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0:18:43 页码:14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9篇)
2023-11-21 10:18:4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有逻辑性,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在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增强了我们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一定能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首20__年,我们取得的脱贫成绩令全世界瞩目和赞叹,这源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奋斗,源于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源于党中央的持续关怀。

展望20__年,我们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要敢啃,剩下的硬钉子要敢拔,还没脱贫的要攻坚克难努力解决,脱了贫的要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在疫情的影响下,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何保证高质量完成,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人民考卷。

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最紧迫的是通过建立机制、扩充渠道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员实现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因此,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把防控工作重点放在防止新的外来病源输入上,全面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着力帮助农民工返岗就业,着力打通农副产品物流运输堵点,加大对种、养、加企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搞清贫困群众生产资料需求,做好扶贫产品的认定,推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稳定生产收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的影响,确保如期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疫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奋斗数年的脱贫攻坚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各级各地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团结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通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短板弱项上冲刺清零,尽最大努力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贫困人口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更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帮助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顶住最后的关键时刻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排查解决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短板弱项,加大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力度,持续提升已脱贫退出村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已脱贫人口一个不返贫,非贫困人口一个不致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努力创造经得起检验的脱贫成果。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脱贫攻坚不要“ps”

ps可以美化图片,深得许多爱美人士的喜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一味沉迷p图,p到失真就不好了。扶贫工作要务实开展,结果必须要真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要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真实的答卷,只有真实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能在人民的“火眼金睛”下不现形。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要慎终如始,扎实开展工作,切忌动歪脑筋,不要妄图走捷径,要正视成绩,不要过度美化,不要粉饰太平。

问题不能“遮”。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党员干部越要直面问题,不能因为大考将至就变得胆小怕事,更不能有蒙混过关的想法。受疫情影响,许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受到了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贫困户的感恩奋进意识强不强,是否具备“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意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贫困户是否已经具备造血致富的能力,是否已经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这是需要我们研判与跟踪的问题。遮盖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措施不能“抠”。我们有部分干部制定政策前缺乏切实的调查研究,没有因地制宜,而是用“抠图”的方式直接把外地的先进经验照搬过来,这样不考虑实际的生搬硬套,会导致政策落地“水土不服”。扶贫政策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好政策要因地制宜,只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分析,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外地的先进经验,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政策,不要本末倒置,直接生搬硬套。

成效不能“修”。修图可以美化图片,有很多人习惯发朋友圈前要把图片“修一修”。我们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一个起步不久的扶贫产业,成效不是很突出,用“局部拉伸”的方式“修”一下,立马变得“高大上”,成效满满;一项中规中矩的扶贫政策,用一下“美白滤镜”,立马变得光鲜亮丽。脱贫攻坚必须求真求实,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五一十地反映真实情况,做到不虚夸、讲实际、求实效。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虚假美化都逃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只有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脱贫攻坚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才能真正交上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脱贫攻坚中的“苦辣酸甜”

南雄市古市镇丹布村是广东省定的贫困村,由东莞市企石镇人民政府与韶关市教育局两个单位共同帮扶脱贫。姚锐光就是东莞市企石镇派驻丹布村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心里有人民,用“质朴初心”擦亮“脱贫成色”;肩上扛责任,用“脱贫成色”彰显“担当使命”;脚下粘泥土,用“赤胆忠魂”谱写“人民至上”。

2019年5月5日,是姚书记开展驻村扶贫的第一天,至今近两年来他脱贫攻坚工作的故事很多。他经历到的不仅是贫困村群众、贫困户家庭辛劳的背影、感激的泪光,还有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苦辣酸甜”。

苦,是并肩与交心的必须。2019年5月7日,姚锐光带领扶贫工作队到丹布村参加第一次村“两委”干部会议,商讨村中各项村务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讨论的氛围充满“火药味”,干部们不时用他听不懂的南雄话“争吵”着,大概是说现在的工作任务已经非常重了,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大大地增大了干部们的担子,难以分身协助工作队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认识到接下来的扶贫日子将会很苦很累。

