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20:12 页码:10
最新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优质18篇)
2023-11-13 02:20:12    小编:

报告是一种正式的文件,可以帮助我们传达信息和展示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和语言精准的原则。以下是一份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报告,旨在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和化工原料煤基地,无烟煤储量巨大,煤质优良,产地集中。多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在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上有所担当,致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积极向化工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煤化工产业领域拓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煤化工属于高耗能行业,其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总量严重失衡,导致我市节能工作形势异常严峻。在此情况下,我市煤化工产业该不该发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化解它与节能工作的矛盾?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积极创新投资环境,吸收大企业、大集团加盟,培育了以*、*、*、*等为核心的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煤化工由以煤基新材料、煤基新能源为方向,科学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积极开发精细化、差异化的高端化工产品,由化肥单打到肥化并举,以“化肥、甲醇”为主向“二甲醚、合成油、精细化工”等新型煤化工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自*多年的发展,*煤化工产业已建成了*三个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市煤化工产业共有*户生产企业,形成了*万吨尿素、*万吨甲醇、*万吨煤制油、*万吨二甲醚、*万吨己内酰胺、*万吨三聚氰胺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构建了以高浓度氨肥为主体,涵盖甲醇、二甲醚、己内酰胺、煤制油等的系列化产品新格局,实现了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从小化肥向大化肥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国务院打造*万吨化肥基地的目标。*年,全市生产合成氨*万吨,尿素*万吨,二甲醚*万吨,精甲醇*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规模工业的*%。

有人认为:发展煤化工投资多,见效慢,远不如投资开煤矿,直接挖煤卖煤效果好,对地方贡献大。这些观点虽然不是主流,但却有模糊认识的作用。种种认识误区如不消除,必将影响我市发展煤化工的信心和决心。

2.产能过剩形势相当严峻。据中国氮肥协会统计,*年,我国尿素产能已达到*万吨,产需严重失衡,国家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出台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对在部分地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进行了安排,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食品安全的追求,对化肥的需求将逐渐减少,使得我市煤化工企业以生产大颗粒尿素为主,优质氮肥的优势也难以发挥。超过市场需求的盲目增长,不仅导致尿素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生产企业出现亏损,失去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的经济实力,而且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适应无烟煤种的煤气化技术尚未突破。资源上的先天优势,造成了技术上的先天劣势,也造成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代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煤气化是煤化工项目的核心技术,选取何种煤气化技术关系重大。当前,国际国内现代煤化工技术发展迅猛,新型造气炉的开发、利用,高硫煤、劣质煤的利用,产业链的延伸,都对我市煤化工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多年来依托无烟煤,我市合成氨造气一直以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炭利用率低、能耗高,没有企业使用较为先进的大型粉煤气化装置和行业内国内领先的大型合成装置。近几年,*煤集团以“*煤炉”研发为核心,开发适应*高灰熔点低质煤的新型气化技术,全面研发无烟煤气化技术优化,重点研究如何把固定床气化工艺做得更精、成本更低、转化率更高、co*排放率最小。目前,*煤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煤炉”的事宜正在稳步推进,真正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这将为无烟煤气化技术寻找新的出路。

4.煤化工产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矛盾突出。首先,由于煤化工高耗能的行业属性,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与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严重失衡。据统计,*年,我市化工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耗的*%,约占全市总能耗的*%,但其创造的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全市gdp的*%。

其次,煤化工产业按平均水平降低能耗难以完成。在国家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政策大背景下,一方面,原有化工企业经过持续节能技术改造和强化企业管理,产品单耗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新投产的煤化工项目,在规划、招标、建设时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单耗已经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达到先进值,能耗几无下降空间。

其三,煤化工产业是*煤炭的重要转化途径,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煤化工产业年可就地转化无烟煤*余万吨。目前,外地原有煤化工企业大多进行技术改造,改造炉型,改变煤种。新建化工企业则直接使用新型炉型。近年来,我市新上的煤化工项目,都是放在全国、全省规划的“盘子”里,由国家、省统一规划并上马的。这些项目,承载着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任,对全市煤炭的就地加工转化、煤炭工业以及*经济发展都影响巨大。

5.环境保护压力大。*年至*年秋冬季,我市为了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对全市钢铁、铸造、焦化、建材、化工等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其中要求化工行业限产*%。在此基础上,*年*月*日至*年*月*日,全市共启动了*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时间长达*天*小时*分钟,频繁的限停产严重影响煤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对煤化工企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市打造“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新时代新方位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工业经济新体系,大力实施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煤化工转型发展之路,开创新时代美丽*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1.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煤化工的发展道路。当前,合成氨、尿素的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过剩,而烯烃、芳烃等新型煤化工产品烯不但存在供需缺口,而且大部分具备成本竞争优势,附加值更高,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空间广阔,是煤化工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建设国内领先的优化、先进、循环型现代化新型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煤基新能源,优化发展化肥产业,延伸和扩展煤化工产业链。对我市而言,就是要稳定提升传统煤化工,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积极发展精细煤化工,探索发展低碳煤化工,实现煤化工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保证煤炭资源的产出效率和附加值,大幅度地提高煤化工产业的增加值率和附加值,使我市的煤化工产业不仅符合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也符合节能降耗和清洁发展的要求,最终走出一条新路子。

