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范文(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40:43 页码:9
最新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范文(模板8篇)
2023-11-23 07:40:4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经验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思考。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一

不少初中生对于学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有的抱怨自己学不懂,有的觉得学校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教学的方法。

首先,老师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解释。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并没有经历过高中、大学等阶段的学习,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因此,老师需要及时解释一些概念或者操作步骤,通过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理论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与我们现实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使得我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老师需要将理论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看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举一些实际的应用例子,让他们能够看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会讲述完一个知识点后就让学生去做一些练习题,但是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学校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来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学校可以将一些课外时间用于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巩固学习内容。

通过以上的三点改进,我相信可以更好地解决初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快乐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接受更深入、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二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杂合子。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来说,这三个纬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剖析前概念,运用概念图建构概念体系,而且要展示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渗透概念研究过程中所负载的研究方法,体现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价值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三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学研究,初中物理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认为物理知识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较低。另外,有的教师不注重实验方法,实验教学呆板僵化,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创新实验教学,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如何开展实验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初中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待提升,所以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生怕不小心,损坏了实验器材,常用讲解法教给学生间接经验,或者在班上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这就造成学生对物理现象的一知半解。初中物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较低,难以体会其中的物理知识规律,更难以把握相关的思想方法。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在物理中有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刚接触物理的初中时期,通过参加物理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完成度不高,或是担心损坏实验器材就不让学生自我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就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主动教”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学生学,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使用教材上的实验器材或实验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实验思路,完善实验过程。

1.启发式实验教学。

启发式实验教学,要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物理原理。笔者在人教版初二物理第十章《浮力》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笔者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容器,同时也为学生准备铝柱、铁柱、弹簧钩、盐、砝码等实验设备,并为同学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问题。(1)浮力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系吗?(2)实验中,选用不同的液体时,相同质量的铁块和铝块哪个受到的浮力大,你能解释原因吗?笔者让学生自备容器,使用烧杯向容器中注入相同体积的水进行实验。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对实验产生期待感。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2.创设适当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笔者在教学“声音传播”时,遇到了难题,学生没能理解掌握“回声”问题的计算方法。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完成题目:一艘船的航行速度为8m/s,在行进路途中,轮船鸣笛,3s后有回音传来,求:这艘船距离障碍物多少米?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只想到声音传播过去的时间,不理解声音传回来的时间。笔者让学生选择实验地点和实验器材,模拟船航行的情境。学生选取学校外侧的围墙为实验地点,准备测量仪器:米尺和秒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自主实验。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他们在距离围墙340m远的位置发出声音,需要近2s的时间,声音会回传到自己的耳朵。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声音回传也需要时间,进而有效掌握回声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3.加强应用性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此,在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兴趣活动社团,搞一些小发明创作竞赛,举办一些实用物理知识竞赛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学生想、做、思考,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了简单机械原理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拆装改装自行车;学习了用电常识后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设计特色的实验电路,还可以带领学生安装实际生活电路,等等。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四

在初中任教期间,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首先,我认为将学习材料划分为更小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材料,并更好地记忆它们。此外,我开展了“分段”讲解方法。通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在解释每个小部分时都会做出较深入的分析,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理解和消化内容。

其次,我认为利用一些互动教学工具也非常有益。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许多互动教学工具,如单词板、小白板、电子白板等。例如,在教授英语课时,我使用电子白板来显示幻灯片;在解释生物课程时,我通过使用实验器材和预处理材料来演示相关实验。这种互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专注和参与课堂教学,并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方式和解决方法。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定制课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强项、弱项。对于强项,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发扬光大,对于弱点,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帮助他们弥补。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计划和指导措施,并积极倾听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建议。

总之,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我相信,通过这些方法,我可以帮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五

这一年我担任的教学任务是初一班至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每周课时10节。虽然初中生物现作为会考科目,但我在工作中一样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在课堂上的学生管理也很好,在我的课上基本上没有搞乱课堂或睡觉的学生。

