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与感悟(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21:15:42 页码:14
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 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与感悟(八篇)
2022-12-24 21:15:42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关于《小王子》,最初的印象是只狐狸,也只是普通的狐狸。后来,有人和我分享了他的读后感,摘录了小狐狸关于“驯养”的理论。那时的我还没有读过此书,只通过短暂的分享中,并没有领会其中的奥妙,更甚至觉得被约束,不自由。可是当我完成这篇阅读时,我为我当时的心境感到羞愧,因为小狐狸的“驯养理论”并不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约束,更是建立在双方都被约束的前提下,更有可能小狐狸受到的限制更大。这是一个一开始就不平等的条约,却也让小狐狸痛并快乐的,即使它一早就知道,小王子已经被那朵玫瑰所驯养。

都说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的童话,其实更多的是写给所有起先都是孩子的大人。当我若是孩子时读到这本书,也许我无法感受到那么多现实,无奈,迷茫,彷徨甚至伤痛;更未曾历经过像那个星球上的国王那样妄想统治一切,或是另一个星球上爱慕虚荣的人那样无时无刻想要得到来自各处的赞美,或是像那个商人般沉溺于积攒金钱,或是和酒鬼一样不断后悔内疚于一直喝醉。也许长大了才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变成小时候自己所不喜欢的那个人,想要改变,却无力改变。

小王子觉得点灯人的工作还比较有意义,因为他点亮路灯,就好比唤醒了另一个太阳或者一朵花儿。他熄灭路灯,就好比让这朵花儿或者这个太阳睡觉了。但当星球越转越快的时候,这个熄灯人每分钟都要点一次灯,熄一次灯,使得这本是美好的事,变成墨守成规毫无意义的劳碌。就像生活中人们随波逐流,想要清醒,却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各类所谓的“正事”中,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只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所以要做。上帝给予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却在生活中变成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人们却没有异议,甚至觉得是否应该加快流水线的速率。

小王子的旅行过6个星球后,他来到地球。这个聚集了其他六个星球特有的人群,人多了,但是更加孤独了,只等到遇上了小狐狸,一个想要和他建立感情联系的人。狐狸说:“现在你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小男孩,跟成千上万的别的小男孩好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别的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驯养了我,我俩就必须都需要对方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王子接受了小狐狸的“驯养理论”,并真正开始建立感情联系。

然而小狐狸总归是被驯养的一方,小王子仍要继续他的旅程,他挂念他的玫瑰,哪怕在小狐狸身边有5千朵和他的玫瑰如此相似的存在,可最终挽留不住他的脚步。临走前,小狐狸告诉小王子一个秘密:只有用本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按一篇文章来讲,这也许就是中心思想了,但是如此简单,却也如此容易让人忘记。

“我”与小王子的遇见,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小王子的旅行。“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起初在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小王子,觉得这只是个孩子,他的问题不着边际,又一直妨碍我做正经事(修理飞机以便回家)。其实一周的相处,让“我”回到起初的童心,让一切变得单纯且又美好。小王子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旅人,也正是我生活中所遇到的,更甚至说有部分的我。他的旅行让我知道,有些事如此无意义,为什么还要执着。但有些事情如此重要,我却可以看轻,是所谓的价值观作祟,还是失去本心。人与人的关系,是否才是这个社会所存在的必要?在如此热闹中,是否仍旧感到孤独?太多的太多,又是如此的复杂,希望一切变得简单而又美好。

将这次的阅读《小王子》献给自己,那个起先还是孩子的我。我不知道小王子是否回到玫瑰的身边,或者继续他的旅行,但是我希望自己不要忘记“驯养理论”,不要忘记一切从心出发,不要忘记儿时的梦想,不要忘记本来的自己,祝一切顺心,快乐!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阅读爱好者”宁愿沉浸在《岛上书店》这样绯红色的梦幻之中,安慰自己“逆流而动”的阅读也有一种英雄气概,独立书店则通过门口的“宣言区”为自己加油打气。更多的人是迷恋“阅读”这种浪漫文艺的动作,而不是读书这种偷懒不得,一本一个脚印的智力劳动。

