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用亲身经历和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文化自信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及其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参加了一场有关文化自信教育的报告会,此次报告会我深受启发,对文化自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文化自信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自信教育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报告会中,专家们以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为依据,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上更上一层楼。例如,报告中介绍了中国亲情观念的传统关怀之道,使我深受触动;还有关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类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不理解,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文化自信教育提升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在报告会中,我看到了许多具有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的事例和成就,这些无一不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开始明白,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珍贵,更要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报告会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要以此为资本,对独具特色的国家文化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发扬。
第三,文化自信教育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我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报告会中,专家提到了新时代对于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要求,强调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这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意识到了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我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
第四,文化自信教育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思维方式。在报告会中,专家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讲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和思维方式。一方面,这种方式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使我明白了只有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这种思考方式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这种思考方式的引导让我意识到,要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最后,文化自信教育让我明白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报告会中,专家们反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势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国民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必要手段。我深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明白了我们要维护和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责任。文化自信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参加文化自信教育报告会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学习到了宝贵的思考和思维方式,明白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在文化自信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思考,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肯定与认同,更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并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对话的精神状态。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的根、灵魂和集体记忆。保持文化自信意味着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对智慧、情感和价值观的传承。传统文化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并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其次,文化自信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化自信不是对其他文化的排斥与矮化,而是要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尊重其他文化,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和接受世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在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汲取其精华,取长补短,推动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第三,文化自信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与贡献。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我们应该有自信地发掘和培养当代的艺术家、学者和文化创造者,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贡献。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已有成果的鼓励与赞美,更是与当代对话,引领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
第四,文化自信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国家必须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有信心并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努力,国家才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文化的软实力。
最后,文化自信是对国民思想觉醒与精神追求的引导。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国家,其国民也必然具有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通过培养和弘扬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引导国民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文化人才,推动国家国民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它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与贡献,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对国民思想觉醒与精神追求的引导。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保持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文化的自豪和认同,更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此次活动按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拟定“不凡的道路伟大的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实践主题。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让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下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学习研究结合起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研究,让大学生深入理解长征在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的伟大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充分认清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深刻理解伟大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认清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_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新长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实践要求。
1、参加人员:本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全体学生,分组进行(5人左右)、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3、实践内容:以“不凡的道路伟大的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题目,撰写研究论文。
4、成果形式:
(1)考察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以参考选题,也可以围绕主题自拟。要求如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实践主题要求;结构合理,论述精当,史实准确,史料翔实,语言流畅,文风清新,符合学术规范。
注意:引文和史料要注明出处。为著作的,要依次注明著作名称、卷次、出版社和出版年月、版次、页码;出处为期刊的,要依次注明期刊名称、出版年月日和期号;出处为报纸的,要依次注明报纸名称和出版日期。
(2)制作ppt或视频:要求展示实践论文代表性观点,记录小组讨论、研究、采访以及每个小组成员对于实践活动的感想的代表性图片或视频,ppt不少于20页,视频要求不少于10分钟。
(3)要求原创、严禁抄袭。
5、验收形式:组织实践论文报告会,分组进行交流汇报,计入平时成绩。
四、调研论文参考选题:
1.论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2._论长征与长征精神。
3.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的情报工作的研究。
4.论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
5.红军长征的原因分析。
6.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分析。
7.红军长征是否是战略转移?