姚锐光进驻丹布村后,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走访全村所有贫困户,走遍丹布村每个角落。为了赢得群众的信任,他白天走贫困户家,夜里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党员家。一个月下来,他发现党员、干部、群众很多把他们当成亲人朋友啦。皮肤黑了,朋友圈变土了,但他似乎获得了干部、群众“踏实认真,干事实在”的认可和信任。他和村民群众话桑麻、拉家常、算收入账,默默无闻地书写着村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台账。接着以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宣讲扶贫政策,规划扶贫产业项目,解决村里群众的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合理运用帮扶单位与镇、村三者的资源力量,形成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辣,是红脸与出汗的坚持。姚锐光每天早出晚归,火辣辣的大阳,常常把身上的汗水晒干,但跟勤劳积极的贫困户在一起,他不觉得累。可谁知,在村“两委”扩大会议上商议发展小龙虾养殖扶贫产业时,“辣”味很浓。“姚书记是城市里来的懂个啥?流转农户手上的土地有多难?小龙虾苗长啥样都没见过?”村民代表说到激动处还拍起了桌子,他和队员们脸上火辣辣的。为尽快促成小龙虾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姚锐光把前期调研的各个细节情况,可行性报告中的数据指标,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村的地理特点和养殖小龙虾的前景与市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支持,并得以实施。他们驻村期间,坚持隔三差五走村串户,问问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陪老人唠唠嗑,研究困难家庭的帮扶措施,寻找爱心人士为贫困户买鸡、鸭、水果与蔬菜等农产品,帮助贫困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逐渐与村里的老百姓走成了亲戚、朋友。扶贫工作不仅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还是脱贫攻坚的服务员,终于思想在红脸出汗的激烈碰撞下,最终达成一致共识。

酸,是心酸与牵挂的交织。为了消灭贫困户“好吃懒做”“等靠要”的思想,姚锐光高度重视扶贫扶志扶智工作。贫困户李英华、李__、叶家万等便是在他们的扶志扶智鼓励与帮扶下成功脱贫的活例子。李英华因家中变故,基本失去了做事的动力。他们工作队多次不厌其烦地入户劝说均无果,让姚锐光心都酸了。后来,姚锐光以李英华牵挂的两个小孩为突破口,把他“骂”醒了。在工作队的鼓励与帮助下,李英华积极发展了养殖业,在不忙时,还去附近的工地打散工,增加收入。记得记者采访李英华成功脱贫的经验时问他脱贫了有什么想法和愿望,李英华的回答让扶贫工作队增加了无比的动力。李英华说:非常感谢共产党,感谢东莞企石镇与南雄古市镇政府,感谢姚书记,是在他们的鼓励和带领下脱贫,接下来心里最主要的目标是家里多加一层楼房。时至今天,李英华的目标也实现了。28岁的李__与79岁的奶奶马甲妹相依为命。李__内向孤癖,很少与人交谈,在南雄多份工作都不过月,失业失志在家成了老奶奶最牵挂的忧虑。扶贫工作队入户他家都不记得多少次了,从交谈到交心,从劝说到鼓励,从“哄骗”到“责骂”,一一尝试过。后来他开口说了句话:“如果不是奶奶在,我一早就去死啦。”不久又说了一句:“我查到东莞华为招工,华为的待遇很好,能介绍我去华为打工吗?”听到这些话让大家心都酸了。但是,姚锐光认为他肯开口就好,最起码他还有一丝牵挂、一丝孝义与一丝目标嘛。最后,工作队耐心地打开他的心扉,引导他要为让老奶奶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振作做人,踏实做事……2020年4月,经过工作队的努力,介绍他去了广州的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入职时每月3000元工资,到10月份起工资升至每月4500元了,还得到公司的主管经理表扬呢!