与书相遇,与人相遇 岛上书店是梦幻童话

在这样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唯一的优质文学”提供者是一个高冷孤傲的书店老板,而他的个人好恶、文学偏见左右着岛上居民的阅读视野,他无视读者的抱怨,对嘀咕“书价太贵”的读者冷嘲热讽。他既苦恼于收入微薄,又对任何可能引起普通人兴趣的书嗤之以鼻——“我厌恶电视真人秀明星请人捉刀的小说、名人的图文书、体坛人物的回忆录、搭电影顺风车的版本、新奇玩意儿以及——我想不用说——关于吸血鬼的书。”

不错,正如书中所说,在这个年代开书店的人都有几分英雄气概。而老板因车祸去世的妻子也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一个地方。”然而,这位孤岛英雄却并不怎么讨人喜欢。没办法,谁让文化的风景凋零到书店已经不再有人参与竞争,以至于一个我行我素、将自己的品位强加于人的书店竟然能够存活。想象一下,如果小岛上只有这样一家面包房会怎样?

如果不是玛雅出现,这家酗酒鳏夫“摇摇晃晃”经营着的书店将继续成为岛上一个无伤大雅的存在,一个文学不灭的符号,一条和大部分小岛居民毫无交集的平行线。

然而,这个被遗弃在店内的小女孩改变了老板、这家书店的命运轨迹。为了让玛雅阅读,他开始进货不喜欢的绘本;为了给玛雅更好的照顾,一向独来独往的他也开始与邻居妇女攀谈,进她们爱看的书,吸取她们养儿育女的经验;还办起各式各样的读书会。

如果说之前的岛上书店只是老板和妻子用于实现理想的个人书房,现在,它才变成一个人与人相遇的地方。

对于一家书店来说,这真是一个梦幻般的小岛。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把读书衬托得黯然失色——“八月人们都会感到很无聊,为了解闷干什么都行,甚至去听作家朗诵”;这里的家庭主妇不是聚在一起嚼舌家长里短,而是读一切名字中有“妻子”的小说;这里甚至有一个“警长精选读书会”,是小岛书店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的图书聚会。

在这样一个为读书人“量身定做”的童话中,book rules all,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在约会中,一个人的阅读品位有着“一票否决权”;追一个女人也要小心翼翼地揣摩她的阅读历史;而作家的狂热粉丝要么成为他的妻子,要么成为偷情的第三者……所有感情的起落兴灭,所有剧情的转折跌宕背后,都站着一本书。

现实残酷,童话破碎 讨论书,却无人读书

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书呆子可以无视其他条件和另一个书呆子走到一起?就算两个爱书之人走到一起,真的不会因为偏好的不同而冷战不断吗?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言:在一段感情里读书只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趣味,但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段感情。将书奉为唯一的准绳,与谈恋爱时只看银行卡数字并无不同。

一家社区书店真的可以让并无阅读习惯的普通人重拾书本吗?书店是应该退守为读书人之间的抱团取暖,还是应该进击向其他人散播火种?如果是前者,难道跨越地域阻隔的网络不是会让爱书人的交流更少羁绊吗?如果是后者,在文化洪流中固守依然步履维艰的书店,何来进击的资本?

现实中的岛上书店?鼓浪屿上那些披着书店外衣的“明信片邮局”吗?社区书店?好像除了成为妈妈们讨论育儿心经的绘本馆之外别无他途。读书人群的日渐稀缺意味着单个书店的覆盖面也必须跟着扩大,从一区扩展到一城,从一城辐射到全国,成为跨地区流动的文艺青年纷纷“签到”的景点。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入口处的醒目位置,你总能看到一块“关于书的书”的区域。关于书店、读书人、藏书人的书日益多了起来,朋友圈里的书单和“如何阅读”一类的文章也有刷屏之势。然而,豆瓣的书评区却日渐荒芜了。水木丁不禁感叹:讨论看书这个事,比讨论看的书人还多。讨论图书馆,讨论书价,讨论翻译问题,讨论书打折,讨论在地铁上看书,讨论书的腰封,书的封面,讨论书架和书店,讨论关于书的一切,唯独你认真看完了一本书,写篇书评,或者想找人聊聊时,会发现根本没什么人搭理你。

