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9:39:02 页码:11
2023年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精选15篇)
2023-11-17 19:39:0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注意全面客观,不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一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二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内涵: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这种提法并非新词。面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特征: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中高速。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将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因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二是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998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5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四是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

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同志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科学分析。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扎实做好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中高速增长区间。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志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有利于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增速换挡只是相对于以往高增长的适度降低,但我国经济增速仍然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而且是结构更加稳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是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态增长。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志。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达到gdp的46%。但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一般达到7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我们要的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有利于丰富生活性产品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增长。

发展理念从片面追求gdp向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将加快,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将被打破。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5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享受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统筹城乡扎实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人们对新常态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该如何适应新常态?本报推出“新常态平常心”一组三篇特别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供广大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指着电脑上的一幅经济增速曲线图说。 这条波动起伏的曲线显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 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5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5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可能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度了。”潘建成说。

而中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紧密相关。

新常态,新特征

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多数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5年期间下调至4.15%。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分析,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

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15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新动力。

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5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赵晋平说。

——多挑战。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销售额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火热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王一鸣说。

新常态,新因素

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谈到新常态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经济学概念——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专家预测从2015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我国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

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去年我国gdp增速虽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全年gdp总量,也超过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总量。

说清了潜在增长率,也就明白了新常态因何而生——

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挡回落。

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较少依赖资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劳动力、资源等制造业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将减弱,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储蓄率降低,投资能力也将降低,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优化。

“当东部土地稀缺、劳动力匮乏后,相关产业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范剑平说。而城镇化提速、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而在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中,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收入分配结构优化。

从动力层面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

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削弱人们的投资信心,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凸显了出来;在楼市下行预期下房地产企业会暂停购买新的土地,导致以土地财政为重要来源的地方财力紧张,地方债风险就会显现;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的相关贷款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新常态,新风景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我就想知道新常态后,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能不能比以前更舒坦?”,新常态将有利于民生改善:

——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可达1200人。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新常态也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5年仅上涨2.6%,今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新常态,新风景。总体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日韩经济如何换挡

二战后,日本在本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的状况下,采取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并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贸易立国”战略构成“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显著特征。

从1950年—1972年,日本迎来了战后高速增长阶段,其间,gdp年均增速达9.7%。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同时,日本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

随后,受石油危机和国内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影响,日本在1973年前后出现第一次减速换挡,到1973年—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增速回落到年均4.26%,相比此前速度减少了一半还要多;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破灭重创日本经济,1991年—2012年期间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到年均仅0.86%。

二战后,为摆脱贫困,韩国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开发计划,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速为8.02%。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有如下特征: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8.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二.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启示

对于就业,由于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结合我所学习的专业特点,我将来毕业将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是大概念,但是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性化。它对于人的品格,态度要求更高。如果就业,那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开朗,态度端正,乐于助人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再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一个优秀的员工。

广益,在创业过程中不孤单。总的来说,我们要创业,就会为此做好准备,为此努力付出,尽量做好,但还要为失败做好准备。失败了,就总结经验,有条件,有准备了再来创业,如此循环,直到成功的一天。

三: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适应经济新常态

我们大学生,应该要有面对困难,承受压力的勇气与韧性。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勇敢冷静地面对。其次,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发现让人开心的一面,即使困难时候,能够找到笑点笑得出来,这是坚持下来的法宝。再者,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能够成功的重要法宝,是我们走出社会创业的底气。最后,要在大学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参加学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口才、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等等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是我们走出大学,在社会上立足的依靠。最后,我要锻炼自己的身体,生活要有规律,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新时代的佼佼者。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三

2020年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改变了世界秩序。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来防止病毒的传播。到了2021年,虽然病毒仍然存在,但是随着疫苗的出现与普及,人们开始逐渐适应这一“新常态”。这一新的常态对于社会、经济和个人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段:新常态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疫情的影响触及了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疫情前的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等多个领域都受到了冲击。许多公司倒闭,失业率也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一次的疫情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改变。许多公司采取了远程工作形式,这样可以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远程购物和在线教育也渐渐成为主流,这些改变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三段:新常态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增加,这对于个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次的疫情让人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家庭、健康和幸福的价值观。许多人回归家庭,追求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疫情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重要。人们开始注重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健康、安全和环保。在这个新常态下,人们赋予家庭和社区更多的意义,寻求更加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

第四段: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疫情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使得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联合协作也加强了,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采取远程工作和远程购物的做法,这一新的常态也迎来了新的商业机会。科技行业和药品制造等产业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段:新常态下的前景和思考。

