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 阜新 张彪(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4:16:21 页码:8
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 阜新 张彪(八篇)
2022-12-27 14:16:21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发包人:________________

承包人:________________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辽宁省合同监督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特点,甲乙双方在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和造价

1.甲方装饰装修的住房系合法拥有。

甲方的有效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为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企业资质情况:_________

2.装饰施工地址:_________区_________路_________号_________楼_________室。

3.住房结构:________________房型________房_________厅_________厨________卫________阳台,套内施工面积_________平方米。

4.装饰施工内容:。

5.承包方式:________________。

6.工期:

自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开工,至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竣工,工期_________天。

7.总价款:¥________元。

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费:________元,人工费:________元,

拆除费:________元,清洁、搬运、运输费:_________元,

管理费:_________元,税金:________元,

其他费用:________________元。

双方约定,合同签订生效后,如变更施工内容、材料,该部分的工程款应当按实计算。

第二条材料供应

1.甲方提供的材料、设备:。

甲方负责供应的林料、设备应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合格产品,并应按时送到施工现场,甲乙双方应办理验收交接手续。甲方提供的材料按时送到现场后,由乙方负责保管。由于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负责赔偿。

施工中如乙方发现甲方提供的材料、设备有质量问题或规格、色调差异,应及时向甲方提出甲方仍表示使用的,由此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影响装饰设计效果,责任由甲方承担。

2.乙方提供的材料、设备及报价:。

乙方提供的材料、设备应当符合本合同主材料、设备报价单的规定。乙方供应的材料、设备,甲方有权到现场验收,如不符合设计、施工要求或规格、色调、品质有差异,应停止使用。如已使用,对工程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3.甲方或乙方提供的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第三条工程质量及验收

1.本工程以施工图纸、做法说明、设计变更和国家现行的《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及本省现行的《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2.本工程由_________方设计,提供施工图纸一式_________份。设计图纸费用________元,由________方承担。

3.甲方提供的材料、设备质量不合格而影响工程质量,其返工费用由甲方承担,工期顺延。

4.由于乙方原因造成质量事故,其返工费用由乙方承担,工期不变。

5.甲乙双方应及时办理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手续。验收合格,甲乙双方共同确认后,乙方才能继续施工。

6.全部工程竣工后,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办理验收移交手续,签署工程质量验收单,并由甲方按照约定付清全部工程价款。装饰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甲方有权拒付尾款。

7.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甲方付清工程尾款后,甲乙双方签署工程保修单,乙方同时提供管线竣工图等资料。凭保修单实行保修,保修期从竣工验收合格签字或盖章之日算起。

第四条安全施工和防火

1.乙方在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和消防措施,保障作业人员及相邻居民的安全,防止相邻居民住房的管道堵塞、渗漏水、停水停电、物品毁坏等事故发生。如遇上述情况发生,属甲方责任的,甲方负责修复或赔偿属于乙方责任的,乙方负责修复或赔偿。

2.甲乙双方共同遵守装饰装修和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施工中不得噪声扰民或擅自改变房屋承重结构,拆、改承重墙。

第五条工程价款及结算

甲乙双方可以选择下列付款方式支付工程款。

1.工程款付款可以按下表支付:

工程款付款时间表

1.对预算、设计方案认可合同签订当日预付__________元

2.工期过半支付__________元

3.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当日支付__________元

4.增加工程项目签订工程项目变更单时需付款__________元

第七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生效后,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工程项目如需变更,需提前与对方联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署工程项目变更单,同时调整相关工程费用及工期。申方提出变更设计、材料,造成乙方材料积压,应由甲方负责处理,并承担全部处理费用。

2.合同签订后施工前,任何一方提出终止合同,须向对方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按合同总价款_________%支付违约金,办理终止合同手续。

3.施工过程中,任何一方提出终止合同,须向对方以书面形式提出,经双方同意办理清算手续,订立终止合同协议,并由过错方按合同总价款_________%支付违约金,解除本合同。

第八条违约责任

1.由于乙方原因致使工程质量不符合约定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在合理期限内无偿修理或返工。经过修理或返工后,造成逾期交付的,乙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每逾期一天,乙方应向甲方按合同总价款1%支付违约金。

2.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材料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更换材料或按材料品质计价付款。女吩乙方故意提供假冒伪劣的材料或设备,应按材料或设备的价款双倍赔偿给甲方。乙方故意提供不符合国家有关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强制性标准的材料,给对方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的,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3.乙方擅自拆改房屋承重结构或共用设备管线,由此发生的损失或事故,由乙方负责并承担责任。

4.由于甲方原因造成延期开工或中途停工,乙方可以顺延工程竣工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每停工、窝工一天,甲方应向乙方按合同总价款1%支付违约金。

5.甲方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付款的,每逾期一天,甲方应向乙方按合同总价款__________%支付违约金,工期顺延。

6.工程未办理验收、结算手续,甲方提前使用或擅自动用该工程成品或自行人住由此造成无法验收和损失的,由甲方负责。

第九条纠纷处理方式

1.本合同在履行中或在保修期内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

2.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按照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提交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其他约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条附则

1.本合同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2.本合同签订后,装饰工程不得转包。

3.本合同一式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第十二条合同附件

合同附件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合同附件上均应有甲乙双方的签名及具体签署日期。如乙方另有合同附件的,其内容应当包括下列合同附件内容。

附件一: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装饰施工内容表

附件二: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甲方提供主材料、设备表

附件三: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乙方提供主材料、设备报价单

附件四: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工程项目变更单

附件五: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工程质量验收单

附件六: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工程结算单

附件七: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工程保修单。

甲方: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

附件一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

合同装饰施工内容表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分项工程施工说明

一地面部位:

二墙面部位:

三天棚部位:

四门窗部位

五家具

六卫生间

七厨房

八电气、水管:

九其它:

甲方代表: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件二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

甲方提供主材料、设备表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序号材料或设备名称、品牌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单位数量供应时间送达地点备注

甲方代表: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附件三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

乙方提供主材料、设备报价单

甲方: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

序号装饰内容及装饰材料规格、型号、品牌、等级数量单位单价合价

甲方代表: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附件四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

工程顶目变更单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变更内容原设计新设计增减费用

详细说明:

甲方代表__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备注:若变更内容过多请另附说明

增加项目金额、减少项目金额后应将实付金额在签署变更单认可时,将价款一次付清。

附件五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

工程质量验收单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检验项目名称__________

检验结果__________

检验签名__________

整体工程验收意见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附件六

辽宁省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合同

工程结算单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项目金额备注

1工程合同总价__________元

2变更增加项目__________元

3变更减少项目__________元

4工程结算总额__________元

5甲方已付金额__________元

6甲方结算应付金额__________元

甲方代表: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附件七

辽宁省家庭居屋装饰装修合同

工程保修单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名称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姓名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修房屋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记编号_____________

施工单位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施工日期: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竣工验收日期:_______________

保修期限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甲方代表: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1,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1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1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1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1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0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0敬畏的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华表)

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自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南还是面朝北?对,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我们现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根据这个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寝前后的两对“望天犼”的含义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石像生?是怎么演变的?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1,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死后,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

石像生的普遍出现是在东汉,其作用主要是显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权势。地位越高,权势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为了防止依杖权势,财力乱行,许多朝代对石像生的数量、内容都作过明确严格的规定。例如,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1墓前的石雕置放数量做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1以下不准放置石雕。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东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对,它是以明长陵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对。

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补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的清西陵中的诸陵陵主。他们是未能入关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万年吉地”且远不如入关后诸皇帝陵寝那样规模宏大,这是由于清初陵寝典制还没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经堪舆方家测定风水,不能轻易变更位置。顺治康熙年间的改建和扩建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现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狮、象、马、骆驼等为多见。这勇猛骠悍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加陵墓的威严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对,叫獬豸。据《异兽志》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为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据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认出来。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大望柱)

接下来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似,但也有区别,大家细心观察便可辨出,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神功圣德碑)

当你步入陵寝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圣德碑楼。明清制度规定,大碑楼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竖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是由清代几位著名文臣撰写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动物驮着辉,这只动物虽然相貌丑陋,却有一个十分高雅新奇的名号,叫赑屃,也叫“龟趺”。它是传说中的动物。相传龙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样,是龙的长子,貌似海龟,喜爱文学,好负重,力大无穷。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赑屃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块刻满海水波纹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虾蟹等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自有皇家的道理。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太子”,是龙的儿子,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们来效忠了。

碑石原产于北京附近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震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

大家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

(隆恩门)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了。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大家请看,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围有出廊。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进入方城)

请大家随我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为“前朝”部分。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这部分叫“后寝”。其实这种格局在家门大户之家也有所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

阳宅如此,作为阴宅的陵寝是否按“前朝后寝”的格局设计呢?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寝是阴宅,也按阳宅一样,按“前朝后寝”格局设计。

对于陵寝来说,大殿、配殿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中间隔一道地宫门。

听完我介绍,大家请看,正前方这座气势非凡的殿宇建筑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它相当于汉唐陵寝中的献殿。即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朝祭大典的场所。在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即东配殿和西配殿,这三殿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

我们先来看一看东配殿,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有两项:首先它是用来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谓祝版和制帛这两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达哀思和意愿的文书,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举行大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暂时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时在隆恩殿月台上向神位宣读。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为国家大典,绝对不可稍有懈怠。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殿内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两座神牌由隆恩殿请到东配殿供奉,所有祭礼照常进行。虽东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礼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将神牌请回。恭请神牌是昭陵的一种大礼,皇帝要钦派盛京将军主持,其它人无资格随便请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东配殿曾两次移动神牌,皇帝弘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后才回京师。从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对0的敬畏。所以说东配殿在陵寝中的地位仅次于隆恩殿。

现在东配殿陈列“皇太极史迹展览”,内有复制的太宗鹿角椅、龙袍等遗物。

(西配殿)