这也难怪会有7000多人将阅读的选择权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怎么读书,所以才会毫无阅读偏好。他们不在意收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什么版本,甚至不在意将成功学和养生书急不可耐地晒出来。这群人可能同样也是《岛上书店》的读者,将阅读选择权交给康夏与交给书店老板有本质区别吗?不知道这群人会不会认同书店老板对自己的评价——“我个人觉得大多数人的品位都很糟糕。如果由着他们自个儿来——完全由着他们自个儿来——他们会读垃圾书,而且分不出差别。

也许是为了“反鸡汤”,《岛上书店》中书店老板最后患脑瘤而死,连同他一肚皮对于网上书店、电子阅读器的激愤之词。“在书店老板的葬礼上,每个人的脑子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岛书店将会何去何从。人们对他们的书店有感情。”在岛上居民的眼中,这家独立书店如今已经成为“他们的书店”。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幽默

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摘要]今年时值《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为振兴闽东服务”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实践”。

[关键词]《闽东日报》 精准扶贫 “宁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30年前的1989年11月1日,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停刊10年的《闽东日报》正式复刊,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复刊词,寄语《闽东日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信息,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促进闽东经济的振兴,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30年来,闽东日报人始终围绕“振兴闽东”的使命,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宁德模式。

弘扬闽东精神

宁德,俗称闽东。对于曾经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忆道:“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鱼),祖祖辈辈散居在‘茅草屋’或者‘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在宁德、福州和后来到省里工作期间,我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习近平同志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关心,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得以体现。1989年5月,在宁德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宣传“滴水穿石”精神,提振闽东人民的信心。30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履行“鼓舞士气、成风化人”的职责使命,弘扬和传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使其深入人心,成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通过系列策划,从宁德30年沧桑巨变中挖掘“滴水穿石”精神的新时代意义。2014年6月至8月,《闽东日报》连续推出《回荡在民心的动人乐章--习近平同志关心寿宁县下党乡发展建设今昔纪实》《让心和群众贴得更紧--“四下基层”在霞浦的传承》《铭刻在山水间的记忆--来自福安市范坑乡脱贫致富的报告》《心系群众福祉--蕉城区洪口乡脱贫致富纪事》等特稿,从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开阔面重新学习领会“滴水穿石”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思考。2015年3月2日,《闽东日报》头版整版推出专栏文章《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振兴闽东》及评论员文章《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这种量变积累也体现在《闽东日报》的宣传工作上,舆论宣传如春风化雨,滴水汇聚成的江河湖海,迸发出强大的奔腾力量,推动闽东人民勇跨“贫困线”。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与福建宁德赤溪村村民和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在线交流,总书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

讲好脱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近年来,《闽东日报》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主政时倡导的“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群众鼓与呼。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等成为媒体的高频词。据不完全统计,以“闽东日报精准扶贫”关键字搜索,2013年至2018年信息超过2500条。报社采编力量深入一线,采写了许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及时报道在扶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

《心有阳光、不再彷徨》讲述了20岁残疾女孩薛巧芳在政府帮扶下开小卖部脱贫的励志故事;《柘荣英山构建“共融共生”扶贫新模式》报道了太子参农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脱贫新经验;《畲村脱贫的“金玉”石》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85后”村官雷金玉帮助乡亲脱贫的先进典型;《“近邻”助我再起航》记录了边防官兵助力渔民脱贫的军民鱼水情深……一篇篇报道不仅让当事人看着暖心,更是让所在地干部增添了更多自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写的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了宁德福鼎市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由此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战。

2014年是这封读者来信刊发30周年,闽东日报精心组织策划,在5月6日整版推出长篇扶贫调查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系统梳理了赤溪以及宁德扶贫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并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焦点。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两次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社、央广央视等中央媒体采访报道,持续宣传赤溪扶贫工作经验。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让闽东人民摆脱了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坚定了彻底脱贫的信心。

参与扶贫事业

新闻事业的全部功能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党报人不仅要做好舆论宣传报道,更要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参与到“脱贫”事业中。