新常态的到来使得人们重新思考了生活,工作和社会。我们在这个新的现实中必须适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需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保持创新和适应性。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重视全球治理,建立更加稳定、健康和公正的未来。在这个新常态的诞生之际,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和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唯有适应变化、创新求变,我们才能在新常态中保持稳定和进步。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四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决定未来发展路径,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去走新的发展路径,树立发展新理念。

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常态,这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发展社会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跨越。

要达到一个新常态发展共识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力量,一个政党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价值标准,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就是这新常态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真抓实干,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变”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鼓起来,让人民的“钱袋子”涨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要有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头脑,要有“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胸襟,要有不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新常态,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智慧和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步前进。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十三五”的蓝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机难得,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理念,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调统筹发展,奋力作为,形成新常态,引领社会革新新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要优配新结构,改革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们“十三五”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一要摸准来龙去脉。认识到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才是经济增速放缓的深层症结,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优配供需结构,才能实现发展“量”的持续扩大、“质”的真正提升。二要吃透精髓要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点在供给侧,发力点在结构性,突破点在抓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要抓住工作重点。坚持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四要跟进政策手段。把服务和推动供给侧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金融投资、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政策,为资源整合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五要鼓足革新勇气。供给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既要看到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干;也要看到阵痛可以承受,但切不可大意,必须审慎稳妥地干,积极探索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摆脱困境的管用模式,加快工作进度,降低改革风险。

要锤炼新作风,锻造真本领。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最大政绩,盯紧抓牢作风建设这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治“四风”顽疾,树严实新风,为引领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证。一要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结合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拓展充实工作抓手,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严格落实党委的集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分管责任,推动管党治党加快从宽松软迈向严紧硬。二要强化自觉看齐的政治意识,坚决维护这个核心,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经常、主动、真正地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坚决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三要守住党纪党规的基本底线,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让党员干部在强化教育中明底线、在遵纪守规中筑底线、在执纪监督中敬底线,切实发挥党纪党规这个管党治党重器的作用。四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为政本色,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善养清廉之德,增益清廉之能,厉行清廉之政,做到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养成在公开中行使权力的习惯,得到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安宁。

要彰显新作为,重视专业化。落实“十三五”宏伟蓝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和行动。要锻造专业的素养,着眼形势和任务要求,加强理论和知识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争当善用专业思维、具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的领导干部。要锻造创新的品格,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的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老观念,推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打破前进中的壁垒,用改革创新的理念引领事业的发展。要锻造担当的魄力,既加强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又树立担当的表率和标杆,更注重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锻造抓实的韧劲,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抓落实,在行动上亲力亲为抓落实,在机制上有效保障抓落实,在效果上切实体现抓落实,对重大任务和重要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带头抓、深入抓、持续抓,形成推动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整体合力和持久氛围,不断开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崭新局面。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五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进一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着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等等。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木桶短板”效应就会愈加突显,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强城乡互动,推进城乡公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让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群众“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恪守生态环境“责任红线”,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磨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进一步优化开放结构,进一步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为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百姓,充分调动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把握引领发展新常态,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不断开拓“十三五”发展新境界。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是在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和重构的背景下形成的。新常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它的到来意味着我们需要调整思维方式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本文将分享我对于新常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250字)。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这给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需要更高的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颠覆性创新的竞争压力。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段: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调整(250字)。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在新常态下,我们要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注重精神追求,从简化生活转变为注重品质生活。在消费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调配,避免盲目攀比和浪费。在工作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只有调整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到来。

第四段:新常态下的价值观更新(250字)。

随着新常态的出现,我们的价值观也需要更新和提升。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新常态下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只有从利己主义转变为利他主义,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和谐共赢,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共同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结语和总结观点(250字)。

新常态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求,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调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才能在新常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机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和突破,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新常态下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中,我认为要适应这个新常态,人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适应方式的转变、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团队协作以及调整生活习惯。

适应方式的转变。

在这个新常态下,人们必须改变习惯,适应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例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接触配送、线上贸易等都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这种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承认它存在的必要性并积极适应。比如我们要学会使用新的软件工具和数字化平台,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尝试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新的价值。

提高信息素养。

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日益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系统,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和隐私问题。因此,对于信息的识别、收集、加工、评价和使用,我们必须具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等多方面的素养。这样才能够避免信息泄露和网络钓鱼等问题,保障我们的权益和利益,同时也促进数字化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团队协作。

