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4:10:29 页码:11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20篇)
2023-11-18 04:10:29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采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和论述。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例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上课时间:3月17日,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

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平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播放音乐:。

听到这么欢快的音乐,很想运动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出示图片。

问:你能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把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

老师归纳:运动路线是曲线的就是旋转,运动路线是直的就是平移。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

谈话: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观察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问: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出示:小房图和小金鱼图。

观察小房图,问:你能看出向哪个方向平移?

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交流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做手势。

学生观察。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要找准平移前的点,再找到平移后的点,数数之间的格数。把书翻到24页画图形。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四.绘制图形,巩固运用。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学生画图形。

学生尝试算,交流方法。

同桌检验。

www.

美丽的花边。

上课时间:3月21日,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完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

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独立设计花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

两个小朋友的手抄报,一个是版面密密麻麻,而另一个的却是在每一小版块之间都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问: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老师:花边在报里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感知。

出示报纸上的放大的花边,引导学生观察。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尝试操作。

出示书上画一画第一个图案。

3.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问:你自己在制作时候都注意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容易画的,你有什么办法来处理?

老师小结: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完成画一画的第2个图案。

学习过程: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是怎么制作的?组内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尝试完成。

学生回答。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教材分析:

新教材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教材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读”提供了几个孩子们所熟知的建筑物的招牌。招牌,学生们看就亲切,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无处不见招牌,包装袋,包装盒等,它们都以汉字为载体向我们的小学生传达着信息。如果能留心观察,就能收集、整理到许多带着不少汉字的“读物”。这种极具诱惑的事物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极强的召唤性。所以在学习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读”前,在本班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教室满地的零食包装袋让我突然发现,与其说孩子丢掉的是没用的垃圾,不如说他们丢掉的是学习的材料和学习的机会。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极具好奇心、求知欲、模仿和创新能力,犹如一粒粒迫不及待想冲出地面快快发芽长大的种子,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天真的、幼稚的。所以,此时老师一个正确及时的引导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识字重要性,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它无时不刻不在向人们传递信息。

2)、学会从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中自主识字。

2.过程和方法:

1)、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会使用多种策略认识自己收集到的汉字。讲述法,表演等。

3.情感态度目标:

1)、使学生由衷地喜欢汉字,并能认真地学习汉字。

2)、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汉字,想办法记住生活中看到的字。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个人搜集带文字的包装物。并分类有序地整理成“册”,“书”,“表”。

2.引导学生留意所识汉字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搜寻汉字住所“赞一赞”

1.同学们,汉字可了不起了,没有它我们将无法交流,甚至无法正常的生活。语文课上我们能认字,在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认识许多汉字。(板书:在生活中识字)。

2.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汉字铺天盖地无处不在、随处可见,你都在哪里见过汉字?(生交流:报刊、杂志、电视、公交车上、门面招牌、包装袋、包装盒……)。

3.是呀,汉字真是随处可见。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不断地搜寻它,认识它,了解它,感受它的魅力。你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真正成为汉字的小主人,我们班就有许多这样的小主人。(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请小主人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收集汉字时要留意什么?

5.对,要注意:1.所识汉字的出处2.自己的识记方法3.遇到不会认的字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设计意图:明白活动的目的,不顾此失彼。]。

二、分享汉字收藏“听一听”

1.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听一听这些同学是如何做识字小主人的。展示学生的识字工具,识字卡,识字表(贴有包装纸等文字信息的自制识字表),也有自制小图书。分四个角展示。

2.先请各个展角的小主人代表到位。识字小主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由学习组长当识字解说员,本次活动的主人就是学生们自己。]。

3.下面,同学们可以到各个展角去看,去了解。你们呢,要看出一些名堂来,要能提出一些问题来,请教我们的汉字小主人。小主人如果知道的,应热情主动地回答。好,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4.刚才,我巡视了一遍,我听到了很多同学提出了问题。我想知道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生述:那个汉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5.师总结:我发现大家确实非常认真,仔细地在展角上阅读资料,并能引起自己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明白活动的目标: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而能自主的学习。]。

三、回顾汉字身影“看一看”

