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01:20 页码:12
最新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7篇)
2023-11-18 21:01:2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写心得体会时,要反复斟酌和修改,确保语言流畅、文字通顺,完美呈现。探索人生的道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为做好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对xxx前沿攻坚队和村民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xxx现状,剖析困难,汇集群众意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与前沿攻坚队、群众共商,一起谋划产业,一起制定措施,一起探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xxx现状。

xxx隶属普安县茶源街道,距县城23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8.1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149户5025人,其中非贫困户715户300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33户2020人。全村劳动力总户数为1040户、劳动力为2605人,已就业2605人(贫困户415户、贫困劳动力1063人),其中外出务工1006人(返岗710人、外出务工296人)。“十三五”期间完成搬迁191户9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632人。农户收入主要以茶叶、外出务工、养殖猪、牛、家禽等为主,现有茶叶面积1.23万亩、人均2.4亩茶。现有村集体经济累计54.7万元。xxx党支部现有党员46名,其中女性党员6名、60岁以上党员26名、外出流动党员6名、支委成员4名。

二、xxx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驻村干部多数为行政干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产业发展、效能提升等方面知识一片空白,村支两委大多年级偏大,不熟悉电脑操作,在乡村振兴中专业人才匮乏。

(二)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大多数群众特别是上年纪的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卫生意识有待提高,村庄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

(三)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xxx除茶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

(五)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xxx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将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统,垃圾收运成本大,部分村组信号差,农村用电线路错综复杂。

三、xxx推进乡村振兴的想法和探索。

(一)围绕推进产业振兴,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街道坚持“茶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唱响生态茶、绿色茶、品牌茶,推动茶产业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种好管好五万亩茶园,做好做强“黔茶第一春”和“普安红”品牌,加快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抓实产业就业,让农民人人能就业、户户有钱进,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二)围绕推进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全方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创造职业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茶专家”“田秀才”。另一方面筑巢引凤,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三)围绕推进文化振兴,全面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关键是铸魂,我们积极倡导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乡村振兴的灵魂。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园。

(四)围绕推进生态振兴,建设干净美丽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以农村电网改造、串户路、通讯、房屋量化、庭院硬化、污水治理、垃圾收运、公共照明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成功经验,深入推进“三改”等工作,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

(五)围绕推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与组织振兴有机结合。抓实村支“两委”换届,建好建强“两委”班子,将能人志士选入“两委”班子,把能人志士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志士,夯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对探索出的“红黑榜”“文明超市”等进行提炼固化,在各村(社区)进行推广使用,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不断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方法和办法,将乡村治理融入组织振兴中,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组织振兴共同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在村组干部的协助下,我通过对串组入户走访,结合**村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就**村形成报告如下。

一、村级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武冈市县城东北方向30公里、**乡政府西南方向9公里处。东邻赧水,南界荆竹镇荆江村,西连洞口县双峰村,北隔双江村。全村总面积4095亩,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耕地面积1854.5亩。全村总人口702户2528人,其中党员68名(女性党员9名)。本村由原**村、大水村两个自然村2016年合并而成,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二)脱贫攻坚成果。

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83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无贫困户、边缘户返贫现象。

1.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政府以及帮扶单位的相关扶持资金2017-2020年共投资200余万元帮助**村发展基础建设项目,具体有:三房头、大院子、牛叶塘、大水芒塘等院落的道路硬化;三房头的大塘、牛叶塘和北家山塘等水塘水库的清淤硬化加固;百家山到黄泥塘沿线的水渠修建以及水田改造;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等。促使**村致富通道更加畅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2.补足公共服务短板。新建了村卫生室、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篮球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水、电、路、房和环境改善工程。推进"一门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

3.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家庭住有所居。全面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政策,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6户,异地搬迁7户。贫困家庭学有所教。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教育帮扶适龄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达100%,确保了全村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贫困家庭病有所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村因病致贫贫困户63户,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76户贫困人员,通过健康扶贫追补医疗报销费用达90%。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村在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20年的全面脱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群众素质提升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村民主动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在发展产业上,群众传统种植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群众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从实际情况来看,**村“家底”不厚,除村级活动场所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三)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

目前整村面临的问题就是,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村里的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思想保守、不够大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对村级发展的现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三、剖析其主要原因。

一是群众思想落后。由于村地处边远,群众与外界接触不多,加上全村群众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老龄化严重,剩余劳动能力不足。发展传统产业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产业积极性不高。

二是产业发展滞后。以山地为主,土地少连片不多,水利设施有待完善,发展产业受限,规模化发展不具备优势。群众思想落后,土地流转特别困难,没有任何规模化产业项目。

三是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起步晚,集体经济累积不足,资金来源困难,利益衔接贫困户不广泛,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导致运转不正常。