在这个新常态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组织和团队,要保证高效的协作和交流,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和职责,以及相互信任和支持的氛围。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线上的会议来促进团队的协作,打造一个开放、互动和创新的合作模式。这样才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提高业务和项目的成功率,实现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

调整生活习惯。

在这个新常态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加以调整。在家工作和学习的方式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节奏,更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同时注重生命的品质和享受。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体育活动、丰富文化体验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体质和增进情感。

总之,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我们不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同时也有机会去尝试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理智应对,积极适应,调整思维和习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今天和明天的成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积极创造和实践新的价值和成果。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八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常态风起云涌,必然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变。

第一,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保持适应能力。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被改变,很多传统的技能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第二,理性看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不同的产业会出现发展的变化,一些新兴行业将获得更多的扶持,而一些传统产业则会逐渐被淘汰。作为就业者,我们要看清楚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学会转换产业方向。

第三,重视创新和创业的机会。新常态下充满机遇和挑战,也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寻找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尝试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第四,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更加稀缺。因此,我们需要向外拓展视野,积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对企业和招聘单位来说,也需要保持开放态度,广泛吸纳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新常态下,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总之,在新经济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适应变化,并牢记自己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但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积极应对新常态所带来的变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实现更大的成功。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九

主动适应新常态,工作上有新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xx年25个贫困村、3.98万贫困人口脱贫。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精准扶贫。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成绩,分析研判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变化,并制定未来宏观的经济发展规划。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刚刚闭幕的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主席和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的工作情况,并且明确了20xx年的五大重要任务,其中“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再一次被提上了会议议程,成为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

国务院扶贫办于20xx年6月发布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和20xx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精准扶贫”的内涵,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并且将“精准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全面有序有效地推进。

面对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精准扶贫工作也必须要适应新变化,做到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体步调一致。

从宏观层面上说,精准扶贫符合政府职能明确化和经济发展持久化的要求。经济新常态引起的宏观上的改革与变化,对于扶贫工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这是宏观环境与宏观趋势的重大变化,而且是对精准度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要求在扶贫中政府的职责更加明确,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的作用发挥和规则制定更加充分和规范。

从中观层面上说,精准扶贫要求区域精准化和个体精准化。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中,一是各地区都在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布局、重点、方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对本地区的扶贫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二是国家实施区域性的重大战略规划,将不同的行政区在一个新的战略平台上整合为一个新的发展共同体。其次,在我国,除了贫困的连片化区域化现象较为明显,若干贫困户的碎片化现象是未来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精准扶贫就是要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个体层次上,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做起,同时总结精准扶贫对象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要求,进行问题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分析。

从微观层面上说,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主体与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提防两种不利影响。一种需求排斥,由于不同贫困户在贫困表现、贫困根源、贫困特点和减贫需求等方面存在区别甚至显著区别,精准帮扶就应该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但实际帮扶工作中,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不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的帮扶活动总是关注生产环节(例如更换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其实贫困户更希望得到市场营销方面的帮扶,把现有产品更好的卖出去。另外一种是入门排斥,现行的不少帮扶项目对贫困户都提出了入门要求,有的门槛还很高,以至于贫困户无法承担只能选择放弃,减贫项目的受益者更多变成了能够承受入门要求的非贫困户。这就是由于市场竞争产生了排斥弱者的力量,使得真正的贫困户经济发展空间更小,机遇更少,进而导致精准扶贫或脱贫的封闭化,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受到压抑。

