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本真五问心得体会实用 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孩子梦想心得体会(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9:34:12 页码:12
教育本真五问心得体会实用 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孩子梦想心得体会(3篇)
2022-12-28 19:34:12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本真五问心得体会实用一

在对话开始之前,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谈话打下基础。“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所以我决定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为了让姚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要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要跟姚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

不符,对的也是错的。我要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我要告诉姚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成熟

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既

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

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

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如果仅从“早恋”中的

“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对待它。

关于教育本真五问心得体会实用二

xx年x月x日,我怀着一颗年轻人滚烫的心,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普通的初中化学教师,至今已二十八个年头了。二十八年来,依靠学校领导支持、老师的关心帮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已从一个单凭热情而工作的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长期担任毕业班课程、班主任工作和教研组长工作。由于多年来我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创下比较突出的业绩,因此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获得社会上的广泛好评。20xx年——20xx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我校的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20xx年——20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绥棱县化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20xx年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0xx年又荣获市级模范教师光荣称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热爱学生当成我的天职,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成我教师人生的真正幸福。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我在每次接到新的班级时,第一节课上,首先对学生们表示祝贺,祝贺他们进入初三年级,进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祝贺他们又开始了一门新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使得师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尊重学生,也就教会他们尊重老师。

20xx年,我又接手了两个新班。为了很好的开展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等集体活动,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自主结合,形成4-6人的学习小组,分设小组召集人(负责组内的活动安排与监督)、信息员(负责整理组内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预习员(负责整理组内课前预习提纲的编辑和整理)、实验员(负责组内探究活动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调整和确立),使组内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各负其责。在上课前各组把每个人的预习提纲整理好,并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大家都很清楚的问题,就简单带过,重点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另外,对有些问题,有的组不清楚,有的组却理解的很好,可以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自行解决,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基于这一经验,我于20xx和20xx年先后成功的撰写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深化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篇论文,并分别在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黑龙江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四届、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审会上荣获二等奖。

有人担心,老师不讲的东西,学生不一定看到,不一定理解。觉得还是自己讲过一遍放心。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掌握的东西肯定比听来的影响更深刻。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检测、训练的方式来加深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从他们交来的提纲和问题里面可以看出,他们在预习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一下课本,他们查找了很多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补充了课本的内容。如:在进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酒精灯的火焰为什么分三层?外焰为什么颜色比其它两层浅?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燃烧有不同的现象?在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如果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用顶端不平或已烧焦的灯芯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课本内容有了充分的认识。学生们的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潜能,大大鼓舞了我,我对他们课上课下的表现都充满信心。同时也一直激发着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还记得,就在那个学年,我所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中考复习运用探究式方法初探》在省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三届(20xx年12月30日)评审会上被评为二等奖。这是我获得地市级教育科研奖励较早的一次,回来后我把我的成功和喜悦与我的学生们共享,互相激励,一道进步。

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们进行小论文的写作训练,对这样的小论文,我一般不要求每人都写,只要求每个小组写一篇,但写作人是在小组每人的小论文的基础上,汇总每人的内容特点写出来的。并经过小组讨论、修改、认可后才能上交的。因为是要在课堂上宣读、讲评、打分,所以,各组之间竞争很激烈,小论文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有一次上“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化学活动课,我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活动的结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大家不仅在学校认真观察设计实验,而且回家后自己寻找代用品重新设计实验,小论文也写的像模像样。比如第六小组的小论文就写得相当漂亮:

“人生是一支短暂的蜡烛,把所有的光芒全释放出来照亮他人。蜡烛有这些性质:颜色有红、白、绿等。火焰也有几种颜色,如外焰是橘黄色,内焰是浅红色,而焰心是深红色。状态通常是固态,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硬度是用手可以折断,密度是0.9×103kg/m3 ,熔点是40°,沸点是130°。

在空气中燃烧稍有黑烟放出,火焰上面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雾珠出现。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面,石灰水变混浊。蜡烛刚熄灭的时候,蜡烛蒸气冒出,形成白烟,可以点燃。

烛光是点燃希望之火的源泉。”

这种小组的合作可以使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也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合作学习中,由于各个学习者(包括老师)都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思路不断丰富,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取得的成果一个接一个。20xx年3月在全县中学全员教师参加的说客大赛活动中,我所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被评为化学学科一等奖;20xx年1月在全市新一轮中学教师岗位培训说课大赛中,我所呈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被评为一等奖。

我班的 同学在自学“金属的用途”一节时,想知道金属的性质,他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答案。收集了铜丝、铁钉、不锈钢、铝、镁条、锌片、水银等金属,然后从金属外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导电、导热、磁性等方面探究金属的性质。这种主动的探究,其学习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自己找到新的学习模式,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挑战,进而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学习活动,适应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礼记》上说:“教学相长”,对此我深有体会。在化学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我每每得益于我的学生那不时闪现的灵动的思维给我的启发,才让我屡有创获。20xx年8月10日,在全市中小学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我的教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荣获二等奖。20xx年7月20日获全县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的《化学肥料》一课的教学思路也同样是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中诞生的。

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比多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具体的化学知识还要重要得多!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很突出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人类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和基本生存方式,终生学习能力成了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成分。

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勇挑重担,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且认真地学习思考他人的教学,勤于探索、总结。在对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有了具体、深刻的见解,撰写了一些较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呈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优质课,在教科研工作中收获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其中,所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考复习效率》经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功能拓展的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组织专家评审,被评为优秀教育研究论文二等奖(20xx.6.30),同时提交的《论化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经专家评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xx.6.30)。

二十八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深深感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这种爱,使我充满自信、充满激情地投入每一天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这种爱,使我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诚恳;是这种爱,使我能勤奋刻苦地钻研业务,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思路和风格;是这种爱,使我坚持广泛地积累知识、经验,力求科学而又艺术地教书育人。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促进我个人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一个“爱”字——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岗位,我爱我的化学事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热爱学生,乐岗敬业,将“爱”进行到底。

关于教育本真五问心得体会实用三

一、基本情况介绍

班中有一个学生叫吴成涛,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思考

通过观察发现该生主要有以下缺点:

(一)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

(二) 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三、主要帮助方法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我作为辅导员,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行为,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较忙,对他是既溺爱又粗鲁。没有尽教育的责任,面对孩子正常的错误,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

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另外,我还要求他的家长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

2.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开了一节队会课,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班级有些小事,请他帮忙做,增强他的主人翁意识。

四、辅导效果

他本身智力不差,通过努力,学习成绩有进步,和同学也能友好相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