2.加快技术攻关和示范项目建设。一是尽快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我市无烟煤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只能靠自己。仅就大颗粒尿素的生产而言,目前采用的高灰熔点无烟煤气化技术仍停留在常压固定床小炉子阶段,技术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尿素生产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上抢占制高点,就必须以现有的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工艺为过渡,加大对无烟煤大型加压气化技术等重大关键工艺技术攻关的力度,并尽快研发出技术水平更高的大型无烟煤气化新装置。二是作为煤化工基地,我们必须高效组合我市煤化工研究力量,与国内外煤化工研究院所联合,积极开展无烟煤气化技术研发,尽快开发出具有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占领无烟煤气化技术战略高地,以继续保持我市煤化工产业的原料优势,并为我市煤炭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3.推动产业集聚和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新型煤化工基地的战略重点,根据煤化工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三废”排放的最小化,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走园区化和集群化道路应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调整,推动煤化工产业向园区聚集。

4.引进和培养煤化工人才。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及高技能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加强煤化工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我省、我市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技工学校,采取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加快企业管理和技术工人培养,适应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要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待遇、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手段,积极吸引外来煤化工人才到我市落户就业。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外派等方式,到国内大的知名化工企业和国外进行学习,尽快提升我市煤化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5.加大政策、机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市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目前,*市煤化工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应适应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尽快建立全市煤化工产业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来指导和规范行业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搭建银企洽谈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引导煤炭领域资金注入等方式,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做好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支持,配套市级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助推煤制气技术突破、龙头示范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二

总体上看,全县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从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我县人员管理不到位。

县防控办相关规定中明确要求将所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我县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逐一摸清人员去向,逐一检测健康状况,逐一落实管控措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但是,调研发现对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存在懈怠现象,对个别工作没有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例如,通过调研,发现未对从陕西西安、甘肃嘉峪关市、内蒙古、宁夏等发现本土疫情地区来返我县人员居家健康监测状况逐一进行登记-记录,也未对其外出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二)医疗机构把关不严格。

县防控办相关规定中明确要求,所有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必须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必须为阴性才能住院;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一患一陪护”、“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等工作制度。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医院住院部个别楼层对进入住院病区人员没有进行身份确认,没有检查核酸检测情况,也没有对探视人员和陪护人员数量进行限制,造成社会人员随意进出病房、病区的问题。

(三)重点场所防控不彻底。

县防控办相关规定中明确要求,建筑工地、学校、社区、火车站等重点部位要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做到健康码必验、体温口罩必戴,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社区农村、商场、餐馆、办事大厅、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做好人员出入管理和健康监测,严格落实登记、测温、通风、消毒、亮码通行等防控措施。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相关职能部门对上述场所监管不到位,部分社区、商场超市、零售药店、餐馆等公共场所值守人员存在懈怠心理,存在落实佩戴口罩、测温扫码等措施不到位现象。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三

x月xx日至xx日,xx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到xx市xx区,对xx区经济运行特别是工业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xx家不同类型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专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逐企业、逐类型、逐行业对xx区的主要做法和重点经验进行了挖掘分析,力求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区是我区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xx区委和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实际重塑产业结构,着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工业整体实力,工业转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蹚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xxxx年gdp增长仅为x.x%,位列全区第xx位;

xxxx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这x项指标增幅仍然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x.x、xx.x和xx.x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持续提质增效。与此相关联的一批新技术、新品牌、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抢滩亮相。

获批院士工作站x个,专家服务基地x个、xx区工程技术中心x家、技术创新中心x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xx家。现有年产值超xx亿元企业xx家,其中xxx亿元以上x家,xx亿元以上x家。

规上工业企业普遍贷款少,资产负债率低,运行状况好;

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硅钙、硅锰合金、离子膜烧碱等产品单耗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双氰胺、活性炭等产业产品单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企业消耗低、排放小、效益好与职工就业稳、收入高,政府增税收的良性互动和多赢共赢。

adc发泡剂、双氰胺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xx%和xx%以上;

香精香料、硅基微合金、甲乙基麦芽酚等产品均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明显话语权,形成了一批有基础、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企业。

工业转型升级既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经济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xx区委和政府认为,xx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深厚的工业文明、一大批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队伍,虽困难重重,但优势尚在,在长期艰苦复杂的转型道路上,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脚踏实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盯,促进一批小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老企业焕发生机活力,培育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新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脱胎换骨。调研组认为,xx区近年来工业转型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转型发展思路上更加务实和精准。

一是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宗旨,引导企业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了“电石-双氰胺-胍盐”“电石-乙炔-pvc树脂”“电石-香精香料、医用消毒剂”等多条产业链,打通了产品与产品间的内部循环、企业与企业间的互补循环、产业与产业间的链式循环,企业实现低成本循环,“三废”排放明显下降,生产要素综合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二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引擎”和“硬支撑”。对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支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技术改造引项目、建项目、干项目。xxxx年以来,共实施工业项目xxx个,总投资xxx亿元。三是强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民营xxx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对经营困难、低位运行的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升改造,助推老企业焕发新活力,促成xx,全面提高了环保、安全和自动化生产水平,优化和丰富了产品种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钢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产能得到了巨大释放。四是着力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xx区先后培育壮大了xx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了xx等一批成长性好、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中小企业。

二、在产业延链补链增链上做大文章。

推动xx等企业形成产品供给链;

依托xx等企业协同配套,形成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链;

依托xx一期项目,万吨香精香料产能,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技术领先的香精香料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产业结构进入空间上集聚、上下游协同、供应链集约的良性轨道,跑出了招商引资良性互动的加速度。