1.大家知道,汉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毫不夸张的说,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们来看,(出示识字小主人的作品,详细翻阅)。

2.其实人类社会很早以前就有了汉字。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及发展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汉字很早很早以前就在为我们所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非常亲切的环境中学习识字策略。]。

4.学生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汉字)。

交流的主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识字习惯。

2)汉字收集的方法。

3)识字策略。

5、让学生自己总结识字技巧。

四、识字大擂台“比一比”

1、小主人分组展示自己的识字工具,并介绍汉字的出处,最后认读。

2、学生评议谁记得多,谁的记忆方法妙。

五、活动总结:

同学们,识字小主人真了不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天天在生活中去识字,都能成为识字小主人。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去认识生活中更多的汉字。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本组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本节识字课选的是与品质有关的对子。“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新春的勃勃生机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形象的写出了教育事业的繁荣景象。这些对仗工整、语言优美的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适当了解一些对联和对子(对偶句子)的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本堂课借鉴了有关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依据课改理念,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识字中寻找识字的好方法。通过游戏活动“走迷宫”等来巩固识字,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师生对对子、同桌对对子、男女生对对子等学生喜欢的读书方式,体会和感受我国这种特有文学艺术形式的工整和优美。最后让学生欣赏和搜集更多的对子,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更多的新字,同时也是学生语言的自我积累,祖国文化的陶冶和继承。

学习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对对子的知识不必过多讲解。

教学准备。

课件一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你家过新年的时候,贴春联吗?你知道春联有什么特点吗?(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对联的有关知识)咱们书上第114页也有几幅有关人的思想品质的对子,请同学们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练习读,要求:字音要读正确。

2、学生汇报朗读情况。

(1)在小组内汇报朗读情况,读给同伴听,不会的地方请伙伴帮忙。

(2)指名读给大家听。对于学生读不准的地方教师要予以指正,并且鼓励学生加强朗读。

(3)齐读课文。(课件出示课文)。

三、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下面咱们要展开小组学习竞赛,看谁学的快,认得准,记得牢。

(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留下,其余的字隐去。)这些字你认识吗?

1、小组合作识字:小组内互相帮助商议,想办法认识、记住这些字。

2、小组汇报识字情况。哪个小组把这些字都认识了?(把生字的拼音再隐去。)。

指一个小组齐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并谈一谈是怎么认识并记住它们的。其它小组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补充,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诚”、“实”、“招”读翘音节,“赞”读平舌音。

3、齐读、开火车读。

4、打乱生字顺序认读。

5、巩固识字游戏:“走迷宫”。

迷宫里有许多汉字,如果你能准确读出每个汉字,就能顺利走出迷宫,谁愿做这个游戏?

(教师点击鼠标一次,迷宫中就出现一个汉字,学生认读生字,直到走出迷宫)。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认识这么多字,下面老师把这些对子上注的拼音都去掉了,请同学们试着再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课件再现不带拼音的课文)。

1、自己练读,同桌一起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班一起齐读。

五、练习背诵课文。

1、师生合作对对子背课文,同桌对对子背课文,学生自己独立对对子背课文。

2、你会读下面的对子吗?请试着读一读。

六、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

指名读,练习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

七、扩展活动。

1、欣赏教师补充的对联(见资料袋中)。

2、你还能说出几个对子吗?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对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复习认记生字。

1、抽读不带音节的生字卡片。

2、游戏活动:

出示画面:图一两只铅笔,一短一长。图二两个小朋友,一个在热情地招待客人另一个脸上表情很冷淡。

学生看图,将词语卡面贴在相应的图画下面。

读一读。

(接下来,咱们就把同学们贴的这些字写一写。)。

三、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并组词。

2、课件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看清楚每一笔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3、教师再范写,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本课要求写的五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都应写得左窄右宽。但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些细微的差别:“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微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个字,左边明显地窄于右边。同时把“冷”“淡”二字结合起来,进行两点水和三点水的比较。“热”字中间一点不能去掉,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用正确的姿势描写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资料袋。

对联欣赏:

(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诗歌节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山。

(俗语)好事多做,恶事莫为。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作者邮箱:zbhtlijun-2003@。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教学目标:

2、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

举例:“11-7”,说说计算方法。

二、二、基本练习。

1、指导第1题。

(1)、先独立计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2、指导第6题:(方法同上)。

三、三、变式练习。

1、指导第2题。

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第3题。

(1)、先观察图,理解图,弄清题意。

(2)、学生连线后交流结果。

(3)、说说“谁钓的最多”?“多几条”?

