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 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图片(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20:37:24 页码:8
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 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图片(3篇)
2022-12-26 20:37:24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一

〔院区内董老碑前〕

(以下景区内各景点、景观介绍以昭君博物院讲解员讲述为主)“董老碑”,上面镌刻的是1963年国家副主席、开国元老董必武同志在“谒(yè)昭君墓”时题写的一首诗。全诗的内容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shū)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文人大多对昭君和亲提出了消极的看法。但董老面对众说纷纭的议论,从正面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事实的确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是明智之举,它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文人墨客们的惜古哀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昭君出塞使胡汉之间形成了长达近60年的和平,从而出现了史书描述的那种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大力发展的幸福景象与和谐局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它正是顺应了时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前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即使在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也足以引为民族团结、国家和睦相处的有益借鉴。〔昭君雕像〕在大道两侧两两相对的按战国、汉代出土文物造型雕刻的大型石兽组成的“仪仗队”的侍卫迎接下,我们继续往前走。前方60米处汉白玉框架凉亭中迎面亭亭玉立、面露胜利喜悦的女子就是王昭君的汉白玉雕像。去过湖北昭君故里的一看便知,这一尊和那一尊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是昭君再世,重返人间,重归她的第二故乡?你看,那雍容华贵、风流典雅、美丽动人的飒爽英姿和安祥神态,不正是她当年和亲出塞前临辞大会上“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的光辉形象吗?

〔石牌坊〕

我们前面的“石牌坊”前后是大家以此为背景向北照相非常漂亮的地方。在这儿照相可以把和亲铜塑和昭君墓都拍摄进去。但是请大家先听我讲解,后面会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个石牌坊是按照传统的“三间四柱冲天式”构建而成,中间的大间被称为明间,旁边的两小肩间被称为“次间”,这样的石结构牌坊是墓园的典型标志物。在明间华版正中镌刻着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按历代传统称谓所题的“青冢”二字,其含义是“青色的坟墓”。传说每年深秋,各处草木枯黄的时候,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被称为“青冢”。又因为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晚霞光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它一日有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cōng,鸡土从,指一种鸡爱吃的头大杆粗短的蘑菇)”。“青冢拥黛”,早已成为呼和浩特世代相传的八景之一。

〔“和亲”铜塑〕

再往前面就是“和亲”铜塑像了。它是按广州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铸而成,高3.95米,重5吨,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双双骑马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两匹马中,一匹似回眸低语,一匹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从而使整个雕像浑然一体,婉转地表达出马背上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夫妻间相依相随的新婚恋情。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被内蒙古人民称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当然,昭君真的是骑马去匈奴的吗?可能还值得商榷,因为昭君自幼生长于水乡泽国的南方山区,入宫后又未曾练习马术,且一妙龄女郎,那么远的路她真的会骑马去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到了塞外草原,成了马背民族的一员后,骑马伴夫君,也还是极有可能的。再看铜像,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为什么马头会朝西呢?因为这表明了当时昭君出塞最初的行走路线,即从长安出发先向西行至今甘肃庆阳,然后北上,经陕西榆林、内蒙古东胜、达拉特旗、包头,最终向漠北方向去了。另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呼韩邪单于帽子上的头饰,顶中是鹰的形象,这是因为匈奴人崇拜鹰,鹰是他们民族的图腾,只有单于或王的头冠上才配饰金鹰。

〔“石像生”浮雕〕

200多米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的这些兽形石雕像叫“石像生”,它具有守护、辟邪、吉祥的象征意义,很多古代帝王陵墓前都有这样的“石像生”;它也有营造陵区庄严肃穆的气氛之意。昭君墓前的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它们对称排列,雄壮生动。优美的石像生既体现了汉代墓葬的传统仪规,又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民族特色。

