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 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一周年感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6:10:56 页码:8
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 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一周年感悟(7篇)
2022-12-25 06:10:56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一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汉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自古3条路。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泰山的怀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地去游览,仔细地去观赏。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二

微山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微山湖的一部分,位于徐州市北部20公里 铜山区境内,主要范围在徐州微山湖湖西湿地保护区内,沿湖滩涂60公里长,宽1-2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包括马坡镇、沿湖农场、柳新镇、茅村镇、柳泉镇、利国镇等相邻6个乡镇及铜山岛、龟山岛、黄山岛、套里岛、黄庄岛等低山丘陵岛屿,区内有个自然村。

微山湖湖西湿地保护区位于江苏省 徐州市境内, 东南面与铜山区接壤,西与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相连,北临山东省微山县。湿地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大鸨;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灰鹤等;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刺猬、鹳、雁类、杜鹃、啄木鸟等。湖域湿地内现有林业用地面积约841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71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7.2%。在京杭大运河以西已形成宽200米、长达125公里的绿化长廊。

微山湖物产丰富,向来有“日出斗金”的说法,鱼类现有78种,以鲤鱼为主,经济鱼类有 鲫鱼、 黄鱼、 乌鳢、红鳍鲌、 长春鳊和 鲤鱼6种,底栖动物包括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63种,其资源总量为98876吨,浮游植物共116种,其中优势种14种, 浮游动物248种,优势种共32种, 水生维管束植物74种,全湖现存为304万吨,渔业生物饵料相当丰富。微山湖还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区内共有鸟类205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有 大鸨、 大天鹅、 白枕鹤、灰鹤、 鸳鸯等26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鸟类35种,列入《中国与日本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二百二十七种中有一百零九种,占48%;列入《中国与澳大利亚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八十一种中有二十五种,占31%。

湿地植被以 禾本科,菊科,莎章科,豆科,寥科和眼子菜科为主的植物构成。主要植物群落有芦苇群落、茄群落、莲群落等挺水植被带;杏菜群落, 菱角+ 芡实群落等浮叶根深植被带; 马来眼干菜,微齿眼子菜群落,苦草植物群落等沉水植被带, 水生植被盖度达89.9%,有“水下森林”的美誉。受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植物主要有水蕨,粗梗水蕨,中华秸缕草和野大豆等9种。

传说,很久以前,微山湖那块地方,原本是长几十里,高几百丈的大山,因山上有微子墓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叫微山。微山山腰住着一户人家,只有祖孙二人。爷俩儿开垦了几亩山坡地,种点庄稼维持生活。虽说日子过得穷苦,倒也舒心安稳。

有一年秋天,豆子快熟了,豆粒又胖又大,爷俩儿很高兴觉得定是个丰收年,不愁没粮食吃啦。一天傍晚,孙子去豆地里看豆子,抬头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赶着一群绵羊在豆地里放。小孙子跑过去问:“老爷爷,您怎么放羊放到俺豆地里啦?”老头说:“你这豆子收不成啦,十天以内,这座大山就要崩塌啦,这里,就变成一片 汪洋大湖,豆子还能收?!不如喂了我的羊。”停了停,他又说:“您爷俩儿可是好人啊,赶快朝天亮的方向逃走吧,可不能在这里久留啦。”说罢,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羊群也无影无踪了。

小孙子赶快跑回家,把刚才的事告诉了爷爷。爷爷听了,说这是神仙点化,就连夜收拾行李衣物。一边准备带领小孙子朝东方逃走,一边告诉乡亲们跟他们一块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天,山上、山下的人都逃光了。

就在第九天的半夜里,只听一阵山崩地裂的响声,随后微山就陷下去了。微山塌陷变成了汪洋,原来微山的最高峰变成了小岛,从此人们就把这片汪洋叫做微山湖,把汪洋中的小岛叫做 微山岛了。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三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第一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四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封禅和祭祀泰山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寺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约合160亩。庙内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86间,碑碣184块,汉画像石48块,古桧、侧柏212株。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遥参亭

为岱庙前庭,凡古代帝王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所以又被称为“草参亭”。亭为二进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时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xx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书《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亭前有石坊,额书“遥参亭”。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

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正阳门

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0xx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0xx年。

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大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创塑州学七十子记》、《康熙重修青帝宫记》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大元创建藏峰寺记》、《供祀泰山蒿里祠记》、《可摘星辰方碑》、《泰山赞碑》等。

天贶殿

位于仁安门北,是岱庙主体建筑,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绘斗拱,画瓦盖顶,檐下8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内祀泰山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

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汉柏院

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

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20xx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3级,1973年移此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五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六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2019年前的汉柏6株,132019年前生的唐槐,52019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2019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自古3条路。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泰山的怀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地去游览,仔细地去观赏。

有关山东港口发展心得体会总结七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刘公岛自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来,景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取得丰硕成果;1985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20xx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铁码头等。刘公岛的美食以烹制海味而著称,特别是海鲜货、小海货的制作更具特色。20xx年9月8日,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纪念馆于威海刘公岛开馆。

位于刘公岛岛内码头候船厅东北角,占地约100平方米,设施配备齐全,可为广大进岛游客提供导游、休息、问询、就诊等服务。现中心配备专业导游人员30多名,拥有良好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能为散客及团体提供全面准确、周到温馨的导游讲解服务;配备值班医生1名,并备有一些常用急救药物;在旅游咨询方面,中心采用影视、文字图片、电脑信息系统查询等方式。

免费向每一位来刘公岛的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信息咨询服务,让旅游者以最快捷最简单的途径认知刘公岛乃至威海的旅游环境,获得最有价值的旅游资讯;另外中心还配备有可供游客休息用皮椅18个,42寸等离子电视机1台,可供游客查询信息用触摸屏1台。游客在中心得到休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屏幕电视观看景区风光片,通过电子触摸屏了解景区整体情况和各景点情况。

刘公岛在威海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刘公岛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中……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几天几夜过去了,风浪仍不见停息。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天色又渐渐地黑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只见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

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拼力将船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边打躬作揖,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

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众人随老两口进屋后,发现屋子里虽不算宽敞,却十分古朴可亲。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

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

后来,这条船再次经过这里。艄公们又上岛寻找,岛上依然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但仍不见老翁老媪和那栋房屋。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