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6:42:38 页码:7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3篇)
2023-11-21 16:42:3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反思的重要途径。心得体会需要具备针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总结和概括。读完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反思和成长,从中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一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位实验物理学家。_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_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像杨振宁这样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入阿贡实验室的,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

“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

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_年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志向坚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无异于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放弃不切实际的追求目标,人生才会转向真正的成功。杨振宁放弃物理实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选择是他的人生与事业的华丽转身。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二

有人说他不爱国,拿他和钱学森邓稼先等一系列回国效力的科学家做比,有人说它曲意奉迎,更多的人则是对它与现在的妻子吴帆女士相差54岁的忘年恋情嗤之以鼻。事实上我认为在那个时代,风云变化,前途莫测。作为在世界科学界都名列史册的科学家来说,或许养老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他继续科研的道路,换做你我也未必能有更好的选择。况且各种缘由我们还难以得知,单单以此对一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老者妄加指摘,恐怕太过草率!且杨振宁先生不止一次的表露自己的爱国之心,他将清华大学给他的百万年薪以及变卖房产的资金,连同一大部分诺奖奖金一起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支持这里的科研工作。

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为让种种恶言难以立足。至于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旁人更是没有资格去评说了。他们的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已经风雨难阻的经过了13个年头,无论外界如何揣测,他们却是守得了一份平淡的幸福。

在今天,这位90多岁的老人依旧神采奕奕,与当代年轻人一起探讨中国教育与未来科学。谈起自己同妻子的感情,生活总是难以笑容,这份平淡的甜蜜又如何不值得祝福?正如杨老所说,这段婚姻或许在今天的思想道德冲突下,还很难获得大家的认可,但只要双方是真心相爱,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爱情会成为一段佳话。

我们从小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每个人心中恐怕都曾有过一个科学梦。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个又一个顶级科学家的名字如雷贯耳。然而我们不该忽视,在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世界物理学泰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感到自豪,对他的回归而感到兴奋。

少一些质疑和无望的指责,多一份理智的评价和对科学的关注,让杨老先生得到他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说,让漫长的丹青史册,少一份“图灵”式的遗憾。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三

1945年11月,一位年轻的男子走下轮船,第一次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他就是公费前往美国留学的杨振宁。天才在学习方面总是快人一步,在导师泰勒的认同下,1948年杨振宁便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第二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杨振宁与另一位名叫李政道的天才相遇,开始了他们的共同学习、研究的道路。直到1957年,在一片掌声与赞美声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走向领奖台,领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时杨振宁已经是名满美国的教授级人物,在物理学领域名气斐然。7年后,他更是更改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

1971年,随着中美关系逐渐升温,已经离家数十年的杨振宁生起了思乡之情,在国务院的欢迎下,他成为了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学者。国家为了表达对科学家的看重,由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说出了那句让他热泪盈眶的话:“欢迎回来!”

而在寻访故友时,杨振宁最先想到的便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即将返回美国时,他向邓老问出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疑问:“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自己造出来的?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

邓老对这个问题也十分看重,他斩钉截铁地给出确定答案:“我们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是自己造出来的!”为了印证这个答案,他不惜写了一封长达上千字的长信进行论证。而这个答案让杨振宁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给美国华侨同胞们带去了更多的信心。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这里他已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好友以及尊敬的周总理,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与毛主席会面,而这次的到访,他终于有了和伟人见面的机会。

7月17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杨振宁见到了时代伟人毛主席。此时的毛主席已经80岁高龄,视线模糊,身体状况也并不好。但在与杨振宁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思路依旧十分清晰。刚见面毛主席便打招呼道:“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简单寒暄后,毛主席更是主动谈及科学领域的问题:“质子是不是也能分割?”这个问题让杨振宁对毛主席的佩服更添三分,别说普通人,就连当时的科学家们也在讨论思考它的答案,始终没有定论。而对于这个科学界的难题,毛主席巧妙运用哲学思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庄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的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否则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岂不是要失业了?”