与东配殿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1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殿内西墙上挂有九幅唐卡画像,还陈列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画像是指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像佛,即为西藏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它分宫庭唐卡和西藏唐卡两类。清政府奉行尊崇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清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的密切联系,这对于清政权的巩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萨满教。谁知道萨满教?对了,萨满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为特征的宗教信仰,其实就是“巫教”,因为国际上通用术语叫萨满教。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蒙藏族民族,他们十分崇信1教,清统治者深刻认识到1教可以“易俗移风,裨助于王化,为益洪矣”(世宗语)。他们把1教看成是抚缓蒙1民,加强民主团结,巩固清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统治者也信1教,各种祭祀活动都少不了1的参予。在沈阳建实胜寺,清东陵建隆福寺,请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据史书记载宸妃因深受太宗宠爱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礼上,皇太极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萨满。昭陵也是如此,据档案记载,早在顺治年间建陵之初,这里便有叫“格龙”的1首领。可见,当时这里曾有一批从事祭祖的职业1。以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昭陵忌辰大祭要从盛京实胜寺等处请1念经。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伪满洲国。1931年(民国二十年),末代皇帝博仪为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伟来沈“恭代”祭祖,请了实胜寺许多1念经作法。这次大祭显然是在国难当头,民怨沸腾的背景下举行的,但是他们仍然要“悉前祖制”。

西配殿除做为佛事之地,从不做它用。

(焚帛亭)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庙宇样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焚帛炉。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花形山失下垂一个圆环,圆环四角各有一金钱。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垅、勾头等全部是仿砖瓦及木结构雕刻的,形象十分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风二扇门,门扇早已下落不明。东、西、北三面山墙,有透花窗棂,关闭无隙。亭子内为“火地”,火地的下部前后各有一钱形透气圆孔。亭子的下部是须弥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纹。整个亭子造型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美,精巧细致,成为金碧辉煌陵寝建筑的一个点缀,十分惹人喜爱。

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1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况)

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举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

所谓“祭礼”,其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0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人习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0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0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0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开始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在他长大成人后,十分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准备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势不宁未能如愿。从此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率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此开辟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势日下,列强侵犯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此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

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第一大举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举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兴师动众,糜费惊人。

(隆恩殿)

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举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

大家请看,隆恩殿的大台基。这里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裸露,上面施以旋于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的上方用黄云缎置项,名叫“披庐帽”。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内务府制造时。供案两侧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还有朝灯六只。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大家可能发现这座月台还铺有许多名贵石料,对了。看,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6尺,宽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黄色,半透明,中间还夹杂着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彩斑澜,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纪略》有诗云:“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翡翠是很名贵的宝石,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别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开了近百年的无数次战乱而今仍安然无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台阶,是由三块“白宝石”铺成,它与普通汉白玉不同,石质润泽,宝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台基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虽青色,里面间或有许多黄自色大小不等的颗粒。《陪都记略》赞此石:“北陵龙来远,平洋第一丘。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还有,大家请看月台地砖,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粒,在阳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闪闪的金沙。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对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大家随我走下隆恩殿的台阶,请看“龙头瀑布”。它建在月台的四个角上,龙头巨口大开,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龙嘴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这座隆恩殿要介绍的实在是太多,请大家边走边看月台墙壁,须弥座台基图案,异常美丽,从上往下分六层雕刻:第一层是连珠纹;第二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须弥座上枋;第三层是仰莲瓣组成的上袅;第四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柬腰;第五层是俯莲瓣组成的下枭;第六层是由唇形小花组成的下枋。整个隆恩殿月台栏板、栏柱、宝瓶云拱、望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及石榴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富丽华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也是不多见的,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深受中外雕刻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赞扬。

还有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据说,这是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门与石祭台)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隆恩殿后面观看石柱门及石五供,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门两侧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柱门,是在嘉庆年间增设的。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云、龙、兽面纹。祭台上雕刻八宝、暗八宝以及柿子、如意、净瓶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祝愿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请往上看,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人们叫它护陵兽。

(月牙城)

请大家跟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昂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

传说,朝秘的地宫人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富人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图案说不定那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也有人说这里叫“哑巴院”,当年修陵时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宫秘密,地宫封闭之后,便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个人吃上一种药,陵工们从此全都不会说话;还有人说皇上怕陵工泄密,当他们将棺椁抬进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人口堵死,将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宫里边殉葬等等。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可怖。

其实,从清东陵几座已经发掘过的清代皇陵地宫看,上述传说都是不存在的。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装饰作用,它是遮挡着券洞门入口处隧道券脸的券砖,如果没有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显得死气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宝城。另外,在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它是陵寝的心脏。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内例外。地宫内幕官书讳莫如深,听以引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不经之谈。地宫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将来发掘昭陵地官方可验证。

(明楼)

请大家跟我到城上观明楼,明楼是陵墓的标志,置于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楼。请大家猜一猜明楼的建筑属于哪一种呢?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明楼前檐挂有匾额,1“昭陵”二字,满文星为“光耀之陵”,以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大家再看每层四个檐角上都有一群蹲兽,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犹如一排大空天将护卫着明楼。有谁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好,我告诉大家。在建筑学上,这些建筑构件叫“仙人走兽”。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看你清闲得“屋脊六兽”似的,指的就是它们。仙人走兽的数目、名称、顺序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使用根据建筑物的等级、档次,其数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领头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龙能兴云布雨;凤为百鸟之王;狮是群兽之首;天马和海马均为神话中的吉祥动物;狻猊形如狮,为龙生九号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于此;押鱼海中异兽;獬豸可断善恶;斗牛为虬龙类可以兴雨灭火。由此可见,仙人走兽表面上起到装饰宫殿的作用,其实寓意天下统一,八方来朝,利用猛兽的威严,增强宫殿的庄严气氛,并有火除灾害,剪除1的含义。除此之外,它还有其实用的一面,即用于防止屋顶脊坡瓦城的渗漏。所以,仙人走兽的应用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明楼在昭陵中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因此,明楼的走兽是最多的,共有七个。使用十一个仙人走兽的建筑在全国屈指可数,北京故宫也只有太和殿一处。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大家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现在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关于地宫的传说,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地宫的说法:“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这些传说,至今沈阳老者仍有耳熟能详者。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

清东陵经过对乾隆皇帝地宫内幕的考察得知,地宫规模宏大,精美豪华。但昭陵的地宫结构不会像乾隆地宫那样宠大和复杂,也不会有太多的随葬品,因为大量的随葬品在火化遗体时已经随之焚毁。当然其内部装饰也不如清盛时乾隆地宫豪华,具体如何,有待今后发掘地宫时才见分晓。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我揣测不少人心中已产生疑问,好,我来告诉大家。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这是一段不经的传闻,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几乎历代王朝崛起之际均有类似传说相伴。清朝统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学多才的弘历皇帝第二次东巡祭祖永陵,御书《神树赋》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忆起二十四年前写的《神树赋》,感慨颇深,于是命人将《神树赋》刻于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树赋》将此榆树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据说,盛京将军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护情况奏报一次,从三十年代拍摄昭陵宝顶照片来看,仍可见到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个宝顶己为树冠覆盖,大约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长老化枯死。如今这棵新榆树也有二十来年了,是昭陵绿化班师付亲自栽上去的。

(隆业山)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隆业山于顺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20米,东西长503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隆业山的建筑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相术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这块地方接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即造此地为太宗万年吉地,只好来个变通——采取“人造风水”,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为避免破坏陵地风水,堆山之土石必须用“客土’,即不准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又无机械,挖土、运土全部依靠车拉、人担、堆积如此宠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称,其山源出自长白山西鹿,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为“龙冈”。这些皆为御用文人为说明其风水编造的溢美之词。

隆业山历经三百多年的风剥雨蚀,已经低矮许多,但对昭陵整体布局来说,仍不失特色。对了,大家若有兴致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来看隆业山,那山上的“九峰”变清晰可见,真是壮观极了。

(陵松)

大家今天从昭陵正门一直参观到宝顶,漫漫数里的松树,它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昭陵活的历史文物,据统计现存古松有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这些苍翠的陵松与黄瓦红墙共同构成了昭陵的壮丽景观。象昭陵这样大的古松丛林,是全国古陵墓中所罕见的。

昭陵的古松是顺治八年(1651年)7月开始种植的,顺治十四年(1657年)5月,又补植一些树苗。

据《大清会典》记载:陵松有“山松”、“海松”、“仪松”及“荡松”之称。山松是指隆业山的松树;海松是指风水红墙以外的松树;仪松是指神道两侧如同大臣垂手恭立的松树;荡树是指风水红墙以里的十分整齐,横竖有序的松树。朝庭对松树管理十分严格,均有档案记载。对于枯死、倒伏的松树,本陵寝衙门无权处理,要报告给盛京将军,由盛京派人与昭陵总管一起到现场,在其盛京来人监督下,才方可砍掉。对乱砍陵树的都予以重刑。

这些树苗来自辽南的千山,名叫油松,因为此松属常绿乔木,生命力特别旺盛,对环境适应性强,各种气候下均能生长,寿命也很长,一般都能存活数百年以上。

封建皇帝对陵树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显示着封建等级制度,并且对皇陵的保护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说从秦汉以后,松树便被视为地位等级最高的树种了。《太平御览》称:“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卿大夫树杨,士树榆,尊卑差也”。松树所以受到特殊的礼遇,是因为它长青不止,可以“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而帝运长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树也分外受到统治者青睐。

(方城)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方城,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筑。建成于顺治八年,它的四个角各建一座角楼,角楼均为两层,歇山式建筑,角楼上有一宝葫芦,寓意“陵寝平平安安”,在角楼的檐下悬有风铃,主要防止鸟雀栖息。方城上设有马道,道宽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里倾斜,似乎不太科学,但如按民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后,也不愿财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有人会问皇太极是怎么死的?据史书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终”。死前没出现过什么病症,逝世当天,还召见一些1。据分析,他最终可能死于中风,终年52岁。皇太极死后,根据满族人习俗,先进行火葬,然后再土葬。

(结束语)

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硕大肃穆的宝顶,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仿佛瞬间空气都凝固了,使人心理不寒而栗,耳边似乎回荡起着日皇太极勇猛征战,挥戈战戟的呼啸嘶杀声,脑海中反复模拟出当年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叱咤风云的威猛雄姿和壮观场面。戎马一生,征战南北,赫赫有名的马背皇帝皇太极已被世人千古传颂,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然而,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却用血汗筑成了华夏壮美雄伟的艺术皇宫,用神来之笔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使我们从中领悟到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

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清东陵己于20xx年11月30日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遗产,我们清昭陵也正在积极申报,修整陵园。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列入世界遗产行列,到那时,希望朋友们再来!