〔昭君出塞陈列室〕

我们向北往左前方去就是昭君出塞陈列室了,这个陈列室位于昭君墓墓体的右前方。我依次简要给大家讲一下这里的图文陈列内容——1.昭君及其家乡和入宫后情况: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晚期人,出生地为南郡秭归县香溪宝坪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作为秭归人,她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相隔200多年的同乡。公元前36年,她“以良家子选入掖庭”,为汉元帝后宫“待诏”。所谓的“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的出身,而是农民出身。因为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手工业者等受到鄙视,地位低下,而农民的子女则被认为是出身更为干净、正派,所以被称为“良家子”。所谓“待诏”,意思为“等待皇上召见”。而“掖庭”是专管后宫的机构,当时的“掖庭”对于一个普通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因为妇女一旦被选入后宫后,就决不会有任何自由。因此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难道皇帝还不喜欢漂亮的吗?这就要提到一个人¾¾画师毛延寿。据说,当时因为后宫美女特别多,皇帝没时间去一一看,就通过画师们绘就的美女画卷来决定召见谁。于是,后宫出现了贿赂特别严重的现象,而昭君因为性格倔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他就在昭君肖像眼下点了一颗痣,别小看它,在很早以前的封建社会它被称为是“伤夫泪痣”。哪个男人愿自己娶个克星呢!因此,昭君在宫中待了三年之久,也没见到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入朝求亲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因为出塞要面对不同的语言、居住、饮食等,谁愿意出塞呢!而这时昭君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远嫁匈奴。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中临辞大会上汉元帝的尴尬场面。在这次大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昭君,特别惊讶,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我怎么从来没看见过呢!再仔细一想,好象在以前的画卷上见过,但那人眼下有痣呀,难道不是一个人吗?他越想越着急,要不不让她走了,我留下吧。但想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硬着头皮让她去匈奴了。后来查明是毛延寿做的手脚,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及其同流画师全部抄斩。2.楠木井:楠木是我国的千年不朽之木,在两千多年以前,王昭君就是饮用这口楠木井里的水,直到现在家乡的百姓还在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井里的水特别甘甜,而且还有一种奇异的现象。据说,在暑天,天气特别热,当你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暑气顿消;到了冬天,无论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腾腾。村里人说,用楠木井的水做饭,饭格外香;烧汤,汤特别鲜;泡茶,茶也特别香;还有饮其水,生美女之说。有机会,准妈妈可以去那儿沾点美女的灵气。3.香溪河:在历史上,昭君美貌非凡,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的身上有一种奇异的芳香,由于经常去河里浣帕浣纱,因而河水也染上香气了。因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做香溪河。 4.白鹤茶:昭君救了两只白鹤,白鹤从杭州衔来龙井茶种籽回报昭君,心灵手巧的昭君在家乡的土地上精心培育成功了“白鹤茶”,成为兴山著名特产。5.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史实记录、昭君出塞时的详细路线图,这些文献资料请大家了解掌握。现在再请大家掌握一个新的有趣的知识——历史上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大家猜猜哪个词儿是形容王昭君的?为什么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呢?相传当年昭君出塞途中行到今鄂尔多斯北部,正好一行远归的大雁从头顶飞过,大雁被王昭君的美貌所震惊,连翅膀都忘记扇动而纷纷落了下来。因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黄河南岸也多了一处称作“落雁崖”的景点。昭君容貌美、心灵美、事业美、名声美,比西施、貂蝉、杨贵妃那三位美女美多了。 6.昭君子女情况:昭君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立为右日逐王,后因单于继承权问题,在东汉初年被他的同父异母兄杀死。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分别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7.昭君在国外的影响:昭君故事在国外传播很早,其中在日本、越南影响较大。日本的诗歌中,很早就出现过引用昭君故事的诗句,十四世纪就出现了昭君题材的绘画,十五世纪时,“能乐”就演出过昭君故事。近年来,在日本以昭君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昭君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在越南也很早就出现了咏昭君的诗作。在西方十九世纪初就提到了昭君的事迹,影响一直挺广。〔匈奴历史陈列室〕昭君出塞陈列室东数十米,昭君墓墓体的左前方便是匈奴历史陈列室。这里展出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实物,充分说明了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末期,历史上泛称为“胡”。其强盛时,在北方草原曾建立起我国最早的游牧部落联盟大帝国,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匈奴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匈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大漠以南的阴山与河套一带,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曾是匈奴最初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昭君墓墓体〕

大家随我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土丘就是昭君墓了,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其墓体占地20多亩,墓高33米,底面面积1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现在我们看到的昭君墓是于1977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按照汉墓“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在原来的墓体基础上填入5000多方土修复而成的,整体呈现为覆斗形的封土堆,墓的上部为方形平顶(又名方上),是典型的秦汉封土形制。其实,在内蒙古的昭君墓有很多,仅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就有多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因为昭君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人民爱戴她,很多人都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保佑自己平安、自己的家乡富饶美好。因此,有这么多昭君墓就不言而喻了。也有的人认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认为,在昭君墓前许愿是十分灵验的。传说,一对青年夫妇久婚不育,便在这里许了愿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宝宝。女士们、先生们,就让我们也在这里许个愿吧!从墓体侧面拾阶而上,我们可到达昭君墓墓顶,我们会看到一个怀抱琵琶栩栩如生的昭君石刻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和呼和浩特城市远景。大家可以在此留影。

