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桂林革命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加桂师红色故事大家谈活动心得体会(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23:21:49 页码:11
桂林革命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 参加桂师红色故事大家谈活动心得体会(2篇)
2022-12-23 23:21:49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桂林革命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热拉雍仲林寺在日喀则南木林县境内,位于奴马乡玉拉杰桑山脚处,距日喀则市90公里。寺院周围林木环绕,气候宜人,环境幽静。热拉雍仲林寺是西藏四大苯教寺庙之一,由江衮·达瓦坚赞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

在参观热拉雍仲林寺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苯教。“苯”作为一种早期高原先民的信仰观,形成年代非常久远。“苯”是指人对于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朦胧的认识总和,其核心内容包括“鬼、神、精灵、魂魄、命数、运道”等,一切与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苯教没有独立的教义、典籍、庙堂及系统理论,其观念及内容是通过苯教巫师以占卜、祈祷、咒语、幻术,以及种种特殊的仪轨加以表现。

辛饶米沃且,是苯教的第一位凡间创始人。传说这位祖师是以五色光的形式从天而下,借凡间父母之体受孕而生。辛饶为苯教制定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和教规,不断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经典、庙堂等。为区别于早期的苯,辛饶所创的被称为雍仲苯教。

苯教把宇宙分为三层:最高层是天神居住的地方,住着天神六兄弟和他们的眷属,创世主是天神“什巴”;中层是人居住的地方;下层是神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区域。为了解决天神、人、魔鬼之间存在的矛盾,就产生了巫师,也就是苯波。所以其神话的固定模式也就是:神界与魔界对立,神终战胜魔。为旅游者所熟知的玛尼堆、风马旗以及望果节等以祭把土地、驱除冰雹、鬼邪等的仪式节庆,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苯教色彩的特征。

公元10世纪左右,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与传人西藏的佛教为争夺宗教统治地位,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斗。此后,苯教作为“落败方”并未就此退出雪域,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神及众多精灵,也仍被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所朝拜。藏历新年和“望果节”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两个节日。藏历除夕,人们在自家的大门口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永恒的万字符号,相传源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望果节”是藏民在收割之前预祝农作物丰收的节日,已有1520xx年的历史。“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这个节日的缘起,是苯教教主根据苯教教义,带农民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佑丰收。

由于历史原因该寺曾被毁坏。目前大经堂已基本按原118根柱子的规模修复。现在我们来到杜康大殿,也就是大经堂,这里面积为800平方米,上下两层,规模宏大,令人费解的是,佛教寺院中的两部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也成了这里的重要藏书。大殿两侧有“甘珠尔殿”和“丹珠尔殿”。我们在寺里见到转经人的转经方向和手持转经筒的转轮方向与佛教的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所谓“苯教逆转非佛门之道”之说。

佛殿面积为80平方米,殿内供奉的主要佛像有约8米的铜质鎏金度母(卓玛)、金刚橛普巴佛、苯教祖师顿巴辛饶;约12米高的铜质续金胜利佛、念美·喜饶坚赞、江衮·达瓦坚赞以及用金、银、铜制成的五灵塔、纯金供灯等等。

20xx桂林导游词20xx桂林导游词我们从杜康大殿拾级而上来到环形长廊:有僧人的“修行室”,有保存法器的“内库”,有供奉佛像的“佛堂”,有收藏经版的“印经版藏室”。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雍仲林寺的重要殿堂通追拉康,“通”意为见,“追”是解脱。通追拉康面积为80平方米,殿内有一对银灯和一个曼陀罗,各用70个银元制成(1993年铸造),壁画中央为江衮·达瓦坚赞的画像,四周是苯教祖师顿巴辛饶的千佛像;灵塔殿,有40多平方米,供有江衮·达瓦坚赞的灵塔,高5米,据兑用了两公斤黄金包嵌;还有四川阿坝州送来的千尊顿巴辛饶和本尊及菩萨的唐卡,并设有该寺住持的宝座;修行殿,供奉的是护法神,还有一座江衮·达瓦坚赞的铜质鎏金小灵塔,塔内珍藏着江衷·达瓦坚赞的手、足及法器。