为此,要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方面力量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建立多维的贫困对象识别机制。目前,乡镇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普遍有限,让其负责逐村逐户排查识别扶贫对象,社会成本较高,因此应推动识别层级扁平化,强化县、村两个主体的识别权,其次要调动村庄内部群众积极参与识别和评议,通过开展村民大会等方式让群众普遍认可的、需要扶助的“真贫”对象纳入精准扶贫范围,防止识别中的“漏桶效应”,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另外,由于精准扶贫是一项牵涉到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程,上级政府必须将扶贫任务向下分解到村,让村级组织和干部予以落实到户,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如何实现二者的有序衔接,我认为积极引入社会组织成为中介,在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扮演评估、监督和服务角色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第一,社会组织能够有序承接政府在扶贫工作方面的职责,将扶贫政策和任务推进到村、监督入户;第二,社会组织依靠其专业技能能够组织和协调村委会和村民参与扶贫规划、调研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的分类管理;最后,专业的社会组织还可以充当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和评估机构,全面监督和评估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及时向政府与村级组织等部门反馈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强化分类管理和动态考核机制。民众的生计空间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环境提供了生计行动的地理空间,土地等物质资源与市场条件提供了生计行动的经济空间,社区管理提供了生计行动的制度空间,社会网络提供了生计行动的社会空间,信仰、习俗、舆论等传统提供了生计行动的文化空间,所以致贫的原因也不是由单一资本决定的。所以精准扶贫就是要注重对扶贫精细化的考量,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致贫原因以及地理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扶贫措施。因而,需要分类实施差异化管理,产业发展、搬迁移民、社会保障、民政救助或劳动力转移等扶贫手段并用。除此之外,扶贫工作还要注重其持久性和长期性,降低脱贫人口返贫概率,这就要求在考核评估环节要特别注重其持续性和动态性,一方面要注重考核评估贫困人口的脱贫效果,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监测,使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脱贫人口逐渐退出;另一方面要制定动态的帮扶主体考核机制,使帮扶不积极或效果不明显的成员退出,支持和鼓励帮扶效果好的成员推广帮扶范围和措施,实现帮扶主体和帮扶措施优胜劣汰。

运用大数据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大数据是对复杂系统的一种把握工具,运用大数据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有助于贫困区域找到最适合自己特殊情况的发展方式,促进本地区的长远、持续和平衡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思维,健全扶贫信息系统,注重扶贫主体与客体的“供需对接”,提高扶贫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推进精准扶贫,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与挑战,重视新时期扶贫管理方式与内容创新,改变政府扶贫治理结构,持续追踪扶贫效果并及时提供指导,强化资源整合与政策保障,提高扶贫水平,改善民生。另外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等大数据系统运行所需硬件基础,通过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建立数据交易和整合平台和推进数据建模、分析等增值服务,准确把握贫困人群发展意愿,明晰贫困区域发展要素资源禀赋差异,清晰测量已有生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找准“贫”根寻对“困”源。

连日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吐鲁番市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双重挑战下实现新的突破。

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重点突破、主动精准”是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总的原则。

克州经信委主任袁文生说,20xx年,克州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工作,增强工业投资能力,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短平快民生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小微产业园建设,把发展实体经济、非公经济、小微企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企业落实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协调解决好企业融资问题,更好地发挥金融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工作;依托克州优势资源,加大培育服装服饰、民族服装、刺绣编织等外贸企业成长。

和田地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古丽杰娜提·阿力木说,我们要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基调,深化商务领域改革,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借力对口支援省市智力资源,促进和田特色产品产销、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协同发展,畅通跨区域流通主渠道,进而拉动就业、服务“三农”、保障和改善民生。

和田地区招商局副局长明安卫表示,坚持就业第一,大力发展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力争20xx年在招商引资企业带动下,新增就业岗位10000人;坚持产业带动,以招商引资推进和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坚持基础先行,要在出疆通道建设和通达通畅上、重大水利工程上实现新的突破。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补短板就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脱贫攻坚同扩大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克州扶贫办主任布帕提曼·买买提依布拉音说,贫困是克州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是克州最重要的民生。克州将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同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xx年25个贫困村、3.98万贫困人口脱贫。

吐鲁番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扶贫办)主任何远新说,“今年我们将采取‘三分之一转移就业脱贫、三分之一就地生产脱贫、三分之一社会帮扶脱贫’的办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力打好18个重点贫困村1.4万名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战。”

新常态带来新认识,新常态带来新思路,新常态带来新变化。丹寨县人大会机关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一轮帮扶工作中,紧紧围绕“摸底子、找路子、办实事、促发展”的帮扶思路,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到所帮扶的扬武镇洋浪村“结亲认戚”,从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寨文明管理指导三个方面开展帮扶,给该村带来了新变化、让群众得到了新实惠、使机关全体党员受到了新教育。

取得的主要成效:

培育出了一个主导产业。从20xx年3月初第一次入村开始,经过宣传发动、问诊把脉、技术指导、项目支持,到6月底全村第一批生鲜蔬菜采摘销售,在短短100天的时间里,便帮助洋浪村培育出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0亩,占全村田土面积的二分之一,这让村民发展的信心瞬间高涨,向同步小康梦不断迈进。

改善了部分水利设施。通过机关自身工作平台,积极争取项目,于20xx年5月底完成了对可以灌溉全村二分之一农田的近700米断头沟渠的修建,确保了蔬菜种植和水稻秧苗的引水灌溉。同时,积极协助村两委组织力量将渗透严重的洋浪小水库放水抽干,协调水利部门于20xx年11月26日完成维修加固。

