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 感受华夏文化(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4:52:56 页码:10
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 感受华夏文化(七篇)
2022-12-29 14:52:5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一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家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做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有责任为祖国文明礼仪的继承发扬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注重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自己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自觉履行我们应当遵守的文明礼仪。在学校,应该尊老师,爱校园,同学之间要友好;在家里,应该敬家长,爱弱小,见到客人要问好;在街上,应该遵纪律,守秩序,各项守则要记牢记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文明用语的现象。一件事情,本来互相是有商量的余地的,可是因为你一句、我一句的脏话,导致事情恶化,最后大打出手。我们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人,以此为戒啊!

最后,让我们一起牢记一首歌谣吧:

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 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 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 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 树立新风我做到!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每当唱着这首歌曲的时候,青春的热血总是沸腾不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涌上心头,那就是——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就要——乐于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听见水龙头在哗啦啦地流眼泪时,应伸伸手拭去它的泪;当地上有垃圾时,应弯弯腰捡起来,还大地一片清洁;当朋友有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就要——勤奋学习。但是,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年代,他们都是温室里的的花朵经不起风霜,该怎么样勤奋呢?不妨翻开历史书籍,有车胤的囊萤映雪、苏秦的悬梁刺股、匡衡的凿壁借光,他们都有一种“滴水穿石、磨杵成功的毅力”让我们向他们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为自己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就要——争朝夕、与时间赛跑。

时间是宝贵的,正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规定自己1分钟内背熟一个单词,3分钟走到某个地方,6分钟完成一篇短文。

传承五四精神,放飞我们的青春梦想,就要乐于奉献、勤奋学习、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让我们一起用青春点燃未来,用行动弘扬五四精神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三

苍鹰用翅膀感受了天的高远,蝼蚁用躯壳抚摸了地的坚实,每一方土地都有一方人,用自己的一生为这方土地的夺目而奉献一切。

那年我随父母来到锡林郭勒盟。双足踏入松软的牧草中,我望着远处山峰矗立在似有似无的暮霭中,看一抹长烟流过,洒下一束洁白。我为这里的景致陶醉了。

一位当地大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拉着我的手到灶炉边,教我做奶茶。我们先制茶包。我一步步模仿着他娴熟的手法,用小刀轻轻刮拭砖茶边缘,将其切成块状后,放入纱布中,这样茶包就制成了。随后,他将一把小米与牛油倒入炒勺翻炒,金黄色的小米在滚烫的炒勺中顿时活跃起来,随着翻炒上下跳跃,用自己的每一寸“肌肤”去感受炒勺的热辣,在光与火的交织下上下舞动。油光将其融为金黄色的微粒,冒着点点星光。小米翻炒好后,他将这金黄色的小米一并倒入煮沸的清水中,白烟顿时隆起,弥漫在铁锅的周围。水面上暗涌着水波,小米在沸水中自如地游动。接着,他将方才制好的茶包放入水中,砖茶迅速与沸水混为一体,在水中肆意泼墨,将澄澈的水渲染成深棕色。我帮忙将鲜牛奶倒入沸水中,奶白在水中蔓延开来,一股喷香瞬时沁入我的心脾。他左手捏起一小把盐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将它轻轻洒入奶茶,右手则拿起木勺,在水面上画着圈,随着水面微波翻动着手腕,将调料与牛奶搅拌在一起,搅拌出水面上一道美丽的涡旋。奶茶的香气满溢了整个蒙古包,满溢了整个锡林郭勒草原。

夕阳坠落时分,我们坐在松软多汁的牧草上,任露水浸润了肌肤,面对远处落日余晖给予山头的最后一脂嫣红,举杯对饮。何等惬意!

我本以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都是这般无忧无虑,但我错了,我注意到了当地蒙古包上的修修补补,也注意到了当地孩子手中残破不堪的书本,更注意到了草原上日渐稀少的蒙古包数量。

接待我们的当地大叔说,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人因为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到城市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问他为何会选择坚守在这片草原上,他摇了摇手中的奶茶,笑了笑:“不忘本!这做奶茶的手艺,不能丢!”

离开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那天,我拥抱了那位当地大叔。相遇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烟火,转瞬即逝,却照亮了那年的星空。我不会忘记他在临别时对我说:“小姑娘,别忘记告诉更多的人,向他们介绍我们蒙古族的文化!”

周国平曾说:“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这位当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爱,诠释着传承文化的精神,诠释着如盘旋之根般坚守的真谛。

文化,需要传承者,更需要传播者。尊敬的大叔,这被您倾注一生心血的蒙古族文化必将成为祖国万里河山中璀璨的明星。

坚守故土,扎根家乡,传承文化的精神,纵岁月流逝,也将永驻人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四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毛主席对祖国由心的赞誉,亦是对中华名族深深的忠爱,当然,这亦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深深的共鸣。生于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因为生活的安逸而忘记对祖国所肩负的重任?我们是否会因为风沙的覆盖而忘记祖辈们所留下的光荣印记?我们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放弃那该我们铭记于心的红色内涵?相信我们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在祖国的呵护和抚爱中长大,对祖国所经历的历史又怎能轻易的就从记忆中抹去。

回想祖辈们的艰难抗战路,眼框便不自觉的被打湿,耳中满是中华战士们那充满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声,心中也好似有一团烈火在激愤中燃烧。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他们是风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撑着祖国的山河,不显一丝颓势。咬过皮带,啃过树皮,饮过泥水,只为躲避敌人,积蓄更多力量。弘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为有牺牲多壮

