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51:17 页码:10
2023年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9篇)
2023-11-17 20:51:1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释放和表达。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开放大学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参与开放大学乡村振兴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在此我将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以期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开放大学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资源。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造成了教育培训的断档。开放大学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从基础知识到农业技术都涵盖其中。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乡村学子不再受制于地理环境和学校设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到全国一流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提高了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日后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其次,开放大学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在过去,农民要想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城市读书。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个人原因,许多农民并没有机会进入到城市的学院和大学。开放大学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让乡村学生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同时保持劳作生产。这种灵活性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结合乡村的特点进行学习和实践。

然而,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网络覆盖不到位是一大问题。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无法顺利地接入网络平台。这种不平等的条件导致了乡村学生无法享受到开放大学的优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大力推进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以确保每个乡村学生都能够平等地接受到教育资源。

其次,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是另一个问题。开放大学虽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先进的教育资源,但培训成果是否能够得到应用仍然是个问题。乡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面临到实践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内容,同时提供实践环境和创新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和乡村振兴中。

总的来说,开放大学乡村振兴给了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乡村学生通过开放大学接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地理和时间上的限制。然而,网络覆盖不完善和培训效果的不确定性也给乡村学生带来了影响。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我们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推进网络建设和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确保每个农民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振兴乡村,作为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去帮助乡村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化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带动乡村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同时,大学生能力有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可以。

方法。

目标制订: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水平来制订计划,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人口情况、人们的医疗卫生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有所了解,制定出合适自己的计划目标。

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有关部门会组织各种活动,作为大学生可以积极报名参加,为乡村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好。毕竟能力有限,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做出努力就可以。

合理建议:对乡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然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当地的地形、地理、气候、人口等相关情况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可以积极地为振兴乡村出谋划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下乡实干: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积极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发挥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关的职业的指导。切身投入到工作中去。招商引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人脉关系,可以通过对当地的经济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引进相关产业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积极发动自己的能力,寻求合作等。

力所能及:作为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当老师带动乡村的教育事业,医学专业的可以帮助乡村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管哪个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乡村振兴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完美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后,我们迎来乡村振兴大考。年轻干部作为大考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青春之“我”而言,积极投身大考既是“蹲苗”接受锻炼的练兵场,也是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我们只有遵循成长成才规律,保持正确的“蹲苗”姿势,克服经验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长的烦恼”,在基层沉淀、成长,才能以更沉稳的心态、更矫健的身姿和更强大的能力迎接未来。

保持“向上向阳”的姿势,接受“朝露日晞”的滋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对年轻干部而言,向上向阳是心态、是状态、也是姿态。首先,要有向上向阳的心态。乡村振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青春因肩扛大责、担当使命而熠熠生辉,生命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而更有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坚定理想信念、胸怀远大志向,把握难得的成长进步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化解“成长的烦恼”,在逆境中“拔节生长”。其次,要有向上向阳的状态。要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思路宽、办法多的优势,通过书本、网络、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特别要注重多向基层群众、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为自己“加油充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自己的状态始终“在线”。最后,向上向阳也是一种姿态。年轻干部既要有积极进取、勇担使命、永不言败的阳光姿态,也要有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坦荡姿态,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保持“向下向深”的姿势,汲取“强根壮骨”的力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年轻干部要茁壮成长,必须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自己的情深深地融入人民群众这根永恒的“血脉”中。一要深入实地查实情。对当地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巩固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结构情况、教育、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针对性振兴计划打下基础。二要深入群众听民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通过开坝坝会、走村串户拉家常、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深入田间获真知。实践出真知,深入田间地头去挥洒汗水、汲取智慧,在爬坡上坎中历练本领、在日晒雨淋中积累经验、在化解矛盾中增长才干,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

保持“面向四方”的姿势,积蓄“开枝散叶”的能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进步的“黄金期”和干事创业的“关键期”,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四方”,广泛学习和吸收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及意见,汲取更多的“养分”,使自己的“根系”更为发达,为“开枝散叶”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上,既要学好百年党史,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又要学好法律法规和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做法,为干事创业引入“源头活水”;在思路上,既要全面系统思考、长远规划,又要关注当下,细化、量化短期目标并在具体实施中适时调整完善,做到既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方法上,既要抓住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痛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又要在时机成熟后进行整体推进、全面推动;在能力上,既要争当自己负责领域的“种子选手”,也要争做多岗位锻炼、多领域发展的“多面手”,确保各项工作得心应手、取得实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乡村达到了小康水平,才能证明全民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其中关键,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的新的思想,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冲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开始走向田间地头,在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作为一名大学生,推动乡村振兴是肩上的责任。首先要融入到乡村当中,农村生活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生活在,在这里要投入真情实感,在感情上和村民达成一片,把他们当做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深入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把每一个村民都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做自己服务的上帝,在情感上融入农村生活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然后要爱农民,懂农业。来到农村之后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看不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们也许有一些无理取闹,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包容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内心上尊重农民。农业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个懂农业的大学生是乡村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去田间地头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农民的陈旧落后发展观念,更新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搭上这一班快速发展的列车。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开展几年,几年来,就农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通村通组,便民路走村串户,风貌打造后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脱贫攻坚的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还存在着差距。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要求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互相配合,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奔小康脱贫致富。而部分群众缺是被动接受党和国家政策,不是主动配合乡村干部的引导,创业致富。

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畸形变化。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个别国家公职人员也是这种想法,认为评为贫困户低保户是一种荣耀,显示自己的社会关系好和社会地位高。

三是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耐心等待国家政策扶持,等着天上掉下馅饼,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甚至恬不知耻到政策部门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只向政府索取,自己却不愿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气冲天,这种人不知感恩,更不满意。

因此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这条正道上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党员发挥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就应该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态度去帮扶,而不是为了仅仅为了每月的填表签字按手印,作为党员,要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不浮躁,不虚假,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建设好的村“两委”班子。就是要加强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队伍。要优化结构,坚持在“能人”中选“好人”,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让得力的村“两委”班子配合好政府,带动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摘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既有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各高校组织引导的“三下乡”服务项目,更有大学生自发开展的农村建设服务活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也离不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为探讨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形式、实施效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文章通过走访调研,剖析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研究现状,分析大学生服务乡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服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各大高校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涉农院校和综合类高校,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和支持意见,高校已成为新时代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不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视实践绩效的工作,低效率的鼓励和引导无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和帮助大学生实现人身价值的双重目标。因此,剖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建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文章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并提出引导机制,达到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双赢。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渠道和内容也是高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养大学生村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返乡创业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乡村人才振兴理念的必然选择,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从学科角度来看,能最直接切入服务乡村振兴这一要求的是涉农专业,但目前中国也确实存在“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供给侧问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乡村对涉农人才吸引力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2]。其次,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自身确实也存在现实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存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等方面能力不足的状况[3];二是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和包括返乡创业在内的长期服务意愿总体偏弱的现实等[4]。