30年来,由王绍据开启的一段党报和扶贫村的缘分一直在延续,闽东日报社从领导到采编力量都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2015年2月27日,《闽东日报》头版刊发了《三十年不了情--闽东日报与福鼎赤溪村不得不说的故事》,深情回顾了30多年来闽东日报社和赤溪村的点点滴滴,党报助力扶贫攻坚的情怀和努力可见一斑。

2017年,王绍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这不仅是表彰他在扶贫报道中的贡献,更是嘉奖作为报人在扶贫实践中的努力。好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代代传承,一些80后、90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贫困户解决具体困难。在采访福安市甘棠镇过洋村六旬畲嫂雷奶妹十几年照顾公婆和小叔子的事迹中,记者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第一时间联系了甘棠镇政府、宁德市妇联等部门机构,为雷奶妹争取各方扶持,让这个家庭顺利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扶贫济困、深入基层这一优良传统,在闽东日报社以制度的形式得以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日报社以“采编下基层”活动为抓手,在全市选择10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为联系点,记者走村入户调查研究,生动报道闽东人民如何发挥“滴水穿石”精神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5年,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宁德召开,闽东日报社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推出了30多个专题报道,大规模宣传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让宁德扶贫工作再次得到全国关注。2016年5月4日,报社党组组织开展“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忆传统、走基层、促发展’”主题活动,在赤溪村设立“闽东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永久实践地”,对新闻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完善。

“在讲贫困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讲动力”。为更好地传播闽东故事,《闽东日报》开设了“闽东之光”“幸福福鼎”“文化柘荣”等专栏,每周安排一个版面,挖掘闽东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中聚集脱贫力量。

时光流转,初心不变。2018年6月,闽东日报社组织党员前往福鼎市柏洋村、方家山村等地开展“为振兴闽东服务”党日活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迈入新时代,闽东日报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将《闽东日报》办成具有“闽东特色的地方报纸”。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4、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13、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14、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15、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16、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

17、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18、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19、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20、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21、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

2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23、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24、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25、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

26、学成巧,总是巧;装成巧,惹人笑。

27、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28、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

29、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0、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31、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3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4、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35、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3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37、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38、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39、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40、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4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2、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43、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44、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4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46、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47、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48、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49、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50、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

去年冬天,有次从健身房出来发现忘带了手机,于是回公司去取。

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到尖利的女声在训斥着什么人。

我寻声音找过去,看到送外卖的小哥正一脸懊丧地连连道歉,手中捧着个带汤的塑料餐盒,已洒了一些,汤汁还在顺着他的手套往下滴,那个女声依旧不依不饶:

“我不管,反正这份我不要了,我要投诉你,送个外卖都不会,你还能干嘛?”

无视外卖小哥一脸无奈的赔笑,她转身就往里走,正巧和准备看热闹的我撞个正着。

她是个来公司还没多久的新人,平时端的是一副温柔婉顺小白兔的样子,见我撞破局面,她尴尬不已,急忙跟我解释:

“我六点钟叫的外卖,现在都七点半了才送来,就想喝口汤,还洒了这么多,袋子上汁汁水水的,看上去好恶心。”

见我笑而不语,她又说:“我今天真的太倒霉了,早上迟到被老板撞个正着,做个一半的ppt正好赶上电脑蓝屏,加班到这会儿好不容易快弄完了,又累又饿,这才没忍住发了火。”

“姐姐你知道的,我平时不是这样的。”

她偷觑一眼我的神色,补充道。

认识一个男生,一向是朋友圈里的好好先生,认识他两年多,屡次聚会吃饭,席间多有出格的玩笑话,却从没见过他跟谁红过眼翻过脸,堪称脾气好修养好的典范。

直到一次聚餐,他当着众人跟心仪的姑娘表白,被拒绝,立刻便起身告辞。

我跟另一位朋友正好在外面聊天,看到他从车库出来,老远就不耐烦地按起喇叭,车库的管理员手上慢了一些,他就从车窗里探出头破口大骂。

那天正好下着雨,路边多有积水,而他依然不管不顾地加速,从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身边扬长而过,溅了那小孩一身泥水。

