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5:24:05 页码:14
最新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0篇)
2023-11-20 15:24:0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感悟和体验的总结,从中我们能够领悟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每到一段时间的尾声,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写下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梳理,又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总之,心得体会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和成长的记录方式。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突出自己的收获和成果。以下是一些课外活动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合学习与实践。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xx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xx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xx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xx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xx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xx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xx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xx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xx年83.66亿元增至20xx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xx年的6.51元提高到20xx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xx年的0.33册提高到20xx年的0.58册。20xx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xx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xx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xx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xx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xx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公共文化云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在参与公共文化云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感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公共文化云建设过程中,将各类文化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各类文化资源的互通互联。这对于提升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前,文化资源被分散在各个机构和单位,信息闭塞,利用率不高。通过公共文化云建设,我国的文化资源得以横向整合和纵向利用,推动了文化资源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二、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公共文化云建设将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无论是音乐、电影、书籍还是戏剧、美术作品等,都可以通过公共文化云在线观看或下载。这大大方便了公众的文化享受,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公共文化云还提供了在线阅读、在线学习、在线购物等功能,使公众在家即可享受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三、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公共文化云建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公共文化云,文化产品和创作者得以广泛传播和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公共文化云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如广告收入、线上交易等。这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文化产业,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和文化经济的繁荣。

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公共文化云建设为各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通过公共文化云,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避免了地域文化的单一化和丧失。同时,公共文化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公共文化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以及用户隐私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公共文化云建设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加强技术力量,加强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提高用户对公共文化云的信任度。

展望未来,公共文化云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文化资源内容,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云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为社会的综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公共文化云建设是我国加快文化进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和加强服务,公共文化云建设将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我们要加强对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深圳是中国的一座新兴城市,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以经济快速发展著称,而文化建设也是深圳重要的一环。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文化局发布的《深圳文化建设报告》,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谈谈对深圳文化建设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在深圳市文化建设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市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经济增长点,而深圳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居于前列。深圳市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发展,为市民带来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深圳市文化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次,深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非常具有活力,这源于深圳市独特的发展环境。作为一个经济开放型城市,深圳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这些人才和资金的涌入为深圳市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导向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深圳市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才华横溢的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再次,深圳市的文化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了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了一大批文化团队和文化企业。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是深圳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深圳市文化事业日渐壮大的基石。

最后,深圳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深圳市市民从事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很多市民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文化活动中去。这表明了深圳市文化事业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也是深圳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深圳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多挑战,希望文化界和政府能够继续发扬深圳市文化优势,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深圳市的长期发展铺平道路。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年,我场继续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览全局,围绕建设好基层文化陈地这个中心,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共文化实践活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开展了乡村文化三项活动,增强了爱国注意教育氛围。围绕宣传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主题,与县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电影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抗冰救灾.重建家园”和“宣传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两台文艺节目,深受职工、群众喜爱,同时还举办了读书知识有奖竟猜活动,秋收起义历史巡回展,电影公司进场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电影8场次,给广大干职工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努力加强林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更高需求。针对我场文化基层设施滞后的实际状况,应全场广大职工群众需求,特别是退休老工人的要求,年我场共投资万元,相继新建立了老年文化活动室,完善了党支部活动室,文化宣传园地,健身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图书(300余册、电脑、健身器材等文化设施2万多元,订阅报刊、杂志1.5万元。这些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报大地方便了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开拓了视野。

三、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实践活动,增进交流、凝聚人心。近几年,每年党的生日、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了党员、退休老同志、改制下岗职工等参加党的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有奖竟答活动,登山活动、钓鱼、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文体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增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活跃了气氛,锻炼了身体,同时为构建和谐林场凝聚了人心。

总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促进了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发展和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作出了一定成效。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了解深圳市文化建设的进展情况,笔者阅读了深圳市政府发布的相关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就深圳市文化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一段。

深圳市的文化建设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流行音乐和电影领域,深圳市已经崛起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为本土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文化活动也在日益丰富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加深了对深圳市的认知和感情。

第二段。

尽管深圳市的文化建设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例如,城市中一些古老的建筑物被拆除,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一定的困难;文化创意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应用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文化创新还不够乐观,一些城市文化空间缺乏灵魂,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升。

第三段。

对于深圳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可以从多个维度入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首先,应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并且加快国家五级重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其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进文创产业的布局和拓展。同时,发布深圳市文化发展紧急项目,为深圳市的文化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使它们得以健康成长。最后,积极举办各种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加大对各类文艺新人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为创新、激励和成果分享创造良好的平台。

第四段。

另外,我们更应该涵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圳市要建立起更多的书院、文化中心,利用传媒平台和各类新媒体,向市民传递更精彩的文化传统内容。此外,通过区域文化整合,整合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加强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发展,丰富深圳市文化氛围。

第五段。

总的来说,深圳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流行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但是,深圳市文化的软硬实力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在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深圳市的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和特色。这样,深圳市就能不断发展、革新、传承,并以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矢志成为一座全球化城市的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深圳作为全球知名的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计划,深入推动深圳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我阅读了《深圳文化建设报告》,对深圳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段: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挑战。

《深圳文化建设报告》首先概述了深圳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文化软实力不足等问题也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不但会对深圳的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更会影响深圳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因此,深圳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城市。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新、品质、共享、文明”的文化建设理念,明确了推进文化建设要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要求。在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优化城市文化空间布局,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开展文化普及教育”四大措施,为深圳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深圳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了一批文化场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服务水平。同时,深圳支持文化创新发展,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企业,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深圳在文化底蕴与传播方面,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现了深圳的城市文化魅力。

