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42:27 页码:10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通用13篇)
2023-11-19 07:42:27    小编:ZTFB

2.通过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某一领域的进步与不足。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一

无形资产通常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中,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包括使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专业服务费用、测试无形资产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费用等。

注意:下列各项不包括在无形资产初始成本中:

(1)为引入新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广告费、管理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

(2)无形资产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以后发生的费用。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二

根据财政部刚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的相关规定,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等学校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预期会给高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分为可确认无形资产和不可确认无形资产两大类。

1.可确认无形资产又指知识产权,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教师员工智慧的结晶,受法律保护的产品。它包括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2.不可确认无形资产主要指高校在长期的。

教学。

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努力所形成的的无法用单位价值衡量的资产。如:高校历经十年乃至上百年苦心在社会中树立的良好社会信誉以及学校独特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拥有的各类优秀人力资源。

(二)、特征。

高校是公益性、非营利为目的的教育事业单位,具有高校独有的特性,因此其拥有的无形资产也具有特定属性。

1.无形态。无形资产顾名思义无实物形态。尽管有些无形资产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但自身并不像固定资产那样具有实体,不能直接触摸。

2.依赖性。高校无形资产单独存在是毫无意义,其价值的存在与发挥必须与有形资产相结合。

3.使用性。无形资产如同固定资产,都是为社会服务,预期能够给高校或社会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

4.时效性。大多数无形资产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效能,减少其收益。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在转让和作为对其他单位的投资时,随着时间变化,其经济利益有所不同。

5.独占性。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而来受法律保护或者单位严格保密,单位拥有的专一资产,在市场上一般找不到同种产品,因此在市场上交易时,也无可比性。

6.效益性。高校无形资产必须是要付出代价,有偿取得的,它能够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学校或者社会创造效益,而且必须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产生经济效益。

1.无形资产价格确认困难。

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难以确定,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良好的估价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估价或价值确定不当。首先,高校对无形资产价格的确认范围较窄。《高校新会计制度》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外购的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及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但忽略了高校自创的学校信誉、文化氛围、办学理念等。如软件、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是可以按照其在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的,而学校信誉、办学理念是没有机构能够正确估价。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人力资源”、“关系网络资产”等。最普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就是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其次,高校对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缺乏合理性。《高校会计制度》中,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入成本,而对于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计入的是当期支出未计入成本。这样计量使得高校自创的无形资产价格不能得到全部确认。

2.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的主要目的除了进行基础性教学课题研究以外,更多的还是研发新技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手段。高校研发的新技术也是通过技术转让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同时也使得高校从中获得费用补偿和更多的经济收益。根据《2013-201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可知,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长期以来都仅仅以学术成果论英雄,不注重成果对经济的实际推动作用,与企业失去联系;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经费不足;第三,我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技术传导能力弱,配套服务功能跟不上;第四,企业不愿意冒风险,不愿意在科技创新方面付出太多成本,购买科研成果。

3.缺乏科学的评估核算体系和方法。

虽然无形资产在新会计制度中受到重视,但对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仍然未提出有效的评估核算方法,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过程也没有得到科学的反映,也没有明确关于无形资产潜在价值的核算方法。而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需求,无法准确计量其真实成本。如学校在购入的无形资产在验收、使用、报废等环节上无法准确反映;教师的专利技术和著作,一经发表或评定完职称就不被视为学校的资产。只要学校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就会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

4.人才流动大,资产流失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优秀教师的流动性也愈来愈大。随着国家实施“千人计划”工程,大量实力雄厚的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广泛吸引高学历、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使高校中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出,随之而去的是学术研究、教改成果、技术工艺、教学经验等,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导致无形资产流失。由于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有部分专家、教授对学校福利待遇或科研激励制度的不满,他们利用自身的专利技术纷纷下海经商,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名誉,造成学校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