四是基层组织保障不力。新村级班子的平均年龄偏小,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基层堡垒战斗力不强。

四、对策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一是村级班子队伍。由于**村现行村级班子较为年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心中的威望还有待养成,其他村干部的农村工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下一步,加大力度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服务意识较优、带头作用较好,懂产业、善发展的年轻党员。二是合作社队伍的管理。壮大合作社成员队伍,积极吸纳村里在外务年轻人入股合作社,积极寻求机会组织合作社成员到外参加学习、培训,提升合作社成员的产业发展、产业管护能力。

(二)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做好政策衔接。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协调项目支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项目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和群众自筹资金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的投融资体系,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建设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各项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将监督、管理和控制贯穿于财政资金支持**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并建立与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扶持效果、产生效益进行科学评价,确保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群众素质提升,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思想转变和辛勤劳动来实现。一是加强思想扶贫力度,加快转变观念。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重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理念。二是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工农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吸纳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增加群众收入,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谣,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把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并结合市情乡情村情,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根据党委、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峡门镇干部下乡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活动实施方案》,村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峡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委政法委的全力支持,采取集中讲解、入户调研、行走在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进行宣讲,主要围绕为什么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加快乡村发展建设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全面深刻解读,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按照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及任务,全面开展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村距离民和县城35公里,距离峡门镇政府约5公里,其周边为村、**村等,**村民为藏汉两个民族构成,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党员20人,有3个自然社,全村户数为171户,总人口约784人,劳动力为476人,劳动力主要以建筑、采挖春草为主,2015年以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7人,无新增、剔除或自然退出户数。通过精准扶贫,以实现脱贫退出10户37人(2016年5户19人,2017年5户18人),2019年脱贫6户20人,如期实现全村脱贫。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干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切实搞好两个1号文件的宣传工作,确保宣讲工作取得实效,我村精心组织,及时召开宣讲安排部署会议,并成立了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宣讲小组,要求各社社长配合宣讲小组开展工作。向宣讲成员发放了《2021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宣传材料。

(二)宣讲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这次宣讲工作,除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以外,还采取了深入村社与群众身贴近、心相连,确保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内容入脑入心,走进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开展备耕春播生产,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宣传全国暨省市县“两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详细阐释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把握的政策要点和抓好新时期“三农”工作重点,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

(三)明确任务,力求实效。利用干部下乡驻村宣讲两个1号文件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积极寻找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持续抓好农业稳产和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切实为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

(四)进村入户,摸清底数。工作队在全面熟悉帮扶贫困户基础上,与村干部、党员、困难群众进行了深入座谈,并深入16户建卡贫困户,不间断开展走访,对每户的家庭人口、生产生活、耕地种植、住房情况、经济收入、儿童上学、看病就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认真核实、登记,并详细询问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为下一步展开工作奠定基础。

(五)狠抓党建,助推扶贫。每月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新党章等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和纪律规定,切实引导农村党员在村级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同时,对目前在村的11名党员逐个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按照党组织“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进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始终抓住培养质量这一关,对新入党的党员林海寿的认真进行了谈心谈话和走访了解。

(七)积极协调,加大帮扶。切实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将在驻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向派出单位及时汇报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因2021年新村委会搬迁欠缺资金,给帮扶单位汇报后,单位领导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帮扶资金20000元购买办公桌椅等设施,同时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3月25日到深巴村帮扶资金3000元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慰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村实际,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确保我村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一)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生产耕作便道的硬化工程建设,在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的同时会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搞好生产。加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改善生产耕作条件,同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计划将广场墙面以扫黑除恶、精准扶贫、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板块进行美化制作宣传展板,提高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帮助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三)强化政策宣传力度。驻村工作队要加强对各帮扶责任人的督促,使他们对各自的帮扶贫困户定时定量的予以政策宣讲、规划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或经济支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第二段:摆脱“贫困思维”

贫困思维是脱贫过程中需要大家摆脱的一种精神状况。对于已经脱贫的人来说,这种思维可能表现为“返贫恐惧症”,即害怕重新陷入贫困状态中。对于贫困户来说,则需要摆脱“等靠要”、“碰运气”的思维定势,而是要勇敢去探索、创新,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致富能力,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段: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脱贫成果巩固的重要保障。在脱贫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产业的系统性、可持续性、盈利性、就业性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切实贯彻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政策,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开展“从粗放到精细、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型升级,实现“行稳致远”。

第四段:健全社会保障系统。

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是脱贫成果巩固的另一个关键。贫困户一旦脱贫,可能仍会面临很多难题,如生病、意外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稳定、全面、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住得安心,生得健康,教得好,做得成”成为贫困户家庭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脱贫之路可以持续稳步地前行。