国外学者也十分关注相关问题。当然,由于国外并不存在战略性的振興乡村实践,国外也并不具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场景。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学生创业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terry&lawyer(1995)和buchanan(2006)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对投身农业问题的态度,而mahoney(2009)主要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毕业返乡问题。国外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从全新的角度来剖析大学生这个团体,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获得的荣誉感,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考虑其性别、心理、特质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者的角度。二是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手段,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访谈,开展长期的实证研究。但国外学者过于关注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系统理论研究有待加强,还需将理论与数据结合,从而拓展理论深度,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5]。

从实践来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共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高校引导和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的活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高校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是不同高校依据自身学科所长和社会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实践选择。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2010年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加。近几年,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人才难求的情况依然严峻。前期研究表明:苏中地区某高校39%的大学生就业向往地区是长三角地区,29%的大学生向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有4.9%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46.5%的大学生求职时最关心薪酬福利,32%的大学生关心将来发展空间。98%的大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解,但返乡就业的意向并不强烈。

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创业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高科技领域,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如果不具备某一领域内的核心竞争成果,那么他们将难以有效融入市场环境。在传统领域,进入的经济门槛相对较高,这显然也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的条件,然而在农村创业,不仅更容易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创业风险也相对较小。但实际情况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且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去城市创业,具有返乡创业自主意愿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96.23%的返乡创业主体为大学生村官,且该部分主体返乡创业并非自愿。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性,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政策、农村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易于发现农村的创业机会,从而开展创业富民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过程中能更好地规避信息的时滞性,合理配置农村资源,创业项目更容易存活。当然,从实际层面看,大学生返乡创业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7]。因此,近年来学界分别从社会支持、改善商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出建议。在关于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难方面的研究上,孙玉雄、徐艳等人提出“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平等,造成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观点[8]。除此之外,家庭背景使农村籍返乡大学生缺乏竞争力,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针对当前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应加强农村籍返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9]。另一些学者主张通过政府、高校解决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向农村籍返乡大学生提供倾斜,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准绳,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方案[10]。在当下众多研究中,大学生返乡创业往往被作为经济学或社会学话题,事实上,高校在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高校的作用及相关教育和引导机制的研究需要得到重视。

(三)关于大学生各类志愿服务。

大学生短期进入乡村提供服务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尝试的方面,大学生各类传统的志愿服务包括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大学生科技兴农团等志愿服务团队也纷纷亮相。大学生支教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发展至今,随着支教团的普及,每年假期,西部山区、东部的农村地区都会有大学生的身影,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化责任、认识农村,但由于认知的功利主义和培训的缺乏,也出现了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难以坚持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服务内容越来越全面。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内容的单一有待优化、专业性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没有真正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没有树立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等。与此同时,大学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11]。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进思政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校园中也形成了领域广、热情高、人数多、作用好的志愿服务氛围。然而,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持续性短、认知程度低、机制运行缺乏力度,缺少对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缺少对志愿者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满足岗位需求等的评价,也缺少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没有发挥好激励作用,导致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必须从志愿者本身、学校、社会、政府等角度群策群力,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12]。

大学生支教团志愿服务活动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上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知识和新理念。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暗含推动乡村“善治”的理想,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促进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完善[13]。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出现的诸多实践瓶颈,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高校相关策略的因素。因此,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益,完善引导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多要素的充分融合构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4]。笔者认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当然,立德树人也要求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这项工作来说,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是他们形成正确服务观念的根基,而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则是确保相关实践活动“不走偏”的基本保障。无论是短期的服务活动,还是中长期的服务活动,大学生都应拥有强大的实践服务能力,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应强化实践意识,加强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多关注国家政策,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专业的不足,培养百折不挠的耐挫精神,从容面对各种挫折,找到成长的方向和动力。通过调查走访,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进一步发现乡村振兴的瓶颈,寻找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应建立系列化的服务活动。

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短板主要是相关实践活动很难达到“雁过留声”的效益,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实践活动不能向着持久化与系列化方向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表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这又是高校彰显自身学科建设能力与社会责任担当的过程,因此,高校有必要探索一条“点对点”的系列化支持道路。所谓系列化支持道路,对活动开展而言,相关服务活动需要形成系列化甚至品牌化,让相关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具有承接性;对活动对象而言,高校在选择相关服务对象时,要树立长远支持的目标,“对口式”选择服务对象,这不仅有助于服务活动的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四)高校应彻底摒弃“重宣传、轻实效”的行政思路。

高校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组织者,“重宣传、轻实效”的错误服务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相关行政理念影响的产物。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否做到“让农村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效益,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历练”,关键要看相关活动的组织主体,即高校能否拥抱科学、正确的实践思路。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将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当作宣传学生工作的一块牌子,特别重视相关实践活动的宣传效益,但很少关心这些实践能否让农村获得真实的效益,让大学生收获真正的成长。这种“重宣传、轻实效”的行政思路,必然会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效果。

(五)高校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服务活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的战略,对于人才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有独特偏好,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服务,也要求宣传教育型人才的支持。乡村振兴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相关实践所释放的效益是有限的,这反过来也要求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与社会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进行强有力的联合。《规划》指出,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等形式服務乡村振兴工作[15]。《规划》所列举之主体,正是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社会力量构成,这些社会力量不仅有较多的服务资源,同时也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对接好、整合好这些社会力量,对于高校高质量开展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六)高校应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挥自身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事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多样化和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将现代科技融入农业发展各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大学生农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的力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学生拥有系统化知识,易于接受专业化、科技化知识,到农村创业可以发挥大学生创业技能,增强其农村适应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有利于给予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可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压力。因此,政府应给予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更多的政策支持及保障,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才华,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应进一步为大学生村官建立职业化渠道,形成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撑保障,推动大学生村官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实现其政治身份与经济功能的集合体,使其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推动创业富民工作的开展,更好地适应“双创”时代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其顺利实施需要更多的乡土人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为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些问题,需要努力探索引导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刘灵辉,唐海君,苏扬.农村大学生返乡创建家庭农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1-20.