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该寺举行驱鬼跳神仪式。 热拉雍仲林寺的参观就结束了,再见。

2022桂林革命事迹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 (公元前220xx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50万大军。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xx年)。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在这里,刘安已记述得很清楚,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 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我们认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以秦朝庞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开凿灵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们认为灵渠的开凿时间,应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上面的史料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所谓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这里。

灵渠凿成以后,秦军有了充足的粮饷,因而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当年即统一了岭南。占领岭南后,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过灵渠,秦代还由中原往岭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人说灵渠“通三江,贯五岭”,意义之重大,对后世功用之奇伟,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单就水利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筑,创造了古代几个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学内涵,让我们感到自豪。

下面我们就将它的重要建筑,逐一作介绍。

一、最理想的选址

渠是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凿的运河。综观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条运河的条件比灵渠更早的了。

位于桂北地区的兴安县,层峦叠嶂,河川纵横。在兴安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其南部则蜿蜒着海阳山。兴安县西北,雄踞着越城岭。因此,兴安地形就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东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则北高南低。在兴安县腰部,形成为一个海拔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这里历来为湖南进入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由于兴安地形上的这一特点,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征。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发源于诲阳山,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经全州进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广西著名的漓江,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往南流至兴安溶江,经灵川、桂林、在梧州汇人西江.至广东注入南海。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相反,故而兴安谚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厂兴安地形和水系特点。

二、最科学的大坝

大小天平是指建筑在兴安县城东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拦河坝。是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是灵渠的枢纽工程。习惯上称大小天平以上为海洋河,以下为湘江。

大小天平距离灵渠进入始安水处为 4.215公里。这就使人产生疑问,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离最近,只有2公里,为什么不在高塘村筑坝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处筑坝,经过测量方知,原来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灵渠汇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线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实在太少,上距它的发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无水可引,有一点水也没法行船。而要将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则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并形成一个湖泊。在二千余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坝而不被洪水冲垮,在技术上和建筑材料上都难以做到。网而只好舍近求远,将坝址往上延伸,选择在今分水塘(又称美潭)筑坝: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这里只需筑一个矮坝,湘江水就可顺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漓江。在坝址的选扦上,设计师舍近求远的道理就在于此。

三、最精当的铧嘴

铧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础也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用条石砌筑,中填砾石和泥沙:因它“前锐后钝”,形似犁铧之嘴,故称铧嘴。现在我们看到的铧嘴,由大小天平交汇处至嘴端长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边41米,南边长38米,宽22.8米,高约3米的平台,俗称分水台。分水台雄踞于分水塘中,真不愧为中流砥柱。

原来的铧嘴还不止这么长。据清末人陈夙楼的《重修兴安陡河碑记》:光绪20xx年(1885)发生一次特大洪水,将铧嘴冲毁,故重建时下移三十丈。铧嘴比原来的缩短了三十丈。勘探的结果,这一事实得到了确认。1988年11月兴安水电局与兴安博物馆合作,沿着现在铧嘴南侧边线,往上游勘探和开挖探沟。於现铧嘴上游73至80米处挖出了原铧嘴基础,该基础淹埋在沙滩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桩三根,长条石一部分。这证明原来的铧嘴实比现存的要长三十丈。即长达186米。这个问题从乾隆年间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证。现碑仍立于湘江南岸龙王庙山脚,碑正对原铧嘴的顶端。

四、最灵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为引湘人漓的一条渠道,从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镇汇人大溶江的灵河口止,全长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长4.215公里。这段渠道为全部人工开挖,水流平缓,落差1.08米,平均坡度为干分之0.26米。这段渠道开始一段沿全义岭山脚开挖,基本上与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与湘江隔开,为灵渠险工。至大湾陡止,为越城峤(今称太史庙山)所阻。越城峤宽350米,高约20米,全为人工劈开,工程相当艰巨。这段渠道的宽度为8--15米,水深为1.8米。