在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的情形下,应该以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适应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管理制度。首先,成立以国资处为主管单位,校办、科技处、后勤处、图书馆、资产经营公司等部门为二级管理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四川某学院为例,国资处负责整体管理,学院办公室负责校徽、校名及学校标识的使用和管理;科技处负责专利权、著作权、出版权、非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后勤处负责土地使用权管理;图书馆负责电子资源使用权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负责经营权及所属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其次,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学校实情的产权归属制度、资产登记入账制度、核算方法及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科研成果管理与转化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使无形资产有章可循,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

2.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高校知识密集、幅员广阔,已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是无形资产产生的主要源头,但其资金来源大多是国家下拨的教学科研经费,属于国有资产要加以科学的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全校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视和法律保护意识,明确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如一项好的科研成果,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能够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可能比有形资产的价值更大。其次,高校应该推动无形资产的转化奖励机制,科研成果与待遇和职称都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创造无形资产的积极性。学校在转让教职工创造的无形资产时,在考虑学校利益的同时,又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样肯定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如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分配时,上交学校25%、所在部门25%、课题组50%;对外技术服务纯收益交学校15%、所在部门15%、课题组70%。

3.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确认计价和核算体系。

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成本,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工作。高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从内部加强会计核算,克服“收付实现制”会计原则的瓶颈,进行完整的无形资产科目核算。为了反映学校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学校部门之间也应该加强协调,加强对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转让的核算,进行实时监管,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计价和核算体系。

4.建立投资、转让、收益分配制度,提高成果转化率。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无形资产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高校应该建立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制度,增强市场投资观念,建立市场营销渠道,产学研相结合,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的投放到急需的社会企业中去,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左右,把无形资产转化为具有社会效益的经济实体。其次,高校可以拥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科技孵化园区,让学校的各种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既不流出学校又能得到有效利用。如:华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科技园,它们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产业平台,缩短了高新技术转化和企业孵化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成果转化率。第三,建立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和收益分配制度,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让科研人员持有部分股份,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而且还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食堂管理方案。

新常态下做好税务系统纪检监察工作若干思考。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高校)。

高校新媒体工作总结。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三

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及应交税费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借:银行存款。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累计摊销。

营业外支出(借方差额)。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营业外收入(贷方差额)。

(一)应当按照有关收入确认原则确认所取得的转让使用权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二)将发生的与该转让使用权有关的相关费用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累计摊销。

银行存款。

(三)计算应交营业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单选题】某企业出售一项3年前取得的专利权,该专利取得时的成本为20万元,按10年摊销,出售时取得收入40万元,营业税税率为5%。不考虑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则出售该项专利时影响当期的损益为()万元。

a.24b.26c.15d.16。

【答案】a。

【解析】出售该项专利时影响当期的损益=40-[20-(20÷10×3)]-40×5%=24(万元)。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会引起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发生增减变动的有()。

a.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b.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c.摊销无形资产成本。

d.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

e.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不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

【答案】acd。

【解析】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少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影响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摊销无形资产成本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不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应计入当期损益。

本章小结:

2.掌握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

3.掌握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4.掌握无形资产出售、出租、报废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四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包括专利、商标、软件、商业秘密等。对于企业而言,了解和收集无形资产的数据对于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战略至关重要。在我参与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

数据采集是指对无形资产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在现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成为了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就是为了获取这些大数据。通过数据采集,企业可以了解和分析自身的无形资产状况,确定资产的价值和出售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提供依据。因此,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段: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在参与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我也面临了一些困难与挑战。首先,无形资产数据在企业内部分散在各个部门和系统,数据来源多样,数据的统一和整合十分困难。其次,无形资产数据通常包含许多机密和敏感信息,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任何泄露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此外,由于无形资产数据一直在变化,及时更新和维护也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克服,确保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

第三段: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技巧。

为了应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与技巧。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将无形资产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方便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其次,加强保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第三,需要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其对数据采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能。并且,数据的准确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校验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准确性。

