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经验和心得,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重复犯错。在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做好准备,明确自己的目的和主题。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可以采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可以写成文章或演讲稿。再者,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抓住关键问题,突出重点,提炼出精华。这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所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一般情况下,每次上课时,教师都会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为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型。因此,对课型进行创新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读自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悟”出来。如进行《夜莺之歌》的学习时,我就让学生谈谈感想。有的学生对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分析了游击队员与小夜莺的默契,明白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分析了小夜莺高超的口技,无论是学夜莺唱,还是学杜鹃叫,都和真的鸟叫声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也被学生挖掘了出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创新行为的落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
5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政课堂创新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思政课堂创新的案例,并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进行讨论。
第一段:引言思政课堂对培养学生时事政治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政课堂模式往往对学生的兴趣缺乏吸引力和激发力,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力不高。因此,思政课堂创新势在必行。
第二段:案例介绍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创新思政课堂。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在课堂上,教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形成个人观点,并与他人分享,加深对话题的理解。
第三段:案例效果思政课堂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关注和需求。很多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并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引导。通过与自然亲密接触,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加深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段:心得体会在思政课堂创新中,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第五段:结语思政课堂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品质。通过上述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思政课堂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希望教育界能够进一步关注思政课堂的创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新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第一段:引言(大致200字)。
思政课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在思政课堂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成为了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参与的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中,教师采用了一种鲜活有趣的案例教学方法,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第二段: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大致200字)。
教师在课堂上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模拟案例视频,其中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呈现鲜活的社会实践,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随后,教师将我们分成小组,要求我们就这个案例进行讨论,并从中提炼出蕴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共同思考、分析,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见解。此外,教师还特别设置了角色扮演环节,让我们亲身体验案例中人物的遭遇和感受。
第三段:感受与反思(大致200字)。
这次案例教学给予了我深深的触动。通过观看和讨论案例,我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和内涵。案例中展现的爱国、集体主义、诚信等价值观,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在角色扮演环节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导和影响。案例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真实,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这些价值观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第四段:案例教学的效果(大致200字)。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通过观看案例视频,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相互尊重、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学会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通过角色扮演,我们更加能够贴近案例中的人物,深入思考他们的心理、经历和为何会做出某种选择。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大致200字)。
从这次案例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创新教学的价值。案例教学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概念。通过亲身感受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我希望在未来的思政课堂中,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应用,让思政课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大力量。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望为前提,启发和发展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研讨。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思考问题并讨论发言。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附习作例文:
(一)歌声一开始,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声高亢、旷远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的豪迈与纯朴,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从地面起飞的直升飞机一样直冲云霄。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混瀑流水,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奔驰,节奏平稳而明快。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好像坐着汽车在起伏的丘陵上奔驰。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箭射鞍地冲到了白云深处。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不禁舒了口气,这时唱声突然停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接近尾声时,声音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后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虽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
(三)一开始,嘹亮、高亢的歌声似流星般一下子划破长空,使人荡气回肠,仿佛置身于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接着那歌声便渐渐舒畅起来,似山泉叮哆,似秋虫浅唱,又似清风明月私语。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仿佛举杯邀明月,开怀畅饮那浓浓的桂花美酒。突然一个“啊”字,把声音拔高,仿佛由平川一下子升到高山顶上,真有点“出其不意”,继而声音再度变得轻柔、舒缓,好似在中秋之夜,看那清泉之中的明月,似在伴着柔和的乐曲,跳着古朴典雅的舞蹈;又好似百灵婉转的啼鸣在那座座山川相连中回旋,把人带到了山川相连的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间。
将近尾声,喷旷的歌声再次响起,给人一种俯视群山的感觉,继而声音再度拔高,好象从高山层层旋转进而上了珠穆朗玛峰顶,歌声回环片刻,墓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从哪里入手呢,下面以我的个人经验谈些粗浅的认识。
1.以情激趣,促进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懂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操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再如《林海》这篇课文文笔清晰,富有感染力。全文从林、岭、花三方面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2.主动参与,促进创新。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挑山工》一文中,我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不急于讲解,而是大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现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这时继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再思考,终于使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启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烈碰撞:挑山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么?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的起那么多凳子和西瓜?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还要做挑山工?……从这些矛盾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景,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的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的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3.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教学寓言《拔苗助长》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发问。有学生问:谁拔苗助长了?为什么拔苗助长?怎样拔苗助长?结果怎样?我把问题一一列出,并让学生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这则寓言的大意。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如教学《火烧云》一文中,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性、开放性的写作:根据文中对火烧云的描述,联系自己对火烧云的认识,把对火烧云的感受写出来。于是,学生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去合理想象:火烧云像一个大猩猩。像一只小白兔,像一座山峰,像一棵大树,像个美丽的公主,像孙悟空……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没有按照作者那样:仅从描写动物的角度来写,而是自由地去想象,涉及到了静物、人物等。这样既解放了他们的头脑,又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5.重视实践,促进创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教学《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教学《林海》这种优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6.联系实际,促进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所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一般情况下,每次上课时,教师都会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为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型。因此,对课型进行创新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读自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悟”出来。如进行《夜莺之歌》的学习时,我就让学生谈谈感想。有的学生对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分析了游击队员与小夜莺的默契,明白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分析了小夜莺高超的口技,无论是学夜莺唱,还是学杜鹃叫,都和真的鸟叫声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也被学生挖掘了出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创新行为的落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