三、在科技创新提升内在动力上下足功夫。

xxxx年实施了xx循环经济产业链等xx个技改项目,亿元,倍,占全部工业投资的xx%。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xx经开区管委会与xx大学共建硅基多云合金博士后科研中心,xx共建研发平台,xx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特种合金中试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依托产业招才引智,引进中科院院士、xx交大教授xx与xx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香精香料及维生素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院士工作站,中科院院士xx及其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投资xxx万元建设的光敏固化剂中试生产线已正常生产,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四、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上痛下决心。

把“散乱污”企业整治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一企一策、分类整治,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xx家。调研中我们看到,通过“僵尸”企业“散乱污”企业处置,为绿色产业发展和新产业引进腾出更多的空间、资源,工业园区环境面貌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五、在优化环境提振企业信心上添加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转型发展的生命线和助推器,xx区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形成了“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的良性互动。实施优化营商环境“x+x”行动计划,企业开办时间、不动产登记、社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分别控制在x个、x个、xx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落实xx区工业经济稳增长“xx条”、中小微持续健康发展“xx条”、服务业“xx条”、“六保”等一批政策措施。倾力构建清亲政商关系,建立区级领导分片包抓、员工返岗复工、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一对一”解决企业困难。xx区委和政府秉承“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的现代理念,在不干预、不干涉、不干扰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下,放下身段,主动作为,逐个帮助企业谋思路、谋出路、谋项目、办实事、解难题,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四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公司建立了化学分析、物理检测中心,购进了定碳仪、氧氮分析仪、钴磁饱和仪、矫顽磁力仪、金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施,检测手段的完善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公司现以完成投资一亿一千万元,装备已进入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填补我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五

3月,国家工商总局在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促进其向规范的企业和公司方向发展”。为贯彻国家总局文件精神,我们在区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近年来,全区上下立足“跨越发展”这一目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与周边县区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把资金数额达到50万元以上,雇工8人以上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个体大户)标准。调查发现,全区13363户个体工商户中,有个体大户74户,资金数额最大的达500万元,最小的为50万元,雇工最多的达120人,最少的1人;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其中商品批发零售类12户,餐饮18户,洗浴7户、住宿6户、娱乐类13户,加工类18户。

二、个体工商大户不“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调查发现,这些个体大户从经营规模、场地、用工看,完全具备了开办私营企业的条件,但迟迟不愿升级为企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不合算,不愿升级转型为企业。个体户一旦注册成私营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一分钱也不能少缴,许多个体工商户认为转为私营企业不合算。二是有扶持,不想升级转型为企业。有关部门对个体户管理相对私营企业宽松,个体工商户不仅可以合理避费,在用工、财务、经营上全由老板一人说了算,省了不少“麻烦”。特别是9月1日全国停收“两费”后,一些商户经营规模、场地、用工完全达到了私营企业的标准,但坚决要求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三是怕风险,不敢升级转型为企业。一些个体工商户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担心转型为企业后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认为要不要升格为私营企业,应视业务、实力具体情况来定,只要政策允许,只要能赚到钱,个体户也没有必要升级。四是无推力,不去升级转型为企业。近年来,在如何引导个体工商大户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许多省市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动员引导个体大户“转型升级”。但由于缺乏政府层面上的强有力领导和配套政策措施,致使个体大户升级转型为企业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五是办理前置审批手续繁,市局指导意见规定,升级企业继续经营原个体工商户已取得前置审批许可项目的,申请人持企业登记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个体工商户拟升级设立企业的'证明书》和原前置审批许可文件及审批机关要求提交的有关申请材料等,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变更审批许可文件。对于个体户来说,要把所有前置审批许可项目一次性进行“升企”变更,存在较大的实际困难。

个体大户不愿“转型升级”,一是影响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大户得不到及时升级转型企业,不符合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二是影响生产经营的公平竞争。个体大户一般无建帐强制要求,承担的税负较少,管理的投入较少,规范的要求较低。而私营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税负足额征收,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影响个体大户的扩大经营。个体户对经营风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且不得转让或合资,经营风险大;部分行业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登记为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刷业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条例规定,从事印刷业、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快递业务、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劳务派遣等行业必须登记为企业类型,禁止个体户进入;在融资方面,个体户与私营企业相比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三、引导个体工商大户“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一是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全面宣传。工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快、范围广、更新方便的有利条件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确保公众对“转型升级”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二是要利用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平台进行转型宣传,在会员中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创业发展”的活动,激励广大个体工商户扩大经营规模,规范自身管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在监管中进行直面宣传。工商管理人员要利用直接接触管理相对人的有利条件,对个体大户进行不定期的走访或约谈,耐心讲解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有利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

(二)发挥职能,规范登记。一是要依法准入,规范登记。工商部门要严格登记条件,把好市场准入关。对拟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登记工作,对从业人员超过7人,具备开办企业、公司条件的要引导其办理企业、公司登记。二是要严格控制,防止回流。对工商部门“两费”停收后,有些私营企业、有限公司通过注销企业、公司之后再注册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要加强控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工作。三是要周密调查,重点引导。对年销售收入200万以上及雇工7人以上的生产型、服务型、商贸型个体工商户要重点做好“转型升级”登记引导工作。各职能部门对辖区内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要进行调查摸底,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要做到数量、规模、经营状况清楚,通过政策宣传、法规讲解、登记答疑等工作引导其自愿“转型升级”,办理变更登记。