第五段: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及相关行业单位要加强扶贫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体系建设,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进行,达到扶贫政策的痕迹可追溯、管理程序透明、执行精细、主体责任明确。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

结论:

总的来说,在巩固拓展脱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摆脱“贫困思维”,优化产业结构,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脱贫的成果巩固下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的幸福与获得感。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五中全会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x年x月x日至x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农业农村方面是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一项光荣使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检验。脱贫攻坚工作这一场持久战,这一项系统性工程,凝聚了党的带领,党员干部的奋斗和人民群众的拼搏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扎实基础。

作为农业大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为更多的中国人民谋幸福。让优秀传统文化、新乡贤文化共同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品质追求,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让新农村拥有新气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有些贫困县在脱贫之后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接下来关键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这个问题恐怕是当下和今后除了粮食安全外各方关注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农业农村部对今年和“十四五”工作的目标提了“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我认为就是提的这个问题。

其实***总书记早就提醒我们,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要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且与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好。刚才讲守这个底线,就是为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因为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总体上已经脱了贫,也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他们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也包括产业这个支撑的根本,它的基础也不那么牢固。所以,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很重。我们要求,今年和“十四五”期间,要把巩固拓展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摆在首要的位置,继续压实压紧责任,一定要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总的要求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的过渡期,***总书记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保持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同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具体来讲,对脱贫的群众,关键是要做好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就是一个要求,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因为时间一长没发现,到时来不及。产业帮扶还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要抓住这个关键,继续强化,主要是补上技术、设施、资金等等短板,推动脱贫产业能够提档升级。对易地搬迁的960万人口,继续做好后续的扶持,关键还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尽快富起来。同时,还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等工作。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本来就在槛儿上晃晃悠悠,要搞好常态化帮扶。

对脱贫地区,要作为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我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西部地区继续考虑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这些方面,集中予以支持。另外,也支持各地自己再选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帮扶。

刚才是确保一个底线,我们还要推进一个转型,就是推进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在这期间一共出台了20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在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要适应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转移,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有效衔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面上来,逐步实现从原来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谢谢。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既能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让脱贫人口更好地安居乐业,又能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积蓄新力量,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创造新条件。

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风情、人文地理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铸好文化魂,守住文化根,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塑造文化村镇,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完成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做好“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强调的是对乡村建设的全面把握,以科学、环保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布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均衡发展。“衔接”更注重推动“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巩固和发展好生态这一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及农村改厕,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振兴秩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治理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农业农村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随着乡村治理涵盖对象更广、治理目标更高、应对挑战更大,要求我们总结现有的经验,锚定乡村振兴的战略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自治”来看,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巩固的基础上加快完善“自治”体制机制。从“法治”来看,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供给,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社会治理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在乡村得到有效执行;完善涉农司法审判工作和乡村司法便民机制,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从“德治”角度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呼应。在统筹衔接“德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进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德治”与“自治”“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衔接,要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以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党的建设各项部署是否落实、党的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作用是否明显、人民是否满意为尺度,全面检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三零”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发挥乡村德治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减贫成绩。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同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的,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帮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精准……可以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咬定目标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走好产业兴旺之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要将当前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一批产业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市场型、由“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转变,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和“山西药茶”品牌,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目前,很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持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统筹衔接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公平、协调推进。紧扣农业经营效率提高,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由增产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速度增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升扶志扶智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在脱贫攻坚战中,资金、政策、项目等要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要素要真正落地,关键还是在人,增强内生动力。继续发挥好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领头羊”的带动作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特别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担重任、打硬仗的作用。在持续激发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现有人才活力的基础上,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振兴队伍。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农民个体或者群体发自内心的脱贫致富愿望和自发动力,是直接决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终成效的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仅靠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或是外来人才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应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更高要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激发农民群众自我培养、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时间更久、任务更重、要求更全面,空间维度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前后关联,全方位对接,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整体全面振兴。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不仅要对脱贫成果进行巩固,更要将成果巩固内置于乡村振兴谋篇布局中,避免“返贫恶性循环”。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筹,注重整体性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做到由点到面地上下结合、渐次过渡,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筑牢基础。

合乡村振兴要建成的阶段性目标,设计科学适用、搭配合理的实践课程,着力于村主职干部胜任能力提升,不断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要确立导向性,优化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和激励,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亲情思维、乡土气息、扎根基层的“三农”新一代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队伍中,探索具有吸引力、竞争性的待遇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基层执政体制。

以规划布局坚守地域文化多样性。贫困地区的另一特征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乡村振兴规划的设计与方案实施中,要为文化传承留出适当的物理空间。要注重文化样式保护,区分物质文化与非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科学制度、创新理念,将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维度中,促成中观和微观保护全方位落地。要建立依法保护条例,构筑起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为贫困地区留住特色景观与文化样式提供保障。