清昭陵的参观到此结束,有讲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们,你们好!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辽宁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张,非常荣幸今天能当大家的导游。那么这次为期一天的旅游就有我陪您度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辽宁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更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与支持。在一天的旅行中当您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向我提出,我将尽最大的努力为您服务。

我们途中大概需要二个小时的时间,途经凌海市、石山镇、北宁市闾阳镇最终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青岩寺。青岩寺所地,北宁市长兴店镇,文化进步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这里是东北葡萄生产第一镇。农民的水果储藏业也十分发达。青岩寺已敞开胸怀,真诚地欢迎天下朋友来这里沐浴吉祥和幸福。

据记载:青岩寺始于北魏。历代多有开发重建,尤其在明万历年间重修为盛。现经当地政府近十年的修复、建设,使古寺更兴,青岩更丽。如今,青岩寺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区。同时,又是省批准的宗教活动点。

整个青岩寺分为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四个院。整个寺院以上院石洞中供奉的佛像为主,因其型呈歪脖之态,故俗称“歪脖老母”。据说观世音佛像造型居多,唯歪脖之态,举世罕见,为游人称道、敬仰。又因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善良的人们赋予其许多优美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与周围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溶为一体。

首选映入眼帘的是青岩寺的山门,山门是由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形象是糅合中国古代牌坊与塔的造型,正面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青岩寺”三个字,经过一段路我们可以看见山门的旧址,也是由赵朴初老先生题词的。

在石路两侧,有一对苍松结伴而立,两树的苍枝绿叶在空中错错相交。远远望去,好像一对情意绵绵的恋人,搂腰搭肩共述衷肠。因此,人们称之为“松人恋”。相传,在很早年间,山下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们从小青梅竹马,长大情投意合,彼此都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对恋人面对青山、绿水、订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好事多磨早就对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财主趁虚而入。他又是用势力威胁,又是用财富引入引诱,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在他的威逼、引诱下,小青的父亲竟答应把小青嫁给老财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来。趁着月色,逃出家门,悄悄地找到小松,两人抱头痛哭,觉得无路走。他们面对脚下的万丈深渊,双双对天长叹,然后把一横,手挽手向万丈深渊跳去。跳下后,他们觉得身边呼呼的风响,而身子却腾空而起,不但没有坠落,反面随风飘向上院的石洞中。睁眼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端着一碗水站在他们的面前,笑吟吟地说:“年轻人,风浪已过,回家成亲去吧!切记,万事不可轻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凶化吉。”这对年轻人大吃一惊,知道遇见了活菩萨,连忙回家,各自把这一奇遇对家人讲了。而家人告诉他们昨夜里那个欲强娶小青为妾的老财主已坠崖而死。为纪念这个奇遇,小青和小松结婚的当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种了一对青松。人们都把这对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恋情的象征,尽力地保护它们的生存。

过了恋人松我们就到了青岩寺的下院,下院是大雄宝殿和韦驮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了三尊菩萨,中间一尊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左边是地藏五菩萨,保寿保平安的,右边是观世音菩萨。对面就是护法韦驮殿和四大天王,它们是保护佛祖的。

出了下院登上石阶,整个青岩寺共有1088个石阶。继续向前走就是药师殿,药师殿中供奉三尊菩萨,中间的是药师傅,左边是日光菩萨,右边是月光菩萨,他们三尊合称“东方三圣”。他们的意思是日月东升,它们放射地光芒照射着众生,使人们得到快乐和健康。过了药师殿向前走,就到了中院。中院有进香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的下身。进香殿也是为了一些老弱病残的人修建的,他们上不了上院老母洞中,就在这里为老母进香,而老母洞正与进香殿垂直相望,我们上香时仿佛老母正在望着我们一样。

过了进香殿,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关口,由小篆体书写的三个字“抱曲关”。过了抱曲关,就是九道弯,又称九曲云阶。

九道弯穿云破雾,悬架山崖,时而顺峰盘旋而上,时而沿坡迂回通幽,真是九曲婉转,妙趣横生。

九道弯是通往上院的必经之路,其山势复杂,路线难选。据说,为打通来往上院的山路,寺院主持僧人请遍能工巧匠,沿峰岭查看,都没能设计出最理想的路线。正当众人面对险峰峻岭为难时,忽然有一红衣少女盈盈走来,面对众人微微一笑,转身向上院走去。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彩带。只见这条彩带时而穿峰越岭,时而通幽饶谷,飘飘洒洒直通上院。

面对这条奇异的彩带,众工匠眼睛一亮:啊!这正是神仙所赐的绝妙通道线路。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沿着彩带飘过的路线设计,修建了这条著名的“九曲云阶”。过了九道弯就到了我们费了千辛万苦要拜见的歪脖老母,供奉老母的山洞,称为老母洞。因老母洞背靠青岩,所以得名“青岩寺”。

青岩寺的最高峰就是文殊院,里面供奉的就是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为孩子、为家人、为朋友求学的不妨去拜拜。

青岩寺寺院的景观到此结束了,但它的自然风光依然让我们回味无穷,在后山有茂密的森林,有盛开的山花,景色饴人。在我们拜过老母有闲暇时间的时候,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闾山的情趣。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锦州市区,为期一天的旅行到这就要结束了,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再次欢迎您到我们中旅来做客,我们将以更完善的条件为您服务。再见!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xx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犼”。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xx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辽宁省简称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 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座标处在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东西端直线距离最宽约550公里,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公里。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陆地面积中,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积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万平方公里,北黄海7.19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海岸线 全长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岛屿岸线长622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

长的4.4%。近海分布大小岛屿 506个,岛屿面积187.7平方公里。沿黄海的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沿渤海主要岛屿有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 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和蛇岛等。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 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满族语祈愿辽河流域安宁。28万年前,人类即栖息于斯。一条大辽河,曾弹响多少狂飙壮歌。努尔哈赤新宾啸聚,八旗军铁马金戈,弯弓射日,经九门口长城血战,清王朝的发祥,被这片龙兴之地稳稳托起。今伫立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听松涛阵阵,犹闻鼓角声声。

展北国之雄奇,藏江南之毓秀,富名山、秀水、奇石、异洞,兼火辣辣的关东风情,令多少游子,沉醉不知归路。人称“东方鲁尔”,又谓“共和国长子”,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出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报晓于知识经济……。

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北温带大陆气候,陆地与海域面积各约15万平方公里。更2177公里海岸线风光无限,惹万余家外资企业,从开放的大海,奔涌抢滩。海浪有意,海风温暖,而4200多万辽宁儿女,迎八方友人,比海风更温暖,比大海还多情。辽宁,将所创造的辉煌永载史册,将以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走向更加宏伟、灿烂的明天。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1,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1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1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1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1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1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1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1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1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0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0敬畏的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华表)

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自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通高10米左右。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本”,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识”。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表”即“标”,所以也叫“华表木”。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华表作为建筑装饰,起初是立在桥头上,从元代开始被用于宫殿旁,明清时期被广泛用在陵寝建筑上。

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雕着一个面朝北方的石怪兽,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种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成双成对的被安放在皇宫和陵寝前后。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在神桥南面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南还是面朝北?对,是面朝南。这里有一个典故,我们现在看到的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这对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另一对的方向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0,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根据这个典故,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安放在陵寝前后的两对“望天犼”的含义了。

(石像生)

下面大家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石像生?是怎么演变的?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1,驱鬼怪。早期的墓前石兽石人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六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使匈奴人闻之丧胆,从而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死后,为了表达他的卓越战功,宏扬他威镇敌胆的英雄气概,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武勇壮烈形象。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为绝响。

石像生的普遍出现是在东汉,其作用主要是显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权势。地位越高,权势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为了防止依杖权势,财力乱行,许多朝代对石像生的数量、内容都作过明确严格的规定。例如,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1墓前的石雕置放数量做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1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1以下不准放置石雕。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清代帝陵石像生最多的是清东陵的孝陵,石像生有18对,它是以明长陵为模式的,福陵石像生只有4对。

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补充一下:在清代皇陵中,盛京三陵陵左琶汾要亮千坷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的清西陵中的诸陵陵主。他们是未能入关的清朝奠基人。可是祖陵“万年吉地”且远不如入关后诸皇帝陵寝那样规模宏大,这是由于清初陵寝典制还没制定,再加上福陵昭陵已经堪舆方家测定风水,不能轻易变更位置。顺治康熙年间的改建和扩建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现在低于嗣皇陵的格局。

石像生中,除石人以外,以虎、狮、象、马、骆驼等为多见。这勇猛骠悍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墓前,无疑会增加陵墓的威严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

第二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不知哪一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对,叫獬豸。据《异兽志》说,它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是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龙、凤、龟、麟古代称为“四灵”。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出现,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为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位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常干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小白”、“大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的主人。至于哪一匹是“大白”,哪一匹是“小白”,大家根据它的胖瘦很容易辨认出来。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很多功劳,所以后来建陵时,把石雕骆驼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迹与主人同在;

最后一对为立象,高2米,长近3米,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另外据说象能辨忠0,最守信用。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以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大望柱)

接下来的是一对大望柱,它和华表根相似,但也有区别,大家细心观察便可辨出,柱体没有龙纹,只是朵朵云纹,不是圆柱形,而是八校形;柱须是桃形,而不是蹲兽,其它部分都与前边的那对华表形制一样。它位立在陵寝的主要建筑——碑楼两边,主要用途是装饰和丰富陵寝建筑内容,使之更有气魄,更加豪华。

(神功圣德碑)