第四段:数据采集的价值与影响。

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价值和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数据采集为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无形资产状况,制定更准确的发展战略和决策战略。其次,数据采集也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资产价值,确定无形资产的合理价格和出售的潜力。此外,数据采集还可以为企业的运营和市场营销提供关键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参与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和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培训相关人员,建立数据校验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数据采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自身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提供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也将会不断提高和完善,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五

由于在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企业会计操作中存在一些操作问题,接下来,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将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操作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存在较为严重的舞弊问题。

在企业会计操作过程中,重视会计工作的实质,忽视会计工作的形式,确保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质量,是企业会计操作的重点。而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加强财务人员操作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如果监管不到位或者是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不高,就会出现舞弊现象,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操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下,在企业会计操作工作中对会计工作的实质性具有较高要求,而要想确保会计操作的实质性,就需要财务人员在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选取的过程中根据企业业务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精准判断。在此过程中,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如果财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达不到要求,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1]。另外,这种操作方式也给财务人员提供了足够大的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也为财务人员的信息造假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导致在会计操作中出现舞弊问题,并且较为严重。

(二)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劣势。

在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公允值的概念,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在会计操作中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发展还不够完善,所以其应用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问题,就是公允价值评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有所欠缺,公允价值应用在会计操作中容易使计量模式产生比较大的分歧,影响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无法确保企业会计操作的高效性,也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造成影响。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应用时间比较短,所以目前还没有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企业会计操作中其应用效率较低,影响操作效率。最后,在会计操作中,运用公允价值对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技术以及专业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但是在多数企业的财务部门,现有财务人员的素质都较为低下,无法满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操作需求。

二、解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操作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采用全新的经济会计操作方式,避免舞弊问题的出现。

在经济全球化全新经济环境下,就应该采用符合新会计准则需求的新经济会计操作方式。在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会计操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企业资产核算方面,就重视起了对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收入以及负债等的核算,在全新的经济时代,这些都与企业经济发展有关,也列入了企业会计操作工作中[2]。另外,在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操作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会计操作效率,还应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管,通过法律措施和强制措施加强对财务人员行为的制约,进而有效降低舞弊问题的发生频率,实现不断提升企业会计操作效率的目的。

自从新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引用到会计操作中之后,我国会计界就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时间,如何将公允价值成功、高效应用在企业会计操作中,成为了会计界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特点。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在企业会计操作中,我国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效率还远远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但是也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用的应用体系和特点,也明显体现出了公允价值应用的优点。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在企业会计操作中,企业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界应用的时间尚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制和体系,无法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从而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负债或者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形成有效掌握,无法保证会计实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取得了应用效果,值得我国继续为之努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加强会计操作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效率,在企业会计操作中国,就应该对公允价值的披露引起足够重视,并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公开性,让报表使用者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掌握,进而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操作效率。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欠缺是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操作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开设相关教育专业,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全面实现对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加深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明确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企业会计操作所具有的特点,进而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更好的确保企业会计操作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升其操作效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下,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做好企业会计操作工作是不断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快速发展,实现企业会计操作效率不断提升的最佳方式。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通过采用全新的经济会计操作方式,避免舞弊问题的出现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式来不断提升会计操作效率,推动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六

1.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同时进行摊销。

2.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但是需要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3.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复核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不同于以前的估计,则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改变其摊销年限及摊销方法,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

1.无形资产摊销时间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开始至终止确认时止,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系统合理摊销,处置无形资产的当月不再摊销。一般而言(bot形成的无形资产除外)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

2.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包括直线法、产量法等。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3.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

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或者存在活跃的市场,通过市场可以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并且从目前情况看,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该市场还可能存在的情况下,可以预计无形资产的残值。

残值确定以后,在持有无形资产的期间内,至少应于每年年末进行复核,预计其残值与原估计金额不同的,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研发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七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新时代的到来为无形资产会计的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文拟就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谈谈一管之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2段指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可见,“确认”涉及到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各国会计界众说不一,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这样表述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但这一定义的缺陷是停留在对无形资产外部特征的描述上,没有触及定义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首要因素。企业的利害关系人迫切需要了解代表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智力资源信息。面对会计报告使用人全新的需求,改造和重构无形资产定义,使其专指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源,无疑是有益和可行的。为此,笔者试对无形资产作如下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获取超额收益而长期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实体性资产。在这个定义中,“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产,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获取超额收益”是其独特的功能和企业持有的目的,“长期使用”和“无实体性”则是它的外部特征。

