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爱国精神(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22:30:02 页码:13
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爱国精神(六篇)
2022-12-27 22:30:02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一

学习会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伏兰同志就学习材料进行了逐页解读,就研讨的主题进行了中心发言,全体党委委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学习收获,谈工作思路,谈落实举措。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大家对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工作要求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推动学校工作上有了新的思路。

在引导大家学习和解读系列讲话材料的过程中,陈伏兰同志强调,学习系列重要讲话,是为了能够站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要激发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要能激发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党员意识,从大处而言,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小处看,坚守立德树人的神圣天职,为学生发展、为学校发展尽心竭力。

党委委员、教学副校长王小涛同志在发言中指出,开展“两学一做”意义重大,重在“学”,贵在“做”。这是对党员的一次大检阅大洗礼,可以进一步激发工作动力、提升工作能力。要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身份,向优秀党员看齐。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委委员、后勤副校长周继同志在发言中说,自己上个月在区委党校学习,天天在学的讲话。通过学习,自己对党员干部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很深的感触。他特别赞同习“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的主张。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强理论、道德修养,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让学校持续良性发展。

党委委员、德育副校长李鹏同志指出,这次活动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从“优秀”到“合格”,不是标准的降低,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这个“合格”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党中央对基层组织的担忧、思考和积极倡导。党员同志必须讲道德,同时要讲规矩,以知促行,行的目的是做一个合格的党员。

党委委员、初中支部书记、初二年级组长徐龙辉同志在发言中说,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要带好头,尤其要带头守规矩。要有履职担当、善作善为的能力,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要将所学所悟紧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不断增强工作本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党委委员、高中支部书记、党政办副主任龚执国同志在发言中说,作为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两学一做”的重要意义,知而后行,知行合一,要把党的思想作为干事创业的指引。

桂平同志在总结讲话时说,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性观念,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不断开拓学校发展新境界。

与此同时,桂平同志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党章党规,带头学习系列讲话,带头做合格党员。各党支部、党小组要发挥关键作用,尽好责,把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层层抓到位、见实效,具体要完善实施方案,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督促指导把关,建好学习台帐,做到覆盖所有支部和所有党员。二是要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三是履职尽责,整顿不合格的党组织,约谈、处理不合格的党员,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管好党员、带好队伍。

此次专题学习会议,大家学习认真,讨论热烈,理论联系实际,收获颇大。大家表示,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实效性,把本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全面贯彻和体现到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把学校各项工作抓得更实、更好、更有成效。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入宪,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肯认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守望相助的共同心愿,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基础,为处理好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宪法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打击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通畅、便捷。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一些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党和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大支持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发展等37个工程项目。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民族地区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视野审视,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这个总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新发展措施,取得新发展实效,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牢,两者相辅互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其如此,才能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发展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中的重大关系。

首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审视和谋划,注重发展目标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一家亲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要统筹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关键是统筹好“一”和“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正是统筹解决好了“一”和“多”的关系,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得以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统筹兼顾好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既把发展当成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争取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进取也,故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路上更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还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制度更加定型、完整。坚持实践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繁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混居,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三

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的本质改造,是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优良特性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一切优良品质;用共产主义思想征服头脑中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风头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使自己具有大公无私、埋头实干、光明磊落、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献身的精神;用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与唯心主义者的德行修养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修养的根本目的、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同,还突出地表现在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上。唯心主义者的修身养性、修德积善,追求的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其途径和方法是“闭门思过,静心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从主观到主观,封闭地进行。主要靠自我领悟、自我克制来保持自己所崇尚信奉的某种教条和德行。共产党贸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为的是彻底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更加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符合自己乐于献身的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

这种改造的实现,是通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坚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接受党组织的帮助和置于群众监督的方法,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的方法,不断地清除自己思想上的灰尘,防止政治微生物的侵蚀,逐步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由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由一个朴素的、幼稚的革命者成长为一名清醒的、坚定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需要有个人艰苦的、长期的和自觉的党性锻炼与修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善于学习、注重实践、长期坚持,自觉改造与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帮助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过程。

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学习求知是增强党性的第一途径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谆谆教导青年一代说:“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如果以为不必学会产生共产主义学说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只要领

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已经够了,这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五版第四卷第347页)“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生活在9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不断地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加迫切和重要。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语)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组织起来共同奋斗的,是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战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既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增强党性,加强党性修养的第一途径和基本方法。