甜,是幸福与梦想的酿成。甜是苦尽甘来,是贫困户与村民、群众的微笑。每次进村入户,听到小孩或老人家高兴地喊着“姚书记来了”,让姚锐光倍感亲切。甜,是疫情防控期间乡亲们对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与配合;是脱贫攻坚期间镇、村以及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合力与奋战;是全村贫困户40户120人和省定相对贫困村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是上级部门、领导来临指导工作时对扶贫工作队脱贫成效的认可与肯定;是古市镇委、镇政府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好评与表扬,在建党99周年古市镇委七一表彰活动中,评选丹布村党总支部为“先进党总支部”,评选姚锐光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是共产党员网以扶贫工作队为主角的《托举群众的“幸福梦”》一文的推送报道与鼓励;是韶关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东莞对口帮扶韶关干部恳谈会”上让姚锐光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作经验介绍发言。

丹布村在国家、省、市脱贫攻坚大好政策支持下,脱贫攻坚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2.8万元到2020年的39.8万元,增长了13.2倍;建档立卡贫困户均高质量完成八有指标,2020年贫困户人均分红超1200元。丹布村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苦辣酸甜”是姚锐光与驻村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的底色和乡村生活的底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他们将一如既往,直到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2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黎平县名列其中,标志着黎平减贫摘帽,精彩出列。

这是黎平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晶,这是革命老区践行“三敢”精神的真实写照。

伟大转折,历史交汇。1934年12月18日,彪炳史册的黎平会议召开,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来组织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定了错误军事路线,使红军争取了主动,成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以“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的闯劲,突破旧思想、旧制度、旧体系的勇气,全力抗争、浴血拼搏、英勇奋斗的气魄,最终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后来被概括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是为“三敢”精神。

在“三敢”精神照耀下,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来,黎平人民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用智慧和勤劳,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总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坚硬壁垒,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致富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脱贫奇迹。

敢闯新路——让红军走过的地方富起来。

黎平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说明了在非常时期,唯有敢闯新路,逆境求生,才能获得新生、迎来曙光。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弘扬敢闯新路的精神,就要在脱贫攻坚一线大显身手、敢闯敢干、敢于创新,突出“贫困重围”,带领革命老区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黎平县水口镇岑信村是一片红色土地,193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方面军进入贵州,曾在岑信村修整。如今,黎平县已在水口镇红军走过的地方设立“红军烈士亭”“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革命旅游景点,每天到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可就在3年前,岑信村还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无村集体经济,170户的小山村中还有62户贫困户234人未脱贫,“红土地”却是“赤贫村”。

为精准结对帮扶,县委、县政府将敢于担当、年富力强、有群众工作经验的石立富派到岑信村任第一书记。

“石书记,我还想种油茶,还能申报不”“石书记,贫困户小额信贷怎么弄”……走进水口镇岑信村,随处可见乡亲们亲切地咨询石立富扶贫政策,石立富也因此成了全村回头率最高的人。

202月,石立富刚到村那会儿,却碰了无数次壁:“种玉米只能得吃,赚不了钱,要不您家今年改种油茶吧。”“你管得还真宽,连种什么都要管?”

提起刚驻村的时候,石立富难掩失落,但刚来不熟,也理解大家的“冷言冷语”。通过走访,石立富发现岑信村不仅交通闭塞、人多地少,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而且两委班子不健全,支部活动不正常,留守的群众空有致富心却无致富路,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方面军在水口镇团结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故事,至今在水口广为流传。“这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地方,一定要让红军走过的地方富起来。”这个想法在石立富心里扎了根。

“缺水有缺水的好处,上百亩荒山,可以种油茶嘛。“”对,就是油茶……”村民大会上,经过群众同意,石立富决定带领大家发展油茶。

人心齐,荒山移,石立富组织党员群众抢抓时机,争取项目,前后上下提质和新建油茶林共1020亩,汇集贫困户62户贫困户234人。

岑信村由村两委创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和“7+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油茶籽压榨提炼成原生态山茶油,借助游客到水口镇观光旅游的红色文化优势,把茶油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摸索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旅游”带动“黔货出山”的扶贫新路子。

强班子,休村道,兴产业,惠民生……3年来,岑信村开了个好头,带动55户219人脱贫,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

无独有偶,就在百里开外的高屯街道少寨村,也建立了“红军桥”红军长征旅游景点,每年到此感受红色文化、重走长征路的游客数不胜数。

黎平县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依托县情实际,坚持发展绿色的油茶、茶叶等8大产业;深挖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相继开放了5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助推脱贫攻坚,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黎平经验”,成功带动2.6万人脱贫致富。