当你步入陵寝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昭陵有名的神功圣德碑楼。明清制度规定,大碑楼要在皇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中间竖立一块高5.45米,宽1.98米,重达5万公斤的整块石碑,碑的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碑文1810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是由清代几位著名文臣撰写的(康熙皇帝只是假以其名而已)。主要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名为“神功圣德碑”。碑下有一动物驮着辉,这只动物虽然相貌丑陋,却有一个十分高雅新奇的名号,叫赑屃,也叫“龟趺”。它是传说中的动物。相传龙生九子,而每子的外貌、性格都不一样,是龙的长子,貌似海龟,喜爱文学,好负重,力大无穷。因此后人便把石碑下的石座雕刻成赑屃的形象。在它的下部是一块刻满海水波纹的“地袱”,“地袱”四角各有一漩涡,每个漩涡中分别雕有鱼虾蟹等水族动物。用这些水族动物来装饰神功圣德碑,据说自有皇家的道理。因为皇帝是所谓“真龙太子”,是龙的儿子,而龙是大海的主宰者,虾兵蟹将是龙最忠诚的“侍卫”。因此为皇帝——真龙天子立碑,自然要靠他们来效忠了。

碑石原产于北京附近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震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

大家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1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1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1休息的地方。

(隆恩门)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了。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中央。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大家请看,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围有出廊。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进入方城)

请大家随我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为“前朝”部分。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这部分叫“后寝”。其实这种格局在家门大户之家也有所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

阳宅如此,作为阴宅的陵寝是否按“前朝后寝”的格局设计呢?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所以陵寝是阴宅,也按阳宅一样,按“前朝后寝”格局设计。

对于陵寝来说,大殿、配殿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中间隔一道地宫门。

听完我介绍,大家请看,正前方这座气势非凡的殿宇建筑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它相当于汉唐陵寝中的献殿。即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朝祭大典的场所。在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即东配殿和西配殿,这三殿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

我们先来看一看东配殿,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有两项:首先它是用来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谓祝版和制帛这两件祭物是皇帝向0表达哀思和意愿的文书,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祭物。昭陵在每年举行大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版、制帛送到昭陵,暂时存放在此殿,第二天大祭时在隆恩殿月台上向神位宣读。其次,它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的。在清代祭陵被奉为国家大典,绝对不可稍有懈怠。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殿内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两座神牌由隆恩殿请到东配殿供奉,所有祭礼照常进行。虽东配殿窄小,但仍不失礼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将神牌请回。恭请神牌是昭陵的一种大礼,皇帝要钦派盛京将军主持,其它人无资格随便请神牌。乾隆三十年,修昭陵隆恩殿和东配殿曾两次移动神牌,皇帝弘历直到工程竣工,神牌移回隆恩殿后才回京师。从这些足可以看出嗣皇帝对0的敬畏。所以说东配殿在陵寝中的地位仅次于隆恩殿。

现在东配殿陈列“皇太极史迹展览”,内有复制的太宗鹿角椅、龙袍等遗物。

(西配殿)

与东配殿相对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就是西配殿。此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1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殿内西墙上挂有九幅唐卡画像,还陈列有1衣裙袈裟等物品。唐卡画像是指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像佛,即为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它分宫庭唐卡和唐卡两类。清政府奉行尊崇藏传佛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清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密切联系,这对于清政权的巩固有重大作用。清代崇信萨满教。谁知道萨满教?对了,萨满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为特征的宗教信仰,其实就是“巫教”,因为国际上通用术语叫萨满教。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的蒙藏族民族,他们十分崇信1教,清统治者深刻认识到1教可以“易俗移风,裨助于王化,为益洪矣”(世宗语)。他们把1教看成是抚缓蒙1民,加强民主团结,巩固清朝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清统治者也信1教,各种祭祀活动都少不了1的参予。在沈阳建实胜寺,清东陵建隆福寺,请西陵建永福寺,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据史书记载宸妃因深受太宗宠爱而垂名清史。在宸妃葬礼上,皇太极便派了不少1、道士以及萨满。昭陵也是如此,据档案记载,早在顺治年间建陵之初,这里便有叫“格龙”的1首领。可见,当时这里曾有一批从事祭祖的职业1。以后,不知从何时开始,昭陵忌辰大祭要从盛京实胜寺等处请1念经。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伪满洲国。1931年(民国二十年),末代皇帝博仪为了祭天法祖,特派“御弟”博伟来沈“恭代”祭祖,请了实胜寺许多1念经作法。这次大祭显然是在国难当头,民怨沸腾的背景下举行的,但是他们仍然要“悉前祖制”。

西配殿除做为佛事之地,从不做它用。

(焚帛亭)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庙宇样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焚帛炉。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花形山失下垂一个圆环,圆环四角各有一金钱。其它如螭吻、垂脊、瓦垅、勾头等全部是仿砖瓦及木结构雕刻的,形象十分逼真。亭子前面有屏风二扇门,门扇早已下落不明。东、西、北三面山墙,有透花窗棂,关闭无隙。亭子内为“火地”,火地的下部前后各有一钱形透气圆孔。亭子的下部是须弥座,座上雕有各式花纹。整个亭子造型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美,精巧细致,成为金碧辉煌陵寝建筑的一个点缀,十分惹人喜爱。

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1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况)

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举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

所谓“祭礼”,其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0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人习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0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0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0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开始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在他长大成人后,十分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0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准备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势不宁未能如愿。从此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率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此开辟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势日下,列强侵犯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此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

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0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第一大举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举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兴师动众,糜费惊人。

(隆恩殿)

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举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

大家请看,隆恩殿的大台基。这里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20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裸露,上面施以旋于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的上方用黄云缎置项,名叫“披庐帽”。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内务府制造时。供案两侧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此外还有朝灯六只。

隆恩殿建在高6尺的合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大家可能发现这座月台还铺有许多名贵石料,对了。看,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6尺,宽3尺,厚度因埋在地下不得而知。玉石是淡黄色,半透明,中间还夹杂着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彩斑澜,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拜石”。清同治年刊《陪都纪略》有诗云:“翡翠玉拜石,当年国富修,美玉非为宝,一善壮宏猷。”翡翠是很名贵的宝石,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别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令人得以告慰的是,它避开了近百年的无数次战乱而今仍安然无恙。翡翠玉拜石前面的台阶,是由三块“白宝石”铺成,它与普通汉白玉不同,石质润泽,宝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台基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虽青色,里面间或有许多黄自色大小不等的颗粒。《陪都记略》赞此石:“北陵龙来远,平洋第一丘。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还有,大家请看月台地砖,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粒,在阳光照射下,大家不妨找一找金光闪闪的金沙。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对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

大家随我走下隆恩殿的台阶,请看“龙头瀑布”。它建在月台的四个角上,龙头巨口大开,为排水口,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龙嘴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这座隆恩殿要介绍的实在是太多,请大家边走边看月台墙壁,须弥座台基图案,异常美丽,从上往下分六层雕刻:第一层是连珠纹;第二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须弥座上枋;第三层是仰莲瓣组成的上袅;第四层是由卷叶花组成的柬腰;第五层是俯莲瓣组成的下枭;第六层是由唇形小花组成的下枋。整个隆恩殿月台栏板、栏柱、宝瓶云拱、望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及石榴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富丽华美,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的又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也是不多见的,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深受中外雕刻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赞扬。

还有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据说,这是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二柱门与石祭台)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隆恩殿后面观看石柱门及石五供,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门两侧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柱门,是在嘉庆年间增设的。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云、龙、兽面纹。祭台上雕刻八宝、暗八宝以及柿子、如意、净瓶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祝愿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请往上看,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人们叫它护陵兽。

(月牙城)

请大家跟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昂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

传说,朝秘的地宫人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富人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图案说不定那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也有人说这里叫“哑巴院”,当年修陵时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宫秘密,地宫封闭之后,便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个人吃上一种药,陵工们从此全都不会说话;还有人说皇上怕陵工泄密,当他们将棺椁抬进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人口堵死,将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宫里边殉葬等等。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可怖。

其实,从清东陵几座已经发掘过的清代皇陵地宫看,上述传说都是不存在的。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装饰作用,它是遮挡着券洞门入口处隧道券脸的券砖,如果没有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显得死气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宝城。另外,在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它是陵寝的心脏。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内例外。地宫内幕官书讳莫如深,听以引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不经之谈。地宫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将来发掘昭陵地官方可验证。

(明楼)

请大家跟我到城上观明楼,明楼是陵墓的标志,置于方城之上,是太宗文皇帝的碑楼。请大家猜一猜明楼的建筑属于哪一种呢?它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明楼前檐挂有匾额,1“昭陵”二字,满文星为“光耀之陵”,以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大家再看每层四个檐角上都有一群蹲兽,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犹如一排大空天将护卫着明楼。有谁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好,我告诉大家。在建筑学上,这些建筑构件叫“仙人走兽”。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看你清闲得“屋脊六兽”似的,指的就是它们。仙人走兽的数目、名称、顺序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使用根据建筑物的等级、档次,其数目不定。有三、有五,也有七或九。在领头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龙能兴云布雨;凤为百鸟之王;狮是群兽之首;天马和海马均为神话中的吉祥动物;狻猊形如狮,为龙生九号之五,其性好望,故也蹲座于此;押鱼海中异兽;獬豸可断善恶;斗牛为虬龙类可以兴雨灭火。由此可见,仙人走兽表面上起到装饰宫殿的作用,其实寓意天下统一,八方来朝,利用猛兽的威严,增强宫殿的庄严气氛,并有火除灾害,剪除1的含义。除此之外,它还有其实用的一面,即用于防止屋顶脊坡瓦城的渗漏。所以,仙人走兽的应用是功能与艺术的结合。明楼在昭陵中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因此,明楼的走兽是最多的,共有七个。使用十一个仙人走兽的建筑在全国屈指可数,北京故宫也只有太和殿一处。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大家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现在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关于地宫的传说,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地宫的说法:“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这些传说,至今沈阳老者仍有耳熟能详者。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