(三)强化措施,服务转型。一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工商登记窗口要积极为办理转型的个体工商户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帮助办理”制度,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颁发营业执照;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可使用原企业名称。转型为公司制企业的,可以在原名称后加“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个体工商户获得驰著名商标、“守重”企业等各种荣誉称号在转型后仍可延用;对转型后经营状况良好,商业信誉较高,连续3年无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规行为的实行免检(高危行业、食品行业除外)。二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工商部门对新登记的个体工商大户要进行实地审查,查看其经营规模,对符合“转型升级”条件的要进行积极引导。利用验照、检查等时机及时掌握个体工商大户从业人员、生产经营规模等相关情况,对符合开办企业条件的及时劝导其办理变更登记。三是要切实维护合法权益。严格禁止借转型之机,强制企业加入协会、学会,强行收取会费等行为;严格控制各类专项检查,限制重复检查,对于向私营企业吃拿卡要、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依法保护私营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四是要区别对待转型。“转型升级”引导工作要切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对于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目前还不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可以不纳入“转型升级”引导范围。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六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擘画司法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是中央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省委高度重视我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深改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作出部署。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对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监督指导,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给予大力关心支持。省委政法委及省司法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加强组织协调,9月25日省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对省法院开展改革督察。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大力支持配合,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我省法院于2015年9月在福州、厦门、南平三地9个法院启动改革试点,2016年8月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开。省法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履行改革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定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新需求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依法有据遵循规律与体现福建实际相契合,保持速度、对标高度、健全制度,锲而不舍、蹄疾步稳推进司法改革。省法院先后召开92次党组会和司改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司法改革文件220余份,开展4轮专项督察。今年以来,着眼于“巩固、深化、拓展、提升”,部署推进10个党组重大调研课题和53项改革重要举措,坚持“完善提升一批、复制推广一批、创新推进一批”,推动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全省法院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法院改革典型案例或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省委坚强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人民法院指导下,全省法院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显著成效。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进一步完善。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符合审判特点和司法规律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完善;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司法效能和审判质效不断提升。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审执各类案件50.88万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9.32%,一、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97.91%。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提升。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完成,全省现有员额法官3976人,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7.62%;人员分类管理逐步深化,85%以上人员力量向办案一线集中,一线办案人员较改革前增长13.98%;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员额法官平均年龄45周岁,本科以上学历占98.14%,具有10年以上办案经验的达76.50%。今年1至8月,全省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20.4件,同比上升57.39%。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立案登记制改革全面实施,跨域立案全省推行,让“告状难”问题真正成为历史;攻坚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打出声威,成效显著;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司法公开民主持续深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公平正义获得感。

二、全面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基础性改革,夯实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体制基石。

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改革,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省法院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全面推行司法责任制改革。出台《福建法院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31份指导性文件,构建权责明晰、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审判权运行新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着力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确立法官办案主体地位,推行“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分配制度,取消层层请示、逐级审批案件的传统做法,除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外,院庭长不再签发本人未参与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独任法官、合议庭自主签署签发的案件裁判文书达99%以上;改革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审判委员会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统一法律适用职能。着力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制定审判人员依法履职“一规定”“两清单”“三指引”,厘清职责权限。坚持“入额必办案”,建立院庭长办案刚性约束和监督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2017年1月以来,全省法院入额院庭长审结案件637041件,占结案总数的45.97%。全面建立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加强类案指引与质量评查,严把二审、再审关,统一司法尺度,确保裁判质量。推进业绩考评制度改革,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健全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明确追究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7种情形,确保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着力把该严的监管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治院贯穿改革全过程,推动审判执行与队伍建设、廉政监督与执法办案、作风建设与法院管理有机融合,审判监督与纪律监督、“数据铁笼”与“制度铁笼”有机结合,构建以院党组统一领导、审判委员会统筹管理为统领的“六位一体”新型审判管理格局,完善以作风建设、效能检查、纪律监督为主体的“大督察”工作新机制,确保放权不放任、用权受监督。

深入开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以员额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为重心,将司法人员分为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注重人员专业化分工、类案专业化办理,全省法院共组建以法官为核心的新型审判团队1648个。坚持以案定额。把员额向基层和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法院倾斜,不搞“平均分配”。基层法院、中院和省法院法官员额比例向上逐级递减,思明、晋江等6个案件数量较多的基层法院法官员额比例核定为42%,较好体现了三级法院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坚持好中选优。经过严格考试考核、遴选委员会专业把关、人大依法任命等程序,先后三批择优遴选4205名员额法官,既保证高素质优秀法官进入员额,又注意保护各年龄段和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坚持有进有出。出台员额退出管理办法,有229人因转岗、辞职、退休等原因退出员额。特别是对只拿待遇不愿尽责、担当不够不敢尽责、能力不足不能负责、违纪违法惩戒问责的法官,坚决退出员额。坚持分类定责。出台人员分类定岗实施办法,让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首批招录1920名聘用制书记员,探索引入在校大学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实习书记员,创新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相同步,着眼优化协同高效,2016年9月起在9个基层法院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先行启动内设机构改革试点,优化审判职能,简化管理层级,强化司法效能。

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全面完成员额法官等级确定和按期晋升工作,逐步落实与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职业保障制度。全省法院按期晋升法官等级1694人次,择优选升高级法官398名。落实“三类人员、两种待遇”工资改革政策,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办案人员工作积极性。积极适应司法改革新任务新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推进司法能力提升行动和“四个人才工程”建设,加快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和司法人才库建设,规范法官职业操守和司法行为。加强司法人员权益保障,全面成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严格落实防止干预过问案件制度。

稳步推进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如期实现省以下法院人员编制和经费统一管理。2017年1月1日起,全省法院机构编制上收省级统管,各中院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由省委组织部管理。省以下法院(不含厦门,下同)全部作为省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经费纳入省级财政保障。今年省以下法院财政年初预算24.8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3.77%。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省法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7个规范性文件,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确保司法公正。