敢于突破——向贫困宣战,帮助群众挪穷窝。

贫困,一直像魔咒一样缠绕着这片土地,脱贫成了黎平人民最期盼的心愿。不破不立,摆脱贫困、谋求发展必须立足“破”字。时代发展潮流浩浩荡荡,黎平干部群众突破传统束缚、敢于打破陈规旧套,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形成推进新时代黎平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杨昌儒家祖孙五代生活在大稼乡俾嗟村,俾嗟村属省级深度贫困村,才实现全村通电,像这样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在黎平县还有很多。

黎平县是贵州省地域面积大三大县,辖4个州级极品乡镇、118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为彻底斩断穷根,黎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

20至今,新建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共搬迁9269户39669人。杨昌儒家就是其中之一。

年6月,杨昌儒家与祖辈生活的地方告别,搬迁到县城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洋房。年以来,俾嗟村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5户742人,杨昌儒家是俾嗟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出大山的最后一户。

黎平人知道,搬得出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剩下的路,需要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走。

为打消搬迁群众进城后无法生存的后顾之忧,搬迁社区在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建立了18个扶贫车间,开展技术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群众创业就业,有效带动移民就业9022户18949人。

“我家祖祖辈辈在家种田,终日口朝黄土背朝天,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也能住这样的大房子,还能在县城里工作……”搬进新家的杨昌儒开心地说。

敢于胜利——革命老区党群连心交上合格答卷。

86年前,彪炳史册的黎平会议召开,中国工农红军丢掉“坛坛罐罐”,轻装上阵,走向伟大转折。

86年后,革命老区传出捷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穷苦人民,带领黎平人民迈向新时代新征程。

尚重镇盖宝村第一书记吴玉盛,打造了享誉全国的“侗族七仙女”,帮扶全村10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尚重镇洋洞村扶贫干部“有牛哥”杨再熙,辞掉乡镇党委书记职务只为“留下乡愁”,将传统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的模式做成循环生态农业,让1397户3500余名村民户均年收入增加3800元,助推该村精彩出列。

口江乡摆东村第一书记吴娜,面对母亲去世,父亲重病的双重打击,她忠孝不能两全,满含泪水满怀对父母的亏欠,义无反顾战斗在脱贫一线。

主动请缨到龙额镇亚涵村驻村的水务局干部吴兴堂,在帮扶工作中因病耽误治疗,献出了宝贵生命。

站着的义无反顾,倒下的激励后人。

有人说,这是一场“接力战”,黎平县始终与杭州下城区、中旅集团、省信访局等援黎力量群里群策攻“难关”。

有人说,这是一场“攻坚战”,全县71家省州县驻黎单位和县直单位部门对口帮扶26个乡镇(街道)403个行政村克“难题”。

有人说,这是一场“歼灭战”,黎平县委针对全县249个贫困村和13个非贫困村,选优配强省、州、县、乡261名第一书记1330名驻村干部2216名网格员帮扶帮扶解“急难”。

有人说,这是一场“反击战”,全县103个基层党总支813个党支部18055个党员带领全县56万群众拔“穷根”。

在全县六年来的共同努力下,黎平县举全县之力跟“时间”赛跑、与“贫穷”厮杀、同“落后”较量,助力31748户13526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8.56%降至1.37%。

在和20迎接国务院抽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扶贫成效考核中,以“零问题”姿态精彩出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三敢”精神熔铸的红色基因,在革命老区代代相续,在黎平侗乡大地落地生根,转换成黎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动力。在时代大考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面前,黎平交上了脱贫攻坚的合格答卷。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念好“标”字诀,精准对照目标,科学谋划敢担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扶贫工作有一个“收入陷阱”,即很多人在入户走访时只关注到贫困户具体收入,却忽略了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导致扶贫工作的“本末倒置”。目前距离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只剩9个月的时间,数年脱贫攻坚的战果就看今朝的奋斗和努力。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减贫数量,还要坚持全面脱贫的目标导向,对照全面脱贫的各项指标,精准查找问题,科学谋划措施,敢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脱贫质量。

一是要准确查找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脱贫工作收尾台帐;。

二是要精准谋划帮扶时间段,扎实推进脱贫“扫尾工程”;。

三是要注重脱贫措施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扶贫领域持续深耕,夯实全面脱贫的精神基矗。