完成了83颗串户路灯的铺设。经过项目补报和协调争取,得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支持,9月7日,遍布全村主干道、通组路的83颗太阳能路灯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让村民们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打电筒和担心被绊脚。

完成村级篮球场的修建。借助县体育中心支持村级文化场所建设的机会,协调争取到村级篮球场项目,在2个月内就把一年多以来没有修好的村级篮球场修建完工。20xx年7月1日,在新落成的村级篮球场上举办了洋浪村支部与人大机关及周边干改、五一、羊排村支部庆祝建党93周年联建活动,球场的修建让村民们的休闲娱乐,老人们的休息聊天有了去处。

扶持了一个龙头企业。村委会主任王启云想自己筹资创办了一个农产品加工厂,主要收购本村种植的辣椒进行加工,既能提高产品的效益,又能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县人大机关党组织便帮助该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2万元,同时积极协调工商、环保、质监等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和生产加工许可证。20xx年8月,加工厂建成生产,加工红辣椒11.6吨,制成成品酸168坛,去年销售46坛,收入27600元。

推进了村级文明管理。通过帮扶,洋浪村“五户联保”和“寨管委”工作顺利推进。20xx年8月底,全县“五户联保”社会管理创新现场观摩会在洋浪村举行,村容整洁在该村形成共识,并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鸣锣喊寨和村级广播工作全面启动,消防安全纳入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2月17日,洋浪村的“五户联保”和“寨管委”工作均通过县考核组验收。

启示:

主动适应新常态,工作上有新思路。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农村的扶贫开发一直在“输血”中徘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功能,没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格局。县人大机关党组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洋浪村要走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风险共担等措施和机制来保障产业的推进。

充分发挥机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县委确定洋浪村作为县人大机关新一轮“精准扶贫”帮扶村后,组织全体党员深入群众,一户一户的走访调查摸底,掌握实际情况,看群众之所居、听群众之所盼。由于工作扎实,入户调查摸底数据详实,为拟定帮扶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密切联系群众,心连心、手挽手。帮扶,关键在于真心实意,关键在于心中要有“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群众观。县人大机关党组织在帮扶洋浪村蔬菜产业发展中,对土地流转给予补贴,使用自家土地的每亩200元,租用他人土地的每亩400元,于20xx年7月进行兑现;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种植蔬菜因灾受损的,县人大机关承担损失的30%,于20xx年3月进行兑现。在20xx年“七·一”和20xx年“三·八”等节日中,组织机关全体党员与洋浪村党员、群众开展联谊互动活动,互敬互爱。在指导“五户联保”,推进文明管理中,重点完善了联保公约,完善了卫生管理和防火管理制度。

县人大机关党组织在推进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主动适应新常态,取得新成效,20xx年度被县委评为先进帮扶单位,洋浪村“五户联保”被评为全县一等奖。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新经济形势,大学经济学专业也要随着时代的潮流进行调整。在新常态下,大学经济学专业如何应对新形势,成为每个学生思考的问题。

第二段,分析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主要表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共享经济等一系列新经济形态。这些新形态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多元化的经济思考。

第三段,探讨新课程:针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大学经济学专业要开设新课程,如创新管理、金融工程、互联网经济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提高学生对新经济形态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

第四段,强调实践:实践是学习最好的方式,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实践中更能发挥优势。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技能,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调整是必须的。新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教学的加强都是大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的新常态,更好地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一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新年伊始,在重庆调研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是统一思想、引领方向、指明路径、开启发展新境界的指挥棒,也是引领湖北“十三五”发展落脚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上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着力点,推动创新发展,坚持把“双创”作为引领湖北发展的第一引擎。

崇尚创新引领发展,是党中央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创新湖北”,重在建设。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创业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创新实质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要始终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改革突破口,通过出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改革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制度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突出创新改革,必须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科教强省。

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布局、产业发展和软硬实力三个协调。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当今中国,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今日湖北,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建成战略支点率先全面小康。我们要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理顺发展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发展效能。