我们两个旁观了全程,惊得目瞪口呆。

他可是走在路上都会主动捡起烟头扔向垃圾箱,是即便跟耳背又顽固的大爷大妈说话都能始终面带微笑,连服务员过来收碗筷都不忘记说谢谢的人啊。

这一晚,却像是成了另一个人。

生活顺遂一切如意的时候,谁不会扮演好人呢?无论是刻意将自己伪装的温柔美好,还是因为抱着锦上添花的念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都乐于装扮出一副善良宽容的模样。

可最考验人性的,却偏不是在这些顺遂如意的时刻,而是看一个人失意之时,会如何安放他的善良。

我很喜欢《红楼梦》里那个片段,黛玉和宝玉拌了嘴,生着气,还不忘叮嘱侍女紫鹃:“看那大燕子回来,再把帘子放下来,拿石狮子倚住。”

那个平时有点尖酸,心眼又小又讲话不留情面的姑娘,在自己气到“哭了半晌”的时刻,犹能记得要等燕子归来再放下门帘。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踢猫效应”,指的就是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而在失意之时,也能不轻贱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不拿别人撒气,在翻涌的情绪中依然保留一丝悲悯与自制,这是善良。

我有位做公号的朋友,有天忽然在公号里发了一条消息,大意是自己有些事情要处理,所以要停更一段时间,过了半年多她才出现,更新了一篇游记,我随口问,你这半年是闭关修炼,去游览大好河山了吗?

并没有,她笑笑说:“是上次去杭州那边看房子,顺便在周边逛了逛。”

“你要搬走了?”我问。

是啊,她说:“男朋友没了,工作也没了,三年积蓄一夜回到解放前。

或许这正好是个重新开始的好时候,刚好在杭州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企业,就想着搬过去生活一段时间。”

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听得胆战心惊,男友劈腿,假借开公司之名邀她入股,却一夕之间连人带钱都蒸发不见,连带顺走了她保险柜里的几万公款,导致她被公司开除,连当月的房租都交不起,在地下室里住了三个多月。

不敢想象,对于一个独自生活在外地的女孩子,这段日子是如何熬过来的,而作为朋友,我居然毫不知情,我有点愧疚地在微信上包了个红包给她,她没有点开,回了我一句话,说:“一切都过去了。”

天知道,我是多佩服她的冷静自持,人往往自带放大苦难的属性,生活中稍不如意,都能被夸张成一场天灾人祸,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难处,从而合理化自己的一蹶不振或者歇斯底里,恨不得让举世同悲,从而渲染自己的失意。

可她不是的,她心底自带一个铁笼,将那些悲伤苦难都装进去,不让它们乱跑一步,也不将它们放大分毫。

我之前写过跟一位女友绝交的故事,她失恋之后,消沉了半年之久,每日约我聊天无非以泪洗面痛骂渣男,各种借酒撒泼,我只要稍微劝她一句,或是表情的悲伤度稍有不配合,就会立刻遭到她带着泪眼的埋怨:“你怎么也不帮我。”

这种状态持续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我拉黑了她。

我从不以把她丢在失意的低地独自离开为荣,但若让我再选一次,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个选择。

我们的一生从来都难免波折,而不耽于情绪,不把身边人拖下水,不强求感同身受,这是善良。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掉落过人生的低谷,想尖叫,想骂人,想砸东西,想拉着全世界陪自己一哭,都是人之常情。

而我们常常谈论修养,也从来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大词儿。

不是春风得意之时的随手施舍,也不是人生顺遂之时的呼朋尽欢。

它不在于穿着巴宝莉的套装坐在咖啡厅优雅地对侍应生说着谢谢,而在于穷困潦倒又气急败坏之际,是否会去踢邻家的猫。

得意而不张狂已是很难,失意却不带戾气更甚。

在可以随意发泄的时候懂得克制,在恶念一闪的时候坚守善良。

是为很好的修养。

最新如何读古书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花了一天半时间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联想到有些轻生的人十分不该,就在前些天,新车站楼顶还有人嚷嚷着要跳楼,我虽不清楚原因,但相信与福贵一比,定相差甚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更深刻。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他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深明大义,也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春生面临绝境时,福贵也依旧尽了朋友的职责,劝他要坚强地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人只能与福贵一样劳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劳,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身上随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无奈与困惑,像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仍然顽强生存下去,他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待生命,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