在教学上我的一贯作风是:

1、认真备好课,一方面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教才能更好。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学习方法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等,在读透教材与学生后,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请保留此标记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然后印发给学生。同时,关注国内及本地区敏感事件,认真钻研这些事件中与初中生物学知识有联系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题目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印象。这样做,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3、为提高自己教学质量,为上好课,我积极参加备课组的主备试讲活动。本学期我本人试讲了3次,每次都有很好的收获,我们组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更上一层楼。听其他老师试讲共17次,也有很好的收获。总之,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水平。老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

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

(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三、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四、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七

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物理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加大与学生学习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的程度,这主要由于现今的物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和核心,没有实验,物理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物理知识,无法实现物理学科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忽略实验物理重要性,照本宣科,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然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实际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省心省力,能少开就少开,或者走形式走过场地让学生进实验室,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消极作用。

(一)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

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过度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的物联网技术教学应该逐渐寻求一种更加完美的方式,加大与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探究实验,并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将学生日常接触的一切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完成探究式实验目标。

(二)情景教学,营造氛围。

物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情境教学要使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网络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创造一个活泼的课堂,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创造一个良好师生交互的氛围。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师首先要在课前让学生谈谈在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类型,然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实验,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是实现物联网与实验教学结合的具体体现。

(三)丰富实验过程。

物理实验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通过有效的途径合理解决问题等。而这则证明了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实验过程,在这过程中加入多种因素,实现知识的互联性与共享性。例如,在学习电流以及电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图等,来丰富实验过程。此外,学生在与同学共同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其合作精神,还能够实现知识互补,扩展学生知识面,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相比较而言,物理探究性实验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征,而这也进一步丰富了物理实验的方法、内容等,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物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主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物理成绩。根据上文所述,物联网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生以及物联网特点,引导学生将实验与自身身边的一切事物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如何改进心得体会初中篇八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物理教学已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进而适应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物理实验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全面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笔者将结合实践中教学的经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措施。

目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实验的讲解等方面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产生了分歧。所谓的物理实验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而这种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验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课程的进度会将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题目的讲解上,使得学生的物理实验时间被占用,物理实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长久地在题海战术中训练,学生会对物理失去兴趣,对于书本上所讲解的知识的原理并不明白,学习的仅仅是应对试卷上的题目的方法。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了解。一旦学生经历完考试,学生就会将所有的知识全部忘掉,更不会应用于生活中。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会为学生准备一定水平的实验室。教师在实验的教学中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将实验的过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全部提前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成为了验证实验正确性的实践机会,这与实验探究的要求不符。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按照书本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学生动手实验下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发现实验问题等,这些步骤也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动手中,避免教师自己进行实验的演示,只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下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展开联想,创新实验方式。有些学生就会想到可以通过简单的塑料矿泉水瓶就能够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如何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生活观察能力的学生就会发现在生活中,如果向塑料矿泉水瓶子中装入热水,然后进行摇晃,再将水倒出,最后将瓶盖迅速拧回矿泉水瓶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等矿泉水瓶内温度变凉后,就会变瘪。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就能够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的成本很低,危险性也很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过程的探究以及实验方法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甚至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学科,在学习中也需要不断地实践,这也是物理学科学习中会有实验课程协助的原因。初中阶段的物理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应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点应用的灵活性。

比如,在学习电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配电室进行参观,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电力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的工作人员向学生讲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如何进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另外,让学生在实物中对比其与书本上讲解的基本电路之间的差异,最简单的串并联看学生是否在实践中区分清楚以及一些电路的改进等。这样的过程不仅提升的是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认识课堂所讲解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重难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重要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增强实验成果。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有更好的理解。在针对一些需要重大设备或者条件苛刻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果。这样在形式上就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乏味的现象,创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也能够轻松地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看,在图像的帮助下更好地记忆实验结论,对学生实验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增强实验教学中的趣味性,改变现阶段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在自身思想观念转变之下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大胆地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