〔碑廊〕

昭君墓后面是百米碑廊,廊内陈列大量诗文书法碑刻,皆是名人手迹。据统计,仅诗一项,唐以前有20多首,唐代有60多首,宋元明清至今,题诗之多更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从昭君墓后面的台阶下去开怀一览,陶情感受一下这些诗文碑铭的魅力!诗文中提到的明妃即昭君,因西晋时避司马昭之讳,称昭君为明妃,后世也跟着叫了。

〔藏墨苑〕

藏墨苑是一处新建的墨宝收藏展览馆,位于昭君墓的东南约60米处。这里收藏有一些领导同志和社会名流、书画家歌颂昭君的书画精品和中央领导视察昭君墓的实况照片。看完这些,我想起十几年前一位旅游界词人作的一首《念奴娇·谒昭君墓》,将这里的景观和昭君出塞和亲的史实、功绩和昭君文化之精髓概括得比较客观精辟。词曰:“青冢拥黛,黑河畔,气势如山屹立。寰宇几经人世变,惟此巍然不易。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骑塑传英气。诗碑铭颂——千秋万代功绩。

追思两千年前,汉匈得睦处,何其相契!五十余载,庆境宁,民无干戈之役。多赖昭君,深明大义,出塞和亲缔。民族团结,单于同创先例”。 我想,游览昭君墓,背会并领会董老《谒昭君墓》那首七绝,赏析藏墨苑中的精品,再对照品味这首《念奴娇》,定会使您对昭君、昭君墓、昭君文化乃至咏昭君及与昭君志同道合的呼韩邪单于的诗词佳作加深印象、增进理解、提高认识、升华精神境界和文学修养的。

〔新增建筑〕

昭君博物院在东西两侧新增了几处规模宏伟、景观壮丽的建筑物。它们是坐西面东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坐东面西的和亲宫、昭君故里昭君宅等。其中,匈奴文化博物馆建设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馆。其陈列内容围绕匈奴的兴起、发展和变迁,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匈奴的社会经济与习俗,匈奴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其融合,以及胡汉和亲等为线索展开。单于大帐采用匈奴民族的建筑形式及风格来体现匈奴的历史文化及其底蕴,主要用于展示匈奴歌舞和汉代歌舞以及昭君出塞和亲场面的歌舞,使参观者通过观看表演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文化与匈奴文化的交融。昭君宅则采用长江流域的建筑形制,将昭君故里——湖北兴山的昭君宅按1:1的比例进行复制,包括昭君使用过的楠木井、梳妆台以及有关生产生活工具物品等。同时这里还进行独具楚风底蕴的湖北编钟表演和茶艺表演。如今,昭君博物院已成为包括汉文化、匈奴文化、楚文化在内的综合性文化资源载体,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以崭新的风貌喜迎中外嘉宾。〔结束语〕昭君墓我们已经参观完了,可能朋友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座昭君墓真的埋有昭君吗?这里是真正的昭君墓吗?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确定。其实,我觉得昭君埋葬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时代的和平做出了贡献。正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到的:“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大家想想,翦伯赞的这段精辟论述,难道不是关于昭君和昭君墓最最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吗?大家可以在景区内自由活动20分钟。现在是×点×分,请大家对好表,20分钟后我们在昭君博物院大门外乘车。请大家记准我们的蓝色旅游大巴车号:蒙a×××××,×点×分,我将准时在车门口恭候大家。谢谢大家的配合。

最新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二

九峰山乘车从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往东北行约10公里,就可看到一座主峰海拔2338米的山峰,这就是九峰山。因九座巍峨挺拔依次增高的山峰相连而得名,是大青山最奇秀的旅游胜地。其总面积460多平方公里,由东九峰、西九峰、大西梁、杆林背、羊背山等大小山峰和美岱沟、水涧沟、香桂铺沟等沟堑组成。九峰山为东西走向。南缘以巨大的断层与土默川截然分开,北缘以起伏的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相接。中间被东西走向的香桂铺沟分为地形迥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势蜿蜒起伏、绝壁峥嵘、峰峦陡峻,沟壑弯曲深邃,大沟里流水湍急奔涌,小壑中碧泉清澈见底。