大力推进庭审实质化。会同检察、公安机关出台28个常见疑难罪名类案证据册和《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证据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试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发挥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597件,排除非法证据64件,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率达77.90%。在省委政法委统一部署下,福州中院和鼓楼、福清法院开展“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

认真开展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福州、厦门18个基层法院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宽严得当。2016年9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8个试点法院共审结认罪认罚案件12004件13557人,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44.27%,其中判处缓刑的占43.89%。

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贯彻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015年以来,全省法院依法宣告94名被告人无罪。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确保量刑公正和司法统一。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保障律师依法履职。

推进司法审判与监察程序有机衔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升政治站位,抓好工作落实。与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出台《福建省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协作配合办法(试行)》,做好法法衔接。

四、加快推进审判执行机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高到新水平。

改革和信息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省法院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信息化支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司法生产力,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以高质量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着力完善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和营商环境的司法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强有力司法服务保障的意见》等,健全案件审判和司法服务机制,创新府院联席互动新模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金融案件集中管辖、纠纷预警和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执转破”等机制;聚焦精准脱贫,加大司法精准帮扶力度;聚焦污染防治,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创新完善生态司法保护体系“福建样本”。

着力完善涉台、涉自贸区和知识产权、海事海商审判机制。创新推进涉台司法工作,完善特邀调解员和台胞陪审员制度,推广设立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设立自贸区法庭和审判庭,完善涉外、涉港澳、涉侨等审判机制,健全域外法查明机制,平潭法院与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企业信息共享机制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改革试验成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设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和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构建现代海事审判体系,完善涉外海事诉讼与仲裁良性互动机制,首次发布双语《海事审判白皮书》。

着力完善行政案件跨域管辖和民生权益保障机制。2015年9月起,在全省范围对行政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域管辖,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更好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引入心理疏导、家事调查员等制度,推进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创新。联合省14家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37个法院成立独立建制的家事审判机构。深化涉诉信访机制改革,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远程视频接访等制度。

着力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创新跨域立案和诉讼服务司法协作,在全国7家高院和14个中院推行。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精准服务便捷服务品质服务全面推进全省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整合诉讼服务资源,打造诉讼服务大厅、itc自助服务终端、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掌上诉讼服务帮手、12368诉讼服务热线“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诉讼服务体系,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机制改革的意见》,推进简案快审、普案标审、难案精审。全省法院设立速裁团队612个,今年1至8月,通过“分调裁”结案的占结案总数的53.56%。贯彻执行《福建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省法院与27家部门行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894个特邀调解组织、3689名特邀调解员进驻各级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全省法院以调解、撤诉方式办结各类案件116845件。推广道路交通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一键式理赔,完善金融等纠纷案件在线化解平台,高效便捷化解纠纷。

着力完善司法民主、司法公开机制。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健全选任、参审和履职保障机制,龙岩中院等5个全国试点法院探索推进实质陪审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6729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62722件。构建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监督管理“五大公开平台”,做到主动公开、依法公开、全面公开、实质公开。全省法院全部开通互联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形成自媒体阵地集群效应。优化代表委员监督联络工作手机应用系统,运用福建法院庭审直播网、微博发布厅、视频演播室,打造“阳光司法”。截至今年8月,全省法院累计公开裁判文书189余万份,庭审直播4.5万场。在人民法院组织的庭审公开情况第三方评估中,省法院位列全国高院第7位。

着力完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健全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执行管理体制和指挥系统。各地成立执行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赴一线指挥督战258人248次。去年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听取审议执行工作专项报告,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执行联动专项检查。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2017年7月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失信联合惩戒平台,截至今年9月1日,省级100家单位全面对接,联合限制、惩戒失信被执行人5.05万多次,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10多万被执行人慑于压力自动履行法定义务。从今年7月起开展“亮剑八闽、百日决胜”统一行动,与公安、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与税务机关建立执法协作机制,与保险公司建成“法院保险”合作平台,与新闻宣传部门、文明办合力推进执行攻坚宣传和文明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执结案件16.1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90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和131.77%。

着力完善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体系。坚持“互联网”“标准化”“数字化”,制定福建智慧法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司法权运行现代化新模式,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和强劲动能。建成福建智慧法院管理中心,汇集全省法院各类案件信息2.45亿余条,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从“司法数据”到“数据司法”的模式转换。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构建“智审”业务平台,实现案件“网上录入、信息共享、全程留痕”,全省法院建成标准型科技法庭808个。省法院被评为全国“智慧法院”建设先进单位。在今年4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我省法院执行信息化等“四个展位”亮相,受到好评。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对标对表改革任务,对照人民群众需求期待,我们清醒看到,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仍然存在差距短板,面临一些问题困难。

一是司法改革推进不平衡,力度还需加大。有的法院对改革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改革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够;有的法院改革思路不够开阔,司法理念、运行机制、办案方式等还跟不上、有差距;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之间在推进深度、落实力度、见效程度上不够平衡。

二是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亟需根本性解决。全省法院新收案件数连续13年呈现正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近10%,人案矛盾日益突出。基层法院特别是有的沿海法院员额法官年人均办案量高达300件以上,法官办案强度和工作压力持续加大,法院干警长期超负荷加班成为常态。