[5]陈瑞洋.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81-84.[6]鲁烨,金林南.新乡村经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政治生态重塑——关于大学生村官制度黏性与情感黏性的文本分析[j].北方论丛,2016(4):135-13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更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有责于这个新时代,奉献于这个新时代。

当青春遇上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幸运,能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见证着这个时代的伟大,并为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满心欢喜。习总书记记在会上号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老百姓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有好收成、学好文化、住好房子,更需要的是发展充分、乡村振兴和精神富裕。践行那份初心,少不了梦想;履行这份义务,少不了担当。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明确目标,挺起脊梁,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乡村是什么?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应该是很美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们陶醉、向往。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村里不少群众因懒惰、赌博等恶习致贫;因高价彩礼、重金厚丧致贫的现象。乡风文明的培养,农民是主体,关键在支部。作为一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文明;既做涵养文明乡风的使者,又要心贴心、面对面地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培育乡风文明,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要发挥懂网络、思路新、脑子活的新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将小散乱的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起来;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将农村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尤其当前,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村”当“家”来看待来“经营”,自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视野和格局,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青春能有几多载,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唯有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主动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牢记使命、真情奉献、实干担当,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1、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

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

2、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3、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

4、影视角度下的乡村振兴记录。

在互联网时代下,乡村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离不开互联网思维。影视作品表现力极其丰富和强大,与其他媒介相比,影视无疑成为在互联网下冲击力最强的宣传方式。

乡创文化传媒工作室致力于探索自身特色,以扎实的影视专业技能将多种创新的元素、技术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集中体现在宣传作品中,该团队来到雅堂村驻足拍摄,从前期的影片策划、分镜制作到中期的跟踪拍摄,采访记录。

以及最后的后期技术处理,用影像记录将广东工业大学2年来在雅堂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呈现出来,展示广工人的乡村振兴创业精神。团队以影视视角唤起乡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乡村,将科技与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5、启示。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互联网则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大学生创业者要在抓助创业机遇的同时,正视创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两者中找到联系点和突破口。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时代在进步,如今新乡贤的评选标准已顺应时代发展。过去,乡贤是指有作为的官员,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而今新乡贤指的是“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的草根群体、民间力量,所以其评选标准必须严格把关。

x区通过院坝会初评、村民代表会评议、初评候选人公示、镇街复核、相关部门评议、正式候选人公示、镇街认定等七个步骤把“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的新乡贤评选出来,他们当中既有致富带头人,又有老党员、老干部,还有一些热心志愿者。

无论是回乡创业助农增收的经营大户,还是走街串巷宣传政策的文化贤人,又或者是耐心倾听群众声音、协调矛盾轻车熟路的“和事佬”……其身影已然活跃在乡间大地,不断带领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打响乡贤牌,要进一步发挥新乡贤的有益力量。要培育好新乡贤。择优选拔产业致富带头者、生态文明实践者、乡风文明传播者加入乡贤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通过平台搭建、乡情感召、政策引导等方式,为新乡贤发挥作用创造便利条件,从内心上多尊重乡贤。

比如,以文为媒,多成立一些乡贤工作室,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通过返乡会、座谈会等形式各抒己见,为乡里的发展建言献策,确保新乡贤有“用武之地”。要拓展宣传渠道,加大乡贤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乡贤文化的导向力,用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还得交给乡贤干,支持乡贤干,跟着乡贤干,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凝聚智慧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第一段:引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现状(字数:约200字)。

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村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口流失、人才匮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放大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的相关课程和培训活动,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段:开放大学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字数:约300字)。

开放大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首先,开放大学为农村人才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农村的学生往往面临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常常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开放大学提供的线上学习平台,让农村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其次,开放大学为农村人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开放大学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覆盖了农业、经济管理、乡村规划等多个领域,为农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最后,开放大学注重实践教学,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开放大学的培训活动往往与当地的乡村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形式,增强对乡村振兴的实际认识和能力。

第三段:开放大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字数:约300字)。

开放大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首先,开放大学通过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大学通过农业科技课程的开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他们为乡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其次,开放大学通过培养乡村企业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培育一批乡村企业家,他们能够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民增收致富。开放大学通过开设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乡村企业家和管理人才,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段:开放大学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字数:约200字)。

开放大学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开放大学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居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开放大学的专业培训项目涵盖了各行各业,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学习一门职业技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开放大学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项目中包括健康管理、文化艺术等课程,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加生活的乐趣。

总的来说,开放大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开放大学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乡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等。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开放大学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教学条件,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环境。(总字数:约1200字)。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今天参加了“乡村振兴青年有为”xx年濉溪籍大学生喜看家乡新变化观摩活动,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说实话,真的惊讶于家乡的发展。一上午的行程虽然时间不长,一共去了五个地点。

想想已经有很多年没去过乾隆湖湿地公园了,今天进去之后的直观感受就是这里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乾隆湖了,站在阁楼的高层俯瞰濉溪,别有一番风味;第二站口子酒文化博物馆,口子酒真是濉溪的骄傲,是真正走出了濉溪走向全国,今天也第一次去口子酒文化博物馆感受和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不得不惊叹于它的`发展;第三站的周末农场是我觉得很好玩的地方,和家人朋友一起来既可以采摘果实又可以欣赏风景;第四站来到了福尔足袜业,里面的装修和设计很打动我;终点站英科医疗,之前一直不知道濉溪还有这样的上市公司,参观了他们公司,也在食堂里用了午餐,让我突然萌生了一种以后在家乡就业生活也很好的想法,之前可能更多想的是去外面的城市。

参观见识了不同的产业,他们在自己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目的只有一个,发展家乡,建设家乡,回馈家乡,这也让我有了新的感悟:振兴家乡,青年有责,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学好知识,脚踏实地,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一份力。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更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有责于这个新时代,奉献于这个新时代。

当青春遇上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幸运,能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见证着这个时代的伟大,并为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满心欢喜。习总书记记在会上号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老百姓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有好收成、学好文化、住好房子,更需要的是发展充分、乡村振兴和精神富裕。践行那份初心,少不了梦想;履行这份义务,少不了担当。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明确目标,挺起脊梁,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乡村是什么?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应该是很美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们陶醉、向往。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村里不少群众因懒惰、赌博等恶习致贫;因高价彩礼、重金厚丧致贫的现象。乡风文明的培养,农民是主体,关键在支部。作为一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文明;既做涵养文明乡风的使者,又要心贴心、面对面地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培育乡风文明,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要发挥懂网络、思路新、脑子活的新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将小散乱的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起来;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将农村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尤其当前,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村”当“家”来看待来“经营”,自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视野和格局,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青春能有几多载,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唯有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主动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牢记使命、真情奉献、实干担当,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开展几年,几年来,就农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通村通组,便民路走村串户,风貌打造后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脱贫攻坚的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还存在着差距。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要求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互相配合,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奔小康脱贫致富。而部分群众缺是被动接受党和国家政策,不是主动配合乡村干部的引导,创业致富。