5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综上所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目前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望为前提,启发和发展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江泽民同志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所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一般情况下,每次上课时,教师都会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为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型。因此,对课型进行创新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读自悟,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悟”出来。如进行《夜莺之歌》的学习时,我就让学生谈谈感想。有的学生对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分析了游击队员与小夜莺的默契,明白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分析了小夜莺高超的口技,无论是学夜莺唱,还是学杜鹃叫,都和真的鸟叫声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也被学生挖掘了出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创新行为的落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入了小学课堂,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它能为学生带来立体的刺激,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促进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
5
教学语言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感知最为迅速的因素。对教学语言进行创新是教学创新中最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个教师的教学语言都有自身的风格。风格化语言的形成是教师个体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当教师对于创新达到了一种自由的成就阶段,它才会逐渐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此外,教学语言并不只是教师所说的话,它还包括教师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势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教师要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充分地调动起来,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创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产生一种美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对于整堂课来说,板书的作用是总结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的主要脉络。要想使板书新颖别致,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潜在的构思线索,将课文的内在结构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板书要形象、生动,如果可以,还要配上一些简笔画或几何图,凝聚课文精华,从微小之处探寻课文,将所学内容以创新的形式定格。如学习《龙的传人》一文时,我先利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单的龙的形象,然后结合课文中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边说边画,并不时地咨询学生的意见:“大家看老师画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画完,学生基本上就能将龙的这几个特征都记住。到课堂的最后,我又将一些与龙有关的成语整齐地写在了黑板上。在进行板书的创新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总之,教师要对板书的形式进行创新,力求新鲜生动。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体现,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目标。
综上所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目前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从哪里入手呢,下面以我的个人经验谈些粗浅的认识。
1.以情激趣,促进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懂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操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再如《林海》这篇课文文笔清晰,富有感染力。全文从林、岭、花三方面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2.主动参与,促进创新。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例如《挑山工》一文中,我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不急于讲解,而是大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现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这时继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再思考,终于使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启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烈碰撞:挑山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么?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的起那么多凳子和西瓜?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还要做挑山工?……从这些矛盾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景,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的对话,跳出文本与教师的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3.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教学寓言《拔苗助长》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发问。有学生问:谁拔苗助长了?为什么拔苗助长?怎样拔苗助长?结果怎样?我把问题一一列出,并让学生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这则寓言的大意。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一位学生提出:爷爷如果收到凡卡的信会来接他回家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的说:爷爷不会接他回去,因为接回去也会饿死;有的说:爷爷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照顾凡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如教学《火烧云》一文中,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性、开放性的写作:根据文中对火烧云的描述,联系自己对火烧云的认识,把对火烧云的感受写出来。于是,学生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去合理想象:火烧云像一个大猩猩。像一只小白兔,像一座山峰,像一棵大树,像个美丽的公主,像孙悟空……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没有按照作者那样:仅从描写动物的角度来写,而是自由地去想象,涉及到了静物、人物等。这样既解放了他们的头脑,又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5.重视实践,促进创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教学《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教学《林海》这种优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6.联系实际,促进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导入。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研讨。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思考问题并讨论发言。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附习作例文:
(一)歌声一开始,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声高亢、旷远的呐喊,让我们感受到藏族同胞的豪迈与纯朴,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从地面起飞的直升飞机一样直冲云霄。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混瀑流水,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奔驰,节奏平稳而明快。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好像坐着汽车在起伏的丘陵上奔驰。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在那极高的地方,又盘旋了数匝,箭射鞍地冲到了白云深处。这一声唱得四座屏气宁神,正不晓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突然一·个“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畅出,不禁舒了口气,这时唱声突然停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接近尾声时,声音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后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虽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
(三)一开始,嘹亮、高亢的歌声似流星般一下子划破长空,使人荡气回肠,仿佛置身于辽阔、高远的青藏高原。接着那歌声便渐渐舒畅起来,似山泉叮哆,似秋虫浅唱,又似清风明月私语。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仿佛举杯邀明月,开怀畅饮那浓浓的桂花美酒。突然一个“啊”字,把声音拔高,仿佛由平川一下子升到高山顶上,真有点“出其不意”,继而声音再度变得轻柔、舒缓,好似在中秋之夜,看那清泉之中的明月,似在伴着柔和的乐曲,跳着古朴典雅的舞蹈;又好似百灵婉转的啼鸣在那座座山川相连中回旋,把人带到了山川相连的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间。
将近尾声,喷旷的歌声再次响起,给人一种俯视群山的感觉,继而声音再度拔高,好象从高山层层旋转进而上了珠穆朗玛峰顶,歌声回环片刻,墓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得到创造美的享受。下面以《明湖居听书》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明湖居听书》。
教学重点:(1)体味“通感”修辞的美妙艺术效果,学习“通感”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比较《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教学难点:把听觉方面的感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描写出来。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尝试上了一堂“导入一赏读一研讨一练写”的“创新”课。
首先创设情境。听录音《青藏高原》。李娜唱的《青藏高原》激越高亢,主旋律跌宕起伏,学生听得用心,情绪亢奋,这支歌为这堂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听完歌,我问:“这首歌唱得如何呢?”学生:“唱得好。”)。
可是如何就把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用语言描写出来呢?我们先来赏读《明湖居听书》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共同探讨一些方法来把《青藏高原》的演唱艺术描写出来。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目的明确后,自然引到赏读《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演唱技艺的两段上来(王小玉便启朱唇……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赏读。
(把问题定向,读中思考、讨论,完成赏读)提三个问题:
(1)按白妞演唱时声音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几个阶段呢?