三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仍需做深做细做实。新型办案机制加快推进,但有的法官还不能完全适应,“受权不敢用”;有的院庭长“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放权与监督的关系还需理顺;适应改革的审判监督指导机制需要完善,司法不严格、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审判辅助人员缺口较大,新型办案团队高效顺畅运行受到影响;新型审判运行模式与智能化办案处在接驳换档期,增益效果有待提升。

四是综合配套改革有待大力协同推进。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相应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官助理、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尚未落实;人财物省级统管后,涉及干部管理、经费保障、“两庭”建设和物质装备、法官职业待遇保障等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落实。

六、锲而不舍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纵深发展。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省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战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加快建设新福建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要提升改革站位,增强新时代深化改革责任感使命感。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新思想引领司法改革新使命新征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狠下气力推进有利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二要狠抓改革深化,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的司法权运行体系。深化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司法职业保障,健全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机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司法机构职能体系。

三要强化改革督察,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加强领导,科学统筹,务实戒虚,着力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到大局小局一盘棋和全省法院一盘棋。加强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拉链式检查,严抓实推,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督察,以督促改,以察问效。

四要发挥改革效应,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福建发展大局和特色优势,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和服务举措的改革创新,及时把创新实践和改革成果转化为公正为民司法的制度规范,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福建样本、福建品牌,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以改革精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改、马上改。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致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专项报告,既是监督更是支持。全省法院将在省委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七

x年,市委组织部共下达我县发展党员指导数x人,其中农牧渔民x人、产业工人x人、高知识群体x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x人,社会组织x人,机关干部x人。截止目前,我县共发展党员x人,其中农牧渔民x人、产业工人x人、高知识群体x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x人,社会组织x人,机关干部x人。

根据调研排查情况,x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共发展党员x名,其中农牧渔民党员x名,女党员x名,x岁及以下青年党员x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x人。预备党员逾期未转正x人,系上观乡三岔沟村唐站拉,x年x月提交入党申请书,x年x月确定为培养对象,x年x月x日确定为发展对象,x年x月确定为预备党员。由于在当时扶贫易地搬迁、拆旧复垦中,对政策有抵触,阻碍易地搬迁工作的正常进行,经村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延长唐站拉预备期,由党支部继续对其进行培养考察。目前,经过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后,唐站拉本人已认识到错误,积极主动参与到易地搬迁工作中,思想进步,表现良好,党支部决定延长预备期满后,按照党员转正程序,及时召开党员大会讨论。

具体工作中:。

一是明确任务。制定下发《年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目标》,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县委组织部与基层党委、各基层党委与所属党支部,层层签订《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承诺书》,细化工作措施,量化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农村发展党员结构性倾斜计划,加大在青年农民和农民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优化队伍结构。

二是全程管理。出台《x县规范发展党员工作八条措施》,由注重发展党员程序,变为既看程序,更看入党前的现实表现,由以往审核把关基本材料,变为既看材料,也看具体量化的图片和指标数字。将过去县一级仅对确定发展对象环节进行备案复审,扩大到对“确定发展对象、转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备案复审。

三是严格审核。严格执行发展党员x个阶段x项程序,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办法,认真落实推优制、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审查,对计划生育和经济情况不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入党动机不纯和申请材料不全、未经支部派人谈话的,未经过x年以上培养教育、未参加短期培训、未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直接否决,不列入发展对象。

四是严肃纪律。明确党委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因党委把关不严或违反规定,造成发展党员工作失误的,追究党委书记、分管领导责任;因党支部降低标准或不按规定程序发展党员的,追究党支部书记的失职责任;对个别基层党组织把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的,对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凡是不具备条件或未履行入党(转正)规定程序的,一律不予承认,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党务干部力量薄弱,虽然按照上级要求,各乡镇均配备了x名党务干部,但多身兼数职,致使个别党务干部业务不够精通、落实不够到位。二是后备力量不足,多数优秀青年外出务工,不愿回乡,缺乏源头活水,造成有指标没有优秀人选,没有合适人选。

工作建议:一是持续加大基层党务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尤其是要抓好党建知识更新培训,做到久久为功,保证党务干部能力不断提升。二是严管厚爱相结合,注重长远计划,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建设,既要重视年龄结构,更要重视能力结构,不搞一刀切,有步骤有计划破解农村后备力量不足难题。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八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日渐兴起,以创造力、技术及才能等知识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动力的“创意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20年间,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创意产业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形成了创意农业。近年来,创意农业在我国京、沪、川等地也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一、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对“创意农业”统一的提法、严格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但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共识:创意农业是由创意产业拓展而来,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将科技、人文、个人创造力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的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四种经济形态,而创意农业正是知识经济形态中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与传统农业有效融合,开辟了农业发展空间、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产业模式,创意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多元的创意理念。

如德国提出“绿腰带项目”创意(即利用郊区资源,设计独特的创意农产品和休养娱乐场所),创造了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法国提出将农业建设为绿色隔离带和城市景观创意,发挥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等作用;英国提出旅游农业创意,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旅游、度假和务农,优化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在城市近郊的农林业地区,开发出科普、环保、青少年教育和培训场所等功能。

2、专业化系统化的农业设计。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靠灵机一动的点子,而是需要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开发作为支撑,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是创意农业的第二特征。传统农业是按照工业化模式把生产划分为研发密集单元和劳动密集单元,前者由少数专业人员完成,后者无需太多文化知识,通过简单劳动完成。而创意农业全产业链都是知识密集的,产前要进行创意、设计、研发,产中要进行专业管理,产后要进行技术加工和市场开发。如荷兰的花卉产业,产前设计开发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产中实施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设施农业,产后进行专业服务、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各环节都体现出创意农业知识密集的特征。