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独有的标识。自建党伊始,无以数计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牺牲拼搏的壮丽凯歌。如今,新中国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更需要传承这种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情怀和气魄,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讲到,“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既是党的作风,也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者的作风。”在革命年代,缺吃少衣少药,武器落后,物质条件极为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艰险,赢得胜利。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去坚守奉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史,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还是漫漫长征路,抑或是八年艰苦抗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坚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信念,也就有了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共产主义执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传承和坚守的,这是政治灵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自建党伊始,无以数计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牺牲拼搏的壮丽凯歌。如今,新中国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更需要传承这种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情怀和气魄,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凝练成为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不言弃的精神。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的精神、拼搏的劲头,夺取事业新的胜利。

忘得掉的是岁月,忘不了的是历史。盖得住的是皱纹,藏不住的是印迹。我们都处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忆难免有时候会被奔腾的河流和飞卷的沙石所冲淡和埋藏,但我们的心却注定是与祖国相连,将所有有关祖国的历史和精神都封存在我们的心里。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也须不负肩之使命,传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当我们朗诵着伟人们写下的一篇篇美好诗文时,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我们朗诵着《三字经》时,中华美德的传承就在我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就以“仁德”为本,至今深刻教导着我们;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蒋琬不计属下杨戏之过,人称“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有赵国文相蔺相如多次宽容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武将廉颇,面对门客的不解,蔺相如却说:“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私仇放在后面。”终于换得廉颇的悔改。同学们,有时候宽容能唤醒人的灵魂,能创造机会,消除隔阂。

在生活中,我秉承“仁德”的精神,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与他人计较。令我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学期刚开学的情景,因为那次,我收获了真正的友谊。

那天早晨,我吃完早饭急匆匆地去刷饭盒,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能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那天不知怎么了,水池边的人比平日里不知多了多少倍。我开始烦躁起来,怒火也一点点地升了起来,整个人成了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我把一切抛在脑后,奋不顾身地挤到水池边,准备找空位刷饭盒。这时,我定神一看,水池里的污水满了,并且又堵塞了!就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只觉得身体往前一倾,我的整条胳膊按进了水池里,污水把校服袖子弄脏了,我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汤鸡!怒火冲上头顶,我立刻回头寻找那可恶的“肇事者”,一位身材矮小的女生站了出来,我用愤怒的目光瞪着她,她知道自己犯了错,连声道歉。看着她如此诚恳的样子,我心中的怒火消了不少,这件事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我并没有责备她。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她也不是故意的。

过了很久,在一次学校竞赛中,需要统一服装,恰巧我忘记带校服,借了好多人也没有借到。这时,突然看到了那位“肇事者”,火急火燎之下,便向她开口,没想到她二话没说就把校服借给了我。这件事证明:宽容在无形中帮到了我。

人生就像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让我们用仁德的大伞,撑起我们共同的希望;用仁德的大伞,盛满我们共同的欢笑;用仁德的大伞,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描写传承华夏三观心得体会总结七

漫步书中,拈一朵文学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氲着书的芳香,轻轻拿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雅致的装帧映入眼帘,水墨山水浮现在褐色的封面上,显得庄重而宁静。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历时两年,不断发现,不停思考,奔波跋涉,努力考证,一路走来“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精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起领悟中华文明的瑰丽文化。

乘一只孤舟,在碧波荡漾的历史长河中划行,看到远方有一个孤独的背景,细细看来却是如此沧桑。

那是一个令人们恨之入骨的王朝,它与外国侵略者们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个王朝是一部沉重的血泪史,让后人引以为戒。殊不知,那个王朝背景却是如此沧桑,它也曾经历过天下安定、国运兴旺的“康乾盛世”,它的大部分统治者也是励精图治,力求治国之道。但是,最后它却逐渐腐败,以至遭受外来侵略时,它的统治者无力以对,落荒而逃。

对,这就是清朝,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从中华版图的北面冲破长城而来,英武的雄姿震惊中华,但最后,它却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走向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是这样的充满沧桑,一些文质彬彬的凄苑灵魂默默为它送行。

告别了别人痛心的清朝,继续前运,不知行了多久,眼前是一片可怖的土地,这片土地记载了流放者的辛酸。

流放,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一旦被流放,便不知何日是归年,生死存亡更是不可预知,一切听天由命。那些被流放的文人们,有的在流放途中历史艰辛,渐渐变得豁达开朗,在生死存亡线上吟诗作赋,广结天下名士,生死莫逆。“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这种苦难中的高贵令人为之动容。

流放者们也为偏远地区的文明发展照亮了前程,他们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融化别人心头的冰雪,彼此温暖;用屈辱之身去点亮文明的火种,传承未来。

小船继续前行,天色早已暗淡,墨色的天上挂着一轮淡黄色的明月,月下有一位独酌的人,孑然一身,淡泊静定。

他才华横溢却遭来众人的妒忌,“乌台诗案”的冤屈让他彻底看清了尘世的黑暗。但那个孤寂的地方——黄州,让他在难言的孤寂中,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东坡的“突围”成功了,洗去一身铅华,在静谧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走过魏晋,看名士风流绝代的潇洒,聆听那些散漫在时空中的遥远绝响;穿越时空,看科举取士的起起落落。在千年庭院中寻访教育的真谛,在海角天涯谛听海南文明的故事。乡关何处?心中最思恋的地方便是故乡;抱愧山西,探访,寻找,理解便是对山西人民的崇敬之情…

《山居笔记》是文化旅程已经结束,但带给我的启迪却永远不会忘却,探寻知识的步伐也永不停止。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载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奔向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