训成为致富的助手,支持村民“能”起来。三是观摩学习添动力,分批次地组织村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让乡村振兴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村民“动”起来。

以资源搭配彰显产业层次多元。乡村振兴的产业不仅要兴更要旺,更要以兴促旺、以旺带兴。而大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检验振兴成效的核心要件仍是村民增收渠道拓展和空间扩容。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上,要对接城市有效需求促进市场补位,立足乡村资源本底、地理环境区位及在对其他产业村历史经验的借鉴中精准把脉、特色施策。贫困地区较大的优势是绿色资源相对富集,乡村振兴中要引导各地突出“绿色”产业龙头作用。在产业布局与优化上,要甄别区域供需关系实行错位发展,借助大数据平台、新营销模式等,在区域内实行统一谋划,以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促零为整。在产业融合与转型上,要结合产业发展现实,协调一、二、三产业间的主融合方向,做到“精于业、特为王、专立市”,以区域性品牌带动整个市场转型升级,避免“多村一品”。

失,并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乡村文化机理在城乡融合中得以留存与承续。要将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村庄建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成目标为准绳,探索普适性的规律,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经验,做到振兴一批、示范一批、引领一批。

以运行协调达到体制机制适宜。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先期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接、资源调配、财力保障、人力动员等会延续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耦合性与适宜度尤为重要。一是明确衔接主体,县级政府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建立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奖惩机制,整体上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同节奏、共频度,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二是拓展乡贤空间,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机制与平台,促使形成全程参与、有所作为的制度;对精准扶贫中积累丰富经验的人才给予重用,同时建好规划、融资、管理、信息化等人才服务平台,将行业协会、学校智库、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与产业发展绩效的考核权重。三是形成上下互动,结合贫困地区地势、血缘、文脉,总结精准脱贫中多种方式齐头并进的好做法,完善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各项硬任务之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不能打折扣也没有退路。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按照我市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实际留给我们决战的时间只有大半年,面对最后的硬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动员全市上下,根据中央决策和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按照省、市委部署,采取“按方抓药,照单落实”,消解问题,促进发展,才能向上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中央巡视组对各地扶贫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很多,在我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少数,牵住“牛鼻子”。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扶贫产业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易地扶贫存在搬迁重搬迁、轻后续帮扶,义务教育要控辍保学,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政策层面,更有落实层面。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结合我所在的贫困村,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好饮水安全,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发展长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改善人居环境,稳定转移劳动力就业,落实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措施,扎实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等,唯此才能根本上拔掉致贫的病根子。

各方聚力精准施策。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扶贫标准,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号文件要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要稳定和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提升农村“双基”工程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经营制度和土地与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担保融资。加强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精准施策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施策力度和效果,建立考核标准和督查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从而压实帮扶责任,提高施策实效。

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不可长久,只有培育有效的产业,方可稳定脱贫,形成经济增长点,稳定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提出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积极发展木本油料,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这为太湖县依托山场资源,发展油茶等产业指明了方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扬山场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可以看出,中央在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将农业资源培育成长效产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并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和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使传统的乡村文化绽放新姿,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些政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是政策福音,有利于盘活农村资产,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建设是促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建设事关农村“革命”和生态环境发展,事关农民的生活质量。“双基”薄弱是太湖山区农村发展的短板,交通不畅、配套不足成为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中央为此开出“药方”,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简便易行、长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中央表示从财政资金中给予政策支持。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乡村充满并迸发活力,是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央推出系列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以改革促进农村扩大开放,以改革优化农村市场资源配制,以改革释放农业政策红利。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农场企业化改革。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制度、土地及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确立“三权”,土地流转、土地入市、土地融资、增减挂钩等等,都是农村实现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当前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实担负起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中央提出健全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激励农村党组织,中央提出要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常态化机制。同时要求基层组织要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理清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号文件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打开了政治上的上升通道,破除了个人升迁的“天花板”,这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级党组织人员的政策激励,同时又赋予村级自治组织自我创新权力,支持村组织在政策和法律制度下,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2021年初,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229户2601人,已销号贫困村12个,经过动态调整、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排查,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191户2503人,边缘易致贫户20户39人(因病),突发严重困难户10户27人(因房)。我县严格按照“三落实”和“四不摘”工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印发了《铁岭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制定了《铁岭县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在做好已脱贫人口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加大对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以下,以及因病、因灾、因疫情或因其他重大变故引发的边缘贫困人口监测管理,乡镇每季、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入户排查,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各行业部门筛查预警联动机制,每月开展部门风险信息筛查预警推送工作,截至目前,共接到检察院、医保局、卫健局、民政局等部门预警信息94条,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推送给各乡镇,要求规定时间内入户核实,上报情况,建立预警信息办结台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二)产业帮扶方面。2016年以来,全县共形成扶贫资产43项,资金总量3640.34万元,累计收益546.15万元,覆盖了全部贫困人口。2021年全县各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共计1587.3万元,推动已有产业项目提档升级,对经济效益好、长期稳定的项目,延伸产业链,扩大规模。其中,使用2021年中央资金和市资金共计315.5万元投入“东北丰”产业项目;使用2021年省级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共计1271.8万元投入“中德农业创新示范”产业项目,约定利率均为7%。2021年当年产业收益资金及往年产业收益资金总额261万元,带动全县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我县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6600元,平均收入达到12000余元。