念好“帮”字诀,多途径帮扶,精准解决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就是一片“试验田”,是基层工作思路最多、方法最新的一片领域,这里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渠道打开脱贫思路,多途径开展贫困帮扶。

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特点,打开脱贫工作思路,从道路交通、扶贫就业等各方面入手,分时间、分批次谋划长效帮扶路线。另一方面,要立足贫困户情况,多途径开展针对性帮扶,从住房、饮水、教育等方面“对症下药”,开展精准救助帮扶。

念好“分”字诀,精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精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脱贫攻坚是长效工程,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我们也要学会科学安排“精力”,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到工作、学习和休息三个方面中。一是要利于空闲时间学习帮扶思路,增长帮扶才干,积累帮扶经验。二是要抓紧工作时间,勤下基层,多做总结,开拓脱贫攻坚道路。三是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刻保障让每一个清晨都能朝气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使命,也检验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作为。脱贫攻坚已进入大考验收,基层党员干部需绷紧弦、铆足劲,以战士的担当、战斗的姿态,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扎实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步”,巧用“心”“行”“技”,确保脱贫质量和成色,让“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最亮底色”。

勿将扶贫当任务,用“心”扶贫。脱贫攻坚迎来大考,村有任务、组有指标,党员干部陷入上报数据、汇报工作、应付迎检等繁琐事务之中,把扶贫当任务,淡化了扶贫的责任心、使命感。扶贫工作只有发自内心对弱势群体关心、对困难群众同情、对贫困户厚爱三分,化任务为担当,化压力为动力,在准、实两个字上持续发力,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已脱贫人口和非建档立卡人口,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再次排查,既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又要确保排查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带领群众干,不惧艰难,勇于牺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

勿让扶贫变口号,用“行”扶贫。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越到吃劲时刻,越容不得“松口气”。杜绝脱贫工作中出现的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党员干部必须转作风、接地气,走在前面,冲在一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一线意识,追求一线作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扶贫工作的真抓实干上来。防止急功近利,对脱贫目标层层加码;防止不考虑稳定脱贫,单纯计算当年收入,把贫困人口“算”出去;防止不研究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措施,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防止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比较被动,贫困群众满意度低。必须严格考核督查,督促基层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全力攻坚,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勿使脱贫成终点,用“技”扶贫。“脱贫攻坚快,全靠产业带。”脱贫攻坚“最后百米”注重“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完成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紧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法宝”,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对贫困实施产业帮扶,保持产业发展,稳定长期增收,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致贫。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工作着力点和发力点,鼓励脱贫群众变身扶贫队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牢固树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以“历史的标尺”检验脱贫“深度”,确保稳脱贫、防返贫。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作,既要有打持久战的韧劲,也要有灵活作战的能力,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不断解决脱贫新问题,不断丰富扶贫新经验,不断收获致富新成效。

20__年以来,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各地要紧盯党中央脱贫工作重点落实情况,既要掷地有声也要抓铁有痕,既要集中精力处理当前新矛盾,也要时刻关注已开展工作的完成情况,防止老问题再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狠抓扶贫工作中要“弹好钢琴”,不能分段各自独奏,要注重整体交响,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统筹用好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手段,不断释放和扩大“培育一批主体、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产业效应,让脱贫攻坚的活水一直长流,不断焕发活力。

以“实践的标尺”检验脱贫“硬度”,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刚刚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面向全党全国全社会进行决胜脱贫再动员、再部署,就是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咬定目标、克难攻坚,把党的坚强领导和优良作风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是脱贫线上的中流砥柱,要向黄文秀等优秀扶贫干部学习,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抓实干和过硬作风确保真脱贫、脱真贫。

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做到摘帽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扶上马送一程,继续更大力度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扶贫项目发展,推动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回头看”工作,突出扶贫成果精准有效、不掺水分,经得起实践检验。

以“人民的标尺”检验脱贫“纯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收官之年,脱贫“大考”更要坚持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地要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推出“三农”工作方案,将脱贫攻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以农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为落脚点。

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各地要全力以赴啃下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的最后“硬骨”。巩固9300多万人的脱贫成果,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不断提升“两不愁”质量水平,努力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