3、指导第7题:

(1)、观察图,理解题材意。

(2)、连线,交流结果。

4、指导第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四、四、发展练习(第五题)。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2、填空。

3、说说一共有13个和还剩8个是怎样做出来的?

五、五、总结。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填量词的练习:

一()马棚一()磨坊一()松鼠。

一()老马一()小河一()大树。

一()小马半()麦子一()老牛。

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这9种事物的联系,教师用笔连接相关联的事物:

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另外可以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幻灯或彩色图片展示事物,组成一幅图画,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这局部内容是同学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同学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和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观察、比较、笼统、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测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同学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研讨、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和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同学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同学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同学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和同学们相互研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协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同学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同学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同学自身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它不只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布置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笼统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布置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和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只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还让同学充沛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课题面积课时四             (2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面积单位课时四         (2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4、动手测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测量。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测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测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10、测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测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cm 读作:平方厘米。

dm读作:平方分米。

m读作: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过程,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教学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和几、8和几、7和几、6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数的组成。

二、练习第1题。

1、独立计算。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第2、3题。

1、让学生算出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列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明确做题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3、交流结果。

五、练习第5、7题。

1、学生完成第5题,评出夺得红旗者,给予表扬。

2、仔细观察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7题,评出做得又对又快者,给予奖励。

六、练习第6题。

1、指导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完成后交流结果。

七、练习第8题。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意思。

2、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八、开放练习。

1、第9题,让学生填写,鼓励学生对后2题写出多种答案。

2、教学游戏。

(1)、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老师拿出一个得数,小朋友找出这个得数的算式。(同桌合作)。

(2)、同桌间一生拿结果,一生找算工。

九、总结。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课题:观察物体(2-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全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小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

a.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b.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2.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2.你能数出下面的立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吗?

3.两人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

a.教师指导:(教师发出指令,教师演示)。

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b.教师发指令,学生操作。

1.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第一个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2.横着摆2个,在你右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再在左边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

3.横着摆3个,在中间正方体后面放一个;……。

c.教师摆出立体,学生说摆放过程。

注意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纠正,在全班学生交流时,可以学生说,老师摆。

d.同桌操作,学生说指令,学生摆。

同桌两人互相操作,请两人小组在全班展示(用游戏的方式出现,可以老师摆出一个立体,一位同学看着立体发出指令,另一位同学不能看见立体,根据指令操作)。

4.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板书:

教学心得: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1.认知目标:字会zh、ch、sh、r四个翘舌音和zhi、chi、shi、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会拼读zh、ch、sh、r作声母的18个音节;会认“车、竹、子、日、出”五个汉字。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意说简单的话:掌握声韵拼读方法和声介合母拼读方法;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新学的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情感目标:养成认真观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准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音。教学难点是学会声介合母的发音要领。

教具准备:

挂图、卡片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chshr”的音形。

1、学生自身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chshr”的发音,假如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褒扬,假如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chsh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和时纠正。

6、出示“zzh;cch;ssh”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三、正确书写“zhchsh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身观察“zhchsh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ch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ch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ch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褒扬。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褒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只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褒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身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书中三幅图,问: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图下的音节。

3、学生自身试读。

4、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教师和时纠正学生拼读中的错误,指导好三拼音节。

6、开火车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读四个声母“zhchshr”,提醒学生读时要注意轻短些。

2、出示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自身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

4、教师强调:借助“zhchshr”的音,再读得长些、响些就是“zhichishiri”的音了。

5、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6、出示“zicisi”与“zhichishir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7、开火车读。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身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协助。

(5)同桌互相协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zhchshr”,我们不只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真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认识了8个新朋友,不知同学们还认不认识,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2.复习已学声母和音节。出示卡片zh、ch、sh、r、zhi、chi、shi、ri开火车读。