定义的重构必然引起其组成内容的调整。如果我们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产重新审视一下现行无形资产的内容,就应该将有些项目剔除出去,土地使用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应该有偿使用。但是,土地使用权并不具备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对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出让金或转让金可计入相关的房屋建筑物价值,也可另设独立项目予以反映,在土地使用期内分期计入损益。

在剔除不符合无形资产定义项目的同时,需要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知识性资产纳入无形资产会计的核算和报告之中。例如:iso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绿色产品使用标志、互联网域名注册、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等。这些项目对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获取超额收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对于由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商誉也亟待分解。商誉指的是在企业购并的交易中,买方实付金额超过卖方净资产价值的差额。这个“支付差额”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被出售企业超过一般企业获利能力的货币表现,另一部分则是买方支付给卖方因出让企业丧失收益权的价值补偿。前一部分价值一般是由被出售企业的地理位置、厂商字号、经营信誉和未确认入帐的非专利技术等因素形成的。在无形资产理论和实践刚刚起步的初期,人们用“商誉”笼统地表示被出售企业的超额收益是出于当时无力细分和无法解释的“无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对无形资产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评估技术的完善,可以将其中厂商字号、经营秘诀、非专利技术等知识性项目量化分解出来。对企业地理位置因素形成的价值,计入房地产的增值更为恰当。另一部分内容是买主支付给卖主的价值补偿,属于转让的机会成本,理应将其计入购买成本,不应列作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确认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确认的标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符合要素定义的项目具备哪些条件方能正式入帐。在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中列出了两个条件:(1)该项目在促成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2)取得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第1个条件是针对无形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提出的;策2个条件是资产确认的共性。按照上述条件,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就难以确认。这是值得商榷的。诚然,鉴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确认时应持谨慎态度,但也应符合客观和如实向社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应予确认入帐,不能让这项重要的智力资源再游离在会计记录和报告之外。

还应指出的是,知识形态资产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资产,一旦失效过时,便一文不值。所以笔者认为,无形资产准则中应该增加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后的再确认条款。当某些无形资产项目过时失效时,应终止确认,将其摊余价值转为费用。

计量就是要确定要素的入帐价值。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入帐价值仅指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他相关支出,将自创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排除在外。笔者认为,自创无形资产是否会成功,事前很难确定,在自创过程中可不予确认。但如果改变现行将自创过程中所有支出直接列入管理费用的做法,而专设一个帐户来汇集自创过程中的成本,一旦自创成功,就能以相对合理的价值入帐;如果自创失败,再将全部支出转作费用。这样处理也并不与谨慎性原则相修。

此外,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一般都与自创无形资产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把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似有不妥,应由自创成功的无形资产适当分担更为合理。

无形资产会计应该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两方面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是无形资产的存量,二是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存量是反映企业对资产拥有情况的指标。按照目前的做法,无形资产按帐面数列报。但是,无形资产帐面数反映的是它的摊金净值,成本已摊销完毕但仍在帮助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无形资产,帐面价值为零,就不再列报。因此,按帐面数列报的方法,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存量。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改变现行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办法。对那些效益期可以确定的无形资产维持现行办法,按其效益期等额摊销;对难以确定效益期的无形资产,在正式确定其效益期之前不予摊销,帐面始终保持其历史成本。二是仍按现行办法进行摊销,但对成本已摊销完毕仍在发挥效用的无形资产用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揭示。两种处理方法都能保证企业将尚在发挥效用的无形资产始终反映在对外的会计报告之中。

