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5:28:13 页码:13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6篇)
2023-11-22 15:28:1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或感悟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在面对困惑、疑惑和挑战时,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心得体会是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通过总结和反思,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和认识。”、“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思考总结,更是对他人的经验分享,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发。”、“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书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心得体会的写作既是一种反思过程,也是一种思考深度的展示。”、“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语言,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通过欣赏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你可以找到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相似的人,从中获得共鸣和理解。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呼唤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中,他的绝句作品以简洁、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风格。通过阅读和思考绝句杜甫的诗作,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社会也有了一些体悟和感悟。

首先,绝句杜甫的诗作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他的诗作往往以生活的点滴为题材,直面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例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了战乱中人们苦苦等待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真实而刻画细腻的描写,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通过杜甫的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其次,绝句杜甫的诗作流露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以平民百姓的视角为参照,深入剖析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揭示了官军对民众的残酷压迫,以及人民的苦痛和无奈。他所揭示的这些社会问题,让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命运产生深思,同时也让我们深感杜甫的心系百姓的真挚情感。他的诗作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的民生疾苦,也激发了我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改变的冲动。

第三,绝句杜甫的诗作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面对困境和苦难,杜甫常常用诗歌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不平。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例如《佳人》中的“含笑饮杯酒,与众不同,下堂归去更无人,深院静邻孤竹丛。”以及《登高》中的“上有《青天》下有《华不周之分》,穷途苦于眼穿车坏。”都表现出他对于命运的逆来顺受,以及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独特见解。他的人生哲学鼓励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四,绝句杜甫的诗作形式简练,意境深远。这些四行、五言的绝句,通过简练的语言,点石成金地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例如《兵车行》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托于九泉何足伤。”通过简洁而犀利的字句,使读者不禁为杜甫描述的凄苦命运而心生感伤。这样的语言特点使他的诗作在形式上更富有美感,也使读者更容易被诗中的意境所感动。

最后,绝句杜甫的诗作给予了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启示。他的诗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沉重的社会现实,引发了我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哲学,教导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关爱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疾苦,为他们争取权益。绝句杜甫的诗作,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也激励着我们积极地努力改变现状,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而被广泛喜爱。而杜甫,则是唐代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绝句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杜甫的绝句作品后,我深感到他的诗歌艺术给我带来许多启发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杜甫的绝句作品,阐述我对杜甫绝句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杜甫的绝句作品中,我深感到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他用简洁的语言,直抒胸臆,发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呐喊。例如,他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战争,贫穷,饥饿。这一波三折的命运将我们逼入绝境。”这句绝句深深触动了我,告诉我一个道理:一个伟大的诗人,不仅仅要有杰出的才华,更要有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的忧患。

其次,杜甫的绝句作品还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景物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这些描绘既真实又生动,仿佛能让我们置身其中。同时,杜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他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深秋,西风萧瑟。万里黄云摇曳间,一夜寒蛩声断绝。”这句绝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生命如同大自然中的一片叶子,短暂而美丽。

再次,杜甫的绝句作品中还给人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启迪。他的诗作不仅止于描写,更是寄寓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智慧。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他经历过社会的起伏和人生的波折,通过他的绝句作品,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传达给读者。例如,在《登高》这首诗中,他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句绝句让我思考了人生短暂而无常的真相,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杜甫的绝句作品给予我一种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切思考。在他的绝句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百态的真实描绘,他对历史的回溯,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对人性的思考等等。通过阅读他的诗作,我们深入了解到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了解到人生的起伏与无常。在他的绝句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智慧,也可以从现实中感悟人生。

综上所述,杜甫的绝句作品给予了我许多启发与思考。他的关怀和关注、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深刻的思考和启迪,以及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切触动,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心得与体会。杜甫的绝句作品犹如一首首经典的诗章,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为后人所怀念和学习,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多灵感和启示。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学习和欣赏杜甫的绝句作品,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四首绝句一挥而就,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绝句四首》。

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释:

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首绝句一挥而就。

赏析:

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教学设计说明】《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教法特点】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

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后两句诗。

1.先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千秋雪”的含义,知道诗句字面意思怎么讲。

2.教师演示此句诗的画面,(这里电教媒体与教具配合:打开屏幕上的木制窗户,就见岷山雪景的画面),请学生比较它所描绘的景色和前面天地间的春景有何不同。

3.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含”字改成“外”字如何,以体会“含”使用得精当,诗句把景和窗融为一体的描写方法是十分独特的。

4.学生说诗意并朗读。

5.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泊”、“东吴”、“万里船”等含义。然后出示句画面(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在清澈的江面上,电教的特殊效果增添了诗句的美感),让学生欣赏它美在何处。