清东陵经过对乾隆皇帝地宫内幕的考察得知,地宫规模宏大,精美豪华。但昭陵的地宫结构不会像乾隆地宫那样宠大和复杂,也不会有太多的随葬品,因为大量的随葬品在火化遗体时已经随之焚毁。当然其内部装饰也不如清盛时乾隆地宫豪华,具体如何,有待今后发掘地宫时才见分晓。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我揣测不少人心中已产生疑问,好,我来告诉大家。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这是一段不经的传闻,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几乎历代王朝崛起之际均有类似传说相伴。清朝统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学多才的弘历皇帝第二次东巡祭祖永陵,御书《神树赋》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忆起二十四年前写的《神树赋》,感慨颇深,于是命人将《神树赋》刻于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树赋》将此榆树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据说,盛京将军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护情况奏报一次,从三十年代拍摄昭陵宝顶照片来看,仍可见到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个宝顶己为树冠覆盖,大约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长老化枯死。如今这棵新榆树也有二十来年了,是昭陵绿化班师付亲自栽上去的。

(隆业山)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隆业山于顺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20米,东西长503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隆业山的建筑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相术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这块地方接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即造此地为太宗万年吉地,只好来个变通——采取“人造风水”,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为避免破坏陵地风水,堆山之土石必须用“客土’,即不准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又无机械,挖土、运土全部依靠车拉、人担、堆积如此宠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称,其山源出自长白山西鹿,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为“龙冈”。这些皆为御用文人为说明其风水编造的溢美之词。

隆业山历经三百多年的风剥雨蚀,已经低矮许多,但对昭陵整体布局来说,仍不失特色。对了,大家若有兴致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来看隆业山,那山上的“九峰”变清晰可见,真是壮观极了。

(陵松)

大家今天从昭陵正门一直参观到宝顶,漫漫数里的松树,它是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昭陵活的历史文物,据统计现存古松有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这些苍翠的陵松与黄瓦红墙共同构成了昭陵的壮丽景观。象昭陵这样大的古松丛林,是全国古陵墓中所罕见的。

昭陵的古松是顺治八年(1651年)7月开始种植的,顺治十四年(1657年)5月,又补植一些树苗。

据《大清会典》记载:陵松有“山松”、“海松”、“仪松”及“荡松”之称。山松是指隆业山的松树;海松是指风水红墙以外的松树;仪松是指神道两侧如同大臣垂手恭立的松树;荡树是指风水红墙以里的十分整齐,横竖有序的松树。朝庭对松树管理十分严格,均有档案记载。对于枯死、倒伏的松树,本陵寝衙门无权处理,要报告给盛京将军,由盛京派人与昭陵总管一起到现场,在其盛京来人监督下,才方可砍掉。对乱砍陵树的都予以重刑。

这些树苗来自辽南的千山,名叫油松,因为此松属常绿乔木,生命力特别旺盛,对环境适应性强,各种气候下均能生长,寿命也很长,一般都能存活数百年以上。

封建皇帝对陵树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显示着封建等级制度,并且对皇陵的保护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说从秦汉以后,松树便被视为地位等级最高的树种了。《太平御览》称:“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卿大夫树杨,士树榆,尊卑差也”。松树所以受到特殊的礼遇,是因为它长青不止,可以“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而帝运长久,江山永固是一切封建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由此,松树也分外受到统治者青睐。

(方城)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方城,方城是一座古城堡建筑。建成于顺治八年,它的四个角各建一座角楼,角楼均为两层,歇山式建筑,角楼上有一宝葫芦,寓意“陵寝平平安安”,在角楼的檐下悬有风铃,主要防止鸟雀栖息。方城上设有马道,道宽5.4米,大家是否注意到,它的路面是由外向里倾斜,似乎不太科学,但如按民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就很容易理解皇帝死后,也不愿财水外流的良苦用心了。

有人会问皇太极是怎么死的?据史书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终”。死前没出现过什么病症,逝世当天,还召见一些1。据分析,他最终可能死于中风,终年52岁。皇太极死后,根据满族人习俗,先进行火葬,然后再土葬。

(结束语)

走在古城堡上,目睹硕大肃穆的宝顶,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仿佛瞬间空气都凝固了,使人心理不寒而栗,耳边似乎回荡起着日皇太极勇猛征战,挥戈战戟的呼啸嘶杀声,脑海中反复模拟出当年皇太极率领八旗铁骑叱咤风云的威猛雄姿和壮观场面。戎马一生,征战南北,赫赫有名的马背皇帝皇太极已被世人千古传颂,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然而,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却用血汗筑成了华夏壮美雄伟的艺术皇宫,用神来之笔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篇章,使我们从中领悟到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

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清东陵己于20xx年11月30日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遗产,我们清昭陵也正在积极申报,修整陵园。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列入世界遗产行列,到那时,希望朋友们再来!

清昭陵的参观到此结束,有讲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青山沟风景名胜区观光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导游,在旅途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您直接向我提出,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

在进入景区之前,我把青山沟风景名胜区的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青山沟风景名胜区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境内,距宽甸县城70公里;距丹东市城区160公里;距沈阳市245公里。风景区面积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3.3平方公里。鸭绿江最大支流浑江流经这里三十多公里,江面最宽处达1500米。景区内有7个村,居住着满、汉、朝鲜等民族兄弟,其中以满族居多。大家到这里除了游山游水,还能领略到浓郁的满乡风情。

大家看到了,青山沟名副其实是一个青山的世界。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年平均气温8.5摄氏度。适宜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使风景区内植被茂盛,水秀山清。水土保持完好,周边上百里无工业和大气污染,江、河、涧、溪都十分清澈。大部分溪水可直接饮用,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

喜爱生物学的朋友在这里还会有意外的收获。青山沟风景名胜区拥有完整的生态体系,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有植物98科、1900种,其中木本植物就有200多种,以人参、东北刺参为代表的珍贵植物有8种。在广袤的落叶阔叶林中,人参、细辛、辽五味、黄芪、贝母、天麻等药材和松伞蘑、玉黄磨、榛蘑等野生菌菇随处可见;各种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动物多达200种以上。对了,说到鱼类,来到青山沟,大家别忘了品尝一下青山湖的鲤鱼;还有雅河的河鱼和无污染的各种山野菜。那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啊。

青山沟风景区由青山湖、飞瀑涧、虎塘沟、雅河口、外湖、树木园、凌霄峰、大冰沟八个景区构成,现已开发出青山湖、飞瀑涧、虎塘沟三个浑然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区,既有北方山水雄浑的气势,又不乏江南风景秀丽的风格。分布在这里的126处景点,飞溅的36条瀑布,都为湖光山色的青山沟风景名胜区增添了诗的意境、画的色彩和歌的韵味。

“幽幽千苍谷,潺潺溪水鸣。人间无此境,独隐青山中。”这是辽宁省著名书法家郭子绪赞美青山沟风景区的诗。

好山好水养一方人,大家不知道吧,这里还是世界上少有的长寿之乡呢。由于这里风光秀美,地灵人杰,被新加坡新闻界称赞为“神仙住过的地方”。

青山沟风景名胜区的概况就简要介绍到这里。大家准备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青山湖景区之行。该景区距青山沟镇8公里,大约需要15分钟。

【青山湖景区】

雨桂山庄→游船码头→丁香崖→花仙台→钓鱼台→鼋头戏水→松神→青铜壁→盛夏冰凌→清福寺→中国画家村→八仙台→云海飞舟→参王峰→燕子尾→金钟壁→柳花岛

【雨桂山庄】

朋友们,青山湖景区到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幢依江而立的欧式建筑,就是“雨桂山庄”。它是1993年7月由我国著名国画家宋雨桂先生出资建造而成的,是集吃、住、娱为一体的高级宾馆。

宋雨桂的名字大家可能熟悉。他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省美术馆馆长。作为著名画家,仅中国美术馆就收藏他的名画21幅,是中国水墨画家藏画之最。

【游船码头】

朋友们,下面就随我一起从码头乘船去游览青山湖。请大家上船,上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这段时间里我把青山湖的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青山湖景区水域辽阔,因下游太平哨电厂大坝截断浑江,遂蓄水成湖。湖面宽阔,上下长达百里,水域最深70米,湖面最宽处可达1500米。湖水清澈碧绿,两岸青山峙立,草木参差,万物峥嵘,山光水色。清晨,湖面云影绰约,波平如镜;黄昏,晚霞染红湖水,百鸟归巢,偶有渔歌唱晚,一派江南景色;夜幕降临,水中皓月,湖里繁星,更是说不尽的风情无限。

船启动了。大家看,左边台地上的这个村子,叫船台子村。它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造船的地方。这里还是赵本山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男妇女主任》的外景地。如今,村民一改过去农垦的生活方式,造木船已经不多了。原有的房屋现在都成了家庭旅舍,他们随时用香喷喷的饭菜热情款待每位慕名而来的远方贵客,这也是由于政府保护青山沟,要求退耕还林而为他们寻求的一条致富之路。

【丁香崖】

青山湖这么美,当然孕育着许多奇妙动人的传说。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94年初夏,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党委书记孔祥义等人到此旅游。那时,在菁山宾馆有一条20余斤重的大红鲤鱼,准备宰杀。他见到后花120元将这条鱼买下放生在青山湖。当他坐船游览青山湖时,这条鲤鱼带领鱼群尾随船后,嬉水跳跃,遥遥相送。这条灵性的大红鲤鱼,为青山湖增添了一抹神秘。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丁香崖”,每逢暮春,山崖上便开满了绚丽的丁香花,远远的便会闻到一股股沁人心肺的清香。

【花仙台】

大家再看前方,与丁香崖相比“花仙台”更显艳丽,春天来临之际,满山的野杜鹃争芳斗艳,竞相开放。

在青山湖看山赏景往往要在船上进行。提醒大家仔细欣赏,山有静态美,映入水中,静中有动;水有动态美,得山之影,动中寓静,动静交融。泛舟在峰回路转“万顷湖天碧,一行飞鹭白”的青山湖上,留心体味“断崖横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人间”的意境。

【钓鱼台】

现在,我们的船是在逆流而上。大家看前面那一片山崖。这片深入水中的山崖长达百米、高丈余,是游人垂钓的好地方。这就是“钓鱼台”。

【鼋头戏水】

大家再来看,前面左侧的山崖像不像只鼋鱼把头探入湖中?像吧!于是这里也因此得名“鼋头戏水”。

顺便说一下,鼋别名绿团鱼,俗称“癞头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我国古代即开始饲养鼋鱼,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一度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多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