无形资产报告的第二个指标是其实际价值,也就是会计报告日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有的人以“微软公司这样的大型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数额看上去像小企业”为由,提出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其高达百亿美元的无形资产价值。这种观点混淆了投入和预期产出两个不同性质的指标。预期收益反映出无形资产的能量,对报告使用者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只宜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无形资产成本与预期收益在数额上的巨大差异,正说明了无形资产有超常规收益的独特功能。

陆国藩。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八

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来源。无形资产评估是衡量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将围绕无形资产评估案例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案例背景。

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我最近参与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无形资产评估案例。这家公司具有创新的技术和强大的团队,但其商誉和专利价值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家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我与评估专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和研究。

第三段:评估过程。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和成本法。首先,参考了相似企业的市场价格,我们利用市场比较法对公司的商誉进行评估。然后,通过收益法计算该公司无形资产未来的收益预期,包括专利的未来现金流量,从而评估其价值。最后,利用成本法对公司的专利价值进行评估,考虑到专利的研发成本和未来可实施的技术替代方案。

第四段:评估结果。

通过综合应用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我们最终得出了这家互联网公司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该公司的商誉和专利价值明显低估,未来的潜力十分巨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评估结果的原因,发现该公司在专利管理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参与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评估无形资产需要为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深入了解,如市场竞争情况、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正确评估无形资产,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价值,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

总结:

无形资产评估是衡量企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但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准确评估。通过对无形资产评估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明确发展方向,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提高无形资产的价值。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九

第三条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确认:(一)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二)该无形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政府会计主体在判断无形资产的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实现或流入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社会、经济、科技因素做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第四条政府会计主体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软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第五条政府会计主体自行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第六条政府会计主体自行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政府会计主体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先按合理方法进行归集,如果最终形成无形资产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最终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应当计入当期费用。政府会计主体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尚未进入开发阶段,或者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但按法律程序已申请取得无形资产的,应当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3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

第八条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三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三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或者相关资产成本。

第三章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十

第九条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第十条政府会计主体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可归属于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政府会计主体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确定其成本。

第十一条政府会计主体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该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第十二条政府会计主体通过置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照换出资产的评估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加上换入无形资产发生的其他相关支出确定。

第十三条政府会计主体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可供取得,但按规定经过资产评估的,其成本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可供取得、也未经资产评估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且未经资产评估、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相关税费计入当期费用。确定接受捐赠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时,应当考虑该项资产尚可为政府会计主体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十四条政府会计主体无偿调入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照调出方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确定。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十一

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无形的、没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如商标、专利、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比有形资产要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实现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明确采集目标和方法。

在进行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前,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目标和方法。我们要明确要采集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采集相关数据的具体方法和工具。比如,在采集商标数据时,可以利用商标查询系统进行在线查询;在采集专利数据时,可以参考专利数据库进行查找和整理。明确目标和方法能够使数据采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

第二段:建立合理的数据结构。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建立合理的数据结构尤为重要。数据结构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能够满足采集需求,并方便后续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比如,对于商标数据,可以设置多个字段,如商标名称、商标类别、商标申请人等,使得数据更加清晰明了。建立合理的数据结构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无形资产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尤为重要。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采集商标数据时,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进行核实,如对比不同商标数据库的结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

第四段:加强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不规则性,因此在进行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后,要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工作。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数据更加有条理,便于后续管理和分析。比如,将商标数据按照不同分类进行整理,可以方便企业快速定位和查询自身拥有的商标信息。加强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能够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