知识是宝贵的,它赐给一切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终生追求的人以无穷的力量和高尚的智慧;知识又是吝啬的,它给不学无术、懒惰傲慢、浅尝辄止的人报以愚昧、卑庸和懦弱。知识不会与生俱来。无产阶级的宇宙观、道德情操和奉献意识,不会在党员思想土壤上自然生长,它需要党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与培养,更需要共产党员自己学而不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刻苦磨炼,勤学多思。认真地学习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的前提。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牢固的。

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就可能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迷失政治方向,在关键时刻和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动摇政治立场。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深刻理解共产党员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违反党的纪律和党的组织原则。总之,认真读书学习,努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文化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在党员修养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不学习,坚强的党性观念这座“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

其次,学习是拒腐防变强报固本的良剂。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在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增强政治上的免疫力,抵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就要同封建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的侵袭与干扰斗争。这就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剖析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不断排除它们的侵袭与干扰,牢固确立和不断巩固自己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李大钊同志曾经说过:“知识是引导人生至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按照党性原则来改造自己、发展自己使之至臻完善,始终追求光明与真实境界的过程。不读书不学习,缺乏理论和知识的素养,就难于辨别哪些是封建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的腐朽的东西,就会因为缺乏政治辨别力而不能有效抑制这些腐朽思想的侵袭和影响,不能有力地克服自我改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也就无法达到增强党性的目的。

认真读书学习,也是共产党员从前人和他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吸取营养、寻找借鉴、树立高尚的精神情操的最好手段。列宁就曾经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事实上,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是不酷爱学习的,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这些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是我们光辉的楷模。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孜孜以求,博览群书,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精华等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全世界被压迫无产阶级的自身解放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武器,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他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一个精神高尚、学识渊博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恩格斯没有上过大学,但他非常热爱学习,通过自学精通了化学、物理学、植物学,在语言学方面也造诣颇深,能够运用20多种外国语言,对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就更多了。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使他成为一名知识丰富、思想敏锐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马克思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的经历十分坎坷,一生多次遭到监禁、流放,但他从来没放松过学习。他的许多不朽篇章,正是在监禁中、在流放地写成的。毛泽东同志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爱读书。

在长征途中,他患病的时候躺在担架上还读马列著作,在他的床上,书占去了三分之二的位置,他外出视察工作时,必不可少的“行李”就是几大箱书。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更注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学习,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方面的事例是很多的。正是在不懈的学习当中,这些革命导师和领袖从人类知识的宝库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有坚强党性、有极高理论造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无数事实证明,即使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只要基本立场正确,加强学习,坚持不懈,也能成为有较高修养的革命者。相反,即使是很聪明、很能干的共产党员,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不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生活的向导,也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可能走入歧途。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共产党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他们有的借口工作忙,有的强调条件差,放松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满足于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低水平现状。结果,工作起来往往捉襟见肘,缺乏做好工作的真本领,有时会糊里糊涂地犯错误。

这就告诉我们:“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第65页)学然后知不足。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际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贫乏同时存在。我们党要领导12亿多人口在物质文化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落后的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它的每一个战士都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树立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无私奉献为荣光;必须自觉地维护统一的意志和纪律,用以巩固战斗集体的高度团结一致,凝聚全民族的积极力量为共同目标奋斗;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切知识,努力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能力,提高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政治的、外交的尤其是经济贸易斗争的策略水平,这才不愧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才配做一名合格的执政党党员,才能赢得新世纪的挑战。

而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善于学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多挤出些时间学匀,少搞些应酬;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搞形式主义;多办实事,少说空话。”这既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又是党员增强党性观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xx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义务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我们提倡学习,加强党员党性修养,首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

级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同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增强党性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12亿人口的大国中执政,肩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重任的党。~个无产阶级政党要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要能够对人民实行正确领导,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科学理论。党在理论上的坚定和成熟是党的领导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共产党来领导,党肩负着如此重任,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消除在当代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一些困惑和疑虑,认真地研究国情,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共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心,加强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一个非常童康和迫切的任务。

指出:“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不可能成为党的合格的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领导水平,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勇于探索和攀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学习马克思主义,当前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党的xx大报告强调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设计和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目标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革命家、战略家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以巨大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阐明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出现曲折和挫折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课题,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行动指南。