3.指名总结发音方法:发音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上牙床后面的部位),然后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所以这四个声母我们叫它“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与声母一样,只是响亮一些,长一些。(再齐读一次)。

(二)学习新课,指导拼读。

1.学习音节,指导拼读。

过渡:今天,我们要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了他们的协助,我们就能认识许多的汉字,同学们可要认真学。翻开书23页,大家拼一拼这些音节。(教师板书)。

(1)复习两拼方法,学习zh。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观察物体(1)。

上课时间:4月11日,累计课时:28。

教学内容:p4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际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的挂图。

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摆成了以下几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2、摆一摆。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3.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4.小结。

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不同的摆放要求。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过程:

两人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体。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比一比。

各自默读题目。

独立操作,观察,然后同桌检查。

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观察物体(2)。

上课时间:4月12日,累计课时:29。

教学内容:完成想想做做3到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知道它对应的视图形状,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同也可能不同。

2.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拼摆对应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组织活动。

准备第3题的正方体。

老师进行评讲。

二.做第4题。

出示第4题。

老师归纳小结。

三.做第5题。

出示题目意思。

集体进行交流。

三.做第6题。

数图形的个数。

四,做思考题。

老师说说要求。

集体交流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主要练习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按要求摆分小组开始活动。老师巡视,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第4题,指名回答。

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进行拼搭,让学生感知必须用4个小正方体才能搭成这样的模型。

学生独立数,再进行交流,必要时再用小正方体摆摆。

学生完成,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我省试用已近三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提高其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我们认为,以文言实词为重心,是抓好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方法之一。

一、为何要以文言实词为文言文教学重心?

首先,这是由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众所周知,文章是由语言符号(文字)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之所以成为有机整体,说到底,主要依赖的是实词的组合(词序),而虚词只起联结的作用--这一点,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皆然。有人将实词喻为建筑中的转瓦木石,将虚词喻为灰沙泥浆,正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地位、作用。再者,文言实词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所占比例,也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一篇文言文,如果有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就无法读懂;而虚词,对于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性,却远非如此之大。--至于对虚词意义、作用的把握,说到底,还得归于对实词的意义的把握(见下文所论)。所以,我们以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其学习课程较多(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及计算机等),文言功底相对较薄,既已掌握的文言实词数量较少(就其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情况下,在新教材所收文言文难度较旧教材更大(这是有目共睹的)的前提下,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工夫,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三年)掌握尽可能多些的文言实词,正是现实的要求。

实词的重要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其它文言基础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

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综合体,抓住实词教学,就是抓住了这三方面的教学,就扫除了理解文意的主要障碍(虚词数量少,姑不论)。由此往上,可推及文言句子(主要是句意)、文章层次乃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等;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也均与实词紧密相关。至于虚词,其作用、意义虽不可忽视,但归根结底,对虚词的把握绝然不能不顾语句的意义而去硬性记忆或只关注虚词的形式(字面、所处位置等),只能且必须依据虚词所在语句的含义去加以揣摩、把握。--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虚词所表示的种种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目的关系)、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对形容词、动词的修饰限制,对处所、时间、原因、方式、对象的引进以及同词、短语、句子的连接等,无一不建立在实词的意义基础之上,虚词只是使这些关系、语气等等更加显明或更加精确些而已。可见,只有抓住语句中的实词,了解语句的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虚词的用法、意义。要言之,提倡以实词为文言文学习的重心,并非置虚词于不管不顾之地,而恰恰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学好虚词。

由于上述种种考虑,我们才确定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实词为重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以期获得更好些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方法的探索。

为使上述设想获得一定效果,我们在教学新教材文言文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清文言实词如前所述的重要性之外,还尝试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内主外辅,抓定数,求扩充:

根据“大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等要求,我们确定“内主外辅”的原则,抓实词训练的定数(150个),并探寻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扩大掌握实词数量的可能路径。所谓“内主”,即以新教材为主要训练材料,在反复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强化实词训练,逐次推进,力争使学生早日“达标”--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所谓“外辅”,即以推荐课外阅读文言文(含诗词)为辅助手段,在增加学生阅读文言文量的同时,使其文言文语感得到增强,并尽可能于此过程中自觉地掌握一定数量(教师不作严格限制)的课内未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为此我们除了将“大纲”后“附录三”中所列《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当然后二者非严格意义上的文言读本)推荐给学生外,还增加了《古文观止》这一旧时流传极广的读本,并《唐诗三百首详释》(喻守真)、《宋诗选注》(钱钟书)、《宋词选》(胡云翼),作为上述书目的补充,让学生于课余抽时间选读。

2、“排除法”: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词,有些会是相当生疏的,甚至令人不知所云,遇此,学生往往会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这样,对前述文言实词的基本训练就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要使学生增强信心,就必须使他们学而得法,学有成效,方利于上述的基本训练。为此,我们提出“排除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将实词大致分为“基本词”、“名称词”、“生僻词”、“常见实词”四类,让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常见实词”上。这种分法当然仅仅是为了实用,学生易懂,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1)所谓“基本词”,即指那些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学生一望可知,故不必作为知识点去学,可以“排除”之。(2)“名称词”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如果说得细一些,就涉及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为名词分出的十一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对于这些词,窃以为高中学生只要了解即可,无须深钻(但我们决不反对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地钻研),当也在“排除”之列。其中,如果遇到一些与文意密切相关的名词(如人事类),教师只要讲清楚,相信学生于理解上也不会有多大的困难。(3)“生僻词”较少,在文言文尤其是“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小,阅读时可借助注释或查字、词典去加以了解,不要求掌握,也就可以不把它“放在心上”、“排除”在学习任务之外了。以上三类词,都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它们轻卸一旁,将精力集中于常见实词的训练上。

3、联想法;

中某一实词的具体含义。如果在平时,尚可借助字、词典去查寻,但在无工具书的情况下(如考场上),如何推敲、确定词义?我们提出“联想法”,即:根据给出的单音节实词,推想出含有这个字(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一般应为双音节)词--宁可推想得多些,不宜过少--再从推想出的双音节词中挑选,以“可以带入该词所在语句使该语句得到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为一般原则,对挑选出的双音节词加以推敲,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双音节词。进一步,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在此基础上,再推想出虽不含有原单音节实词(或字、语素),但与已推想出的双音节实词中的某一个在意义上有关联的新的双音节实词,以增加上述选择的命中率。如: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欲确定上三例中“节”的准确含义,可按照上述“联想法”推想:

节--竹节、礼节、节制、时节、节操、季节、骨节、节拍……。

经敲定,可定:(1)骨节;(2)季节;(3)节操。

但如要解释“增收节支”中“节”的含义,还须进一步推想:节制--俭省。“俭省”与。

“节制”关联较紧,合乎原成语“小语境”,可确定。

文言实词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需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抓住实词训练这一重心,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希望的。

安徽省庐江中学语文组。

汪业煌。

201月26日。

[以实词为重心,抓好文言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熟练。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总是解决数学。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总是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至过程和结果。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好数学有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幕式中的数学问题。

1、宣布运动会开幕(课件演示)。

2、欣赏大型空中表演(课件演示)。

让学生找出图中有哪些图形。

二、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提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选几道自己喜欢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人小组内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代表汇报,反馈交流。

三、送运动员回家中的数学问题。

1、(课件演示)学生讨论。

送运动员回家,要租几辆车?

哪些运动员坐一辆车比较合理?

2、汇报交流。

五、总结。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1、第一题:是通过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能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过程。让生交流第一小题后,再让生做第二小题。或让生独立完成。

2、游戏。(小组说加法算式)。

游戏规则: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1的算式如9+2、8+3等全部找出来;说9加几的算式,就要把9加几的算式如9+2、9+3等全找出来。学生除了说得数是11的算式,还可以说得数是12、13、14、15等的算式,还可以说8加几、7加几等的算式。该游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找朋友连线。