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畸形变化。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个别国家公职人员也是这种想法,认为评为贫困户低保户是一种荣耀,显示自己的社会关系好和社会地位高。

三是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耐心等待国家政策扶持,等着天上掉下馅饼,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甚至恬不知耻到政策部门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只向政府索取,自己却不愿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气冲天,这种人不知感恩,更不满意。

因此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这条正道上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党员发挥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就应该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态度去帮扶,而不是为了仅仅为了每月的填表签字按手印,作为党员,要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不浮躁,不虚假,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建设好的村“两委”班子。就是要加强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队伍。要优化结构,坚持在“能人”中选“好人”,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让得力的村“两委”班子配合好政府,带动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去做,所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问题在于谁来振兴。最好的答案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群体,他们拥有着年轻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引导农村大学生去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好的方式,同时还能解决一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去到基层工作的一个难点在于一些大学生不了解基层乡村的工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答。该书紧跟当今农村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农村问题,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宝贵经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共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研究,包括导论、理论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及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农村就业行为的系统模型仿真与预测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大学生村官专题研究。该书从行为科学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助力农村建设现代化的可行性。

在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九亿多农民的国家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村的问题都不为过。而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不能忽略经济的重要性。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学生是在农村出来生活过的,对于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又回到自己家乡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到致富的机会。在中国,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能够给农村的经济收入带来显著的提高,比如中国南方的乡村可以依靠渔业,制茶业,北方的乡村可以发展种植业,如蔬菜,玉米等。除了这些特色产业,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发展乡村金融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发展成型的企业,让他们起到一个领头的作用,这一系列产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能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让农村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对于个人来说,可以使农村大学生助力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更加顺利,对于国家来说,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近了一步。

其次,农村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过去的农村生态环境是脏乱差的,不良的生态环境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依据各级政府的文件精神去做,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一些乡村我们可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无污染,生态环保,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还有旅游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吸引一大批游客驻足觀光,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从而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各乡村的模范先锋作用,对于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乡村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

最后,农村现代化的第三个问题是改变农村的不良风气。一个村子的发展需要正能量,能够在精神上鼓舞人们不断向前,要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抵制不良风气。而农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观原因是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造成的,客观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并且还保留着一部分落后的思想和习俗。这都严重危害着农村的风气和文明程度,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农村大学生在日常工作时对于农民的思想渗透。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农村生活,最好在基层与农民拉进距离,处理好关系,与当地的基层工作者多多交流工作经验,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进行宣传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习俗,让农民支持改变农村风气、促进乡风文明的工作。对于乡风文明的村子进行表彰,进行宣传鼓励,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党和国家集中调配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村发展,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农村的生产生活切实达到了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状态。这离不开大学生在基层的工作,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质就是在处理农民与农民、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把这些关系处理好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高校毕业生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予以指导。

振兴乡村,作为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去帮助乡村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化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带动乡村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同时,大学生能力有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可以。

1目标制订。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水平来制订计划,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人口情况、人们的医疗卫生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有所了解,制定出合适自己的计划目标。

2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有关部门会组织各种活动,作为大学生可以积极报名参加,为乡村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好。毕竟能力有限,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做出努力就可以。

3合理建议。对乡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然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当地的地形、地理、气候、人口等相关情况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可以积极地为振兴乡村出谋划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4下乡实干。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积极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发挥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关的职业的指导。切身投入到工作中去。

5招商引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人脉关系,可以通过对当地的经济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引进相关产业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积极发动自己的能力,寻求合作等。

6力所能及。作为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当老师带动乡村的教育事业,医学专业的可以帮助乡村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管哪个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乡村振兴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我国农村开发正面临一个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由过去的农村局部开发转向全面的开发,国家实施全面振兴农村战略,为有志于参与农村产业开发和提供农业服务的大中专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过去40年,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中国一半的农民走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的深入发展,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谋生求发展。农村土地资源通过流转,逐渐走向规模化、家庭农场化经营,为大学生进入农村,从事大农业开发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条件。但是,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要想在农村大有作为,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时势造英雄。必须客观地认识农村农业的经营大环境:我国的农村农业正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农村的产权改革、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农村的空间布局都在大整合大重组。必须了解农村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政策,从中确立自己在农村产业、项目、企业、产品、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机会。

2、学习新技能。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农业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习和实践,尽快掌握实战技能,例如,种植技能、养殖技术技能、农产品加工技能、农业教育培训技能、农业和农产品的创意策划技能、农产品的营销技能、农场的经营管理技能等等。

3、专注于主业。农村的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还有大量的非农产业,例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业物流、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农村信贷与金融、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管理营销服务等等,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主业,专注的干下去,这样才会取得实效。

4、要学会整合资源。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各级政府对有规模的经营主体,都会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利用这些优惠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

5、要吃得苦中苦。农村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仍然是比较艰苦的,从行业角度来说农业收益并不高。正因为如此,凡是有农业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才,在农村更受欢迎,发展的潜力更大。只要吃得苦,不断摸索和学习,积累丰富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在农业的就业发展机会也不会太差。

总之,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创业的沃土,但是,农业经营环境和生存生存发展环境,对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热爱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专注主业,把自己培养成这个大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农民,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创造人生的辉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乡村达到了小康水平,才能证明全民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其中关键,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的新的思想,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冲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开始走向田间地头,在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作为一名大学生,推动乡村振兴是肩上的责任。首先要融入到乡村当中,农村生活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生活在,在这里要投入真情实感,在感情上和村民达成一片,把他们当做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深入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把每一个村民都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做自己服务的上帝,在情感上融入农村生活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然后要爱农民,懂农业。来到农村之后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看不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们也许有一些无理取闹,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包容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内心上尊重农民。农业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个懂农业的大学生是乡村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去田间地头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农民的陈旧落后发展观念,更新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搭上这一班快速发展的列车。

