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 苏轼婉约风格的诗句(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22:51:40 页码:13
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 苏轼婉约风格的诗句(八篇)
2022-12-30 22:51:40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2、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3、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4、临分出苦语,愿子书之笏。

5、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6、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7、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眉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

12、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13、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14、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15、传神之难在目。 ——苏轼《传神记》

16、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17、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18、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

20、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2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入,墙里佳入笑。

2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23、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图贫贱。

24、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25、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26、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27、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9、游蕲水清泉寺。

30、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31、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32、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33、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苏轼

34、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3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苏轼

36、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37、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38、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39、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40、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41、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

42、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4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4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古代的文人中,我最欣赏的一直是苏轼。苏轼,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率真自信;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在众多的文学家中,有谁能像苏东坡一样诗、词、文、赋无一不会,无一不精?书法,丰腴遒润,名列宋四家之首。绘画,高洁空灵,尤精于墨竹写意。甚至在今天,当我们与朋友推杯换盏之际,也能从“东坡肘子”、“东坡肉”中感受到他的生活意趣。

苏轼最自由最真实的性格应该是展示在他的弟弟苏辙面前的。有时候常常觉得苏辙才像哥哥,沉稳成熟,包容着苏轼的纵情性格,孩童心性,还时不时地帮忙收拾苏轼闯祸留下的烂摊子。这般手足之情,又能举出几例呢?他们一同考试、做官,苏轼可以缺了任何一人,却不能离了苏辙。苏轼二十六岁时去凤翔当官,苏辙留在京城史官修书,这是两人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分离,苏辙把苏轼一直送到郑州。分别时,苏轼怅然而语:“今我何以慰寂寞?”苏轼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中写道:“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表达了对苏辙的思念之情。知兄莫若弟,苏轼看似和谁都能相处,但唯一的知己却是苏辙。

我想,最能体现苏轼豪放性情的应该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吧:

当时苏轼正为密州太守,时年四十,本是老成持重的不惑之年,不料在他那里没有严谨,只有随性。人生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之心,时时能对周遭之事感到新鲜、激动,即使曾是莽撞不计后果,相信那些年华已逝的人们也会遥忆当年轻狂之事。东坡却不必遥忆,他本就是如此:度过岁月,心性却留下。词中提到“酒酣”,而我认为东坡的性格恰如醇酒,挥洒于世。

苏东坡平生的灾难无过于“乌台诗案”的迫害。他踉踉跄跄,伤痕累累,从京城逃到黄州。经历了一场从死到生的突围,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反省。正是在黄州,这个穷苦的小镇,他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空间。

苏轼达生,源于他内心之纯,他的诗多有讽刺时弊之意,有人颇不以为然,友人也常劝慰他改变,文同给他寄诗道:“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苏轼一生没有易性。没人会乐意降官外迁,他的固执出于那种人之初的认定。他的直言,真可谓豪壮。有真性情者应当有洒脱之意,嫉恶如仇而宁死不屈。苏轼对官场的讥讽与他对常人的真诚的对比,正是他的善良的写照。在江西时,他常背着一药囊,遇到有病的人便给人写药方、发药。时人狂爱他书法,在他行游之地放上上好的纸,以求一书。东坡看到微微一笑,挥毫洒墨,随纸送人,直至等候众人皆雀跃而归。

东坡人生跌宕起伏,晚年更被远放。若是没有豁达的性子,只怕也要抑郁半生。他曾说,世上的事大多不能全美。好砚台会费笔,草书无章法,苦茶不美,美酒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以付之大笑也。”

这就是我最眼中的,可亲又可爱的,豪放率真的苏轼。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我是赤壁的一个幽魂。

我是赤壁千千万万亡魂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幽灵。我如同其他亡魂一样,带着脑中无处安放的,几百年前的记忆浑浑噩噩地游荡着。直到一天,我遇见了一个男人。

那是一个多么伟岸的男人啊!衣衫褴褛挡不住他出类拔萃的气质,挡不住他的万丈豪情,我被深深地吸引。

我见他对着不绝的江水时而小声述说着什么,时而又大声吟诵着豪迈的词,依稀记得,那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固垒西边。”不可避免的,我的眼前依稀浮现出曾经的曹孟德,他是我大吴的敌人,但我却崇拜着他。不是他的军事,不是他的阴谋,而是在儿时,对着涛涛的江水吟诵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诗人曹操。

思绪回到现在,那人也不知想起什么似的,大笑几声,脸上却有几滴的泪珠滑过。他拿起一个随身携带的'酒杯,拿酒壶斟满了酒,一滴泪也溶进了酒里。他又是几声大笑,一樽还酹江月。

我决定跟着他,尽管我知道,赤壁中有我昔日的战友,有我曾经的长官。但他吸引着我,我毅然决然地随着他去了。

我知道了他叫苏轼,是个被朝廷贬了的人。我不解,他一心为民,为何被排挤?每当见到他被排挤,被嘲讽,我总是想气愤地打那些人。每当我曾经有力的拳头砸向他们,却总是悲哀地发现我会穿过他们的身体。

我喜欢这个苏轼,我像是他的知己,读得懂他每一首词,他的悲凉,他的烦扰,他的喜,他的乐,我与他一样,时悲时喜。我见过多情的苏轼,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他逛到一个风景独好的墙角,忽听到一串银铃似的笑声。他也笑了。我知道他动了情思。墙内的少女,会知道一个多情的诗人,为她动了一抹念想吗。