坚持协调发展,要切实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贯穿的“全面”总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考虑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联系、精神与物质联系、人与自然联系等,实现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要按照支点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深化战略顶层设计,深入推动以构建战略支点为核心统领的“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提升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通过“两圈两带”总体战略统揽全局,覆盖全省,整体推进支点建设。在继续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基础上,全面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协调推动武汉城市圈、三峡城市群、襄十随、宜荆荆城市群发展,努力开创多极带动、多极支撑的发展局面。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做好资源保护、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绿色gdp,让百姓共享美丽湖北、健康湖北的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富裕、湖北富强、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快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以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以江、湖、山、库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治理雾霾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扶持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市县、生态乡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着力点,推动开放发展,强化湖北开放新理念,构建开放新体系,找准开放新抓手。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的湖北,更应强化开放的新理念,找准开放新抓手,拓展开放新领域,打造开放新体系,全方位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内外联动发展。

在区域开放发展上,大力推动省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东接长三角,中与湘赣皖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西连成渝经济区。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加快策划和推进湖北武汉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对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发展。在开放内容上,要把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把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把优化软硬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关键举措,加大“大通关”等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在引进的同时放开脚步走出去。在开放举措上,要坚持和完善发展湖北开放型经济政策体系,积极营造亲商、利商、留商的投资环境,形成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以提升民生福祉为着力点,推动共享发展,更大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更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更大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共享发展新理念,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秉承历史的责任,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也明确了湖北在“十三五”时期建设“五个湖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突出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依,健全多层次的社保体系,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疫病防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和救灾应急体系。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大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二

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希望大家喜欢!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将决定未来发展路径,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去走新的发展路径,树立发展新理念。

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常态,这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发展社会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跨越。

要达到一个新常态发展共识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力量,一个政党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价值标准,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就是这新常态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真抓实干,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变”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鼓起来,让人民的“钱袋子”涨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要有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头脑,要有“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胸襟,要有不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新常态,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智慧和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步前进。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规划了“十三五”的蓝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时机难得,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理念,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调统筹发展,奋力作为,形成新常态,引领社会革新新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新理念。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以多维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学习,我体会有三个思维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工程或技术层面的思维,第二个层次是逻辑或设计层面的思维,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或理念层面的思维。做经济工作,这三种思维均需具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新理念,属于哲学或理念思维层次,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有人可能会担忧哲学或理念思维距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成为一般号召,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谋篇布局,而且每个发展理念又有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同时,五大发展理念要统领和贯穿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还会有更加具体的政策设计和发展举措支撑。显然,哲学或理念思维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对实践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当然,不同思维层次的选择未必完全一致,如同战略与战术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有时为了战略全局的主动,战术局部就要作出牺牲。

认识和把握发展新理念,应从新阶段、新常态的判断入手。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工作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诚然,诸如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和多国模型等,当前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就工业论发展,只从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看问题,显然已不合时宜。

我国重视收入水平的分析,尤其是对“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高度警惕。不言而喻,这是正确的。20xx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从实证分析角度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工资水平上升,这个优势会逐渐丧失;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停滞。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发展共享度不够、盲目采用西式民主、实行民粹主义福利政策等原因。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教训,但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发展环境,仅仅从收入水平单一因素看问题是不够的,还需引入系统分析方法。

新阶段、新常态与发展新理念关键围绕发展思路。要从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发展程度、发展的关联性、发展的国际背景等多维视角看问题,既分析需求又分析供给,既分析总量又分析结构,既分析生产又分析分配,既分析收入又分析投入,既分析资源条件又分析技术和体制因素,既分析现状又分析趋势,既分析经济又分析社会和文化。因此,我们对发展阶段的判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树立全面、系统、动态思维,不能简单化。既要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出发,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握阶段性特征,如由粗放到集约、低端到高瑞、简单分工到复杂分工、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等;也要把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世界经济长周期特点联系起来分析。还应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与新阶段相联系的发展状态,绝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另一种说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态,不是短暂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把握并引领经济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正视的新课题。市委会提出的创建“三个生态”,既是当前应对之策,也是长远发展之谋。

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适应新常态之魂。适应新常态就是要有政治担当、责任担当,这是政治生态应具备的核心和关键。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只有担当尽责,才会使政治生态名副其实,充满活力。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成长过程中积聚发力的前期转折。各级领导要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勇于担当,积极适应,按照市委会提出的讲政治、讲大局、讲规矩、讲团结“四讲要求”,政治担当;按照责任干事、为民谋事、勤奋理事、合作成事“四个坚持”,使命担当;按照简单共事、真诚相待、作风民主、自律严格“四点共识”,合作担当。这样适应新常态,方显有识、有胆、有谋、有勇,才能抓到实处,才能显效有为。