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去做,所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问题在于谁来振兴。最好的答案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群体,他们拥有着年轻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引导农村大学生去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好的方式,同时还能解决一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去到基层工作的一个难点在于一些大学生不了解基层乡村的工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答。该书紧跟当今农村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农村问题,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宝贵经验。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共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研究,包括导论、理论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及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农村就业行为的系统模型仿真与预测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大学生村官专题研究。该书从行为科学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助力农村建设现代化的可行性。

在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九亿多农民的国家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村的问题都不为过。而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不能忽略经济的重要性。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学生是在农村出来生活过的,对于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又回到自己家乡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到致富的机会。在中国,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能够给农村的经济收入带来显著的提高,比如中国南方的乡村可以依靠渔业,制茶业,北方的乡村可以发展种植业,如蔬菜,玉米等。除了这些特色产业,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发展乡村金融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可以通过一些已经发展成型的企业,让他们起到一个领头的作用,这一系列产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能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让农村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对于个人来说,可以使农村大学生助力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更加顺利,对于国家来说,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近了一步。

其次,农村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过去的农村生态环境是脏乱差的,不良的生态环境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依据各级政府的文件精神去做,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一些乡村我们可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无污染,生态环保,还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还有旅游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吸引一大批游客驻足觀光,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从而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各乡村的模范先锋作用,对于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乡村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

最后,农村现代化的第三个问题是改变农村的不良风气。一个村子的发展需要正能量,能够在精神上鼓舞人们不断向前,要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抵制不良风气。而农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观原因是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造成的,客观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并且还保留着一部分落后的思想和习俗。这都严重危害着农村的风气和文明程度,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农村大学生在日常工作时对于农民的思想渗透。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农村生活,最好在基层与农民拉进距离,处理好关系,与当地的基层工作者多多交流工作经验,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进行宣传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习俗,让农民支持改变农村风气、促进乡风文明的工作。对于乡风文明的村子进行表彰,进行宣传鼓励,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党和国家集中调配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农村发展,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农村的生产生活切实达到了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状态。这离不开大学生在基层的工作,农村大学生在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质就是在处理农民与农民、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把这些关系处理好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一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高校毕业生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予以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要呼唤和吸收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创新型农业,农村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知道农村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也知道村民心中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在与村民沟通时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牵挂农村,勇于回到农村,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该思考的课题。毫无疑问,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在农村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让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发展事半功倍。

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留住大学生更难。大学生在农村,会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忽略大学生自身前途和发展,他们在农村孤立无援,来到农村却站不住脚,农村就成了大学生的一块跳板,这些被吸引来的大学生迟早还是会离开农村。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政策和具体工作要做得充分,大学生的后期培养、用人政策方面要积极朝着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考虑。

乡村振兴要留住大学生,必须有长远眼光。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展问题上,基层党委政府不应头脑发热、不应盲目乐观,要及时跟进。对待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要真正把他们当成农村发展中的生力军,关注他们的抱负,关注他们的理想,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或障碍,有效化解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了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要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

乡村振兴要让大学生留得住、发挥大作用,也要两面看。乡村振兴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大学生,还要善于从乡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乡村能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如果再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回到热爱的故土,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通道,必然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以系统战略思维,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要求、明重点、说方法,为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注入思想和行动力量。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更应该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有责于这个新时代,奉献于这个新时代。

当青春遇上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幸运,能用自己的智慧与拼搏见证着这个时代的伟大,并为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满心欢喜。习总书记记在会上号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大学生村官为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肩负起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使命。老百姓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有好收成、学好文化、住好房子,更需要的是发展充分、乡村振兴和精神富裕。践行那份初心,少不了梦想;履行这份义务,少不了担当。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明确目标,挺起脊梁,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乡村是什么?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应该是很美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们陶醉、向往。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村里不少群众因懒惰、赌博等恶习致贫;因高价彩礼、重金厚丧致贫的现象。乡风文明的培养,农民是主体,关键在支部。作为一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既要送温暖,又要送文明;既做涵养文明乡风的使者,又要心贴心、面对面地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疾风骤雨不如和风细雨,培育乡风文明,我们要研究并善加利用农民的特点,将移风易俗的“力”与为民服务的“美”结合起来。多些耐心,才会俘获群众的真心,也才能让乡风文明在潜滋暗长中淳朴起来。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要发挥懂网络、思路新、脑子活的新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将小散乱的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衔接起来;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将农村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尤其当前,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把“村”当“家”来看待来“经营”,自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以“跳出村子看村子”的视野和格局,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青春能有几多载,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唯有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主动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排头兵”,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牢记使命、真情奉献、实干担当,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振兴乡村,作为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去帮助乡村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化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带动乡村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同时,大学生能力有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可以。

1.目标制订。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水平来制订计划,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人口情况、人们的医疗卫生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有所了解,制定出合适自己的计划目标。

2.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有关部门会组织各种活动,作为大学生可以积极报名参加,为乡村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好。毕竟能力有限,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做出努力就可以。

3.合理建议。对乡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然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当地的地形、地理、气候、人口等相关情况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可以积极地为振兴乡村出谋划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4.下乡实干。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积极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发挥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关的职业的指导。切身投入到工作中去。

5.招商引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人脉关系,可以通过对当地的经济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引进相关产业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积极发动自己的能力,寻求合作等。

6.6。

力所能及。作为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当老师带动乡村的教育事业,医学专业的可以帮助乡村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管哪个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乡村振兴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这个夏天,又一批“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子来到基层一线,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课”。在这些大学生团队中,奔赴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民族团结实践团,是一股特殊的青春力量。他们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相结合,手绘“美丽乡村”、送医下乡,探寻“非遗”故事、开展爱心支教……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里,他们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记,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盛。(8月16日《青年报》)。

在我国打赢脱贫这场大战后,乡村振兴又成为一重大课题。一些大学生团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乡村振兴图景里留下青春印记。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培育乡风文明,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绘制文化墙就是宣传方式之一。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乡村振兴的精神,促使大家自觉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

虽然现在乡村的交通、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健康观念仍需要转变。有的老人生病不及时就医,甚至“乱投医”;还有一些人不按医嘱服药,存在随意增减药量、停药和混吃现象,甚至有的地区人们对于一些病症“讳疾忌医”。因此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志愿者去到乡村向村民们宣传医疗卫生知识,送去家庭常备药以及进行义诊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还可以挖掘、保护一些地区的传统药物以及用法,惠及更多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发挥着大作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会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忽略大学生自身前途和发展,他们在农村孤立无援,来到农村却站不住脚,农村就成了大学生的一块跳板,这些被吸引来的大学生迟早还是会离开农村。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政策和具体工作要做得充分,大学生的后期培养、用人政策方面要积极朝着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考虑。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振兴乡村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农村地区的居民过上优质的生活。我曾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将从加强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传承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如何振兴乡村的见解和体会。