先让学生明白小袋鼠和小猫为什么连起来了,知道得数相同的是朋友,然后再独立的进行找朋友连线。如果将这道题制作成卡片,在同学之间进行类似的找朋友游戏,可使学生觉得更有趣。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口算,填写得数,再订正结果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关系。不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只要能有体验就可以了。

5、拔萝卜。

(1)引导学生看图(两只小兔正在用力的拔萝卜,一只小兔身边放着7只萝卜,另一只小兔身边放着4只萝卜。)。

(2)根据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列算式,集体订正。

6、游乐场。

(1)来到游乐场,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同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7、课堂小结:谈谈本节收获。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五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其中“垂、柳、庄、果、楼、农、林、场、厂”9个字要求会写.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积累词语,体会乡村景色独有的美丽。

重点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9个。

2、感受乡村美景,激发热爱农村的感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挂图。

2、利用假日去乡村,感受城乡之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指名说说到农村的收获。

二、学习新课。

1、指导看图。

2、指名说,及时点评。

三、学习字词。

1、边看图。边读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完成填空。

楼房垂柳庄稼翠竹。

池塘边的()公路旁的()。

田野里的()山坡上的()。

(3)练说。

池塘边的垂柳怎么样?

公路旁的楼房怎么样?

田野里的庄稼怎么样?

山坡上的翠竹怎么样?

(4)读句子。

(5)背课文。

四、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农村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记清字形。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学习情况。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指名说,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优秀作业展示。

四、练习。

1、选字填空。

厂场。

()长农()()地工()。

操()()门广()球()。

2、读一读,连成线。

勤劳的楼房。

碧绿的庄稼。

清洁的竹林。

高大的小桥。

茂密的农民。

弯弯的池塘。

识字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其中“牙、爪、且、令、兆、匀、示、句、未、末”10个生字要求会写。

2、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认识17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10个。

2、养成仔细辨别,不写错别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气乐瓜目今北勺出。

二、教学新课。

1、发现。

(1)借助拼音自读字、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与熟字长得特别相似,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千万别弄错了。

2、探索与合作。

(1)再读字、词,想一想,生字与熟字有什么区别呢?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注意:“爪、兆”是卷舌音,“令”是后鼻音。

(2)辨析字形。

出示生字卡:

气-乞乐-牙瓜-爪目-且今-令。

北-兆勺-匀出-击。

指名说说你分清了哪组字?

三、指导书写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填一填。

匀+()=匀(均匀)乞+()=气()。

今+()=令()气+()=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字词卡片。

2、选词造句。

二、教学新课。

1、教授学习方法。

(1)出示本课内容,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及时正音。

(3)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吗?

(4)可以用上一节课“比一比”的方法来学习,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比较。

(5)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2、检查学习效果。

(!)分组出示生字卡,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生字的。

(2)置疑。

(3)解疑。

(4)选词造句。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空。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优秀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四、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北()巨()瓜()未()句()。

兆()臣()爪()末()旬()。

2、猜词游戏。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如果我想在第一排选座位相邻的四人小组,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在第2排选呢?又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2、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2345678910。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学生在平时常常遇到类似的四人小组搭配问题,借助这一问题,初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孕伏铺垫。

三、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289。

3

4

5

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四、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完成“试一试”。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五、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

2.了解课文运用的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3.体会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重难点:

了解课文运用的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阅读说明文应从事物的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的语言等方面去掌握。我们写说明文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今天,我们先学习两篇科技说明文。

2.学习例文:

学习《激光--一种特殊的光》。

(1)明确说明对象:激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

明确:颜色最单纯。

方向性很好。

亮度非常高。

(3)在介绍激光的这些特点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4)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由玩具“激光枪“引出说明对象;

结尾归结全文,点题。

3.学习《我是一束奇异的光》并讨论异同:

相同之处:说明对象--激光。

颜色纯、方向好、亮度高。

说明方法--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说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不同之处:内容取舍,详略安排:

写作方法:开头以“激光枪”引出说明对象,结尾点题。

写信的形式,拟人的手法。

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4.分析运用说明方法时应注意的地方:

说明方法举例子:典型、真实。

列数字:准确。

打比方:

作比较:

(两种事物,被比较事物一定是我们熟知的)。

分类别:标准统一。

下定义:反映出事物的特点,区别其他事的特点,

引言论:必须是公认的。

5.布置作业:

选定说明对象,进行仔细观察或查阅搜集有关资料。

第二、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2、学生完成说明文写作。

二、重难点: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说明文写作。

三、教学过程:

1、作文指导:

通过两篇范文的学习、比较,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写好科技说明文:

(1)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2)要善于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3)语言方面要力求做到准确、形象、生动,即体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

布置写作范围,提示写作思路:

(1)作文体裁:科技性的说明文。

(2)作文范围:说明具有科技性的事物或知识。

(3)作文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

恰当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

1)确定说明对象:自己的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

用过或见过的科技制品;

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科技知识。

2)选定写作方法:仿效书信形式,用第一人称写--真实、亲切。

一般说明文,用第三人称写--平实、简明。

3)运用说明方法:列数字:数字要准确。

举例子:例子要真实、典型。

作比较:比较物要为人们所熟悉。

分类别:分类标准要一致,关系要并列。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习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诵课文。

2.在课文中随文识字,渗透拼音的认识。

3.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随文识字。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你会背哪些诗,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板书:山村。

2.谁认识,读一读。

三、新授。

1.打开书翻到p12页,请你读一读小诗,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2.有的同学已经都能流畅地读下来,谁愿意展示一下?(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想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解决,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谁来说说,通过听别人读,你认识了哪些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认识的字,无论是不是生字表中的,如果说到了二、六、七、八、九、十、花这几个字,就随手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及时引导学生自评,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使学生树立起责任的意识。)自己读;老师读;一起读(这时课件中这些生字变成红色的)。

4.这首诗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老师很想画一画。(准备一张宣纸,随手点缀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边画边说)描绘诗中的大意。

5.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引导生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6.现在字宝宝要跳出来了,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二、六、七、八、九、十、花等字。)先一生带读拼音,再抢读。

7.这些字宝宝看见你能读出它的名字,特别高兴。它们又回到课文中去了,快互相指读课文,看你能准确读出它们吗?再互相背一背,看谁最棒。(生试着背)(会的齐背。)。

四、写字。

咱们的字宝宝还想让你把它请到田字格里去呢!

1.出示带田字格的一、二、三、十,让学生观察。

2.这些字有哪些笔画?(横、竖)。

伸出你的手指来写一写,

师说:从左到右,横。从上到下,竖。

请你拿出铅笔,在生字本上准备。先出示在田字格中写好的字。

3.看看老师怎样写的,(师范写,生认真看)。

谁来评一评老师写得怎样。(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包括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你们看把“一”的家放在哪里比较好。

4.请你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了同桌的朋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

谁愿意让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在实物投影展示)。

(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学生间相互的赏识,为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5.小“一”在对你说:“你把我写得真漂亮,谢谢你们”呢!

6.小“二”跑过来了。快看。(师在田格里书写)。

你来写一写。师指导,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看)如“二”写在横虚线上边。(学生评)。

小二说:“你把我写在上边,太挤了,下边不是还有地方吗?

7.用同样的方式写“三”“十”

8.哪个认真的孩子发现了我们在写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孩子注意到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横后竖。

9.现在利用我们会写的字去干活了。

请你打开书第14页,数一数,填一填。(同桌对一对)。

图中有:条船两只猫。

个水桶条小鱼。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啊?

(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学会一首诗、会写了几个字等都可以)。

(评价的适时适度,使学生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六、作业。

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诗配上画,并试着在上边写写你会写的数字,好吗?

教案点评:

《山村》是一首古诗,意思非常浅显,而且不求领会意境。可以通过听读识字、随文识字来认读生字。重点应放在诗中认字和指导书写上。考虑到这一课是学生正式学写生字、动笔写的开始,所以不要着急,应为学生的开笔打好坚实的基础。应带领学生去感悟写字的笔顺、用笔的感觉。由于前边已经带领学生认识了田字格及一些基本笔画,为写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字不要多,而要精,尽量不安排回家的写字作业,保留充分的时间在课上指导。在这一课,拼音只想安排做渗透性的学习。

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十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