(三)危房改造方面。继续对农村现有住房进行全面排查,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危房进行改造,今年全县共鉴定房屋97户,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危房存量共3户,其中c级1户、d级2户,已全部竣工入住,按照c级危房1万元/户、d级危房4万元/户的补助标准,乡村振兴部分投入改造资金12.5万元,目前资金全部补助到位。

(四)饮水安全方面。扎实开展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大排查,对238处饮水工程及分散式供水农户情况实行清单化管理,实施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行动,建立了脱贫人口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以月报形式定期报送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检测情况,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

(五)教育帮扶方面。深入落实“两免一补”及免校服费伙食费政策。2021年全县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699人次,共发放资助金266.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353人次,已全面免除了校服费和伙食费,投入资金19.8万元。继续实施对脱贫家庭及监测对象家庭子女考入大学定额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大学本科2000元/人,专科1000元/人,今年共9人,补助1.2万元。

(六)稳岗就业方面。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累计认定扶贫载体4个,带动脱贫人口53人。密切关注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情况,人社部门定期对已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跟踪统计。持续推动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群众,帮助弱半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共有217名脱贫人口通过公益岗实现就业。认真抓好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2021年共有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13人,除2名继续读研外,其余已实现100%就业。

(七)低保兜底方面。对脱贫户及监测户开展动态兜底保障工作,今年以来已经将25名符合标准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纳入低保保障中,截至目前,全县享受民政兜底保障的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共1392人,其中低保1297人、五保90人、孤儿5人,社会救助兜底率达到54%。

(八)医疗帮扶方面。认真开展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额补助工作,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补助。在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投入资金91.59万元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缴纳“医疗补充保险”和“防贫保险”,年底前赔付完成,确保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医疗有保障。同时,稳定做好“三个一批”工作,实现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救治率100%,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

(九)小额信贷工作方面。2021年我县与铁岭县农村信用联社、中国银行签署了小额贷款协议,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享受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资金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优惠政策的纯信用贷款。按照市局安排部署,我局与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县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的小额贷款需求进行排查,分别于4月和8月上报了我县脱贫户小额贷款需求统计表。截止2021年12月,我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5笔,金额合计29.6万元,其中2021年新增小额贷款3笔,金额合计11.5万元。

二、典型经验和亮点工作。

(一)县直领导干部带头帮扶。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定由铁岭县613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全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切实压实领导干部帮扶责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领导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的帮扶体系,有效提升帮扶成色。

(二)开展农业创新示范项目。

铁岭县积极调研农业创新项目企业,2020年4月经辽宁寰宇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权威论证,投入扶贫资金385.38万元开发辽宁中德农业创新示范项目,由于该企业效益好,运行稳定,2021年,继续投入衔接资金1271万元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增收。该项目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同农业种养殖相结合,建设了40亩综合种养农场,建设鸡棚、鹅棚20栋、养殖芯片溜达鸡10000只、溜达鹅2000只,种植寒富苹果树100棵、野生猕猴桃500棵,通过养鸡养鹅改良土壤,综合发展光伏板下经济,在分红带动脱贫户增收的同时,带动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务工就业。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的作用,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要沉得下心,负起责任,不断学习,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户发现致贫原因,找到脱贫之路,坚决带动贫困户实现“十三五”期间的脱贫目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动贫困群众脱贫主体作用,贫困群众终究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要坚决改变贫困群众‘坐、等、要’的思想,带动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让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的心热起来,要发扬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

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畏艰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为人民造福,执政基础才能坚不可摧。只有全体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打赢脱贫攻坚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脱贫攻坚能够有力地缓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缓解农村贫困,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解决收入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脱贫开发对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提出“三步走”目标,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提升教育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巩固提升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人民的素质,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中国已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有才干、懂技术的先进人才。然而,这些人才是需要通过长期、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育才能达到的。因此,提升教育成果成了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高质量的、公平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山区,从北至南、从东到西,教育工作在各地都是唯一的共性。为了达到巩固提升教育成果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环境是构建优质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该全面加强教育规划和管理,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同时,优化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既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新教育生态系统,也能为学生培养各种能力提供体验和场地。

