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 战略选择心得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8:30:06 页码:10
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 战略选择心得体会(7篇)
2022-12-28 18:30:0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人生路漫漫,我们必定会错过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美景。但就象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流转一样,我们不可能回过头,停下前行的脚步来弥补过去的事物。

有句话说的很好:前面的风景更美丽。错过了,并不是永远的错过,前面也许有更美的风景。错过了不要紧,错过了,就把握现在。

一颗种子错过了春天的温柔的滋润,那又怎样呢?但它还可以坚强地把握夏天热烈的抚摸,长出绿油油的叶子。

一片墙角错过了阳光温暖的爱抚,那又怎样呢?但它还可以固执地把握了下一次太阳的出现,每一粒微小的尘土都被照亮。

一个人错过了人生中的一个站台,那又怎样呢?但他懂得把握住下一个站台的来临,机会就在眼前,希望始于脚下。

错过了,就把握现在。

当我为一次考试失误而哭泣时,母亲来安慰我:错过了,就把握现在。于是,我不再为一次的失败而伤心难过,而且从现在做起,更加努力的学习,把握下一次的机会。当我为了没能参加学校文艺表演而失落时,母亲安慰我:错过了,就把握现在。于是,我不再埋怨,而是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经验,不再错过下一次的机会。

错过了,就把握现在。

机会不会只来一次,就像太阳不会只升落一次那样。只要你把握了今天的这一次,而不是伤心和后悔中再次错过,那么还有什么不可过去的桥呢?

错过了,就把握现在。乌云过后,就是灿烂的太阳,可千万不要因为乌云的暗淡,而错过了阳光的明媚啊!大雨过后,就是斑斓的彩虹,可千万不要因为大雨的淋漓,而错过了彩虹的美丽啊!

错过了太阳,不用为此流泪,因为还有月亮;错过了月亮,不用为此流泪,因为还有繁星——错过了,就把握现在!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 美术系xx级美术教育三班的郑春梅,很荣幸能参加此届“心语杯”青春与梦想的演讲比赛,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把握青春,成就梦想》。

青春和梦想永远都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主题。少年盼望青春,规划梦想;正值青春的人赞美青春,成就梦想;年老者回忆青春,感悟梦想;诗词歌赋歌颂青春,赞美梦想。青春是热情奔放的,而梦想却是神圣迷茫的。

青春者,如四季之春,犹一日之晨。充满生机,溢满活力。青春时代是人生最具梦想的时代。在这阶段,我们激情四射,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在这阶段,我们雄心壮志,铁骨凌云冲九霄;在这阶段,我们勇敢无畏,用年轻的心去拥抱创造力。

青春与梦想齐飞 !

如果

你向往高远的蓝天

那么,生长吧

不知不觉

你会发现自己已是棵堪称栋梁的大树

或是

一簇为世界带来芬芳和美丽的鲜花

即使

你长成了一株小草

你也会看见

正因为有了千万个你的存在

才有了这绿满山岗!

对于青春,我们曾说,要惜时如金,青春励志,要努力奋斗,成就梦想。可事实上,现实中的我们都认识到了,做到了吗?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风华正茂,有着斗厚的知识与学识。雷锋曾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把握青春,才能成就梦想。

在我们的求学路上,我们应以学习为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个有知识的人。在社交方面,我们要真诚待人,友好交友,多多参与社会活动或文艺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保持谦逊的心态,脚踏实地。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充实丰富,为以后成就事业奠定夯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同学们,请不要做无聊的诉说者,认为“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只有青春”,当你拥有青春的同时却在浪费青春,而没有把握好青春,那么,你仍然一无所有。让我们漫步在青春的大道上,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去浇灌人生;让我们用行动去珍惜青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行动的支持,就无法真正把握住青春,所有的梦想都将成为泡影!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的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更是祖国的脊梁!我们必须把握住青春,才能成就梦想!

让我们用行动作为青春的号角,向着梦想,前进——!

谢谢大家!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董必武先生诗云:“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这首诗对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人具有非凡的启迪。

有的人向往成为大山的主峰,期望活得有高度,生活却无意间让他(她)成了巍巍群山中偏处一方的余脉。但不必为此抱憾。因为,纵然无法成就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总还可以体现不畏风雨侵蚀的崇高。

有的人希望拥有完美的形象,企盼活得有风度,命运却给了他(她)一张普通的面孔。但不必为此伤感。因为,纵然难以第一眼就给别人留下动人的印象,总还可以在日久天长中让人看到极富内涵的人生。

有的人谈起过去,自怨自艾,总是责怪自己某年某月某日某事没有做好,总是在阴影笼罩之下,让无奈占据岁月,结果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白了少年头,空留一声悲凉的长叹。