尽管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深圳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圳的传承和发展仍然不充分,文化创意产品的原创性不高,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还不明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还需要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深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并加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

第五段:个人感悟和建议。

通过阅读《深圳文化建设报告》,我对深圳的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领域的建设。也希望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深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好地为深圳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此外,应该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提高其品质和原创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阅读《深圳文化建设报告》对我启示很大。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深圳文化建设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也应该从个人层面出发,积极践行文化建设理念和方法,为深圳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科普宣传、艺术活动等丰富内涵。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满足社区群众求知、娱乐、审美、健身等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有助于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人由原来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们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社区由此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以来,我市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环保城市“武城连创”活动为契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评选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示范社区等活动,全面推动社区文化的各项达标,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繁荣发展社区文化依然是任重道远。当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多数社区办公用房紧张和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滞后,设备严重不足,活动器材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老城区基本服务设施不配套,有的居委会甚至连办公场所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具备室内文化活动场所。二是新建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开发商受利益驱动,没有预留出社区办公用房和文化活动场地,或不按规划建设,擅自改变原规划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三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社区将原有的.文化活动场所挪作他用或对外租赁。

第二、社区内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许多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都拥有设施完备、条件较优越的文化活动场馆,这些文化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但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系统,在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方面遵循谁投资、谁拥有和谁得益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和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多数单位从自身安全、正常工作秩序、设备设施维护等角度考虑,缺乏大社区观念和共享共建的意识,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辖区内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现在社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各级政府或办事处支持。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瓶颈。

第四、政府把大量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给社区工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政府管理职能和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混淆不分,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了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什么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身上压,甚至连卫生监督、清理“十乱”(如乱搭建、乱设摊等)这类的执法行为也下派到居委会头上。居委会本来就人员有限,事务繁杂,这样一来就更难有足够的精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社区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地发挥。

第五、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属于居民的自娱自乐,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社区的情况还比较少见,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第六、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目前情况看,街道办事处既没有专门的文化职能科室,也很少有专职文化干部。部分社区群众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数量还未达标,社区中各类文化骨干人才缺乏,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也偏高,这一切都与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诸如场地和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力等,都与人们对社区工作、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有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要大力宣传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质量和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民政和文化职能部门可针对实际制定相应指导意见,既能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也可促进对社区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文化和宣传部门要把社区题材纳入影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社区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可通过制作、播放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先进作法的宣传。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使街道办和居委会有更多地精力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级行政机构不再下达gdp增长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济指标,使街道办事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区服务上来。应把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定位在主要通过建设优良环境为经济服务,而不是直接抓经济。可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将社区文化建设各项指标纳入对县区和街道办工作考核的内容。对当前有些地方实行的市、区级财政对街道办(镇)公务员工资缺额发放、不足部分由街道办(镇)自筹补足的做法,也应予以废止,因为这样不利于街道办(镇)全力以赴地履行职能,也不利于规范财政秩序以及对公务员工资福利的规范管理。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不要把属于政府职能的事情下派给居委会,以便让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等社区事务。

第三、扎实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差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大瓶颈,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时,建设部门要在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等环节监督到位,确保建设单位按国家规定要求建设社区公用场所和设施。对老城区利用闲置空地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有关部门要在规划、土地使用、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减免。

从实际情况来看,短时期内靠新建来解决社区文化场所问题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在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上多下功夫,走文化资源共享的路子。要充分利用驻区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文化设施资源,推动社区里场、馆、站、室对社区居民开放。可按照“自愿、互惠”的原则和“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签订文化资源共享协议书等形式,建立起共享双赢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四、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经费筹措机制。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财政设立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用于对落后地区困难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以此带动省、市、区级政府的投入。倡导省、市、区级财政适时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使用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主动改善条件、扩大公共文化场所的街道和社区,按照自身投入的多少,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资金奖励,从而激发街道和社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街道和社区逐步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创收能力,通过明确居委会社区性自治组织的社团法人和社区资产的法定代表地位,赋予其对社区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适当拓展有偿服务范围,创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经营机制,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发一些以文化为主题并与文化生活相配套的经营活动,以繁荣社区文化。应注重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单位、企业、个人投入,鼓励集体、私人投资举办社区服务实体,借助外力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第五、加强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人数应按辖区人口比例配足,尽量减少工作人员“超负荷”现象,完善各种养老医疗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起“三支队伍”(文体活动员、文体辅导员和科普宣传员),让他们在开展便民服务、文体辅导、科普宣传、助残服务、帮扶帮教、法律知识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社区文化业务培训,并切实落实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培训与注册登记制度,努力提高社区文化干部和群众业余文体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现有情况来看,文化市场还不够繁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即使政府愿为社区“买单”也难以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同时,市、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在地理布局、服务方式等方面也有待于调整和改进,以适应面向基层开展服务。所有这些,最终要靠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加以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尊敬的乔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王香莲副主任的带领下,4月26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东关社区等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区文广新局的相关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数字电影院5个,文化活动场所5个,社区小型活动地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3个。

主要表现在:

(一)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区人民政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体、现代化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流动图书300册,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是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艺展、公园健美操表演和弹唱演出,群众在公园、广场、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问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队伍薄弱。我区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建议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议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壮大文化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安排1个亿,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