首先,加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因此,发展农业产业是关键。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引导他们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同时,还可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乡村地区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多种收入来源。

第二,改善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环节。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修路、铺设供水管道等。此外,还需要完善乡村电网和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电力和通讯设施,促进信息的流动和交流,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提高教育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机会,也限制了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创新力的提升。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培训和教育支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居民健康和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和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

最后,促进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乡村地区独特的优势。政府应鼓励乡村地区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节日庆典等。同时,还可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乡村地区的文化风情,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加强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让乡村地区的居民过上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作为一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员,我将继续努力,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积极参加了乡村振兴的相关活动,并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和收获。下面我将围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大学生应当深入了解乡村问题和振兴战略。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之前,大学生需要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做到矛盾抵触。通过调查研究和听取村民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创新思路。

其次,大学生应当注重与乡村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乡村振兴需要集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大学生应当主动与乡村人民展开对话和交流。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大学生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在与乡村人民的合作中,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

第三,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大学生应当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第四,大学生应当注重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乡村振兴需要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大学生应当具备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实践中,大学生应当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和项目管理,锻炼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大学生还应当注重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大学生应当定期对自己参与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总结和反思,大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积极提出改进的措施,为乡村振兴的工作做出更好的贡献。

总之,在大学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大学生要深入了解乡村问题和振兴战略,注重与乡村人民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并注重对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作为一名开放大学生,我也积极参与到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可能性。在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在于发掘村庄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作为一名开放大学生,我主动参与到了村庄的资源调研工作中。通过实地走访和与村民的交流,我发现了村庄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开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村民和相关部门的赞赏和支持,为村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在乡村实践中,我深入了解了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项目。比如,我建议村庄成立农民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水平。此外,我还推动了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中。通过这些举措,我帮助农民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更好生活的途径,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潜力。

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乡村实践中,我提倡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我帮助村庄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温室,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电商渠道,将村庄的农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综合竞争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乡村振兴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乡村实践中,我带领团队主动参与到村庄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中。我们清理了村庄周边的环境垃圾,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建议。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同时,我们还鼓励村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弘扬绿色生活理念,共同守护家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开放大学生,我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的进展,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给乡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总结: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可能性。乡村振兴需要从发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始,注重农民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发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作为一名开放大学生,我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的进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农村投资、创业,希望借助乡村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与一些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朋友和专家的交流中,我深切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的介绍和分析,分享我对于如何振兴乡村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乡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等各方面,这些设施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设施的水平。此外,还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更多的投资和服务。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推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发展农村产业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条件,可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品牌。此外,农村还可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

再次,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应加强对乡村学生的资助政策,鼓励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严控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还应开展乡村文化保护工作,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只有保护好乡村的环境和文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治理是在乡村进行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水平和效果。因此,应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应加强对乡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乡村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只有加强乡村治理,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乡村振兴局面。

总之,乡村振兴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以及加强乡村治理,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初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溪流潺潺的太行山大峡谷时,山脚下的桥上村苏醒了。

村里,贾保成坐在自家客栈门前,笑着和早起登山的“背包客”们打着招呼。3层小楼,12间客房,房前花木簇拥,屋后青山环绕……尽管处在高山峡谷之中,但他的“客来香”客栈生意依然火红,暑假期间每天客满,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

桥上村地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中心腹地,距离壶关县60多公里,曾是该县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多年前,200多户村民只能依靠农耕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秀美山水一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现如今,伴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桥上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被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好风景变出好“钱景”。如何“变”是门学问。得益于乡村旅游资源占据全省旅游资源70%的天然优势,山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休闲观光、宜居民宿、康养度假等快速发展,产品类型日益丰富,新业态体系不断完善,为全省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美丽路径”,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摘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既有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各高校组织引导的“三下乡”服务项目,更有大学生自发开展的农村建设服务活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也离不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为探讨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形式、实施效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文章通过走访调研,剖析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研究现状,分析大学生服务乡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服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各大高校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涉农院校和综合类高校,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和支持意见,高校已成为新时代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不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视实践绩效的工作,低效率的鼓励和引导无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和帮助大学生实现人身价值的双重目标。因此,剖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建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文章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并提出引导机制,达到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双赢。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渠道和内容也是高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养大学生村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返乡创业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乡村人才振兴理念的必然选择,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从学科角度来看,能最直接切入服务乡村振兴这一要求的是涉农专业,但目前中国也确实存在“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供给侧问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乡村对涉农人才吸引力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2]。其次,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自身确实也存在现实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存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等方面能力不足的状况[3];二是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和包括返乡创业在内的长期服务意愿总体偏弱的现实等[4]。

国外学者也十分关注相关问题。当然,由于国外并不存在战略性的振興乡村实践,国外也并不具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场景。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学生创业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terry&lawyer(1995)和buchanan(2006)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对投身农业问题的态度,而mahoney(2009)主要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毕业返乡问题。国外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从全新的角度来剖析大学生这个团体,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获得的荣誉感,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考虑其性别、心理、特质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者的角度。二是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手段,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访谈,开展长期的实证研究。但国外学者过于关注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系统理论研究有待加强,还需将理论与数据结合,从而拓展理论深度,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5]。

从实践来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共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高校引导和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的活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高校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是不同高校依据自身学科所长和社会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实践选择。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2010年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加。近几年,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人才难求的情况依然严峻。前期研究表明:苏中地区某高校39%的大学生就业向往地区是长三角地区,29%的大学生向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有4.9%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46.5%的大学生求职时最关心薪酬福利,32%的大学生关心将来发展空间。98%的大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解,但返乡就业的意向并不强烈。

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创业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高科技领域,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如果不具备某一领域内的核心竞争成果,那么他们将难以有效融入市场环境。在传统领域,进入的经济门槛相对较高,这显然也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的条件,然而在农村创业,不仅更容易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创业风险也相对较小。但实际情况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且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去城市创业,具有返乡创业自主意愿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96.23%的返乡创业主体为大学生村官,且该部分主体返乡创业并非自愿。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性,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政策、农村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易于发现农村的创业机会,从而开展创业富民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过程中能更好地规避信息的时滞性,合理配置农村资源,创业项目更容易存活。当然,从实际层面看,大学生返乡创业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7]。因此,近年来学界分别从社会支持、改善商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提出建议。在关于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难方面的研究上,孙玉雄、徐艳等人提出“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平等,造成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观点[8]。除此之外,家庭背景使农村籍返乡大学生缺乏竞争力,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针对当前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应加强农村籍返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9]。另一些学者主张通过政府、高校解决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向农村籍返乡大学生提供倾斜,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准绳,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方案[10]。在当下众多研究中,大学生返乡创业往往被作为经济学或社会学话题,事实上,高校在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高校的作用及相关教育和引导机制的研究需要得到重视。