8.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_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
9.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研究。
10.红军长征时期中国_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11.外国人眼中的红军长征研究。
12._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与贡献。
13.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研究。
14.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研究。
15.红军长征胜利的经验、影响与意义研究。
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论文写作要求。
(一)标题。
标题要简短、扼要、新颖,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不超过20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篇名。
(二)摘要。
论文应附有中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应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写明文章主要观点,一般不超过300字。
(三)关键词。
(四)正文。
1.文内标题尽量简短、明确。标题层次要规范,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
2.文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特殊需要,应避免使用旧体、异体和繁体字。
3.字数在3000字以上。
(五)参考文献。
文中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观点,要注明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类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
中国、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后者是狭义的解释。文化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促进人体生物进化。文化是指人与自然相对应、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
《博弈圣经》中说: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每一个人的观念都是一个文化信息,它会形成一个有规则的文化私湍。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言,自信是一种多么重要的信念和心理状态。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自信,才会有奋发的勇气,自信,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来说,文化自信是必修课。
文化自信必须以文化自觉、自省作为基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国运的沉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而文化自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自己是否足够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会从天而降,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完美交融。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我们的文化都体现着包容的特性。自信不是盲目的排外,更多的是包容并蓄,是一种“和谐万物”的大智慧大气度。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在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地吸取融合、兼容并蓄,让世界人民了解传统、博大、神秘的东方文化,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永不褪色。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建设,这为我们当前全社会蓬勃向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对财富分化、经济危机、文化碰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等文明困境时,中华文明创造性地转化和运用“仁者爱人”、“道法自然”以及“和”、“合”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表现出尊重自然规律、承认差异、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等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保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含着我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底蕴,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在当代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好像改变了很多,但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至始至终并没有改变。人生观中的尚“和”精神,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追求世界万物的和谐,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而今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引下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
文化自信表现在对于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上要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要具备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才能够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文化和文化发展;才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认识各种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首先,在于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在文化中,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是对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对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要有批判的`勇气。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仅要有辨别文化的能力,更要有批判的勇气,好的要给予坚持和鼓励,坏的要敢于批判和揭露。最后,对文化发展的趋势要有预测能力和掌控能力。当今的中国处在文化振兴时期,我们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建设文化,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的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的世界快速发展,文化也处在交融频繁,我们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还要知道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进攻”、“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只有主动预测和掌控文化发展趋势,练就一双识美丑、辨真伪的“火眼真睛”,敢于并善于批判继承,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前景。
在今天的文化格局中要有更多文化惠民的成果。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权利的平民化,让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分享传统文化。这些应该是零门槛的,甚至不能是低门槛。培育健康、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按照公益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运用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特色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一些广大群众能够参与的文化创作、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今天的中国开放了,不能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这才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使命。只有人民群众接触、参与、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才能够相信和拥护这种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所以归根到底文化的根脉还是属于人民大众的。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_、_、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_年11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_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_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定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保持文化独立性和自我认同的态度。研究和探索文化自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进行文化自信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以及如何将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相结合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保障。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在清晰认识和自信地对待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时,才能在文化冲击中保持独立性和个性化。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能够培养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民族精神和创新力,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需要从深入研究和传承文化中来。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够真正认识和自信地对待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在研究自己的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解读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挖掘文化的精髓和亮点,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向内寻找自信,还需要向外交流和合作。在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
最后,我认为要实现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人士的任务,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培养具有自信、创新和包容精神的国民。同时,也要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保障,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文化以增强对自己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的自信;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自信还需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切意识到文化自信对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性。通过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信念。文化自信是指在全球化的今天,坚守自身文化特色,维护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的信心。它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并有自信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需要具备自信的心态,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经过研究,我更加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
其次,在研究中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乡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人口流失、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对农村地区本土文化的忽视和放弃。通过研究,我发现,乡村振兴需要基于文化自信的发展目标,即要承认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的价值,并进行创新和传承,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撑点。文化自信不仅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的动力。
第三,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支撑。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文化自信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通过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我发现只有在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为自己的未来制定正确的目标和规划。文化自信能够帮助个人树立坚定的信念,增强自己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敢。
第四,文化自信的研究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尤为重要。而在文化交流中,文化自信则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各国各地区在交流与融合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文化多元性和和谐共存,也能够丰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视野,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最后,通过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努力。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要积极研究文化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培养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同时,我们也要跨出去,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践中去。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我更加明确了其内涵和价值,并认识到它对乡村振兴、个人成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个人和国家的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文化自信是指个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也是国家的软实力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研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研究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并总结个人在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要研究文化自信,首先需要认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文化自信是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坚定认同。要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本国历史和文化,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和名人事迹,以及了解本国在历史上的贡献来实现。
第三段:宣传推广本国文化。
研究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宣传推广本国文化。宣传推广本国文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举办本国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制作文化宣传片、发布文化类书籍和电影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本国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引导,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推广本国文化活动。
第四段: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研究文化自信还需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这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报,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另外,要注重培养审美情趣,欣赏本国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少年儿童是文化自信的主要培养对象,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关注他们的文化教育,确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和认同本国文化。
要深入研究文化自信,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豪感、文化自觉性等方面入手,从量化和定性两个层面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群体,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化自信的发展。