有的人喜欢幻想和设计未来,把未来编织得满天星斗,五光十色,无比璀璨,于是,日子在梦想中磋砣,机遇在沉湎中失之交臂。

未来的四季,有春和景明,也有严冬霜雪;有绿草茵茵,也有秋风萧瑟。

费尔森说:“生活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们永远不能为它按下一个休止符。”我们要自己掌握好生活的节奏,决不要陷入某种网里,不能自拔;决不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谁的明天都应该是美好的,但谁都应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牢牢地把握今天。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性,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语阐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国家传播学创新发展的新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和传播地经历了一个转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了。170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经久不息、代代传承,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从路线图看,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特别是在一些主要国家传承和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传播者,欧洲和北美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传播地出现了分流。在与第二国际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到斯大林1953年去世,苏联共产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苏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可以说,争论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解读权和话语权。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之后,四分之一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毋庸置疑,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当代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创立者传承者的国籍和语言没有内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是德国人,他们从事理论活动很长时间在英国,但是我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或英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个主义、一种思想,有没有世界性,与创立这个主义、提出这个思想的人的国籍没有内在关系,根本是看是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政党、一个思想者,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与传承者的国籍没有内在关系,俄国人、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都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承者,根本是看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用德文、英文、法文等语种撰写的,也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但我们不能将某种语言判定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语言。俄文、中文等语种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语种,俄文、日文、中文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绝大多数人是通过中译本了解和掌握的,这并不影响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承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用中国话讲述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用中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研究著作,更主要的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文讲述马克思主义,用中国话阐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用中国话讲述马克思主义却是一以贯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即使是经过了从中文翻译为外文,也没有妨碍使用其他语种的人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如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是从外文翻译过来,不少甚至是从外文翻译本转译过来的,即使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误差,但究其主旨而言,还是“得意忘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未来,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仍将是中国共产党人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语言。

中国文字、中国思维、中国文化阐述马克思主义具有融贯中西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异确实大于同一语系不同语族、同一语族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在语言的互译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理解和解释的障碍。而且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但不同的语言、范畴、思维、文化,不构成人类思想交流交融的根本性障碍。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学习了融汇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兼容精神,学习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继承、批判、超越的科学态度,学习了熟练使用多种文字准确表达思想的传播能力。同时,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考量,中国共产党人也形成了阐述马克思主义融汇中西的独特优势。中国语言文字凝练传神,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又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矛盾”;中国概念范畴千锤百炼,言简意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如“实事求是”;中国思维方式注重辩证、善于统一,把握度量、富于智慧,如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中国文化品格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开放发展,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中国文字、中国思维、中国文化阐述马克思主义,讲出了新意,讲出了深意,讲出了中国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成果,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世界、属于人类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具有世界意义。中国话语将成为阐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将高举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要的是全面深刻把握其内涵,并由知向行,促进其全面实践。

深刻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并依靠人民群众这一铜墙铁壁赢得了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辉煌胜利。在开启与推进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唯gdp主义、“见物不见人”等倾向,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早在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根本立足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作为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与实践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治国理念与治党方略的有机统一。它作为历史观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命题;作为价值观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与价值取向,它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作为方法论,强调了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当中去,不仅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要让人民来检阅,让人民来评判,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

全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根本动力、根本方法、根本价值的深刻探索。这一重要思想不仅限于经济发展领域,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军队、外交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整体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既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将发展作为契合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第一要务。通过创新发展,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更好更多的发展成果造福人民。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问题,筑牢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基础。通过绿色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开放发展,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夯实基础。通过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此,要聚焦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共创共享。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由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化产品供给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在社会建设方面,必须以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此,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通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此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等多个方面。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军队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厘清几组重要的关系: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个政治论断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从根本上来讲,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基础,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科学定位社会主要矛盾,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这样一种立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基础,当然就不会注意到人民这个维度、不会作出这样的正确判断。与此同时,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然人民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既然我们各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满足人民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们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同时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正确把握好这几个“中心”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比较而言,以人民为中心是必须贯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部实践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根本价值导向。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是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重点。而在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重大关口,就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可见,三个“中心”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重大区别,需要科学对待。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要辩证理解和处理好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领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就其相互关系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和党的领导是一致的、统一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党强有力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一句空话。与此同时,党要想领导好一切工作,关键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不断奋进,才能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我们来看木桶原理或木桶效应。众所周知,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让这只木桶装满水,那就不能有一块短板。通过“木桶效应”,可以看出,全面小康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全面”,全面就要一块短板都不能有,实现全面小康,就要真正要解决“木桶效应”。”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要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所有人民都进入小康,一个不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我们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从谋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到2020年乡村地区,全体农民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区域共同小康,一个地区也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如果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乡村地区,部分农村地区部分农民不能如期进入小康社会,那这样的小康算不上真正的全面小康,这也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正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这一重大发展思想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是交流的主要内容。