随后毛主席和杨振宁又谈到了中美、中苏的关系,毛主席幽默地说道:

“美国有个叫艾尔索普的作家,他说感谢上帝划出一道太平洋,我们现在不用紧张中国。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怕中国,因为苏联和中国少了一个太平洋。”

这让杨振宁感受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趋势,他甚至已经萌生了回到祖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的想法。只不过当时时机尚不成熟,国家更需要的是加速中美关系进一步交流改善的助力,而杨振宁甘愿当这座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四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来信,试图劝自己的儿子回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国等地,探访劝说儿子。

但杨振宁却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疑,当时新中国的环境对他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且他所学科目对新中国建设意义不大,后国家又经历了大跃进等众多变动,终于是未能归乡。

1964年,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

后来邀请父亲赴美团聚也皆被拒绝。一直到杨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谅他。

而此时的杨振宁也已经步入老年,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寻到机会,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于几年后改回了中国国籍。

这位老人伟大且坎坷的一生,四处漂泊,最终归乡,不知他望着故乡的土地,会不会也有万千感慨。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五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_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12岁的“少年狂”: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_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_年到_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六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七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八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_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_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

_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

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

_,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九

即使没有专攻物理学的人,就杨米尔斯理论而言,理解它的内容是困难的。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斯坦的相对论,即便你不学习科学和技术,我肯定也听过,即便你对科学和工程学没有兴趣,但是几乎没有人听杨米尔斯的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在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个科学家在世界物理领域里有很大的成就,不管是哪个国家,这就像国宝一样存在。

与杨振宁回到祖国却不知道家乡的人,说起话来那是悲惨的年代,不是全无知者,但是只有一英雄才知道忘记英雄的功劳,只是想着别人的私生活。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在似疑无路。

除了物理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就为人而言,值得学习的还有杨振宁背对为我王乐同窗口活跃的社交活动,大力扶持国家建设了解他的人不打,不打说自己的过去。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个正直的人,根据他的建议,并位于像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年轻学生们推荐,然后由他介绍,这样的名牌大学通常也是不错的。

对于杨振宁来说,这个问题可能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他确实很像李国民,许多优秀青年被推荐到大学,但是在美国,他从未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写一封推荐信。曾有个外甥要从杨国明这儿走后门,又遭到她的拒绝,所以家里的孩子都想去外国,都全靠自己努力学习。

杨振宁拒绝给他们写推荐信,就是感到自己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因为亲戚的后门要方便。很多客人指责杨振宁,有人说他中年人回了家,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根本不可能。

当时美国取消了对中国的旅游限制,可以回国,又是专门去大陆的,为祖国的科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他作为一个访问者回国协助一批当时在劳改中的学者劳动教育,回归科研。

与此同时,他也对全国发表了看法,同时指出了中国科学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政府应采取相关政策支持基础科学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还提出要把科学的美国人翻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的中青年了解美国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并将其采纳。

70年代后期,杨振宁建立起了一座连接中美科学的桥梁,曾为美国大学开展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吸引年轻学者,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曾经有机会在美国学习,一年后回到美国,曾经在纽约糖连接病逝,号召本地华人为祖国捐款,让这个计划得以执行。这笔交易的受益人当时还不知道。20年后,葛墨林院士才揭开了真相,80年代早期的之后,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在恢复。

南开大学是中国的一所顶级名校,还是很穷,研究、资金等都是很匮乏,他决定回家后把房子卖了,挣了120万美元,全部捐了出去,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十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3月3日晚揭晓。科学家杨振宁位列榜首。颁奖词中这样写道:站在科学与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杨振宁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他的贡献不仅在物理学方面,在祖国的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更是建树颇丰。杨老带给我们的除了显赫的成就,还有一颗永恒不变的爱国心。早在1945年出国前,父亲就叮嘱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深造,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

杨老认为,他的最大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外国人的心理。他曾经说,希望中国人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是邓稼先当年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中的金句。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致辞时,曾神情缅怀“两弹元勋”邓稼先:我符合“共同途”的期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希望我们学习杨老的精神,学成归来之后能够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十一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任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向南开大学校长陈省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杨振宁出生后不久,父亲即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后来成为了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在科学的道路上做出一番事业。据说当时母亲曾将杨振宁和兄妹妹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父亲,羊五只看过后并在杨振宁的照片后写道,此子似有一点,也果真如杨复所言。杨振宁从小就展露出其非凡的才华,年仅16岁,盛在读高二,便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林大物理系提前录取。1945年,23岁的杨振宁更是得到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得以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三年后就顺利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这段求学生涯也为他后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个年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顶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的弱相互作用下宇宙不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一次获奖不仅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耀,更是整个华人世界的无上荣王。世界各地的华人纷纷举行庆典,杨振宁教授随后去巴西讲学时,大批华人守护在机场热泪盈眶,他们的获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种族任何国家!我们同样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同样可以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行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同样被授予过诺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言,中国人在世界科学上建立不朽功绩者乃杨振宁时。但当谈到对于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会谦虚的说道,我获奖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不如人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始终处在一种被误解被歧视的状态,而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无疑是给当时的国人打了一剂振奋的强心针。