20xx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经受住世界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有这个理论的指导,它一经武装广大群众,一经运用于实践,必然使精神力量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只有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振奋起我们整个民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同心同德地克服各种困难,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要的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国内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对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担负起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崇高使命,邓小平同志有过一系列的论述。他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83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 111、 112页)“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0-321页)

老一辈革命家处逆流而愈坚贞,遇曲折而奋然前行,始终洞察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本身就是坚持党性的典范。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党员和干部,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那么重视,不那么用心了。有的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散布什么“共产主义希望渺茫;社会主义模糊不清;封建主义幽灵不散,资本主义羞羞答答,个人主义实实在在”;有的甚至说“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样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同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核心和精髓,是共产党员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个信念,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风险,都能坚信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为此而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丢掉了崇高的理想,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党性。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本目的就是增强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同时它又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如同革命一样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党要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不能实行别的基本路线。我们党的巩固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党是否能够始终坚持这条基本路线。

其三,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精,要管用,要紧紧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理论精髓,认真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正是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构想等一系列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学习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法宝。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革命和建设热情与严肃科学态度的统一,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三、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列宁在谈到青年人如何学习共产主义时说,青年不能只限于从书本上学习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要从平常的工作、劳动中学习共产主义。我们提倡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必须善于学习,不仅要善于学习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棗邓小平理论,而且还要善于学习革命导师、优秀共产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自觉增强党性,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的先进事迹,学习周围所有人的优点和长处,一句话,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用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生动事迹,来激励和教育自己,努力争当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

我们党历来重视用自己队伍中的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和献身精神来激励教育党员。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反映党的性质、宗旨,代表时代前进方向,体现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英雄模范党员,并用以激励、鼓舞和带动整个党员队伍积极实践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党执政后,如何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蓬勃的政治生机,如何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坚定成熟,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而忘我献身的先进战士。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90年代的张培英、苏宁、徐洪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孔繁森、吴天祥、张鸣歧、李国安等等,他们不仅是实践党员标准的模范,而且成为新社会、新时代的楷模,成为全中国人民尊敬与爱戴的无私奉献的典范。

今天,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推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党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都在呼唤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的回归和弘扬光大。三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为雷锋题词:“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三十多年来,无数有志青年竞相学雷锋精神,做雷锋式新人,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新时代的活雷锋。

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民公仆吴天祥,“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李国安,他们既是实践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典范,又是我们每个党员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的鲜活例证,树立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永做人民公仆的榜样。

四、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早在党的工作重心由武装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向共产党员提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四卷第1481页)新中国克服各种困难,迅速医治旧社会留下来的千疮百孔,恢复国民经济生产,使新生人民民主的政权站稳了脚,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不断稳固和壮大起来。这既是建设的过程,又是全党同志勤奋学习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是在组织经济生产和建设实践中,学习治党、治国、管理社会,组织生

产,发展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生建设上来,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党的建设现状,把加强学习作为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每个党员面前,他说;“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包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种专业的内行,并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一般人负担更多的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2、270页)。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与较量日益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交流领域的空前扩大,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是越来越多的,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将是很多的。

作为一名执政党的党员,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有利条件比过去多了,同时担负的责任也更重大了。对党员的知识才能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热诚;而且要求党员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知识,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成为各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立足本职成才,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以促进提高全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可以说,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这是90年代和跨世纪给中国共产党员党性提出的新要求、新内涵,是当前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新任务。如果我们不懂得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党员就无法组织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卓有成效地工作。党员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党员多了,也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乃至影响到执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4页)现在农村中有一部分党员,生产经营技能差,致富无门,有的不仅不能帮助群众致富,自己也成了贫困户,成为群众的负担。

企业中也有少数党员因为技术差、能力低,在优化劳动组合中不受欢迎。这样的党员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据1991年统计,全党还有42.5%的党员在小学或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党员队伍这样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不相称的。所以,我们要按照党章的要求,加强科学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不仅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的同志要抓紧学习,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同志也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都要努力精通本行业的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骨干和行家里手。

对于担任领导工作的党员,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经济管理和生产组织本领,学习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学习金融、法律、乃至国际经贸知识,学习现代领导科学知识,都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必备条件,而且是做一名称职的领导者的必经途径。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本领,远不只是个人的增强党性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因此,全党同志必须边实践、边学习,把坚持学习作为紧迫而又长期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不断地改造自己,经过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坚持学习不懈地提高自己,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两个重要讲话,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着眼初心使命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进行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发出的嘹亮进军号角。两个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深刻洞察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当前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机遇挑战、目标任务,内涵十分丰富,要求明确具体,语言朴实有力,不仅对中青年干部在勇于斗争中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遵循。李希书记在省委党校开班式上的讲话,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很好的领读和解读,非常全面系统,切合广东实际,令人备受鼓舞。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主要体会:

(一)舍得用时。我们平时工作繁忙、杂事太多,各方面压力巨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要像雷锋同志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时间越是宝贵,越是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时既要做到“原汁原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自觉抵制那些谬论、曲解,才能通过消化吸收真正变为自己的收获;同时,也要做到“常学常新”,总书记的每一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要通过学习第一时间领会掌握,做到融会贯通,迅速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落点。

(二)舍得用力。检视自己以前的学习,有时过于实用主义,遇到问题了才来学,临时抱佛脚找答案,有时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紧不实,总想着省力气去干点别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对学和干的关系把握不准确的一种表现。学就是干,干就是学。学不是像书呆子那样,死记硬背,百无一用;干也不是像没头苍蝇那样,横冲直撞,瞎乱指挥。实干兴邦,用力学习其实就是实干,要舍得下功夫、用大力。学的形式是次要的,学的效果才是主要的。

(三)舍得用脑。不要舍不得动脑筋、花心思,要认真领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包含的原理、规律,并进行总结提升,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指导实践。我们常以表面上的、形体上的忙碌,掩饰学习的不深入和无效率。理论不是没有用,而是没学好。只有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才能感受到理论的强大力量。

(一)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要与人民始终站在一边、保持同一立场。记得以前有个反面例子,某局长质问记者到底是代表党和政府的立场,还是人民的立场。将党和政府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对立割裂,是严重的政治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说:“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榜样,就是表率,就是号召。

(二)是不是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困难。能不能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我们国家,人民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当官的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主,而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善于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全体与个体、长期与短期、内因与外因等关系,在一些协调处理疑难问题,如信访、维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中善于顾全大局,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求得最大公约数。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单靠政府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开展协商民主,做好解释,群策群力,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征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以惠民之心,做实事,求实效,履行好职责,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7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进京赶考”论断,至今听来仍然铿锵有力、引人深思。要增进人民福祉,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但也要正视更多深层次问题加以妥善解决,防止积重难返,甚至形成重大风险隐患。

(一)修身不停。习近平总书记说:“为政之道,修身为本。”要增强政治定力,恪守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人生信条。但不是要明哲保身、当撞钟和尚,而是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勇气和精神,努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修身需要靠内向的不断反省自觉,也要靠外部的理论知识注入。省委党校的培训学习体制,就很有优势,让大家既能够静下心来钻进去,也能够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这种高效、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很有裨益。

(二)奉献不停。要立志做事,心平气静,看淡个人得失进退,全心全意谋发展,扑下身子抓工作,多问问自己为集体、为他人做过什么实事,奉献过什么。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是没有什么其他自己的利益的。这就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比如广东农垦在海外的一大批中青年党员干部,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在比国内条件艰苦很多的橡胶基地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出去时孩子还没出生,有的携妻带子一家人扎根海外企业。他们的工资不见得多高,但他们觉得自己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崇高事业作出贡献,就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三)戒贪不停。廉洁自律不过关,不仅官帽会不稳,更是说明做人没了脊梁骨。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慎独慎微慎初,真正把不敢腐的畏惧、不能腐的规矩升华为不想腐的自觉。

(一)实干长本领。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说空话套话,不造花瓶摆设,不搞会议落实会议、文件执行文件那一套,不搞喊响亮口号、开空头支票、只画饼充饥那一套,要瞄准问题、精准点穴、彻底解决,做实干家、老黄牛。只有经历实干的历练,决策才会越来越准,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二)平时多磨砺。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除了经风雨、见世面,别无捷径。不要怕矛盾出现,我们的工作正是在解决老矛盾之后再去解决新矛盾。不要怕问题压身,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才会越发强烈、斗争本领才会越发强大。深化改革、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争着向前、抢着领命。

(三)战时敢亮剑。现在我们面临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意识形态领域。打赢这类战争,我们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必胜的信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消除的就是认识模糊、麻痹大意思想,认为和谐世界了,对于西方反动思想也可以包容互鉴了。要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坚决斗争”,做新时代李云龙式的干部。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有关增强民众爱国意识心得体会六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打牢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突出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坚持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坚持正确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