让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成为适应新常态之要。新常态新在发展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其核心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是在适应中探索规律,在适应中稳步发展,在适应中蓄势待发。新常态应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不论是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源。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各个层面激活发展要素,让一切发展源泉充分涌流。坚持创新要实,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在石油石化、煤炭生产转化“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延链、补链、扩链上创新创造,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建设上创新突破,把庆阳最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兴市的经济优势。

让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成为适应新常态之基。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就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自然生态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适应新常态之本。适应新常态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眼于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有机结合,统筹于当前发展与造福后代的协调统一,这既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要让自然生态成为适应新常态之基,必须自觉遵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坚决不上污染项目,坚决不做短期项目,坚决不为政绩项目。坚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开发资源,但不出卖资源,加快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坚持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和“固沟保塬”两大生态工程。坚持优化生态布局,提升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这样适应,方使新常态成为有源之水,才会有新生态“清如许”的盛景。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三

针对目前大学经济新常态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储备不足。大学生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实际需要来说还是过于陈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显得过于抽象、理论化,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缺少实践机会。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的学习中缺乏实际的操作环境,很难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体现,缺乏实践经验。

3)缺乏创新思维。我们的教育体系虽然已经开始强调创新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大多数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所教的知识来进行复制和背诵的,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段:改进方法。

面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1)知识学习方面,应该注重实践性上课。在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实际操作的难点。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实操经验,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校外实习。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到适合的实习公司,从实际中切实学习企业内部的运作模式,吸取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4)注重自主学习。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自主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交流和分享。

第四段:总结经验。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大学生不能在学校的舒适圈之中轻松地安逸着,面对机遇和挑战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念,把知识变成实践。发掘潜力、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己、追求卓越,这些才是我们大学生最应该关注的。

第五段:展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以迎接更加激烈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从完成学业转向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需要意识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四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态势,把握经济存量的规模和经济增量的变化,把握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和质量效益。

型反映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看型,应看到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大转型。把握发展方式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把握经济结构的转变,认清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把握动力支撑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把握增长领域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空间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型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反映,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有自觉在塑型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以新方式适应新常态、以新结构引领新常态、以新动力支撑新常态、以新业态拓展新常态,全面打造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在发展机遇上既看“近”又看“远”

所谓近,是指眼前、近期、现在;所谓远,是指今后、长远、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远近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近,又要注重看远。

正视新常态“最痛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看近,应正确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暂时困难、结构调整的“阵痛”,积极化危为机,着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即期经济发展目标。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xx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xx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xx年至20xx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xx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

第一,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创新是提高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一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未来产业、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二是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五是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第二,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过去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铺摊子”,主要是扩大产能和规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产业发展需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四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水平。五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所在。20xx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77%,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已经进城的两亿五千万农业转移人口,如果能够实现市民化,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购买能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发展还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是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继续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实行身份证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严格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补人头”方式,有效消化现有的存量房地产。

第四,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一方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产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逐步将直接进口资源转变为进口原材料。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是走向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创新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企业“走出去”构建全球化生产运营体系。要通过创新引领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方向,被清晰地表述在五个词汇当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引领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重磅文件的通篇。

20xx年来,首次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今年2月10日。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这也是中共中央近20xx年来首次向全会就五年规划《建议》向全会作说明。

表示,《建议》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建议》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其中,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

根据《建议》,“十三五”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为此,“十三五”期间(20xx-20xx年)将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经济增长底线是6.5%以上。

作为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编制的首个5年规划,《建议》对增长方式、增长目标的考量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区别。根据《建议》,未来5年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建议》向xx届五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经济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一点没有改变。而且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他表示,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根据就《建议》作的说明,要确保到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20xx年至20xx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实际上,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持续放慢是一个规律。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按7%增长,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

北大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三五”时期经济在6.5%左右时,20xx年人均gdp在1.1万美元左右,考虑到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实际中国人均gdp会更高一些,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如果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则等于是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不过那时还只是高收入国家的下游水平。”蔡志洲说。

《建议》涵盖大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建议受益股大盘点。

xx届五中全会闭幕,万众瞩目的十三五规划也出炉了。根据各大券商研报,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龙头股。

美丽中国。

环保产业作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之一,已经板上钉钉之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相关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已经写入五年规划,环保产业链也愈发引人注目。太平洋证券、渤海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广证恒生、东北证券、东吴证券、中投证券等十多家券商发布了关于环保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报告,力挺环保产业链投资机会。