九峰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雄居土默川平原之北,重峦叠嶂、翠绿欲滴、鲜花野草、争奇斗艳,风景十分秀丽。九峰山不仅大小山峰峭壁峙立,雄奇伟岸;就是峡谷沟壑,溪流瀑布也很有特点。特别是以东区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岛”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九峰山的溪流泉水,甘甜明净,是一块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自然风水宝地。九峰山山幽水秀、树木青翠、鸟鸣虫啭、溪水潺潺,仿佛是一处宁静秀丽的世外桃源。从群峰争雄的态势,可以看出九峰山的神气;从古柏森森,可以想见那原始森林的博大茂盛;从危石咽流,季节性的“瀑布”和奇特的“石湖”,也可以推测九峰山曾经有过的“汪洋”。每到夏秋之际,这里就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游人登上峰顶不仅可以远眺山川秀色,还可以领略林海松涛,尽享大自然之美。

九峰山险峰众多,从一峰到九峰,山山有特色,峰峰有造型,低的小巧玲珑,高的巍峨壮观。特别是“波光潋滟”的石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以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卧佛峰、麒麟峰、独树峰,更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险峰多,怪石也多,能真正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顶门石”有惊无险,“巨屋石”高不可攀,“磨盘石”悬而不落,“双人石”联袂耸立,“镜子石”平滑高大,“板材石”千层百叠,“五色石”彩练当空……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九峰山的瀑布也别具特色,以小而多取胜。在九峰山地区有大大小小的瀑布15处,其中永久性瀑布3处。这些瀑布有的从山顶飞流直下,有的从山腰喷涌而出,在夏季形成条条小溪,一路奔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特别是到了雨季,条条银练如万马奔腾,引发山谷轰鸣,林涛歌吼,更是妙不可言。

九峰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植被保存完整。有大量国家级保护的动植物种类82科302属596种。九峰山是西北高原地区少有的自然风景区,是塞外一处别具特点的自然生态区和风景游览区,其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山水风光,居包头市之首,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也独树一帜。到九峰山游览,登九峰绝顶,领略塞外山川的妖娆风姿,极富情趣。朝(cháo)阳洞距九峰山不远处,在萨拉齐镇北约9公里处的大青山南缘顶部,有一个风光旖旎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天然岩洞。它背北面南,位居高处,朝迎日出,暮送日落,人称朝阳洞。朝阳洞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东南有一股清泉从高山岩缝中涌出,由高处逐级下淌,汇成淙淙溪流,形成瀑布和石湖,饮之甘甜爽口。经化验,此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祛病延年。每年冬天,此溪从上到下结成道道冰坡,如同一条银色绸带铺展在沟中。如顺沟向东北攀缘,可饱览四峰的石湖,东沟的瀑布以及茂密的森林等奇峰异景。难怪有人说,来包头旅游,不游朝阳洞是一大遗憾。