第五段:充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管理和应用。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数据后续的利用和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和机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数据采集后,要及时将数据应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价值。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是保护和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环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明确采集目标和方法、建立合理的数据结构、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数据的分类和整理以及充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是重要的工作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实施,可以提高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无形资产数据采集作为衡量无形资产价值和进行决策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应用无形资产数据采集,我参与了一次关于该主题的学习培训。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技巧和要点,并对它的应用前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我学习到了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准备工作包括对采集对象的定义和确定、数据采集的目的和方法以及数据采集的时机和频率等。在进行数据采集前,我们需要明确需要采集哪些无形资产的数据,同时要为采集目标设定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此外,在确定数据采集的时机和频率时,需要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特性和相关业务活动的特点,确保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我认识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技巧十分重要。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访谈、观察和文献调研等多种方法,确保获取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在进行访谈时,要注重与被采访者的沟通和信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在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记录并分析相关信息和现象,对无形资产的特征和状态进行全面的描述。同时,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数据采集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此外,我发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需要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直接影响到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进行数据采集时,我们需要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避免虚假和误导性的数据对分析和决策的影响。此外,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和准确的整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再次,我认识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需要注重保密和隐私保护。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接触到包含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程序和保密机制,对参与数据采集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和监督,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前景。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采集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企业的战略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准确和全面的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可以帮助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了解准备工作、掌握技巧、注重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保护保密和隐私以及认识到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深化了对无形资产数据采集的理解和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无形资产数据采集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应用无形资产数据采集,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无形资产会计心得体会篇十三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也解决了旧制度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反映、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问题,但其在部分经济业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与不便。

下面,笔者就新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个人肤浅看法。

(一)部分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按照新制度规定,如某事业单位购买材料或预付账款时,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存货”或“预付账款”,而不记支出,单位资金已支付,但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按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而不计“存货”或“预付账款”,则出现反映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却无法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另外,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虽解决了资产的消耗问题,但无法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问题。

(二)“固定资产”科目部分账务处理欠科学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规定欠科学新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如:某事业单位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为40万元,首期支付10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万元,按新制度的规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当支付首期租金、运杂费和安装费取得需安装的设备时,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如上所述,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43万元,而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仅13万元,借贷双方金额明显不等,若要使借贷双方相等,只能在安装期内将余款全部付清,这显然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的工作实际相矛盾。2.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欠妥当新制度规定,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的,应同时按照全部支出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上所述,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但新制度对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是款项未付的部分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

(三)笔者认为,同一会计制度在同一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上应保持一致原则,这样“一事一议”的处理方法欠妥当。基建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未得到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仅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支出成本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笔者认为,基建支出并账虽然能让基建投资财务信息定期在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上反映,但其实质仍然是执行两种制度设两套账,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支出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这种双轨运行机制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也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四)部分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不明确在收支类科目核算方面,新制度规定: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对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属于本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支出”、“存货”等有关科目;属于以前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但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核算中均未提及对支出收回做如何处理。另外,新制度对于收入退还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业务时无据可依。

(五)财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新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了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还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使其更加接近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格式,旨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依然没有反映单位的现金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期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表仅反映收支的变化、结转和结余、结余分配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仍然无法了解单位的现金增减变化、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情况。

(一)增设会计科目,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为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一是增设“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对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购入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而领用存货时,借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贷记“存货”。当购买物资需预付账款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当收到所购物资时,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借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同时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科目。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以前购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价格为12万元,款项一次性付清,预计可使用10年,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应为:当发生购置支出时,借:事业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120000同时,借:固定资产12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20000每月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贷:累计折旧1000同时,借:事业支出———累计折旧1000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00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单位负债、资产及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等财务状况的同时,能够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规范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和扣留质量保证金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规则。如: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40万元,首期支付10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万元,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当定期支付租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0同时,借:长期应付款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0(2)购买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部分,不管其是否取得全额发票,都不应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是在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从而体现同一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方法一致性原则。如购入不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成本10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1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当购买设备支付款项时,借:固定资产100000贷: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9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90000当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0000同时,借: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

(三)基建资金账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简化会计核算,笔者建议取消基本建设资金账,将基本建设资金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拨款”“基建借款”和“工程物资”等科目,用来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适用一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完善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参照新制度对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购货退回业务的处理原则,建议对所有支出收回区分本和以前。如收回本的支出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银行存款)等,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收回以前的,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贷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存货)等。同时,对所有收入退还也要区分本和以前。如退回本的收入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如退回以前的收入时,借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五)增设现金流量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依法多渠道筹资、投资的发展,单位领导、贷款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从而掌握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和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笔者建议,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评估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