我见过豪迈的苏轼。在密州,他与朋友出猎,当晚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他不服,不服日益老去的躯体,不服这朝廷。他想回去,回到庙堂,回到少年轻狂的时代。

他在老去,我不会老,但只能无奈地看他老去。直到有一天,猝不及防的,他死了。我看着他闭上眼,悲痛侵蚀着我。

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行军途中,一个老妇人讲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伯牙,弹琴弹得非常好,一个人叫钟子期,伯牙弹什么琴钟子期都听得懂。有一天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弹琴了。

我当时很不明白,但我现在懂了。

我是一个幽灵,一个与苏轼心灵相通的知己,尽管他不知道有过我的存在。

我毅然走向了火炉。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zèng liú jǐng wén

赠刘景文

sū shì

苏轼

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yì nián háo jǐng jūn xū jì,zùn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最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我与他初相识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相遇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不更事的年代,只觉苏轼笔下的春天很美,有桃花笑,鸭子闹,萎蒿满地,河豚欲上。再相遇时,才知道原来他的一生坎坷飘摇,尝尽了人生的苦与悲。如此坎坷的他,为何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奋进的诗歌?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踏上了解疑之路,心中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年少时的他,才动京城,踏入官场后却因坚持己见,反对革新变法而被那些宵小断章取义,随后,他便踏上了这条被贬的“不归路”,被贬杭州时,他写下了“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到黄州时,他吟唱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来到惠州时,他由心而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言语中既流露出对闽南地区的喜爱,又透露出几分对权贵们的不屑。

被贬路上,“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贫苦落魄几乎一路跟随着他,他也因此无奈似的发出“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感慨,甚至发出“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抱怨,最后连最苦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亡妻之痛也成了路上试图刮倒他的.苦痛之风。但,他似乎天生是个乐天派,怎么会这么容易被命运的大手蹂躏成粉末呢?

百般挫折中,他被命运打磨成了一颗钻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并没有被消磨殆尽,反而多了几分“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豁达和“雪沫乳花浮午盏,参茸高笋试春盘”的悠闲,少了几分“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的悲怨。

苏轼的善可称得上“大善大德”。当年他被贬到黄州,见闻了民间的溺婴恶习,心中满是不忍。自己位卑言轻,没钱没物,但没关系,这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一番冥思之后,他即刻上书太守,谏书中便是完整的一套治理恶习的建议。幸亏那太守慧眼,将这套建议落在了实处,且掷地有声。但他的心却还有一根细如蚕丝的绳子吊着,为了让这颗心安然着地,他四处走访,竟发现自己的建议治标不治本。许多家庭溺婴并不为其他,只是单纯的养不起而已。现在下令禁止溺婴,许多家庭只好将婴儿丢到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办一个收养院。自决定以来,便四处奔波募捐,并将自己的一大半俸禄都用在了筹办孤儿院上。此类善举数不胜数,曾有一个不孝之子,将老母亲的房子卖给了主人,他知晓情况后,便分文不取地把房子还给了他们一家;徐州爆发洪水时,他为了让百姓心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站在防洪第一线;在惠州任职期间,嶂病四处横行,他查阅无数医书,终于研制出治病救人之药,还将自己的土地悉数用来种植药材治病。

官场的失意,情感的生死两茫茫,并未将这个“可怜”之人打败,反而成就了伟大而辉煌的他。纵使挫败不断,也没成为他悲观消极的理由,顿时,心生敬畏之意。

如今,面对短暂失败的自己,似乎已经知道该何去何从,重拾信心,重燃希望,坚定地踏上追梦之路。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1、天覆群生,海涵万族。 ——苏轼 《湖州谢上表》

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

3、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

4、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苏轼

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苏轼

6、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苏轼

7、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苏轼 《晁错论》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杂说送张琥》”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卜算子》

13、思其始而围其终。 ——苏轼 《思治论》

1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1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 《赤壁赋》

1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 ——苏轼 《陌上花》

1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18、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 《临江仙(送王缄)》

19、“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苏轼 《无题》”

20、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苏轼 《晁错论》

21、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 《少年游》

22、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2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次叫童儿去打扫, 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 花影刚刚隐退, 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苏轼 《花影》

2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定风波》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望江南》

2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

28、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东栏梨花》

29、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

30、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

有关苏轼的婉约诗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为人坦荡,豪放。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而当欧阳修弄清真相后,十分后悔。便向皇上推荐了苏轼,皇上十分爱惜人才,就让他做了个三品大官,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可是他在我眼中又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

苏轼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做通判,可是他的顶头上司陈希亮却处处刁难他。其实,陈希亮并不是真正的想刁难他,他看苏轼年少气盛,便想磨磨他的锐气。陈大人在办公府中见了一座凉亭,为了休闲所用,取名为“凌虚台”。他让苏轼为他的凉亭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借着这个机会在文章里大肆诉说着他对陈大人的不满。陈大人不为所动,让人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立在凉亭边。苏轼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明白了陈大人的良苦用心。他十分懊悔,又专门为陈大人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赞扬陈大人的功绩,表达他对陈大人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轼这位大文豪在64岁时永远的睡去了,他的文采,他的诗,他的一切,留给我们这些后人。

他在我眼中是独特的,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经历,他不卑不亢,他爱憎分明,它一枝独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