第二段从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灵山庙10.313公里始安水汇人清水江止长6.098公里。这段渠道为半人工开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从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马尿河汇人处止,长8.624公里。这段渠道绝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宽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为0.92米。

第四段从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灵渠汇人大溶江止,长14.215公里。这段全部利用灵河天然河道,河宽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经之地,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独立成峰,渠道绕山蜿蜒,风景非常优美。明代诗人俞安期在《舟过秦渠即景》诗中描绘“秦渠曲曲学三巴,离立千峰插地斜。宛转中间穿水去,孤舟长绕碧莲花。”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诗:“江到兴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都生动地描绘出了南渠及其两岸美丽的风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门起,往北迂回於平畴沃野间,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论长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论作用,则和南渠相同。作为一条运河,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大小天平把湘江拦腰截断,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将湘水引入漓江。漓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无法下坝达湘江。反之,湘江的船只能到达大小天平之下,也无法上坝到达漓江。按照现代的设计,将大小天平安设一道船闸,不需北渠即可解决问题。可是在二千多年前,这个问题却无法解决。因而开凿了北渠,作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只,可由北渠到达大小天平上游,转往漓江,反之,漓江的船通过南渠、北渠也能到达湘江下游。所以说两者不可偏废。

五、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指建在灵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内正常水位,以确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称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筑方法与大小天平基本相同。灵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处,其中南渠二处,北渠一处。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处位于南陡以下 892米处的秦堤上。 第二处泄水天平位于南陡以下 1953米处,称马氏桥泄水天平。

有了这两处泄水天平,在兴安境内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过第一处泄水天平将进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确保县城和灵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处泄水天平位于北渠北陡 2334米处的水泊村西。为清代雍正八年(1730)两广总督鄂尔泰创建。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与湘江之间的一道石堤,从南陡阁起至大湾陡止,全长 3.1公里。堤顶最窄处只有4--5米,最高处有 8 米。用经过加工的大条石砌就。它下临湘江,上承灵渠,工程很艰巨。因为这道堤筑于秦代,因此称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一段,长892米,称为公堤。为秦堤最险要一段。历史上这段堤常被洪水冲坏。堤坏则渠亡,因而这段堤修得很宏伟。由泄水天平至接龙桥,长1708米,这段堤经过城区,堤宽达数百米。接龙桥至大湾陡,长2792米,灵渠南临山脚,北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拦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宽只1.6米左右。这段堤虽很转小,但若没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这道堤,渠高田低,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墙均用条石砌建,全长 3.1公里,远望就像一道城墙,修得很宏伟。从古以来,秦堤截植桃柳,春来桃花满路,杨柳飘丝,尚为人们游春之所。明初工部尚书严震直咏秦堤诗即有“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闸

陡门是建筑在灵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种通航设施。它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只是比现代船闸建造简陋,但操作则相当简便灵活。

陡门,按唐人鱼孟威的《灵渠记》记载,系桂管观察使李渤创建于宝历元年 (820xx年)。李渤当时创建的陡门有多少?史无记载。总之没有超过18座。至咸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说43年后,鱼孟威重修灵渠时,才将陡门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创的陡门,非常简陋。“杂束筱为堰,间散木为门”,用不了几年就坏。鱼孟威稍有改进,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门,不管用多坚硬的木材,也易损坏。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门,悉用石建,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陡门,当然现存的陡门,已大部经过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与唐代系一脉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第二次论文研讨会在灵渠召开,到会专家学者在考察灵渠以后,对灵渠的设。计开凿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综观古往今来.全世界的运河,没有一条像灵渠那样,在来水量这岸少的恶劣条件下开挖的。而灵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余年,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在水利建筑上达到的高水平。灵渠不愧是我国的瑰宝。专家学者们的结论,是最好的对灵渠的赞赏。会中,专家们以学会名义,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将灵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接受专家门的意见,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灵渠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组织全球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到灵渠考察。实地察看后他们赞不绝口.感到惊奇,他们说:中国两干多年前就有这样高水平的水利建筑,不愧为文明古国,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