(三)关于大学生各类志愿服务。

大学生短期进入乡村提供服务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尝试的方面,大学生各类传统的志愿服务包括大学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大学生科技兴农团等志愿服务团队也纷纷亮相。大学生支教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支教的文化下乡和基层扫盲活动。发展至今,随着支教团的普及,每年假期,西部山区、东部的农村地区都会有大学生的身影,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化责任、认识农村,但由于认知的功利主义和培训的缺乏,也出现了支教过程中大学生难以坚持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服务内容越来越全面。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内容的单一有待优化、专业性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没有真正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没有树立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等。与此同时,大学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存在[11]。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进思政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校园中也形成了领域广、热情高、人数多、作用好的志愿服务氛围。然而,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持续性短、认知程度低、机制运行缺乏力度,缺少对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缺少对志愿者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满足岗位需求等的评价,也缺少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没有发挥好激励作用,导致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必须从志愿者本身、学校、社会、政府等角度群策群力,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12]。

大学生支教团志愿服务活动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上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知识和新理念。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暗含推动乡村“善治”的理想,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促进了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完善[13]。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出现的诸多实践瓶颈,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高校相关策略的因素。因此,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益,完善引导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多要素的充分融合构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4]。笔者认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当然,立德树人也要求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对于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这项工作来说,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是他们形成正确服务观念的根基,而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则是确保相关实践活动“不走偏”的基本保障。无论是短期的服务活动,还是中长期的服务活动,大学生都应拥有强大的实践服务能力,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应强化实践意识,加强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多关注国家政策,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专业的不足,培养百折不挠的耐挫精神,从容面对各种挫折,找到成长的方向和动力。通过调查走访,学生可以了解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进一步发现乡村振兴的瓶颈,寻找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应建立系列化的服务活动。

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短板主要是相关实践活动很难达到“雁过留声”的效益,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实践活动不能向着持久化与系列化方向发展。需要认识到的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表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这又是高校彰显自身学科建设能力与社会责任担当的过程,因此,高校有必要探索一条“点对点”的系列化支持道路。所谓系列化支持道路,对活动开展而言,相关服务活动需要形成系列化甚至品牌化,让相关实践活动在内容上具有承接性;对活动对象而言,高校在选择相关服务对象时,要树立长远支持的目标,“对口式”选择服务对象,这不仅有助于服务活动的深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活动的影响力。

(四)高校应彻底摒弃“重宣传、轻实效”的行政思路。

高校是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组织者,“重宣传、轻实效”的错误服务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校相关行政理念影响的产物。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否做到“让农村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效益,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历练”,关键要看相关活动的组织主体,即高校能否拥抱科学、正确的实践思路。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将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当作宣传学生工作的一块牌子,特别重视相关实践活动的宣传效益,但很少关心这些实践能否让农村获得真实的效益,让大学生收获真正的成长。这种“重宣传、轻实效”的行政思路,必然会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效果。

(五)高校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服务活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的战略,对于人才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有独特偏好,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服务,也要求宣传教育型人才的支持。乡村振兴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相关实践所释放的效益是有限的,这反过来也要求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与社会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进行强有力的联合。《规划》指出,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等形式服務乡村振兴工作[15]。《规划》所列举之主体,正是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社会力量构成,这些社会力量不仅有较多的服务资源,同时也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对接好、整合好这些社会力量,对于高校高质量开展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六)高校应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挥自身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事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多样化和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将现代科技融入农业发展各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大学生农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的力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学生拥有系统化知识,易于接受专业化、科技化知识,到农村创业可以发挥大学生创业技能,增强其农村适应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有利于给予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可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压力。因此,政府应给予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更多的政策支持及保障,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才华,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应进一步为大学生村官建立职业化渠道,形成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撑保障,推动大学生村官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实现其政治身份与经济功能的集合体,使其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推动创业富民工作的开展,更好地适应“双创”时代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其顺利实施需要更多的乡土人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为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些问题,需要努力探索引导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刘灵辉,唐海君,苏扬.农村大学生返乡创建家庭农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1-20.

[5]陈瑞洋.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81-84.[6]鲁烨,金林南.新乡村经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政治生态重塑——关于大学生村官制度黏性与情感黏性的文本分析[j].北方论丛,2016(4):135-13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三

如今,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我校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参与与合作。

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们首先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只有亲身走进农村,了解农民的需要和困难,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当地农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尤为重要。我们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合力,使乡村振兴工作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段:创新和实践。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等方式,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电商和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创新和实践的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和困难,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四段:教育与发展。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大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免费补习班、开设文化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此外,我们还可以与农村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倡导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学生应该引导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田的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乡村的社会事业建设,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等服务。只有让乡村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总结:

实践和总结是完善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密切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切实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乡村振兴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四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x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和精准灭荒。x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x、x等地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及农村基层党建工程等“振兴工程”,全面破解振兴乡村难的问题。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调研显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地共同抓手,已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x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形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x培育“产业特色小镇”,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x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推进“旅游+农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x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三品一标”基地,做好山区村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摘帽。x发展戈壁设施农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建设、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农牧产品加工、戈壁生态休闲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发挥典型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x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整治工程建设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进行扶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市全面建设县(区)级乡村振兴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先导镇,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x建设“美丽鹊山”文化创意园示范项目,解决村民劳动就业,带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x98%的受访村已在公共场所张贴环保宣传标识标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x华容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环保基金,制定了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农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美化整治,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xx市以美在“全域”为要求,实施“示范提质扩面”“人居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保护”“创业富民强村”全面提升行动,美丽乡村逐步迈向“面上美”“持久美”“内涵美”和“兴旺美”。x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打造美丽中国“x样板”。x开展绿化香化、实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广场、建立管护队伍行动,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实现了农村环境管护长效化。x西畴县实施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深度产业开发,逐步让生态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绿色低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从调研情况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xx等地(市)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乡村格局。x规范废物排放,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集中治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循环经济模式。x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涌现出x县、攸县等一批农村环境治理先进典型。x大力推广以“减量化、精准化”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施肥技术,不断加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力度,避免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污染和影响。