三、总结诗歌,激发学生赞美之情。

1.出示全景画面,教师配音吟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情意境,有感情地吟诵。

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主题,这主题就如一首歌的基调,或是热情奔放,或是哀怨凄楚;或是缠缠绵绵,或是义愤填鹰,总之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我把《绝句》这课的主题定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始吟诵古诗,一幅画配一首诗,这是序曲;对对子则相当于曲子中的一个引子,是让学生在“对中有画,画中有对”中充分感受美的意境,为主题铺垫;中间的《绝句》就是主调;最后拓展与序曲呼应,也是一幅画,一首杜甫写景名篇。在这首主题曲中,我们再来探讨“对对子”这一引子,它的作用是出人意料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显得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参与,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是因为把对对子结合古诗学习这一方式感觉挺新鲜,对对子的内容也比较新奇。其二是学习难度递增适当,由一字颜色到二字丰富的事物,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学生学起来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其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对子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对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并鼓励学生在文学殿堂里畅想。

2、通过学生对对子,教师为此补语,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出现一幅幅美的画面,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感觉。学生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想不到自己对的对子在我们的想象中竟可以那么美。真是“对中有画,画中有对”啊!

3、内容上,为后面学习对仗十分工整的诗句埋下伏笔;情感上,为深入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做热身运动。

许多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精彩的对句,这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它们,是体会诗的意境,学好古诗的一个金点子。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绝句。

湖月林风相与清。

残樽下马复同倾。

久弃野鹤如双鬓。

遮莫邻鸡下五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少年行二首。

莫笑田家老瓦盆。

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

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少年行。

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功成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

总拟桥东待使君。

江上被花恼不彻。

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

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

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

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

唤取佳人无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看花即索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叶商量细细开。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又名叫黄莺、黄鸟。“鸣翠柳”即是说(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诗歌视角首先停留在近处,从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氛围。这里,诗人选择了“黄鹂”、“翠柳”两个意象,从颜色上给人以春的气息。“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即指鸟儿出生不久的绒毛的颜色,并与“翠”相呼应,采用特写镜头放大,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鸣”字,诗人通过声音描写,不但表明黄鹂的啼叫是那么轻脆,悦耳,而且给读者以初春时鸟语花香的感受。特别是在黄鹂前加了“两个”一词,很有意蕴的,那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不正是表现出初春时节时光的美好,再现出初春时节的生机蓬勃的景象!

“一行白鹭上青天”紧承上句而来,并形成对偶。首先,此句与上句构成对偶,视角发生变化,由下而上。上句写地,下句写天,两相结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其次,从用词来说,对偶在词性上是相同的。上句写黄鹂于柳树上鸣叫,下句写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以白突青,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晰可人。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再次,对偶有助于思维的跳跃,境界的拓展。诗人的'视角又下到上,由近及远,这一句中的“上”字,不但具有动态感,而且拓展了读者视野,与上句结合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开阔空间,并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的视角转换了,由仰望而远望。诗人凭窗远眺,视点落在远处的“西岭”之上。“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即包含意。“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句中的一个“千秋雪”,不但表明了初春时节山上的积雪犹存,似乎还有冬天余留的寒气,而且诗人把视点推向历史,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千年积雪,历史留下什么?触景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这样,空间与时间结合,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感受诗人内心世界。同时,诗句中的在“窗”与“雪”之间用了一个“含”字,不但表明了诗人的审视视角的位置,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把自己多年漂泊处境与过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这样设定,在“窗”内的杜甫,是现实的杜甫,“窗”内就是杜甫生活的现实表现,即有能力不能施展。而远处未融化的多年的积雪,那是过去的,象征着杜甫过去的美好理想,而今这种理想犹存。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视角又由高到低,集中表现出诗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这里,诗人著一个“泊”字,实有深意的。“泊”即“停留”义。我们知道,杜甫的多年飘泊他乡,理想难以实现,不也正像去东吴船只“泊”在这里吗?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杜甫借“东吴”代“孙仲谋”,不但表明了自己对孙仲谋的擅用贤能的敬佩与向往,而且也表现出对当朝帝皇的希望,更暗示了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然而,事与愿违,诗人却用一个“泊”字,正好写出了自己处于希望与失望交织着的复杂心情。接着诗人又用“万里”一词,有眼前而延伸开去,从空间展示了成都到东吴相距的遥远,这样,不但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照应了“泊”字所表现出来的言外意,即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所产生的忧愁与不安。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绝句很妙,前两句描写了初春时节那生气蓬勃的景致,动静结合,营造了一种美好的环境,以此暗示了诗人美好的心情。后两句在写景的基础上,诗人却把时光向后推移,借助特定的意象(东吴),触景生情,一种孤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在其外在清新、明快的基调上表现出了深沉的意蕴,可见杜甫诗歌表达艺术的高超。

杜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原文:

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绝句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而作为一位学者,他也深入研究过文学艺术,听课学习是他不断提升自己的途径之一。下面我将围绕“绝句杜甫听课心得体会”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一起来探索他的学习心得。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绝句杜甫对于文学的热爱可见一斑。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讲解。他深知只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阅读背景,才能给他的诗作带来丰富的灵感和精深的内涵。因此,他在听课时时常做笔记,记录下老师的言论和自己的思考,以便在后续的创作中加以运用。绝句杜甫以其勤奋和执着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思考,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绝句杜甫在听课过程中注重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他常常积极发言,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心得和见解。他提出的问题总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还能够促进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绝句杜甫明白,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与他人共同学习和交流,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因此,他在课堂上敢于发问和表达,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也增进了与他人的友谊。

第三,绝句杜甫在听课过程中注重思考和思维拓展。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每个问题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并通过不断思考和反思来深入理解。在课程结束后,他常常会重新回顾课堂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来练习和应用。他也会阅读相关的辅导书籍和文献,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绝句杜甫的勤奋和思考,使他能够以更加深入的视角审视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第四,绝句杜甫在听课过程中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他善于观察其他同学和老师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他常常与同学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交流经验和技巧。他在课堂上也善于观察老师们的讲课方式和表达技巧,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加以运用。绝句杜甫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他能够融会贯通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将他们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生命力。

最后,绝句杜甫在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和敬畏的心。他不自满于自己的成就,也不傲慢于与他人的差距。他愿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并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不足。他能够坦诚地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艺术才能。而正是这份谦虚和敬畏之心,使得绝句杜甫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绝句杜甫在听课过程中注重学习与思考,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点,坚持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他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灵感。我们向绝句杜甫学习,以他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文学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张氏隐居——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内容】。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马茂元)。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形式,而杜甫则是唐代最杰出的绝句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沉的情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而著名。在阅读杜甫的绝句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体验。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结构,谈谈我对杜甫绝句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杜甫的绝句中,我看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表达。杜甫的诗作大多写人民的疾苦、灾难和抗争,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关怀。例如他在《登高》一诗中写道:“战云冯古邑,逸涨胜轻烟。”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战云与轻烟的对比,表达了他对战乱和动荡时期人们遭受苦难的忧虑之情。他通过深情的词句,传达了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其次,杜甫的绝句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关注当时的国家政治、人民命运和社会不公,并使用诗歌来揭示和呼吁。例如在《石壕吏》中,他写道:“斧钺纷纷日夜砍,队旗不动边色寒。”这两句描绘了捍卫边疆的士兵疲惫和动乱的局面,折射出他对当时政治的失望。他借助绝句的短小形式,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鲜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共鸣。

第三,杜甫的绝句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山水景观,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痴迷和欣赏。例如他在《望岳》一诗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以崇拜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泰山的景色和文化遗产的赞美。他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展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了他的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杜甫的绝句给人以启发和鞭策。他用压缩言语的形式,表达出关于人生的智慧和思考。例如他在《登高》一诗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辰欲落平沙流。”这两句两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深邃理解,同时也给了读者思考人生的启示。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词句,激励大家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最后,在杜甫的绝句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崇高的追求和奉献。他在动荡的时代里,如梦幻泡影、继往开来,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无论是在逆境中抒发宦情,还是在苦难中对社会贫困进行深刻刻画,他的绝句都散发出一种坚定的力量,让人产生敬佩和钦佩之情。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内心的追求,更体现了一个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杜甫的绝句通过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体验,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和智慧。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读杜甫的绝句,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现实,也更加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力量和价值。杜甫的绝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作品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他的诗作不仅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绝句是杜甫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杜甫听课则是他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下面,我将结合杜甫的名篇《秋兴八首》谈谈一些关于绝句以及杜甫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绝句的特点。

绝句是一种短小精炼的四行诗,每行五、七、五、七个字,字数有限却善于抒发情感和思想。它以简洁、准确、深入的语言表达,能够使读者一下子就被打动,进而引起共鸣。而杜甫的绝句,大多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虑为主题,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揭示,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例如,《秋兴八首》中的“自甘心力老,终此作闲人”和“岁暮成忧愁,天寒翠袖薄”等句子,体现了杜甫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据史书记载,杜甫曾任国子监教书,他积极倾听名家讲课,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他认为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杜甫听课对他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秋兴八首》中,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借用了许多典故和古代历史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正是他对课堂听讲的积极参与和研究,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杜甫在听课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海量的知识,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他学会了反思,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从课堂中学到的历史、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充实了他的诗歌,使他的诗作更具时代感和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课堂听讲,杜甫也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对他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结论。

绝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体,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尤其擅长利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杜甫听课则是他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让他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的诗作生动地揭示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时局的关切,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通过研究杜甫的绝句和他听课的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诗人的心路历程,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五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文档为doc格式。

杜甫绝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