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追求真理永不歇脚。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胜脱贫攻坚之路,犹如追求真理之路,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致富也没有最后的终点,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不变的。我们要用好“三把标尺”,全面检验各地脱贫成效,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时间在奔流,即将结束,回头看看,这一年你面对疫情,秉持初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肩担使命,守护一方平安。在脱贫攻坚的“清零”时刻,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干部致敬,感谢一路有你。

临危不惧,逆行而上,你是最可爱的人。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蔓延,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你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返回村里,带领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医生开展排摸工作,你四处打听请人帮忙购买防疫用品,微信群里你一遍一遍地叮嘱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集”。在村子里的卡点上,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对进出人员进行劝返。对有特殊事由的进出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并进行体温测量。在疫情面前扶贫干部,奋战在一线,用生命谱写着一曲曲赞歌!“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他们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她们又是谁的妻子,谁的女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你用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心系群众,奔波忙碌,你是最可亲的人。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你开始又谋划脱贫攻坚的事。你走进贫困户的家中,动员他们做好春耕生产,帮助外出务工家庭开具通行证明。你将扶贫职责扛在肩上、把扶贫任务抓在手上。结合村情,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了留下一支长期服务群众的干部队伍,在毕业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宣传人才政策,鼓励大家留在村上,参与村集体事务。注重村级后备队伍能力提升,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服务能力。在农产品销售不畅时,你愁眉紧锁,急在心里,四处奔波,联系买家,在农产品销售一空,老百姓开心地数着钞票时,你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你是最可敬的人。你来到基层一线,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顶梁柱”。你把心贴近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真诚与群众沟通,不摆“官架”,不说“官话”,与群众拉近距离,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在流汗中体会民情。同时不忘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用群众语言来传真情、送服务。将群众的所思所盼和集中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甘愿为了父老乡亲操心受累、任劳任怨、不计得失。

脱贫感恩奋进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选择走出乡村到城市打拼生活,农村逐渐成为“老幼妇孺”的聚集地,导致部分村庄空心化严重,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难以延续,甚至连红色记忆和奋斗往事也逐渐被淹没,农村成了发展的低洼区域,但同样也成了高速发展的潜力股。

发现“乡贤”,培育脱贫头雁。“乡贤”可能是扎根村庄的“土专家”,也可能是漂泊在外的高材生。发现乡贤不是报表登记,要立足村庄实际,充分挖掘和培育乡贤,让他们迅速成长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乡贤是遗落在各地的璞玉、明珠,要以实绩为导向,打破地域、身份、职业、年龄的限制,主动搭建发展平台,挖掘乡村人才,吸引在外人才,让乡贤的一腔热血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要积极培育乡贤,通过专题培训的学习和战疫防汛的实践,磨砺和选拔支部书记、党员先锋、致富能人,让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契合发展需求,担起发展使命,成为脱贫头雁。

培育“乡贤”,夯实战斗堡垒。脱贫攻坚离不开坚强有力战斗堡垒,乡贤作为“新生力量”,更能够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生命力、创造力。要构建“党员+乡贤”队伍,在选出威望高、口碑好的基层优秀党员的基础上,吸引思路广、技术精的外出乡贤,支持他们进入村“两委”、村民议事会或竞选“两代表一委员”,发挥“连心桥”“粘合剂”作用,形成支部把方向、乡贤提建议的发展思路,凝聚党建引领、乡贤补位的乡村振兴力量。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发现和考验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的青年乡贤,对表现突出、符合条件的,及时发展入党,补充到基层党组织队伍中,夯实战斗堡垒作用。

选树“乡贤”,鼓足发展后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将视线拉长,将格局拓宽,充分激活乡贤这颗引擎,鼓足乡村发展后劲。要探索“乡贤+产业扶贫”模式,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投资建厂。要多“求贤”,与各类乡贤共同讨论产业发展思路,立足乡村实际展开充分论证和科学研判,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要真“求贤”,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优惠政策,对接人才市场,为乡贤筑好发展之巢。要探索“乡贤+文化扶贫”模式,厚植自强不息的精神土壤。要配齐文化场所,吸引乡贤返乡建设农村书屋,捐赠图书和多媒体设备,充实乡村文化的物质基础。要充实文化队伍,培育乡贤文化,通过开设公益讲座,邀请乡贤讲述成长故事,激发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