(起始一发展一跌宕一高潮一结束)。
(2)找出运用通感修辞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句子,仔细品味通感的准确运用和收到的艺术效果。
(通感句是把哪两个感觉沟通的?本、喻体的相同点在哪里?)。
(3)总结本课描写演唱技艺的方法。
a、演唱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急)。
8、巧用比喻(通感):先点出感受到的音乐(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可体验的感觉),再沟通视觉形象。特点是从视觉设喻。
(一)学生忆诵《琵琶行》第二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同学们,同属演奏和演唱的描写有何同中之异呢?学生讨论发育。
问题设计:(1)同样用比喻描写演奏技艺,与《明湖居听书)运用比喻一样吗?(2)总结两课音乐描写的同中之异。
a、同是巧用比喻,但《琵琶行》用类似或熟悉的声音设喻;《明湖居听书)用特殊的比喻——通感来沟通各种感觉,主要是从视觉角度设喻。
b、同有妙语点睛,但关键处《琵琶行)直接解说;《明湘居听书》直接讲感受,又使用了比喻。
(二)扩展延伸。下面再赏读选自《西厢记》的《崔茸篙夜听琴》的三支曲于。(出示投影片)。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擅钟?莫不是疏竹滴镰曲褴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唤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对崔莺莺听琴时感受的描写有何特点?
明确:以声喻声来写崔莺莺听琴时的感受。仍是使用崔莺莺熟悉的类似的声音设喻,声音并不完全相似,却能够使崔莺莺听了琴声很动情。可见以声喻不在于声音完全相似,而在于能够从中令人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三)归纳一些音乐描写的方法。
a、过程分阶段(按声音高低、缓慢)。
b、巧用比喻(设喻的角度可以是:声音、视觉、感受、嗅觉等)。
c、妙语点睛(关键处直接解说或直接谈感受)。
赏读和研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规律、方法,由此过渡到练写。
训练想象,美在创造。下面,我们来练写李那唱的《青藏高原)。再次听歌。
写作要求: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巧用比喻来描写《青藏高原》的歌唱艺术。
《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昧。
演唱过程的四个阶段揭示:
起始——高亢、婉转(嘿哎)。
发展一舒缓一起伏一舒缓(无言,啊)。
高潮——高亢、穿插回旋、多变(高)。
结束——高亢中(原)。
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写好后学生进行交流、修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这堂课的“创新”体现在目标单一、内容集中上,主要是突破了品味赏读,引进了演唱的练写,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创新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我的大学生涯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门思政课,其中的创新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总结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思政课堂创新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思维导图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讨论中,我们被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辩论。这种互动的过程激发了我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思政课堂创新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在课堂上,老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并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当老师讲解历史事件时,他会要求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我们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思政课堂创新案例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安排小组活动,要求我们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一些课堂任务。这种合作的形式能够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并让我们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优势。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四,思政课堂创新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上,老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通过引入一些思政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既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我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当我们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时,不仅会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最后,思政课堂创新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门课上,老师经常会给我们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应用能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之,思政课堂创新案例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感悟。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思政课堂创新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思想和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培养。
小学创新课堂案例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警示教育逾矩心得体会范本(精选19篇)
- 2023年美术展心得体会初中简短(优秀9篇)
- 2023年反诈骗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7篇)
- 2023年警示教育逾矩心得体会精选(模板12篇)
- 2023年景区服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优秀9篇)
- 2023年寒假家访心得体会免费复制简短(大全9篇)
- 2023年调研商铺心得体会(优秀12篇)
- 2023年调研商铺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2篇)
- 2023年服务执法理念心得体会(汇总9篇)
- 最新植物生长的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