粗略统计,蒙草抗旱成为近期环保产业链表现最好的个股,10月以来涨幅高达79.3%,成为该行业龙头股。此外,大禹节水、福建金森、永清环保、丰林集团、万邦达、中电环保等个股涨幅也超过30%。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列出的此次五年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以此推论,农业信息化、农机板块两大概念是较为确定受益十三五规划概念板块。农业信息化概念股在a股市场还较为稀缺,目前智慧农业、神州信息两公司确定有农业信息化业务。农机板块方面主要有一拖股份、新研股份、星光农机等个股。

健康中国。

继“美丽中国”概念去年横空出世以来,健康中国概念也在近期得到了热烈响应,相关标的近期股价暴涨。专家表现,健康中国有望写进十三五规划中,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推论,医药医疗产业成为十三五规划受益板块,概率也不小。

统计,九安医疗成为该概念板块龙头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127%。另外乐金健康、蒙发利涨幅超过80%,健康元、宝莱特、华邦健康、海虹控股、仟源药业等个股涨幅超过40%。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包含3d打印、机器人等两大概念板块。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民近期表示,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数据显示,金自天正、博实股份、赛象科技、gqy视讯、沈阳机床、海源机械、华丽家族、三丰智能等个股10月以来涨幅超过50%,领涨概念板块。

数据中国。

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辞都或多或少与科技有关,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有专家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有望受益“十三五”规划。

数据统计,大数据概念股中,同有科技、拓尔思、天玑科技等个股概念较为纯正;云计算概念股中,超图软件、国脉科技、紫光股份等个股近期涨幅较大;信息安全板块中,北信源、蓝盾股份、任子行、美亚柏科、启明星辰等个股近期走势较强。

二胎概念。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已得到xx届五中全会确认。二级市场上,频频收购幼教资源的威创股份无疑受益二胎放开,婴儿保育设备龙头戴维医疗、奶粉生产商贝因美等,受益最为直接。

国企改革。

“改革体制机制”也是“十三五”规划十大目标之一,国企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促进。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要有军工领域的改制整合,央企层面的整合以及地方国企的改革。

此外还可关注电科四大天王国睿科技、卫士通、杰赛科技、四创电子;以及内生外延高成长、低估值的军工平台型“民参军”公司的银河电子和军工测试龙头,工业4.0新宠东华测试。

央企改革概念股,市场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a股上市公司上。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身上。

新能源汽车。

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来已久,近段时间更是频频发布各种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上游的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产业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

锂电池产业链方面,多氟多、国轩高科、欣旺达、沧州明珠等个股是龙头;下游充电桩,上海普天、动力源等个股表现最佳;整车、汽车部件方面,比亚迪、宇通客车、江淮汽车、万向钱潮等个股龙头效应显著。

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值得中期关注的布局方向。未来一个阶段,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启动准备工作有望加快落实,关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及配套制度也有望加速落地,低碳经济主题有望持续迎来政策催化剂。

在减排技术主线下,建议关注中电远达,相关公司还有凯美特气;在减排设备主线下,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和华光股份。

护理不良事件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众多人的期待下,北戴河会议并没有传出什么消息。有官媒指出,北戴河的中央暑期办公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重要的战略措施并不会从中出炉。不过,中央政治局在7月20日、207月30日连续两次开会,已向外界释放诸多经济发展方向信号。

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可见在“十三五”出炉前期,领导人在继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重视。

实际上,2015年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对经济发展、改革的坚实信心。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结合的讲话以及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从人均水平看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放缓也是必然,国家领导人主动降低经济增长指标,这也意味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是在新常态经济下产业升级换代下的表现,同时还是实体产业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新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定向调控,这也意味着看重经济发展的长远而非眼前。同时,这也反映出新常态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只要在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的因素之外,处理好短期、中长期的关系之后,我国经济政策回归中性是必然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回归正常状态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严峻的问题。主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足见中央对新常态环境下的高度重视。结合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扶贫开发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的背景来看,两者又是环环相扣。

在主动出击下,才有机会将稳增长的主动权把握在手中。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主动才能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生产端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在“十大领域”中取得真正的突破。突破就需要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如简政放权、涉外经济改革进行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冲了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就业压力也出现了缓解的趋势,无论是对农业、生态文明、民生、扶贫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提升我国市场化程度,令新兴民营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财富,做到真正的财富于民。

从近期的讲话可以发现稳定经济增长、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方式有很多,其重点都在于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新型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综合这些方面,相信即将于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十三五”将会为中国未来五年创造更多惊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