文化传统,有中国味主要体现在第10课吃饭有讲究,教材中采用了儿歌童谣的表达方式,儿歌童谣简明易懂读起来郎朗上口,让人喜爱。
我觉得在学习时,应该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感悟、榜样学习和批判反思等四个方面。在生活中感悟教师出示的实例是这样的。老师偷拍下学生上课铃响后学生的表现,在课上播放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回望反思,哪些行为上是不当的,哪些值得表扬。
20xx年9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召开的教科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情况和教材内容解读。外出学习是一次很好的和别人交流的难得机会,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从最初的《政治常识》到今天的《道德与法制》,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将政治内容淡化,强调道德,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经历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认同自己,尊重他人(重点强调在家庭和个人领域)。
两位徐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
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据徐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5s寝室心得体会总结(优质9篇)
- 学习分析检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检测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七篇)
- 没完成任务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8篇)
- 纪检监察心得体会简报(优质9篇)
- 外科医患沟通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外科医患沟通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有哪些(九篇)
- 2023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心得体会(精选9篇)
- 2023年不忘初心忆党史心得体会精选(汇总10篇)
- 防毒禁毒知识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15篇)
- 蒙眼游戏团建心得体会和方法 团建游戏蒙眼走路(八篇)
- 最新学生暑假心得体会怎么写(优质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