不过这对于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而已。此外,他取得的其他成就更为惊人,如相变理论的研究,就早了其他同仁十余年之久,并在后来引发了爱因斯坦的高度关注。他的“杨-baxter”方程,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mills”规范场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成了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同样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过其他诸多理论和模型。虽然在当时他提出的很多内容无法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但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越来越多的理论都得到了证实。

杨振宁教授和曾获得图灵奖的姚期智教授纷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曾经的选择如何,形势使然也好,时代所迫也罢,鲐背之年,杨振宁先生最终还是真正回到了他一生无法割舍的故国,心如平静一心科研十年来发表科研论文,文数十篇,成果斐然,世界物理界将杨振宁先生视为泰斗式人物,多个国家将他聘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十二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2015年,获颁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2015年3月,被台湾大学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3月,被澳门大学授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外,杨振宁还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2019年12月,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1年12月,入选《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榜单,位列第28名。

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2022年10月,香港大学将于11月2日向杨振宁教授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以表扬其在学术界及全球的重大贡献。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__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__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有微词。

感动中国杨振宁心得体会篇十三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母亲是名门闺秀,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无疑幸运的,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杨振宁4岁时,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为杨振宁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1928年,父亲学成归国,任教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杨振宁随父进入厦门大学读小学二年级。后来父亲转入清华大学任教,他们全家搬迁至北平,在北京读完小学到初中。

可奈何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也不安定。他们一家逃难至昆明,北大、清华与南开为躲避战火,南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它是一所特殊而传奇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则出自该校。

1938年,在昆明读高二的杨振宁,为早日实现儿时当科学家的梦想,他参加了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上了。父亲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的父亲也在这所大学任教,并且这所大学是当时最好的大学。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6年间,是杨振宁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影响他后来的成就。这所大学大师云集,他就读物理系,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是北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在1945年,杨振宁考上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有幸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爱因斯坦对这位来自于中国的年轻人很是赞赏,两人常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讨论。

杨振宁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来自中国的李政道,他们两人携手研究。在1954年,两人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物理学上的“铁律”——宇称守恒理论,这一观点一经发表引起世界物理界的轰动,很多科学家对这两位来自中国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很不屑,但是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并在1957年,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这还不是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还是他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宇宙中已知的四种基本力,除引力之外,直接统一了其他三种,朝着“大统一理论”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知道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地之间的作用力,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统一电磁学,他们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们穷尽一生,也没有找到“大一统理论”将两者联合起来,爱因斯坦也曾试过用“相对论”来解释,但却似乎有些矛盾,且多出了两种力:强力与弱力,物理学的发展陷入迷雾中。

这时杨振宁拔开迷雾,提出这“大一统理论”,奠定了半个世纪以来物界学的发展。杨老在其他领域如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世界各地在杨老的理论基础上,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杨老是“开山鼻祖”,是当今在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这是一点不为过的。

这些都是杨老对世界的贡献,那么对中国有哪些贡献呢?也许有人会说杨振宁对中国好像没什么贡献吧,不像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给中国搞出了原子弹,让我们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因为杨老搞的是理论物理研究,在当时的中国存在感极低,并且他的理论比较抽象,一般人看不懂,这也导致一些国民对他的一些误解。

其实杨老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牟利性机构。

在清华大学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捐出在美国的豪宅售卖的600万美元还捐出他在清华大学的工资捐资助研。杨振宁利用自己的人脉及社会影响力多方面筹集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拉回了计算机顶尖专家姚期智、林家翘助飞中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参与许多重大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不仅捐钱,创立各种科研基金组织,还亲自培养科学人才,在,亲自上清华大学本科普通物理的课。

杨老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助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却还有人说他没有为国家作贡献,有些人只盯着杨老娶了一位小54岁的娇妻,而忽略了他的贡献。

受人诟病最大的是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没有家国情怀,这是我们对他最大的误解。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奖时,在颁奖台上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从这些话中,我们感受到杨老的拳拳爱国之心。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及两国的关系,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但始终心系祖国。

在1971年中美关系有些松动时,杨振宁顶着巨大的压力第一个访问中国,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周总理的亲切接待。他还促成了中美建交正常化,成为促成中美文化、科学交流的桥梁。在美国到处演讲,宣传新中国的发展,让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到国内。

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