朝阳洞分外洞和内洞。进入外洞约10米处东侧,便是内洞。外洞前高阔,后狭窄;内洞是个扎地深窟,深邃莫测。据说,这洞里有一条巨蟒,于是,从很古时候开始,朝阳洞便被奉为神明之地,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朝拜祈福。时间长了,朝阳洞下面的山地上,便出现了寺 庙建筑,朝阳洞内也塑起了蟒仙的塑像,并在洞内为蟒仙备了休息的大床及被褥等。寺庙中也有了常住的和尚。每逢佛教节日和农历六月十七庙会,游人和信徒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纪念地位于包头市土右旗境内的大青山,山势巍峨,群峰连绵。这里绿树葱茏,山花烂漫,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不仅分布着五当召、九峰山、美岱召、朝阳洞等众多旅游景点,而且还有许多革命活动遗址。曾经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就活跃在这里,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斗争。这就是王经雨领导的闻名遐迩的大青山抗日游击队(亦称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原名王景玉。1911年5月出生于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常听母亲讲《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等故事,见到不公道的事爱打抱不平,直到争出个是非才肯罢休;见到穷人遇难,他常拿自家的钱、粮、物品予以接济,深得邻里乡亲喜爱。1937年10月,归绥、包头、萨拉齐相继沦陷。王经雨看着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人民遭受战争蹂躏,心如刀绞,立志寻找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秋天,奉党中央和毛主席之命,八路军支队在司令员李井泉的率领下,挺进大青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青山支队司令员李井泉就住在大青山深处的巴总尧魏家大院。在支队抗日活动的影响下,王经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将原名王景玉改为王经雨,意思是要经受斗争风雨的考验,将自己锻炼成坚强的革命者。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有力地打击敌人,1940年初,党组织决定成立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任队长。游击队建立后,面对日、伪、顽、匪多方面的敌人,游击队发挥群众支持、熟悉地形等有利因素,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神出鬼没地活跃在大青山和土默川上。打击敌人,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成立了农会、妇女会、担架队等组织,支持抗日,保护群众的生产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1942年秋天,日寇调集近万人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围攻。王经雨带领的游击队,凭借大青山深处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森林做掩护,利用地形熟、道路熟的有利条件与敌人迂回周旋“捉迷藏”。敌人从大路来,他们从小路走;敌人从正面来,他们从侧面走;敌人住在大沟里,他们就住在小壑中;敌人白天扫荡、黑夜休息,他们就白天隐藏在山旯旮里,黑夜出来打击敌人。大青山游击队就这样与敌人周旋,巧妙地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1940年大青山游击队成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与八路军或兄弟游击队配合,先后打胜了柳树淖、黄土尖、东老藏、陶思浩、察素齐等三十多次较大的战斗和不计其数的小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大青山、土默川一带起到了抗击日、伪、顽、匪的主力军作用,为抗日战争在内蒙古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斯诺觉醒的地方在土右旗萨拉齐镇大北街小游园内,有一座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半身雕像——名为“觉醒点”,为原自治区主席布赫题词,缅怀斯诺先生。这是土右旗人民政府于1992年为纪念斯诺先生而修建的,塑像高1.3米,底座1.7米,总高3米。1929年夏,正当萨拉齐地区遭受天灾人祸空前浩劫的时候,23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这里采访,亲眼目睹并多次报道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景,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成为他“一生中的觉醒点”!此后,他便深入中国的各个阶层,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进步人士,考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撰写了《西行漫记》和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文章,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而真挚的朋友。

最新蒙古男子群舞心得体会范文三

九峰山乘车从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往东北行约10公里,就可看到一座主峰海拔2338米的山峰,这就是九峰山。因九座巍峨挺拔依次增高的山峰相连而得名,是大青山最奇秀的旅游胜地。其总面积460多平方公里,由东九峰、西九峰、大西梁、杆林背、羊背山等大小山峰和美岱沟、水涧沟、香桂铺沟等沟堑组成。九峰山为东西走向。南缘以巨大的断层与土默川截然分开,北缘以起伏的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相接。中间被东西走向的香桂铺沟分为地形迥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势蜿蜒起伏、绝壁峥嵘、峰峦陡峻,沟壑弯曲深邃,大沟里流水湍急奔涌,小壑中碧泉清澈见底。

九峰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雄居土默川平原之北,重峦叠嶂、翠绿欲滴、鲜花野草、争奇斗艳,风景十分秀丽。九峰山不仅大小山峰峭壁峙立,雄奇伟岸;就是峡谷沟壑,溪流瀑布也很有特点。特别是以东区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岛”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九峰山的溪流泉水,甘甜明净,是一块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自然风水宝地。九峰山山幽水秀、树木青翠、鸟鸣虫啭、溪水潺潺,仿佛是一处宁静秀丽的世外桃源。从群峰争雄的态势,可以看出九峰山的神气;从古柏森森,可以想见那原始森林的博大茂盛;从危石咽流,季节性的“瀑布”和奇特的“石湖”,也可以推测九峰山曾经有过的“汪洋”。每到夏秋之际,这里就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游人登上峰顶不仅可以远眺山川秀色,还可以领略林海松涛,尽享大自然之美。

九峰山险峰众多,从一峰到九峰,山山有特色,峰峰有造型,低的小巧玲珑,高的巍峨壮观。特别是“波光潋滟”的石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以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卧佛峰、麒麟峰、独树峰,更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险峰多,怪石也多,能真正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顶门石”有惊无险,“巨屋石”高不可攀,“磨盘石”悬而不落,“双人石”联袂耸立,“镜子石”平滑高大,“板材石”千层百叠,“五色石”彩练当空……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九峰山的瀑布也别具特色,以小而多取胜。在九峰山地区有大大小小的瀑布15处,其中永久性瀑布3处。这些瀑布有的从山顶飞流直下,有的从山腰喷涌而出,在夏季形成条条小溪,一路奔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特别是到了雨季,条条银练如万马奔腾,引发山谷轰鸣,林涛歌吼,更是妙不可言。