【松神】

俗话说:“出国问禁,入乡问俗。”游客到异地作客,如果犯了当地人的禁忌,就会招惹麻烦,平添出一些不愉快的事。大家看到右侧湖畔的这株大松树,就轻慢不得。现在我们的船正驶向并要停靠在那里。

大家请看,这株迎江而立、华盖如云的大树就是“松神”。树高十余米,有双人合抱粗细。现在这棵古松已经有260多岁高龄了。传说在宣统三年,即1920xx年,这棵古松枯死了。有一个山民想把它砍倒烧柴,可是他的斧头刚落下去,就肚子痛得受不了,滚倒在树下。从此,再也没人敢砍它了。三年后,它竟奇迹般地复活了,而且更加枝叶繁茂。于是被人尊敬为神。乡民大至官司诉讼,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就业升学;小至走亲访友,求财问路等,诸事皆来问卜、许愿,期望点拨,福佑一方。

古老的传说和茁壮的生命,为大松树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青铜壁】

自“松神”西望,是一道绵延12里,高百余米的石壁。大家看,“青铜壁”壁面平如铜镜,如刀削斧凿一般,直插江底,雄浑壮阔,威武凛然。

“青铜壁”旁的大峡谷另有一番景色。那里峡谷幽深,溪水潺潺,峡谷两侧古藤老树,极目所见,都是原始景观。

【盛夏冰凌】

请大家向右面看,这就是青山湖一绝——“盛夏冰凌”。即便是三伏盛夏,这里也是寒气逼人,也能看到鹅蛋大小的冰块生于石缝之中。每当晨曦初露,由“盛夏冰凌”处喷出一条白雾带横贯湖面,直奔大峡谷,久久不散,被人们称为“白龙过江”。这两种现象堪称稀世奇观,成为难解之谜。

【清福寺】

青山沟风景名胜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人文景观。

现在我们看到湖左岸边的这座古庙宇是“清福寺”。“清福寺”始建于明末清初,香火盛时有僧侣48位。日寇侵华时焚烧了此庙,后经修缮,时又遭一劫而荡然无存。1994年,新加坡蔡金钟先生投资8万美元移址修复了此庙。

【中国画家村】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游船已经来到一个小码头。请看,前面这座突出湖面的水泥平台的重檐亭子已展现我们眼前,有人怀疑自己好像来到了多瑙河边或日内瓦湖畔。这组欧陆中世纪风格的别墅,就是著名的“中国画家村”。建筑随山势起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是休闲度假、写生作画的最佳境地,为闻名遐迩的画家村。

【八仙台】

沿“中国画家村”上行,远远地我们便能看到“仙人谷”中的“八仙台”了。那里高居云端,人迹罕至。相传八仙云游至此,见这里风光无限,就在湖畔山峦上静坐,终日与山岚流云为伴。当他们云游他方,此处则留下了“八仙台”。

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仙人谷口有一户张姓人家,当年青山湖蓄水时,把家搬到了对岸。搬家那天,多年栖居在他家屋檐上的两条蛇,也跟张家人的船游过了湖,至今仍然跟张家住在一起。蛇恋主的故事,也佐证了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还有,大家想不到吧,在这座山峰后面还有一独家独户的自然小村庄。古时,苛捐杂税沉重,这一家人躲在峰上山后,开垦良田,遍栽果树,在上边过起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躲过了官府的索取,无忧无虑,快乐似神仙。

大家更想不到的是,在湖的对岸,还有辽宁省最小的“学校”——村小学的下伸点,那里只有一个老师和三个学生。怎么样?够小的了吧!

【云海飞舟】

大家看,这座山峰称作“云海飞舟”。这是一座高80米,长60米的巨大山崖,形如船头,每当晨雾缭绕的时候,从湖中远远望去,“船”跃然欲行。

【参王峰】

顺江上行,前面这座直冲云端、倚崖独立的石峰,就是青山湖景区著名的“参王峰”。石峰宽约18米,高约200米,与对面的悬崖成85米宽间隙。峰顶青松苍劲,时有白云缭绕其间。“参王峰”是千百万年无人涉足的地方,直到今天还是一处神秘禁地。

据说峰上人参很多,并有株参王,每当人参拉朵时节,参朵映红了半边江,景色诱人。民间传闻那株参王善于隐藏变化,现在仍然在“参王峰”上。

人参是稀有的珍贵药材。曾经有一对老夫妻,就在这里的林中挖了一棵500克重的人参,在县里换回了二万元钱和一辆双排座汽车。这里还流传着人参娃的故事,据说人参成精后可以行走的,一般采参人发现它后,须用红线绳拴上,否则就会跑掉。

【聚仙台】

左前方,山到了这里突兀而起,云到了这里虚无缥缈,给人以幻境的感觉。这一带山峦叠嶂,气势雄伟,“聚仙台”就要到了。大家看,传说在那块依江耸立的巨石上,曾经驻留过仙人们的脚步。如此说来,仙人们也留恋这里的碧水青峰和田园似锦。

【燕子尾】

从“聚仙台”继续前行,江右岸迎面是一堵大片峭壁,层层叠叠、沿江而立。“燕子尾”这片峭壁绵延500余米,分几层,如上下楼阁层层叠起,景色宏伟壮观。春来秋归时节,这里燕子成群,气象万千。

【金钟壁】

朋友们!这里的每一座岩峰都是一件古老的艺术品,每一座岩峰都隐藏着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在这座数十米高的峭壁上,有一个深约一米的凹窝方方正正嵌入石壁。自古以来,当地人每天根据凹窝中日影照射位置的变化,推断时辰,竟也准确,此壁于是得名“金钟壁”。

【柳花岛】

游客朋友们,前面江中那个小岛就是我们青山湖景区游览的终点“柳花岛”。大家看,它多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的中心。方圆万米的“柳花岛”上芳草萋萋,柳树成荫,杨花柳絮,飞飞扬扬。

现在介绍几首游青山湖的诗,使大家对青山湖山光水色有个总的认识。“奇山异水好风光,一豁心胸净俗肠。领略白云生处意,人家一二雾中藏。”“劈波斩浪驾飞舟,绿亘群山两岸流。美景袭人难暇接,有缘今在画中游。”“山光水色醉游人,胜饮剑南千盏春。开放机缘临僻地,雄姿方识九州宾。”

好,朋友们,我们结束了青山湖景区的游览。下面我们将要游览的是虎塘沟景区。

【虎塘沟景区】

广场→山门→ 林中石径→熊掌峰→响溪→黑熊望月→虎塘幽境→九曲天水→野猪岭→仙姑瀑→虎王顶→老虎背→飞云渡

【广场】

各位朋友,虎塘沟景区到了,请大家带好东西下车,最好换上登山的布鞋。大家可以先欣赏这里出售的山货、野果、根雕、壁挂、青山石、葫芦画等多种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但不用急着买,下山后我们再尽情挑选。

虎塘沟景区是青山沟三大景区中最具有原始韵味的景区,是青山沟风景名胜区里的“绿色王国”和“植物大观园”,以森林浴和探险游等为主要特色。好,我们出发。景区单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山门】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连理树型人工塑造的景区大门。连理树将大门与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相爱至深,永结同心的恋人们的海誓山盟。

在欣赏大门返朴归真的自然情调的同时,大家别忘了在这道“自然之门”前面,留下自己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有情人,在这里留影以示爱情的忠贞,浪漫的青山沟之旅将会从这里开始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

【林中石径】

游客朋友们,大家知道青山沟是自然风景名胜区。它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不加雕琢和粉饰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相信您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能做到不在景区内吸烟、不乱丢垃圾、不攀树摘花。在这里,我代表青山沟风景区感谢您的合作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沿着这些花岗岩铺就的石径上行,路两旁郁郁葱葱,树可遮天,有若与世隔绝。大家是否有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有的朋友心里会想,这里为什么叫虎塘沟呢?这个疑问还是我给大家解答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山里有一户人家,父母去世得早,只剩下一个小伙子靠打猎为生。一天,小伙子在林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老虎,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把老虎救回家疗伤。老虎伤好了之后,善良的小伙子决定放虎归山。可是,几天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每当小伙子上山打猎回来时,家里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这寥无人烟的地方,谁会帮助他一个孤苦伶仃的人呢?小伙子感觉蹊跷,便开始留意观察。那天也赶巧了,小伙子比平常早些下了山。在家门口,他看到了升起的炊烟。小伙子蹑手蹑脚地来到窗前一看,原来是一个漂亮的女子正在厨房忙活,门边摊着一张斑斓的虎皮。小伙子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一把将虎皮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想到了吧!不能恢复原形的老虎当然成了小伙子的妻子,小伙子也不再上山打猎,开始以种地为生了。而这里从此便被山民们称作虎塘沟。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大家不难从这个传说中悟出早期山民们“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而正源于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这种古朴情感,虎塘沟才葆有了今天的原始风貌。

核桃大家吃过吧?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核桃的母树——核桃楸。核桃楸属胡桃科胡桃属落叶乔木,又名山核桃。种仁为营养丰富的滋补品,青果及种仁均可入药。“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榛子不剥皮”,这是流行在我们辽东地区的一则民谣。大家如果在农历的七月之后来到虎塘沟,成熟了的核桃、榛子等山货野果真是伸手可得了。

现在簇拥在我们身边的,更多的是枫叶。游客朋友当中有的去过香山,到那里看过枫叶,不少作家曾用笔赞美过它。在这里,我把有关枫树的知识简单介绍给大家。枫树是槭树科槭属树种的其中一些俗种的泛称。全世界的槭树植物有199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北缘。中国是世界上槭树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发现有151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对了,大家知道吧,加拿大素有“枫树之国〃的称号。在国旗中央,绘着巨大的红艳艳的枫叶,日常生活里枫叶图案也随处可见。人们以象征火红、热烈、赤诚的枫叶为骄傲。

在众多的枫树中,观赏价值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角枫;鸡爪枫,也称青枫;三角枫,也称丫枫、鸡枫等。欢迎大家在金色深秋时节再来虎塘沟。那时,俯首拾起一片红叶,捕捉金秋每一个瞬间,都将点缀着您快乐的旅途。