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人民”,我们从三重规定和三个维度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人民”

“人民”包含三重规定。一是量的规定。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民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涵盖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现阶段,我国人民涵盖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里面我们必须要区别一个概念,公民和人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凡具有我国籍的人都是我国的公民。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相对敌人而言,凡是处在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内的都是人民。这样的话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因此是我国公民但不一定属于人民这个范围。有的人会问犯罪分子算人民吗?“人民”指的是拥护党的领导和思想,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起推动作用的人。而犯罪分子是破坏社会进步的人,所以不能称为“人民”。二是质的规定。人民代表历史进步的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因此这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三是主体构成的规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范围会发生变化,但构成人民主体的始终是劳动者。因此我国人民所处的爱国统一战线里面第一条就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拥护党的领导和思想,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所贡献,起推动作用的劳动者。

进一步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一是从宏观上看,人民是一个整体,统一于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之中,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二是从中观上看,人民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比如不同的家族、家庭,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的人际交往构成的朋友圈都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矛盾。三是从微观上看,人民的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网当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处于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之中,整体的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间的财富和收入等利益差距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扩大,但终将不断缩小,走向共同富裕;组成人民的每一个个体将越来越充分地发展,得到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不论在革命、建设、改革哪一个阶段,我们党都十分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民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别的暂且不说,我们就说我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里面明确规定的。在革命过程中,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我党我军的宗旨。那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挖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主席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在之后的党的七大上,首次将其“为人民服务”定位为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并写入党章。毛主席一生当中先后20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是他所有题词当中最多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民军队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但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叫红军,抗战时期叫八路军、新四军,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才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国家政权定性为人民民主政权,许多国家机关甚至服务行业,前面都有“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银行、人民医院等等,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我们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再一次认识党的人民立场: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体制机制弊端问题仍然根深蒂固,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触及,利益固化问题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难题障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关键时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重要关口。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同志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

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明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立场。

我们再看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再看我们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正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这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二)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义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如何制定,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

有关把握战略机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尊敬的老师、叔叔阿姨,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非常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共勉。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感谢关心我、爱护我的各位老师,谢谢您们!是您们用丰富的知识拓展了我生命的天空;此外,我还要感激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给了我生命,又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在这样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学习生活,我爱你们,我可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经历了升入中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我相信同学们的心情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我想对大家说的是:仅仅的一次考试,它并不能确定一个人的未来。当成绩单发下来之后,它反映的只是我们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无论好与坏,它都是已经被翻阅过去的历史。人不可能总是沉浸在同一种喜悦或悲伤中,重要的是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不以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以一时的失利而灰心丧气。要知道,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与未来。

谈到学习方法,我只能说学习无处不在:认真听好老师讲的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这是学习;通过书籍和多媒体,阅读或收看各种各样的书籍、纪录影像资料等,这是学习:甚至从社会现象中了解更多实质性的问题,为人处事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学习为的是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素养,而不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说到扩大知识面,这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诗词美文,能提高文学素养;阅读名篇小说,能提高人对事物的判断力与世界观的全面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真正锻炼,对于我们而言,它是一张白纸,了解它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多阅读一些文学巨匠的不朽之作。“一本好书可改变人的一生”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只有获得了各种不同类型书籍的滋养,人的一生才可能真正得以改变。

新生代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说中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简单而工整的对仗,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认识。著名才女作家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沿途的沟沟壑壑,可以选择绕道而行,也可以选择继续前进,只是,当我们再想重游旅途,或试图改变曾经因种种原因而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时却发现:每向前一步,所走过的路都会断裂一步,所谓过河拆桥,拆桥的不是任何人,而是时间,要想回到从前其实早已无路可走。就像沙漏可以计量时间,而时间不是沙漏。沙漏上层的沙子漏完了,倒过来,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时间不会因任何一个人停驻或倒退,它只能一直向前,一直以超越光速的速度一直向前。珍惜现在,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珍惜每一个爱我们并甘愿为我们奉献一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握现在,不要总说“不在乎”,因为那句“不在乎”,当永远失去的时候会显得格外刺耳。虚度光阴,将是人们在一切都无法逆转时,最沉重的痛,最深刻的悔。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盛世年华,我们最应珍惜的就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它赐予了我们生活,赐予了我们成长的机会,同时,它也有能力赐予我们辉煌的未来,关键是我们必须首先努力,好好把握住时间。

等量交换,是对现在与未来关系的最正确公式。把握现在,成就未来,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不要错过耕耘的季节,以这次期中考试为动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踏踏实实的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的生命之花!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