2、调整课程设置。

教育课程的设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新的社会需求出发,制订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设置。此外,我们还要发扬学以致用、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加强师资培训。

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水平的基础条件。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思想和品德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更新和提升。通过培训和实践、创新师资,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

四、面对目标的具体执行。

实现目标不仅仅是如果我们所预期的结果,更是每一步行动的兑现。在巩固提升教育成果工作中,关键是灵活配置资源,形成有系统、有策略、有力度的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着力发展教育的差异化,充分照顾每个地区的需求和特点。又如,建立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等。

五、结论。

巩固提升教育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优质教育是提升教育成果的唯一途径。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个问题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处于阶段性的转型期,我们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必将呈现出更加优秀、创新、应用性极强的教育成果。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自2013年启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性格复杂多样,脱贫工作的道路依旧漫长。因此,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共建合作、加强落实。

第二段:深化意识认识。

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首先需要深化意识认识。我们必须意识到,脱贫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贫困地区进行脱贫工作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需要耐心、毅力和决心,力争在脱贫工作中一步步取得胜利。

第三段:加强组织领导。

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工作策略和方法,提出更加具体、有效的脱贫措施,确保帮扶工作真正落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脱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脱贫工作落实到位。

第四段:创新扶贫模式。

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需要创新扶贫模式。我们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教育、让农村居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需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利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

总结:

总之,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化意识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扶贫模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不断前行,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巩固学党史成果,是指在学习党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和党的光辉历程的认识,积极运用学习成果。学党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也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通过学习党史的形式,不仅对党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党的理念、作风和使命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巩固学党史成果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重视党史学习的重要性。

党史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学习党史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在学习党史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事实,还要理解党的革命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巩固学党史成果,首先要重视党史学习的重要性,要把学习党史放在重要位置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认识。

第二段: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党的理念。

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追求国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我们党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党性修养,才能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一次次的胜利。党的理念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充分理解党的理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

第三段:用党史指导实际工作。

巩固学党史成果,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要把党史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在实际工作中用党史指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导力和政治执行力。我们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自己的发展,坚决贯彻党的路线,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只有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四段: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巩固学党史成果,需要党组织的支持和引领。党组织是我们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全党的中心力量。要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好党员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组织要在学习党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活动,使学习党史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巩固学党史成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深化学习的层次和广度。我们要广泛开展学习党史的活动,如读党史书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挖掘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同时,我们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党史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巩固学党史成果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通过巩固学党史成果,我们要把党史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相信,在党史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党员将能够时刻保持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为我们党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脱贫教育是贫困地区以及贫困家庭孩子们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接受教育,他们可以打破贫困的桎梏,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脱贫教育只是一个起点,巩固其成果才是决定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探讨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体会和心得。

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但仅仅接受教育是不够的。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可以确保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能够稳定,不会因为贫困再度倒退。只有在巩固学习之后,孩子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走出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巩固脱贫教育成果还可以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教师是脱贫教育成果巩固的关键因素,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引导孩子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果的巩固。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同时,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三段:增加学习资源的投入。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还需要增加学习资源的投入。贫困地区通常缺乏优质的学习资源,这给孩子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习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设施和教学用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教材的编写和研发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第四段: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通过加强对贫困家庭的心理、道德和教育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家庭的经济援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五段: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贫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政府、学校、社会机构以及爱心人士应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脱贫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巩固脱贫教育成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增加学习资源的投入,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教育成果,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扶贫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他们一年四季朝夕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的吃穿住行倾尽全力出谋划策,为祖国走向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奉献青春,用他们最热诚的心为贫困人民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最美的风景”。