九峰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植被保存完整。有大量国家级保护的动植物种类82科302属596种。九峰山是西北高原地区少有的自然风景区,是塞外一处别具特点的自然生态区和风景游览区,其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山水风光,居包头市之首,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也独树一帜。到九峰山游览,登九峰绝顶,领略塞外山川的妖娆风姿,极富情趣。朝(cháo)阳洞距九峰山不远处,在萨拉齐镇北约9公里处的大青山南缘顶部,有一个风光旖旎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天然岩洞。它背北面南,位居高处,朝迎日出,暮送日落,人称朝阳洞。朝阳洞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东南有一股清泉从高山岩缝中涌出,由高处逐级下淌,汇成淙淙溪流,形成瀑布和石湖,饮之甘甜爽口。经化验,此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祛病延年。每年冬天,此溪从上到下结成道道冰坡,如同一条银色绸带铺展在沟中。如顺沟向东北攀缘,可饱览四峰的石湖,东沟的瀑布以及茂密的森林等奇峰异景。难怪有人说,来包头旅游,不游朝阳洞是一大遗憾。

朝阳洞分外洞和内洞。进入外洞约10米处东侧,便是内洞。外洞前高阔,后狭窄;内洞是个扎地深窟,深邃莫测。据说,这洞里有一条巨蟒,于是,从很古时候开始,朝阳洞便被奉为神明之地,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朝拜祈福。时间长了,朝阳洞下面的山地上,便出现了寺 庙建筑,朝阳洞内也塑起了蟒仙的塑像,并在洞内为蟒仙备了休息的大床及被褥等。寺庙中也有了常住的和尚。每逢佛教节日和农历六月十七庙会,游人和信徒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纪念地位于包头市土右旗境内的大青山,山势巍峨,群峰连绵。这里绿树葱茏,山花烂漫,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不仅分布着五当召、九峰山、美岱召、朝阳洞等众多旅游景点,而且还有许多革命活动遗址。曾经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就活跃在这里,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斗争。这就是王经雨领导的闻名遐迩的大青山抗日游击队(亦称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原名王景玉。1911年5月出生于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常听母亲讲《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等故事,见到不公道的事爱打抱不平,直到争出个是非才肯罢休;见到穷人遇难,他常拿自家的钱、粮、物品予以接济,深得邻里乡亲喜爱。1937年10月,归绥、包头、萨拉齐相继沦陷。王经雨看着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人民遭受战争蹂躏,心如刀绞,立志寻找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秋天,奉党中央和毛主席之命,八路军支队在司令员李井泉的率领下,挺进大青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青山支队司令员李井泉就住在大青山深处的巴总尧魏家大院。在支队抗日活动的影响下,王经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将原名王景玉改为王经雨,意思是要经受斗争风雨的考验,将自己锻炼成坚强的革命者。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有力地打击敌人,1940年初,党组织决定成立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任队长。游击队建立后,面对日、伪、顽、匪多方面的敌人,游击队发挥群众支持、熟悉地形等有利因素,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神出鬼没地活跃在大青山和土默川上。打击敌人,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成立了农会、妇女会、担架队等组织,支持抗日,保护群众的生产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1942年秋天,日寇调集近万人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围攻。王经雨带领的游击队,凭借大青山深处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森林做掩护,利用地形熟、道路熟的有利条件与敌人迂回周旋“捉迷藏”。敌人从大路来,他们从小路走;敌人从正面来,他们从侧面走;敌人住在大沟里,他们就住在小壑中;敌人白天扫荡、黑夜休息,他们就白天隐藏在山旯旮里,黑夜出来打击敌人。大青山游击队就这样与敌人周旋,巧妙地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1940年大青山游击队成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与八路军或兄弟游击队配合,先后打胜了柳树淖、黄土尖、东老藏、陶思浩、察素齐等三十多次较大的战斗和不计其数的小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大青山、土默川一带起到了抗击日、伪、顽、匪的主力军作用,为抗日战争在内蒙古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斯诺觉醒的地方在土右旗萨拉齐镇大北街小游园内,有一座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半身雕像——名为“觉醒点”,为原自治区主席布赫题词,缅怀斯诺先生。这是土右旗人民政府于1992年为纪念斯诺先生而修建的,塑像高1.3米,底座1.7米,总高3米。1929年夏,正当萨拉齐地区遭受天灾人祸空前浩劫的时候,23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这里采访,亲眼目睹并多次报道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景,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成为他“一生中的觉醒点”!此后,他便深入中国的各个阶层,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进步人士,考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撰写了《西行漫记》和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文章,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而真挚的朋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