在林荫小道中行走,大家是否有穿行在绿色画廊中的感觉?各种树种分立两旁,大家应并不陌生。这里除了树类、蕨类以外,还有很多的药材和山果,如五味子、人参、党参等;五味子泡酒可以医治睡眠不足,神经衰弱。这里的山果多得数不胜数,板栗、山楂、山梨、山葡萄、软枣子、山丁子、山里红,各有特色。说着,说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大家看路边马道上边那些缠树的老藤,它们结下的猕猴桃被当地人称作软枣子,是鲜美的野生水果,也可制果酱、酿酒。它的形状比南方的猕猴桃要小得多,像大枣般大小。每年的9月初,软枣就要成熟了。有人将它的青果采下,放在家里捂熟,吃起来,果肉松软,酸甜可口,最适于老年人品尝。它的果实可以入药;枝皮纤维可制高级文化用纸;它的花可提制香精,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怎么样?在林中走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大家是越来越神清气爽了。我这么说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虎塘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森林植被,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小气候。

在森林中,借助负离子的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会使人们心情舒畅。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系教授雅格劳博士将空气的负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他命。负离子不但直接对人体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成分,还给人们清新的空气环境。置身大森林之中,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百病顿消。

游客朋友们,大森林就是天然的森林浴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 “森林医院”。到森林里去,已经成为全世界越来越普遍的呼声。祝愿各位游客经过这次浪漫又健身的特殊旅游,身体会更加健康。

【熊掌峰】

迎面伸向蓝天的就是“熊掌峰”。大家可能在动物园中看到过黑熊,而这么大型号的熊掌想必是第一次看到吧!朋友们知道,黑熊是熊科动物,别名狗熊、黑瞎子。一般体重在130-250斤。黑熊夏天吃野果,冬季有冬眠的习惯。人们把黑熊的冬眠叫做蹲仓,黑熊洞分为天仓和地仓,树尖上的洞叫天仓,树根有洞叫地仓。冬眠的时候不吃不喝,靠舔熊掌过活。

熊掌在这里,那么黑熊呢?一会儿大家就会看到。

【响溪】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涧石径而上,大家听到那丁冬的泉水声了吗?那是响溪在呼唤我们呢!如果是雨季过后,这里更是溪流淙淙,清泉瀑布随处可见。“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虎塘沟瀑布的生动写照。

虎塘沟的水是美的。走在山涧石径上,能够充分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情韵。只有流在这样排列着地垄沟样的石头上,“响溪”才会有如此空灵的声韵。溪水冲洗着凹凸不平的石面,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晶莹夺目的珍珠。大家可以在这里摄影留念。

【黑熊望月】

原来,黑熊跑这里来了。

大家看—— 那块高50余米的巨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端量,都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黑熊。明月东升,这黑熊则引颈屈身,痴痴迷迷,憨态可掬。我们不妨仔细观察,它张嘴垂舌,还挺着大肚子,真是惟妙惟肖。

传说,喜欢吃蜂蜜的黑熊在虎塘沟里尝过了各种花酿的蜜后,还意犹未足。越吃越馋越挑剔的黑熊,最后想起了月宫中那棵开满白花的桂树,便常常望着月亮出神,想象着怎么才能够得着。那年八月桂花飘香的夜晚,月亮格外地明亮。黑熊又站在这里遥望。月宫里的嫦娥发现后不高兴了,以为黑熊打她的主意,一气之下,就把黑熊点化成石了。

“黑熊望月”还有一个传说。是说嫦娥在青山沟的泉水中洗澡,黑熊发现了就偷偷地观看,一不小心弄出声响。嫦娥奔回了月中,黑熊仍长久地注视月亮,直到化成了石头。

【虎塘幽境】

宽甸历史悠久,境内为清朝的“龙兴重地”,被保护了二百多年,才有了现在的佳木丛生,古木参天。虎塘沟和满族还是有缘的。大家看这块石头上“虎塘幽境”四个隽秀爽健,婀娜多姿的大字。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于1991年游览青山沟风景区时留下的墨迹。中国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杰1920xx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到严格的书法基础训练,工行书,初学虞世南,后受其业师赵世骏影响而自成一体。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更多的文人墨客为青山沟风景名胜区增添了魅力。“山谷青枫涧水鸣,白云深处更凄清。当年万壑千林动,冷月寥塘虎一声。” 有文人这样描摹虎塘沟的空旷寂寥。在这里举目四望,峭壁摩天,高不可攀,真有如坠深渊之感。在这里大家可以不说话,更多地用心灵来与自然交流,真正达到悲喜不惊、宠辱皆忘的无我境地。

【九曲天水】

过了友谊桥,再往上走,一片开阔。大家看,那跌来荡去,恣意迂回的飞瀑就是“九曲天水”。泉水飘飘洒洒,几经曲折而下,十分壮观。

人们都有这种经验,除了树林茂盛的地方之外,雨后的天空和有瀑布喷泉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种地方的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的缘故。站在瀑布下边,腾飞的水雾扑面而来,顿生一种沁人心脾、清新爽朗的感觉。亲爱的游客,到此请别忘记灌上一瓶天上来水。

“九曲天水”是虎塘沟的灵魂。这是一个容易让人激动的地方。九曲天水是爱的甘霖。据说,只要夫妻在这里许个愿,再喝一口天赐的甘露,那么,恩爱夫妻就会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热恋情人就能忠贞相许,姻缘美满。喝“九曲天水”还可以滋身润体、防病去火呢。怎么样?如果你想祝福哪一个人身体健康、爱情幸福,不妨带回一瓶水给他——这独特的礼物是无价的。怎么样?是一对夫妻、一对恋人的是不是来讨个吉利?

【野猪岭】

各位朋友,绕过“九曲天水”再往上就到达山顶了,这段路是我们游览全程最难走的一段探险路。好了,现在大家做好手脚并用的准备,让我们共同攀登吧!

大家看,这两棵貌似平常的树,它不仅有着脱俗的名字,更有不凡的身价——天女木兰。大家知道。天女木兰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仅分布在辽东山区和黄山一带,为阔叶亚乔木。树高可达10米以上。天女木兰花叶美观并具有浓郁的芳香,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和提取香料的轻工业原料,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

沿着登山道前行,大家看,这里的一个树根发出了四棵树。这四棵有趣的树个个风姿绰约,形成了“四子同心”的大家庭。它们肩并着肩矗立在森林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共同生存。

问起这棵树的名字,大家大概不知道,但以它为原料之一做成的药——“芩暴红”、“芩绿红”等止咳良药,大家不应该陌生。这两种药中都含有“暴马子”成分。暴马子就是大家面前这种树。暴马子又名暴马子丁香、白丁香。材质坚硬致密,结构均一,具有特殊的清香味,可供各种细木工用材,尤其适宜用做家具。

攀上前面这座山崖,就是“野猪岭”。游客朋友不妨歇口气,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野猪岭和橡子树的传说。

野猪岭上橡子树特别多。大家刚才在登山时,看到了一些橡子米。有的游客还以为是榛子呢!因为野猪最爱吃橡子米,所以时常光顾这里,“野猪岭”因此得名。今天,橡子树还在,国家级保护动物野猪却不多了。

其实,橡子树在当地有好几个名字,除了柞树外,在民间最有亲和力的名字是“波罗”、“波勒”和“波离”树。满语“波罗”的意思是“米”或“米谷”。这反映出满族先祖在原始社会时,除猎取野兽充饥外,也采集橡实为食。东北山林中到处都有橡子树,他们以橡实为补充食品,称之为米谷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他们学会了农耕,自然也称真正的米谷为“波罗”。直到现在,在满族集聚的民间,人们仍把橡子树称为“波罗木”。

大家在大酒店都吃过波罗叶饽饽或波罗叶糕吧。那种略带柞叶清香的满族食品,颇具风味。想不到吧?现在,硕大的波罗叶就在眼前。关于波罗叶饽饽或波罗叶糕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传说满族人的先祖在由狩猎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的初期,人们由吃野兽肉改吃五谷杂粮肚子总是感到不适。特别是到了夏天,总是腹泻,浑身无力,什么也干不了。正在人们万分焦急、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天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自称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复向他们说着一句话,“别忘了旧波罗”。第二天,大家说出昨夜的梦,谁都解释不了。最后一个白胡子老者说:我琢磨着,这是仙女在拯救我们。于是大家试着用“波罗叶子”包饽饽吃,看看灵不灵。吃了几天,大家的腹泻病慢慢地好了。从此以后,波罗叶饽饽成了满族人非常喜欢的食品。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柞树叶里含有单宁或单宁酸。用波罗叶包饽饽,人们可以吸收微量的单宁酸,这对预防和医治夏日易得的腹泻,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满族人食用波罗叶饽饽不会是仙女的指点,还应该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波罗叶的保健作用,并用之于食品。

另外,丹东是柞蚕之乡,柞树叶造就了丹东的柞蚕丝绸业。据调查,世界柞蚕丝绸的70%产在中国,中国柞蚕丝绸的70%产在辽宁,而辽宁的70%就产在丹东。

【仙姑瀑】

大家看这面高耸入云的石壁。一股飞流从天而落,这就是80余米高的“仙姑瀑”。泉水从悬崖峭壁上跌落,又被石壁撞击,如天女散花,似雨似雾,阳光照耀的时刻,不时有条条彩虹自此横跨天际,真是水从天上降,人在彩虹中。这天然奇观,似乎只有仙姑圣洁的名字才不会玷污它。“仙姑瀑”的悬崖下面就是“九曲天水”,真是瀑上有瀑,令人神往。

我们再向上看峭壁,山体成90度直角,不但陡峻,而且整个山体由一块石头构成,中间没有断层。这样的山恐怕国际攀岩冠军来了也难以攀登。大家看,这峭壁像不像一幅巨大的中国山水画——岩石的干与润、晦与明交相映衬,花青色中透露出赭黄,赭黄中隐现着淡绿,加之石上斑斑青苔,加重了山体的色彩。而动态的水流入静态的画中,使其更加美丽。