你奔向河流小溪,浸湿了肺腑,却架起了幸福的桥梁。要致富,先修路,要变好,先建桥,人民要富起来,需通过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促进增收,如此一来,修路建桥变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大山村通往繁荣富强的成功大门,更是老百姓通往幸福安康的温暖之门。此时,我们扶贫干部站出来了,他们组建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协同我们的村干部以及无数帮扶责任人共同构建起强大的扶贫队伍。清澈的河流倒映着山清水秀,沉鳞在灿烂的朝霞下自由竞跃,这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映衬在安静的小沙滩上,用他们的辛勤奋斗为村民建起一条条宽广的大道,搭起一座座幸福的桥梁。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走出大山了!你穿越山野丛地,洒满了汗水,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路通了,然而村民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得继续奋斗。这时,我们的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协调村民旧房改造、搞拆迁、引水源、拉电线,落实国家房屋改建政策补贴,为村民成功地搭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子。放眼望去,满山村矗立着一栋栋明亮的小楼房,充满生机的夜晚,村文化广场响起了动听的歌声,村民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着温馨的家园,村民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整个小山村沉浸在一片幸福温暖的氛围中。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山野丛地认真绘制着画卷,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一个个善良淳朴的乡村农民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焕然一新了!你陷入田间泥坑,污浊了脚步,却迈向了胜利的港湾。房子建好了,就该认真思考如何解决生计,发展产业促进村民经济增收了。我们的扶贫工作队难题又来了,要如何让我们这群憨厚淳朴但无专项技能的村民改变陈旧的思想去实现劳动致富呢?要如何让我们的山野田地发挥的作用带来劳动丰收呢?于是他们召集村民搞创业培训,做思想工作,拉投资赞助,成立农村合作社,联系本地企业工厂,帮助村民稳岗就业。山上的茶花开起来了,地里的果实红起来了,家里的猪牛壮起来了,就业的人多起来了,口袋的钞票满起来了,文明礼貌的习惯、干事创业的作风好起来了。朝霞倒映在田间,这道道“最美的风景”在脱贫胜利的港湾中不断发光闪亮。盼望着,盼望着,人民终于富起来了!闪烁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这一道道“最美的风景”,是支撑群众脱贫致富的脊梁,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带着满腔热忱与激情来到这片热土,希望能留下坚实的脚印,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一份喜悦与自豪,成功托起贫困人民阔步奔向小康的希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三当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已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剩下的脱贫工作可以说是贫中贫、困中困,还有些贫困户极易在贫困和脱贫之间反复。在这个时候,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有“亮剑”精神。

要有“亮剑出鞘更待何时”的大勇,以化作“一心一意拔穷根”的坚定决心。“大勇收全胜。”在历次战斗中,攻占最难的阵地时,都要有冲锋的劲头,这就需要大勇。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比“只要敢冲锋就能胜”的战斗都难。因为脱贫工作既要能拔穷根,又要做好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也是最难的。此时,需要把握好时间节点,还要能出细活,更需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平常时刻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这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党员干部要能冲得出、豁得出,“亮剑出鞘”。冲得出、豁得出不是冲动,也不是急躁。“亮剑出鞘”更不是比划两下就行的。要把“亮剑出鞘”的大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心全意、久久为功“拔穷根”的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

要有“一剑能当百万师”的大智,以练就“纾难解困”的独门绝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善用智慧。要把握好“天时”。全国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各项政策的集中效应凸显,各项互动合力效应不断辐射,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时”,一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上。要用好“地利”。立足地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和生态有机融合,在修复生态保护中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形成与生态和谐发展。关键要形成“人和”。扶贫先扶志。“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进一步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内在动力,形成内外合力挖掉穷根。对于因病因残等致贫的群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户一册、一人一档的脱贫举措,在精准施策中“纾难解困”。

要有“直为去贫困”的大爱,以励志为民“润如酥”的点滴深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民的大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具体体现。大爱在心中,更在行中。要把对民的大爱转化到为民的点滴小事之中。群众无小事,把小事做好就是大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是凝聚民心民意的过程,体现着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深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要与群众同甘共苦、同进共退,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员干部引领脱贫致富的强大力量,让党员干部深刻体悟到在攻坚关键时刻群众坚实的依靠。患难见真情,患难更能凝聚真情,更能筑牢干群关系信任的“基石”。要“春风化雨”,在脱贫攻坚克难中如“小雨”般为民“润如酥”,用心用情为贫困群众送来“贵如油”的致富“及时雨”,实现让贫困群众在不知不觉的坚定追随中实现脱贫致富。

“亮剑”精神是一种不畏难、不怕难的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要用好“亮剑”精神,力争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如期赢得脱贫攻坚的胜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过瓜分豆剖、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才更能理解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感受中国人民从任人欺侮到自立自强的命运转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深懂得: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人睦千秋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20_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把家国情怀扎根基层,让每一个贫困户感受到自己的家庭充满爱与温暖,更感受着一个大国国家的关怀,让真情大义像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心中将始终洒满阳光,前行的步伐将始终充满力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心得体会篇五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凝心聚力,狠抓“落实”。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冲刺收官的关键节点,中央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既是重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也是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总号令。冲锋号已经吹响,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凝聚起脱贫攻坚不放松的强大合力,从而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只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就能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确保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持,突出“实干”;“非干,无以为进,无以为胜。”落实是成事之基,实干是落实之行,只有扎扎实实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扬起得胜之旗、结出必胜之果。目前脱贫攻坚依然面临不少尖锐的任务,全国还有贫困县未摘帽、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脱贫,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清零,逐户对账销号,切实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严从实,织密“督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虚假,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对存在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开展督查巡查,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贫困地区群众真实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不断寻求将教育成果巩固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那么,如何巩固提升教育成果呢?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性思考。

教育成果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够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再去对症下药地进行针对性措施。