3、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链。

将第一产业的农产品生产,与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创意、设计、研发、销售有机融合,形成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全景产业链,是创意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又一特征。日本将这种全景产业链农业称为“第六产业”。荷兰以“创意”理念整合花卉业产业链:核心产业是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支持产业”是支持产品设计研发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等;“配套产业”是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培训等;“延伸产业”是花卉业下游、服务企业生长的企业群,如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金融、推介企业;“衍生产业”是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企业群,如玩具、服装、食品、纪念品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九

常态化开展重点筛查、定期筛查、全员筛查,支持开展自主筛查,加快构建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实行免费核酸检测,形成48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着力破解隐匿传播风险,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区县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要求和县委批转的县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调研组围绕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分别到xx镇、xx镇、xx镇等卫生院、部分村(居委会)、县人民医院和县疾控中心实地走访并召开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认为,20xx年换届以来,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在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及地方病防治、公共卫生监测、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卫生应急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成效明显,确保了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特别是有效处置20xx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成功应对20xx年“7.15”狂犬病疫苗事件等免疫规划风波,无疫苗针对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积极稳妥地做好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xx年度慢性病工作获国家疾控中心和慢性病中心先进集体奖。

调研组发现,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县卫生技术人员中高职称、高学历占比较低,高级职称xxx人,%,大学本科学历xxx人,占比xx.x%,研究生学历仅x人,无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现象,%,不利于全县疾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技术能力方面,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防保人员仅有x-x人,且多数不是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并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投入防保工作,处置传染病及突发事件能力不强,致使防保工作基础不牢。二是经费保障不足,硬件设施建设落后。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控工作、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均无专项经费,大部分医院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疾控工作需要,医院医疗科室建设不规范,如我县第x人民医院,由于经费不足,医院楼顶和中医馆竟是违规搭建,预防接种室还是危房;疾控系统检验设备达标率低,部分设备缺乏,设施陈旧;镇卫生院差额补助水平不高,人员经费紧张,医院运行困难,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职能职责不明,防控体系建设弱化。基层卫生院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重医疗轻预防,疾病防控形势严峻。

调研组建议,一是优化结构,加强防控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逐步改善和优化专业队伍人员结构,配齐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疾病防控工作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形式,提高现有医疗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加大投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各项疾控专项经费,制定和完善切合我县实际的激励机制,激发防保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疾控建设项目,逐步改善医疗环境,更新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逐年增加镇卫生院人头经费,逐步实现镇卫生院在编人员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健全机制,确保疾控体系有效运行。建立综合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切实提升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以县卫生健康局为核心,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医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生应急协调机制,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区域内发生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互通,并在县疾控中心的统一协调下,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工,快速有效的进行应急处置。四是强化宣传,提高全民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对健康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摒弃陋习极参与疾病预防,促使全县公共卫生建设更好发展。

调研组认为,自疫情发生以来,县政府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压实责任,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防控“闭环”。降低聚集风险,狠抓重点场所防控,规范诊疗流程,落实“四早”防控机制。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健康环境,加强资源统筹,确保应急有保障,成功阻击了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我县累计报告确诊病例x例(均出院),无疑似病例,全县疫情总体平稳,实现了区域内风险相对偏低目标,为全县顺利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强依法治县,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坚持依法防控,从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能依法、守法、执法。二是突出重点,加强新冠肺炎输入性防控。县政府要做好境外和高风险疫区返威人员隔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认真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的监测报告工作。三是加大投入,强化物资供应保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县政府要利用这契机,积极争取财政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建立物资保障供应体系,县疾控中心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做好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医疗器械等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物资供应。四是保障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府要发挥调控作用,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稳定供应,并加强市场和质量监管,严控物价,并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确保人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全面加强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精准防控”原则,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贯彻落实到位,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高度重视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防疫工作,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非常时期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坚定全县人民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漳州味”食品香飘四方。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市食品产业面临着转型滞后、原料不足、品牌不响、附加值不高等一些困难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作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食品工业必须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华丽升级,再挑工业大梁,为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食品产业,是漳州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推动、引领、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至2014年底,全市食品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511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27%;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3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3991亿元)的26%和占全省规模食品工业总量(4286亿元)的24%。与2011年(491亿元)比,产值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3%。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行业门类全。拥有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品、休闲食品、粮油、罐头、肉制品、制茶等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涵盖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全省首位,如大闽公司生产的速溶茶年产量达1.8万吨,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盈丰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糖姜生产企业;东亚公司水产品出口量在全国行业中排名第二。

二是骨干企业多。至2014年底,全市亿元食品企业265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794家)三成;其中10亿元以上食品企业14家,如鸿一粮油32亿元、傲农牧业22亿元。全市列入省级成长型企业24家,食品企业10家,占比达42%。

三是布局有特色。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如水产品加工,集中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等沿海区域;果蔬、食用菌、休闲食品,集中在芗城、龙文、龙海、台投区等沿九龙江流域;茶叶加工,集中在华安、平和、南靖等区域,粮油加工,依托港口主要集中在漳州开发区。

四是品牌效应强。目前,全市食品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商标品牌223个,占全市商标品牌数的54.8%,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8件,著名商标195件,如天福、紫山、盈丰、海魁、含羞草、信华、大闽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

五是漳台合作好。目前,我市打造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聚基地等对台合作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台湾先进食品生产设备、精深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促进漳台食品产业深度合作。至2014年底,全市台资食品企业超500家,企业数居全国设区市之最。