结尾:
总之,研究文化自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每个个体都是文化自信的主体,通过了解本国文化、宣传推广本国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途径,可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程度。希望通过持续努力,我国文化自信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国家的崛起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_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_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媚外,成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代写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_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是保障,“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段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全面总结自近代以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后,得出的毋庸置疑的结论。“制度自信”的提出,充分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文化学文化层次理论的观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构成了文化的完整结构,也就是说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既依托并产生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又反作用于物质和精神文化;既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又可能成为文化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所以制度文化在三个子系统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的变迁将会引发文化结构的整体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在”向“自觉”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救亡图存的过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进行的,而且这种文化自觉是从西学东渐初期被动的“自觉”,发展到中国_成立之后主动的“自觉”,即中国_人开始“非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_文化自觉的过程。_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_在这里不仅谈到了文化自觉的起因,而且提到了文化自觉的意义,是中国_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点睛之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使中国_人逐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不仅诞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_思想,还催生了指导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文化理论,但绝不同于经典作家的理论,他们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基于国情、世情和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而实现的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是我党和我国文化自立的标志。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难以走出文化或中或西的“两难”境地,就难以摆脱苏俄模式,就难以摆脱或左或右的思想困扰,也就难以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归根到底一句话,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的文化自立。
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文化自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根植于中国土壤中的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二是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把握、吸纳、建构、创新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中国_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文化自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立的前提。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立,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被近百年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文化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不断复兴,这些不争的事实显示了我们所坚持的文化的珍贵性,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所以我们又可以说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既然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完整系统,三个子系统的互动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动态发展,那么制度自信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制度和物质、精神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制度是根据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按照某种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而制定的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的存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文化催生的气场,又是维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和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相依相存,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文化的存在,才推动了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对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制度的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个文化的价值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_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信。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种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党在_思想、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制定出来的,它不仅符合国情、世情和党情,而且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成果所证明,是符合当前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觉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文化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立,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诚然,本文中的文化自觉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中国人的文化选择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由“自在”走向了“自觉”。其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会停止,理论文化创新将不断继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不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断的理论文化创新,就是文化自觉基于文化自立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含义。文化自觉包含制度自觉,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将带来更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后,应该在坚持国家的具有阶级属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强化、并在制度构建中真实体现“普遍利益”的思想,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自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中国_人始终秉持这一思想理念,树立“人民主权”观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保护和体现人民的“普遍利益”。同时,制度自信不能盲目自信,中国_人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改革理念,认识不足,承认差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不断优化设计,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制度自信需要我们大胆承认制度的不足,积极推动和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树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去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文化自信教育,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我参加了一场以“文化自信教育报告”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并深受启发。在这次学习中,我对文化自信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首先,文化自信教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最终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力量上,更要考虑其文化力量。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展示给世界,树立起更加自信的形象。
其次,文化自信教育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从自我认同开始的。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要自觉地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只有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我们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再次,文化自信教育告诉我们,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强学校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文化自信教育告诉我们,文化自信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有着多元文化的传统。我们要既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要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借鉴学习,取得共同进步,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其他文化,而是相互尊重、包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文化观。
总之,文化自信教育是培养国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它鼓励人们树立自信,有自己的文化立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次学习研讨会让我对文化自信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今后,我将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以更加自豪自信的姿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信任。作为一个现代国家,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文化自信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加强国家凝聚力。一个拥有强烈文化自信的国家,可以凝聚全体公民的力量,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次,文化自信能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一个具备自信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增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此外,文化自信还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韧性。
要培养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深入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属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主动传承文化传统来培养文化自信。这包括向下一代传授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参与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活动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认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研究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有益的方法和体会。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研究文化自信需要大量的学习和阅读,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渴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其次,要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后,要持久坚持。研究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不断积累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自信。
第五段:结论与展望(200字)。
通过研究文化自信,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和自豪感,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努力在传播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中做出更多的贡献。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文化自信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摘要:本文中,笔者总结了《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主要内容如下:总结成功之处主要包括课堂引入、学生感受驳论文、文章结构分析、驳论文知识扩充、教材补充、学生谈论等内容;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个人拙见。
关键词:《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回想这篇课文的教学,现将点滴得失总结如下:
教学本文的成功之处。
1、课堂的引入比较成功。
我是这样引入的课堂:“同学们,我知道我们初三.七班是一个团结、求实、奋进的班集体。可是有人说初三.七班没有自信心了,要垮了,完全是一个烂班了!请问你怎么想?会怎么做?”这一问,群情激奋,都认为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有的甚至磨拳擦掌。于是有如下答案:揍他、用我们班的事实回驳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时老师点出:中国人民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有人说“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同学们:是不是我们也一样像受了奇耻大辱啊?因为我们中国人民是从来就有自信力的。那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义正词严地说: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
2、让学生自己感受出“驳论文”
3、从分析结构入手,让学生感知出本文完美的结构。
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完美。单就结构来说,本文可以说是学习议论文的典范:
a(1-2)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
b(3-5)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c(6-8)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d(9)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校本研修后的心得体会范本(精选13篇)
- 2023年大学综合英语自学心得体会报告(通用9篇)
- 2023年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6篇)
- 最新高中生反恐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2篇)
- 2023年公安中青班心得体会简短(大全9篇)
- 出心得体会格式及感悟(优质15篇)
- 最新大学综合英语自学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2篇)
- 心得体会神笔马良(精选17篇)
- 2023年高中生反恐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9篇)
- 2023年个人述职的心得体会怎么写(优秀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