1、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x黄新庄村先后兴建了农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村民活动广场,传承了传统的狮子旱船和腰鼓表演,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和联欢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x先后评选公布了两批55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65个省级民俗文化村、32个省级非遗主题小镇、70个传统戏剧之乡,这些保护基地和特色地区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2、树立乡村新风貌。

x铜鼓县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民心讲堂以及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x仙人洞村开展“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积极倡导遵守社会公德。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有很大改善,新时代的新农民正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环境,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x萧县费村坚持法治、自治相结合,积极落实民主管理,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工作,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xx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研显示,各地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xx市楠柳村通过拆园并园和土地流转,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x在市场化模式下,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参与文旅公司的合作经营,公司优先招聘村民,并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实现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调研显示,各地将民生工程视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纽带,从农民最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着手,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升。x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都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努力实现应保尽保。xx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9个、示范村卫生室168个。x调查的18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有医疗诊所和卫生防疫人员,新农合投保率在80%以上。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xx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xx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x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五

大学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与了大学乡村振兴项目,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和影响力。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也为乡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实践。

我所参与的大学乡村振兴项目是在江西省一个偏远的农村开展的。起初,我对乡村的状况感到震惊,贫困、落后、环境恶劣,无一不让我心生同情之情。然而,我意识到同情心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付诸行动来改变这一现实。于是,我主动加入了村委会的工作,帮助他们进行农村规划和项目策划。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乡村发展规划,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反思。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深刻反思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发现自己的学识储备不够丰富,对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主动向当地的农业专家请教,并积极阅读相关书籍和报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我还反思到自己的组织能力有待提高,项目策划中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

四、收获。

通过大学乡村振兴项目,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首先,我在实践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在项目中,我与村委会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项目策划过程中,我学会了合理分工、制定清晰的时间表和任务分配,使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最重要的是,我从实践中认识到乡村的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投入,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

五、展望。

参与大学乡村振兴项目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深远的展望。我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继续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并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我也希望将来能够进一步深入乡村,以实践为基础,研究乡村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农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总结起来,大学乡村振兴项目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参与实践,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收获经验和教训后,我有信心继续为乡村振兴的事业努力奋斗,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六

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乡村振兴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人口流失、资源荒化、产业空心化等。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文化传承,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在下文中分享。

首先,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推动力。我们要在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力度。例如,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决策;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加强农产品的溯源管理,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只有通过科技的力量,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优化资源配置。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增强乡村振兴动力的重要保障。我们要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让优质资源优先流向乡村地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破土地封锁和禁入禁出的限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非农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传统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强化文化传承。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要振兴乡村,就要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整理,发掘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同时,要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通过文化传承,才能让乡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源流向乡村地区。

第四,要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关注农民的权益和利益,为农民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平台和资源。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获得感。同时,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自治,鼓励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农民的自治和自治,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我们要加强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和政策引导。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和推广,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共识和支持。

总之,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文化传承、农民获得感和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保障是五个重要方面。只有把这五个方面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中国梦和乡村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七

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农村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因此,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知青”,要勤于学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不仅如此,大学生村官更应该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历练人生、服务社会,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奏响一曲无愧于时代、无悔于青春、无憾于使命的激昂乐章!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牢固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努力把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知识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真挚情怀,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硬本领,转化为提高干事水平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勇猛斗志,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时刻牢记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勤动脑、多思考,定期深入村民家中,从村民实际困难入手,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村民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努力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把宣传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自己有知识、有文化、理解快的特点,在学懂弄通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内容、重要意义通过灵活多变形式进行宣传。

一方面,通过乡村宣传栏、文化墙、宣传标语、大喇叭、手机短信等传统方式,把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解读到位,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宣传到位。大学生村官还必须要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向村民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农村网络远程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等现代传播工具,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切实提高宣传成效。通过不断宣传,层层展开,辐射村民,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工作全覆盖、零遗漏、效果好。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大学生村官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分析当地的地域情况,调查当地的农业特点、气候条件和劳动人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农村新技术的引进,农村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并且积极配合村两委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广开销售渠道和途径,努力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懂网络、思路新、脑子活的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农村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一方面,深入村民家中,向村民讲解环境卫生的各项政策和《环保法》相关法律规定,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环境考核评比制度,对于环境整治工作突出的党员、村民进行奖励,以此引导其他村民向先进看齐,争做“新时代”的好村民。

总之,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必须牢记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戒骄戒躁;既要奋发有为,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八

“点燃仲夏热情,关怀在太平”。7月21日,我们08中本5班“博雅”支教队来到了太平一中举办了为期七天的支教活动。

通过七天忙碌而充实的支教活动,我受益匪浅。在几位队长的领导和安排下,队员们展开了有序的工作。从策划到具体工作的落实,每一样工作都开展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来到太平一中落脚的首要事情便是队员的住宿和一日三餐问题。但这两个棘手的问题都被我们很好的解决了。我们住在学生宿舍,虽条件不是很好,但队员们都无半句怨言。由于我们要自己煮饭,因此要轮流当炊事员:买菜、煮饭、烧菜。然而,做一顿四十多人的饭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平时,大家没有什么经验,来到这里,大家都挽起裤脚、卷起衣袖,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几位掌厨的同学,更是不辞辛苦。夏日炎炎,他们汗流浃背却都坚持站在那里为我们烧菜。他们那种无私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这样,一日三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队员才更有精神去应付一天的工作。

在七天的支教过程中,我们安排了语文、数学、英语、普通话、地理、政治、历史、体育、舞蹈等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课余时间,我们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篮球赛、拔河比赛、羽毛球、排球、游戏、唱歌、跳舞等活动,培养了他们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还有坚强、乐观的心态。队员们都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以准老师的形象认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又展现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并与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短短的七天中,我感受到了老师备课的艰辛,体验到了老师在讲台上授课的欣喜与乐趣。由此,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看法与观点,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有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教师也不应一口否决,应求同存异或加以疏导。在与学生相处的七天中,队员们都与学生们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队员们给予了学生细致、体贴的关爱,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贴心的温暖,而学生们纯洁、天真的心灵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位队员,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孩子的淳朴与善良。

呵呵,这的确是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为期七天的短暂生活虽转瞬已去,然而它留给我的却是永恒而珍贵的回忆!

大学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九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xx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xx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抓好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三)注重资源挖掘。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四)着力产业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