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21:12:00 页码:10
《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6篇)
2022-12-23 21:12:00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一

<>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二

<>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认识到错误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天真和知错能改,一个“爱”字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围绕灰雀的丢失与复得,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教学中就抓住重点句子:a、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b、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c、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难点是感悟列宁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

<>

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针对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即局部)质疑问题,通过自己读书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文2-10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本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底气不足。

课上,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

1、 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与思想感情,并领悟列宁对男孩的“爱”对鸟的“爱”有所不同。

2、 能从列宁教育男孩爱鸟护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意识。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

一、复习旧知

1、词语的复习(投影)

2、难写的词语,练写一遍。检查、并及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b、 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师生配乐朗读最后一段;连板书绘成一颗爱心)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三

<>

《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组关于“名人故事”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一件寻常的小事,但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1、文章多处体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2、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3、体现了男孩逐渐认识错误的过程。课文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以对话为主。

<>

本文篇幅较长,难懂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时我将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受到的启示,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我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的主题;通过抓住人物间的对话,逐步引导、感悟人物心理。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教学时我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的主题;通过抓住人物间的对话,逐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受到的启示,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文的词语。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爱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

朗读法、引导法、合作交流法、发现法等

教学环节一 谈话,导题,揭题

教学过程

师:在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了一些名人故事,我们来回忆一下,其中哪个故事讲到了一个名人与蜜蜂的?

师: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学习名人故事。今天学习的故事是——“灰雀”,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灰雀)指导雀的写法(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师:见过灰雀吗?看(出示灰雀图片)这种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的鸟,就叫“灰雀”。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先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吧。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名人与蜜蜂的故事,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激起学习这一课的兴趣,指导书写“雀”这个难字,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个字义,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灰雀,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复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生字词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郊外散步胸脯婉转仰望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

生读词

师:这些词语我重新排序后,看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胸脯婉转欢蹦乱跳惹人喜爱

郊外散步仰望自言自语可惜肯定诚实

生:第一行全是写灰雀的。

生:第二行写的是列宁。

生读。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生字词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教学环节三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师:《灰雀》写的又是名人列宁的故事。(板书:列宁)列宁是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他创建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怎么读呢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的顺序。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谁和谁干什么的事?(课文写的是列宁找灰雀、小男孩放回灰雀的事或课文写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

教学意图

简介背景有助理解内容,提出自读要求,自读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环节四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画出来。这篇课文好几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拿起笔圈一圈。

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咱们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来写的,按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

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设计意图

动手圈圈画画,初步培养学生批注习惯和能力,理清文章脉络有助后面分层阅读。

教学环节五

读第一部分,体会三只灰雀的可爱

教学过程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灰雀“招人喜爱”吗?你从哪儿感受到的?用“——”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列宁喜爱灰雀吗?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特别是哪些词语表现出列宁喜爱灰雀?用“△”标出关键词。

2.交流汇报所学情况:

(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

(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

(3)师:知道婉转是什么意思呢?婉转有两种意思,大家想一想在课文中“婉转地歌唱”里是哪一种意思?

出示两种意思:

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

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生:第二种

师:异口同声,都知道是抑扬动听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灰雀的可爱,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加强合作交流的引导,培养良好阅读能力。

过渡语:瞧,这样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列宁带来了快乐。

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请自由读第二部分。

教学环节六

读第二部分,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对男孩的教育艺术

教学过程

师: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从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了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他经常在白桦树下仰望三只灰雀,一天,他来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会怎样啊?(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从哪些词能看出他的心情啊?(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

师:你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被男孩抓走了)

师:我特别不明白,课文没有写是被男孩抓走的,你们怎么那么肯定呢?不着急说,我们来读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课文,将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分别用“——”和“~~”划出来。

分析小男孩的话(重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面对列宁的问话,男孩开始是怎么回答的?结结巴巴、吞吞吐吐

师:哦,你们说什么情况下说话会结结巴巴、吞吞吐吐?

生:在尴尬的时候。

生:在心虚的时候。

生:在害怕的时候。

生:在撒谎的时候。

师:小男孩为什么不告诉列宁他捉了灰雀?(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⑵ 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

师:从这句话你能不能判断出小男孩跟灰雀有没有关系?(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

⑶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

提问:小男孩的话中有一个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说自己没看见灰雀,最后却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分析列宁的话(让学生体味列宁的教育艺术):

⑴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从小男孩的话中,已经听出来灰雀是被小男孩带走了,可他并没有指责小男孩,却顺着小男孩的话说下去,为什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⑵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真的只是言自语吗?列宁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和声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的转变和列宁的教育艺术。

师: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让男孩把灰雀放了回来。我们列宁说的话,把有关的话用波浪句画下来。

生默读。

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咱们同学边读边画。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从“可惜”这个词可以看出灰雀有价值,看出列宁觉得这个灰雀很好。

通过列宁的这几句话,男孩知道列宁很喜欢这只灰雀,这里的人们需要这只灰雀,于是下定决心放回灰雀。

师:恩,同学们,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了,可是他对男孩批评了吗

生:没有

师:指责了吗

生:没有

师:他对男孩只有这样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分组读。

师:是呀,一定会飞回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时候小男孩想什么?

生:我明天一定下决心把灰放回来

生:我明天一定

生:我明天把他放回来,跟列宁说我不应该把灰雀捉走

师:不但知错就改

生:列宁多么喜欢这只灰雀,我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师:你们都明白了,独自藏起来是喜欢,放飞更是喜欢,列宁喜欢灰雀,男孩也是很喜欢灰雀。他们的喜爱方式不同,占为已有是一种爱,放飞自由更是一种爱。在列宁真爱感染下,小男孩最后改变了自己喜爱的方式

师:一个是伟人,一个是孩子,他们在白桦树下相遇了

老师旁白,学生对话。

教学意图

通过启发感悟,朗读理解,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学习他教育不着痕的高超艺术。

教学环节七

读第三部分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师: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请读第三部分。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列宁太喜欢灰雀,他好像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在对男孩说。

师:现在明白他在树旁为什么低着头了吗?

生:因为他犯错误了,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惭愧。)

师:是呀,你们已经读懂了。列宁看见灰雀说——

生:你好,灰雀

师:灰雀又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问他呢?

(列宁不问就已经知道小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问灰雀,既照顾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表现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诚实行为给予无言的鼓励。)

师:列宁为什微笑?(他为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感到欣慰而微笑。)

师: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生:列宁不想伤男孩的自尊心。

生:怕男孩说不出来话

师:你们都感受到了,列宁是爱男孩的,列宁对男孩的爱含着理解和爱护。好,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师: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读(列宁看看男孩……你到哪去了)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阅感悟小男孩在列宁艺术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学习男孩知错就改的诚实品质,感受列宁育人的高超出艺术。

教学环节八

总结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个爱的世界!

通过总结,大致了解文章的写法,再一次体会列宁的伟大和小男孩的可爱,懂得人与人这间要有爱,世界才会更美好。

九作业

如果灰雀会说话,它会怎么对列宁说呢,课后,我们用写的形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写话能力。

板书

设计

用爱心表达出全文的主旨,简洁明了,高度概括。

<>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议、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着重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的深意。大部分孩子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都能够找到答案并有理有据,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从而真正读懂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列宁高超的育人艺术所折服及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感动。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四

<>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透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述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透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应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盼;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透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透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能够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透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主角读、创设情境读……。

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主角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盼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状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透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齐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明白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十分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样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明白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潜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必须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思考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样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情绪。“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明白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透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主角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主角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透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样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完美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五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2022《灰雀》听课心得体会范文六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