【虎王顶】

顺着“仙姑瀑”继续上攀,便到达了虎塘沟的最高峰“虎王顶”。这里人迹罕至,峭壁、怪石到处皆是。树木苍老遒劲,树身长满苔藓。这也正应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名言。这里风声、松涛、鸟鸣声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海拔800多米的虎王顶眺望,只有这样的虎王顶才能驮起苍松挺立,云海茫茫……崇山峻岭,江河村落,无限江山尽收眼底,会使您有离天“三尺三”的感觉。

【老虎背】

下面,我们将继续虎塘沟之行。大家注意,人称“险中险”的老虎背山梁宽处一丈有余,窄处不足一尺。

虎塘沟的原始面貌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古老而又悠远的年代,这一切也启发着我们不但要爱惜生命,更应该爱惜和保护大自然。

【飞云渡】

现在“飞云渡”就在我们的脚下。两边是悬崖峭壁,前面是万丈深渊。大家注意,我们只能是手提扶栏、脚蹬爬梯,侧身走过“飞云渡”的二百多级台阶,缓步下到崖底。到那时惊回首,峭壁上百余米的爬梯凌空倒挂,会使你大汗淋漓,心有余悸。请不要害怕,让那些体质强健的朋友去领略那奇险的乐趣,其他各位从这里的小道同样可以下到崖底。

好,朋友们,虎塘沟的游览已经结束了。下一步我带领大家游览的是飞瀑涧景区。该景区距我们的出发地18公里,行程大约五十分钟。

【飞瀑涧景区】

龟山→跑马场→青山飞瀑→石猴观瀑→仙女潭→镇水石→观音洞→观瀑亭→刘青山烈士墓→杨靖宇指挥部遗址→靖宇泉

【龟山】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飞瀑涧景区,请大家带好自己的东西下车。飞瀑涧景区以观瀑游和红色游为主线。

大家往左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龟山。龟山由三坐山峰组成,龟头遥遥朝着青山湖的方向,守望着这片青山绿水。来飞瀑涧景区观光的游客,总是被它深深吸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只石龟雕塑得活灵活现。在众多景区中,如此神似形也似的景观并不多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龟,谁也没有办法称它的重量。多少年来,龟山风雨千变万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有关龟山的传说,也就多采而丰富。然而,在看风水人的眼中,青山沟无疑是风水上“龟蛇守江口”的宝地。

【跑马场】

龟山脚下的这片开阔地,是勇敢者向往的地方。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兴趣到跑马场感受一下马背上的刺激?跑马场跑道长500多延长米,有20多匹骏马供你挑选。青山巍巍,林涛阵阵。驰骋在这方古朴自然的天地间,将是你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青山飞瀑】

游客朋友们,我们沿途不见其面、早闻其声的辽宁省第一大瀑布——“青山飞瀑”就要到了。闻名遐迩的“青山飞瀑”是经过地壳运动使岩体发生移位变化,又经长期的河流冲刷而形成的。由于这里的侵蚀切割地形十分显著,因而深沟峡谷,悬崖峭壁较多,其岩体多为黑云母混合片麻岩。

大家看,溪流从32米高的断层峭壁上直下而落,转眼间则可见“风挟飞流腾细雨,浪冲乱石辟深渊。”远远望去,黑色巨崖如披白纱,缠绵飘渺,变幻无穷。跌落的飞流激起雷鸣般的轰响,如雷贯耳,动人心魄,好似大自然撰写的一部壮丽的史诗,记录着地壳的沧桑变迁和生命的进化历程。

青山飞瀑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魅力——春季水小,瀑布便分绺从崖顶上挂下来,远远望去,那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洋洋洒洒,如绸缎飘舞,如仙袂飘举,如淑女所浣之纱。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天河直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雷,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外,使坐落在瀑布侧崖顶上的山峰也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形成“阳光映照彩虹起”的绮丽景象。冬天,她凝冻成硕大的冰瀑,玲珑剔透,蜡雕玉琢,景象更为壮观。

大家不妨在这里多逗留些时间。切身感受一下“勒纳尔效应”。大家知道,当水分在气体内改变其表面积时,例如水滴分裂成更小的水滴时,则每个分裂后的水滴本身都会得到正电,并使周边的空气得到负电而产生离子,这个现象就是“勒纳尔效应”或“瀑布效应”。所以,瀑布周围可以使人们心情舒爽,精神沉着,对健康有良好影响。

游客朋友,希望诸位举起你们的照相机,把雄壮的青山飞瀑拍下来,留在你们的记忆中,宣传给更多的人,因为,青山飞瀑是青山沟的,同时也是属于全国的。

【石猴观瀑】

大家看,在青山飞瀑南面的山尖上有一天然巨石,形状似猴。那石猴身长2米有余,近看俏皮伶俐,眉目清晰可辨,令人忍俊不禁。它面向青山飞瀑,故称“石猴观瀑”。

传说在人迹稀少的时候,瀑布下深潭里住着一个蝲蛄精,不时到瀑布边的石头上晒太阳。一日,一只猴子与蝲蛄精因地盘之争厮打起来,蝲蛄精的一只手臂被打下来,疼痛难忍,一头钻进瀑布下的深潭中,至今不敢出来。掉下来的蝲蛄甲经人试验,能装一斗二升小米。那只猴子也受伤了,它一下子跳到南面的山尖上,遥遥俯视着瀑布,直到化成了石头也不肯下山。

【仙女潭】

仙女潭在青山飞瀑下游。置身其间,如入仙境,一束清流,从潭中溢出,穿行于黑褐色巨石之间。潭水清冽碧透,任何人驻足潭边,都会浮想联翩。传说,古时曾有仙女到此洗衣服。大家说,这样的潭水,即使得到过仙女的青睐,也不奇怪吧。

【镇水石】

大家看,溪流中罗列的这些巨石,有的直立高如房屋,有的俯卧坦荡如砥,有的被溪水冲磨得浑圆光滑,犹如一铺石炕。这块巨石挡住溪流,使溪水由急而缓,因此便被人们封了“镇水石”的大号。

还有附近这些巨石上的石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很是值得欣赏。

【观音洞】

游客朋友,先哲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相信大家不仅是智者,也是仁者。赏过这里的水后,我们还要亲近这里的山。经过这段山路,“观音洞”就在前面。

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出现很多家供观音、很多人念观音的情形。

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际上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尽管这样,要问观世音菩萨身世如何?是男是女?修持什么法门等,似乎谁也说不清。

的确,观世音菩萨作为外来神祗移植到中国,进而形成长盛不衰的观音信仰,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实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东汉译为“光世音”、“观世音”,唐代玄奘译为“观自在”。此外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等。其中以“观世音”译名最为流行。唐代由于须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一变而为“观音”。

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它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被尊奉为双马童神。佛教创立后,神马驹逐渐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称为“马头观世音”。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嗔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不过,在汉语系经典中却还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几种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形象纯粹是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国化,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这种类型的像成了观音菩萨像的主流,以至观音菩萨有着“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总之,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

【观瀑亭】

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观瀑亭。观瀑亭是整个飞瀑涧景区最好的观景台。我们回头,与青山飞瀑遥遥相望,但见山瀑挂壁,瀑上青苔,别有一种壮美。

大家看,对面白云生处,就是海拔1288.9米的辽宁省第二大高峰——八面威。八面威峰顶奇树怪石,形态各异,有“老寿星”、“海豚出水”、“双狮戏球”等著名景点,我们将在一定时机对外开放。

在“青山飞瀑”南面的山上,有一处约两米宽的山崖豁口是“通天门”,两边是悬崖峭壁,当年抗联战士就凭此天险与敌人巧妙周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穿过“通天门”可达“将军岭”。大家看,那座山峰像不像一位气势磅礴的大将军,在捍卫着这方宝地。“将军岭”上还有抗联战士修筑的防御工事遗迹。说到抗联战士,下面我们就要踏上一段“红色之旅”。

【刘青山烈士墓】

大家看到这座简陋的坟墓了。在这人烟罕至的地方,长眠地下的人又是谁呢?让我来告诉大家,这是烈士刘青山的坟墓。刘青山生前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警卫连长。当年,在这里的一次战斗中,刘青山为掩护杨靖宇将军而牺牲。青山沟、刘青山——青山有幸埋忠骨,青山沟和烈士是有缘的。愿先烈们的丰碑永存。

【杨靖宇抗联指挥部遗址】

这处遗址就是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的抗日联军的临时指挥部。1993年9月,被丹东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来看一下石壁上的碑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宽甸民众悬旗举戟咸兴,邀集各路义勇军加入抗联,然日寇逞凶,焚杀淫掠,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杨靖宇疾呼民众,奋起抵抗。在绿豆营组织反日会,建立红军自卫队。1936年冬湖盖子一战,11名抗联战士鲜血化碧,气壮山河。1938年夏,抗联撤离宽桓四年时间,杨靖宇五进绿豆营建立密营,反日锄奸,减租减息,拯民救难。众人缅怀,刊石存念。铭曰:杨靖宇将军涤荡丑虏,大忠大勇,赫赫立功,万世传颂。”

关于杨靖宇将军,大家都有所了解。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0xx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确山李家湾。1920xx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0xx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0xx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代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游击根据地。1935年7月,杨靖宇来到青山沟,在绿豆营子村组织反日会,创建红军自卫队。1938年秋,日伪军在屡屡遭受杨靖宇部沉重打击后,加紧进行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缉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杨靖宇继续坚持战斗。1940年1月,杨靖宇所部被日伪军重兵围困。他组织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蒙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日军在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胃中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不见一粒粮食。

【靖宇泉】

当年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至今仍在这里流传。到青山沟游览,面对英雄遗迹,可使人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请看右侧峭壁上,还依稀可辨枪炮的弹痕,可以想象到当年战斗的激烈。这一湾泉水就是“靖宇泉”,是当年抗联战士饮用的泉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尤其是开发旅游,使青山沟的奇山异水大放光彩,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捐躯在这里的烈士们如果地下有知,也可以欣慰了。

主题辽宁阜新张彪心得体会和感想八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xx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 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