二、师生互动。

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这对于教育成果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做到口头上的教育,更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将学生的进步融入教育成果中,真正实现提升。

三、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教育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教育成果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师生之间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都要做到耐心细致,格外注重细节,才可以推进教育成果的提升。

四、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更高的效率来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果。例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究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育过程,如体育锻炼器材、科技设备等,这些对教育成果的提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培养教育意识。

教育成果的提升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做到深入地理解教育工作和它的重要性,并用心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才能够让教育成果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培养教育意识是提升教育成果的重要前提,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更可以让教育成果得到更好的提升。

总之,巩固提升教育成果,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在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科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意识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和实际需求中去,更好地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每天都用心于教育,从而推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近年来,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脱贫不是终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多要做的。本文将分享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所帮助。

第二段:加强就业扶贫,增强脱贫稳定性。

就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贫困人口通过务工或自主创业获得稳定收入,从而实现脱贫。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就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和适应能力,做好各种扶持政策的衔接和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一步。我在带领贫困户创办电商企业的过程中,发现注重市场营销,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渠道和加强客户体验是很关键的。只有让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保证脱贫稳定性。

第三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脱贫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条件。缺乏基本的交通、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贫困地区,不仅影响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还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提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从而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切实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四段: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

教育培训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获得更多的收入。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教育培训,注重贫困地区特点和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参加的“三区三州”教育培训项目,重点培养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示范引导和学问交流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贫困地区的整体素质水平。

第五段: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好“持续帮扶”工作,建立财政扶贫保障机制,做好扶贫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建立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等。在“三区三州”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建立村级产业协会,促进群众自主创业特色产业发展,非常有效。同时,要加强对贫困村村民代表的培训和引导,推广先进扶贫经验,促进扶贫能力和意识的提升。

结语: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更是一道难题。然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从多个方面入手,各取所长,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党史学习是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强调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历程和丰富实践经验,激励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二段:通过学习党史增强了政治觉悟。

学习党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最广泛最深厚最纯洁的先进阶级政党。从党的创建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性,增强政治觉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第三段:通过学习党史提高了工作能力。

学习党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将历史的经验教训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党史是一本宝贵的教科书,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和成功经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斗争能力和执政能力。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党的正确领导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段: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

学习党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党员干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增强先进性、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牢记身上的光荣称号,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通过学习党史明确了今后的奋斗方向。

学习党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的奋斗方向。党的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矛盾和困难,我们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不移跨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总结:学党史是党员干部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增强政治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责任感,明确奋斗方向。学党史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信仰的坚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只有通过巩固学党史成果,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六

昨(21)日下午,市委书记马波前往马边彝族自治县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产业支撑,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安逸,实现“十四五”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到劳动镇福来村党群服务中心,马波看望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详细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他指出,马边成功脱贫摘帽,成绩非常令人鼓舞,发展今非昔比,这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决战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一个缩影。当前,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重视基层、关爱基层、建强基层、服务群众,以党建为引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谷雨时节,茶园飘香。马波前往小荣丁茶园,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他充分肯定基层干部、企业主与广大村民有目标、有干劲、有精气神。他指出,马边党员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感恩奋进、团结拼搏,依靠勤劳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马边特色资源优势,完善区域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上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增加现金收入。

深入民主镇小谷溪村,马波亲切看望驻村帮扶干部和基层干部,对定点帮扶工作予以点赞。他指出,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务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看到满目青山、溪河水净,马波说,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争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

在小谷溪村,马波还检查了森林防灭火工作。他强调,要坚持“镇村为战、林区为战,划片包干、网格管理,群防群控、科学防范”,把“防”放到第一位来抓,切实将责任落实到林区、落实到山头、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做到钉钉子回头、终端见效,守护好绿水青山,守护好美丽家园,守护好一方平安。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在已有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领导喻在岗、郭正强、陈长明参加调研。

巩固拓展成果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七

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脱贫教育活动,大量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状态。然而,脱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需要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过程中,我深感到教育对于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因此,教育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教育,他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具备在当地发展的能力,并有更多机会融入社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许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事例,也看到了贫困地区教育不发达的问题。因此,我深刻认识到,巩固脱贫教育成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段: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是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因此,要想巩固脱贫教育成果,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同时,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也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贫困地区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继续保持脱贫成果。

第三段: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巩固脱贫教育成果,除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也必不可少。贫困地区往往存在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问题,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一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在支持贫困家庭子女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方面,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让更多贫困人口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以此巩固脱贫成果。

第四段:加强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是我国贫困地区的主要集中地,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成果来说至关重要。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孩子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巩固脱贫教育成果的必然选择。

第五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除了提高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让贫困人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将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契机,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未来发展的信心。

总结:

巩固脱贫教育成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等措施,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脱贫致富能力。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积极追求教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