六是社会贡献大。就业方面,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年可安排用工超11万个,占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数的31%。税收方面, 2014年创造税收约2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 28 %。出口创汇方面,2014年出口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亿),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和全省食品出口总值的35%,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 29亿美元,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

一是原料供应不足。受农业用地被工业化、城镇化挤占,及重生产经营轻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影响,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减少,像蘑菇、食用菌、芦笋等一些本地原料优势已经消失,以致无法满足现有食品加工需求,企业只能外移或到外地开辟新原料基地。比如,水产品加工业,原料进口比例高达60%。

二是龙头带动乏力。与同是中国食品名城的烟台、漯河比,我市龙头效益明显不足。从大企业看,我市没有超40亿元企业,而烟台百亿企业2家(鲁花151亿元、张裕103亿元),漯河双汇集团年主营收入达到457亿元。从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看,我市14家,分别比烟台(28家)、漯河(32家)少了14家和18家。从规模看,三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都在500家左右,但我市总量明显偏小,产值分别比烟台(1900亿元)、漯河(1600亿元)少了870亿元和570亿元。

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仍以原料出口和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力量弱,科技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偏低,对人工生产依赖性较强,以致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四是创新意识偏弱。不舍投,即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以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低。不敢变,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危机感,新产品研发观望或停滞。不重视,即食品产业科研和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寥寥无几,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国家级仍空白,而烟台省级17家,其中国家级4家。

五是经营模式滞后。大部分企业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没有充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进行信息传播、品牌策划推广和渠道拓展。同时电商公共平台效应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虽已有芗城佰马城、龙文易维通、建行善融、漳浦电商创业园、云霄电商创业园等一批电商园区,但企业普遍参与意识不高。

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食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全力破解当前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充分集聚各种优势力量,再造漳州食品工业新优势,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招牌,着力把漳州打造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规模企业数100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25家,50-100亿元5家,100亿元以上2家。

(二)产业布局。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以厦门港南岸新城和芗城、龙文为重点发展区域,水产品加工以沿海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果蔬及茶叶以山区县为重点发展区域,粮油加工以漳州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三)发展重点。主要打造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扩大罐头、速冻及冻干果蔬、水产品、食用菌、果蔬饮料、粮油及饲料的生产规模。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解决生产原料不足是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一要建立原料供应“长久”渠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二要加大原料基地扶持。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优先提供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最优惠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价格等支持。三要创新原料基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品生产需要,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养基地,以获得产量、质量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工母船和外海水产养殖,对新建或购买全新的远洋渔船,按总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引领。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要突出技术创新。每年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机器换工、两化融合等领域,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入选市创新转型示范企业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同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营销管理、融资、咨询等服务。二要突出技术改造。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机械装备,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对新引进的设备按设备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三要突出两化融合。引导食品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充分运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强则产业强。一要突出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力实施食品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要落实各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首次认定为为省、市级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龙头食品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联合体捆绑上市,改变行业对外竞争单打独斗内耗大的局面。

四是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重点做两件事:一要建设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进驻建设,建立“基地+平台+金融”新模式,提供大宗贸易、网上食博会、产地直供、跨境电商、品牌推广等特色服务,力促漳州食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电商生态圈。二要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重点支持片仔癀、漳龙集团等企业建电商平台,创新电商模式,营销漳州味食品,打造漳州味食品航母。

五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食品企业的立企之基、发展之要,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命线。一要依托行业协会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员企业等共同创建食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对新建的食品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场地租金和设备购置资金补助。二要支持食品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约束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惩戒行业规定,探索健康食品标准认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要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诚信体系、预警机制和追溯、召回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六是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一要设立xx市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食品产业培育资金补助。二要鼓励成立食品产业创投基金。由市政府或国有控股公司及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食品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于10月下旬组织开展了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由冯兴钱副主席带队,深入灵溪、龙港、马站、桥墩、钱库等乡镇,实地视察相关农业企业、基地、合作社,并听取情况介绍,较为详细地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温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0个文件,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我县作为温州农村改革的重要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集聚、“三分三改”、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县经济作物(含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产量约40.2万吨,产值约10.3亿元,农业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特征。我县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马站、灵溪、龙港、桥墩等四个区域,经济作物面积分别4.8万亩、5.6万亩、5.4万亩、4.5万亩,占全县71.0%。我县农产品主要以番茄、草莓、葡萄、杨梅、茶叶、油茶、黄栀等为主,形成了较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如以灵溪郭家车村、龙港双龙村、马站中姑村为中心的万亩越冬大棚番茄基地;以观美新岸村为中心的千亩大棚黄瓜丝瓜基地;以桥墩凤岭村为中心的千亩杨梅基地,以桥墩八亩后村为中心的万亩茶叶基地,以桥墩小沿村为中心的千亩油茶基地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架大棚比例逐年提高,微喷滴灌技术、太阳能诱虫、遮光遮阳设施普遍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我县番茄国外优良品种应用率达95%以上,微型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率达82%,穴盘育苗技术应用率达63%,有机肥应用率达88.9%。“三分三改”深入推进,使土地大规模流转成为可能,提高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性,瑞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晨虹农业有限公司、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投资农业,大项目大投入,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等仍不明确,对农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纯属于个人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还未形成。农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自然灾害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农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政策性保险除水稻种植外,农作物、经济作物等保险还未开展。

2.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2012年财政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到1500万元,比2011年还减少200多万元,低于全省同类县市的水平,不能对农业产业项目形成有效支持。譬如对于设施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在设施投入也大,新建一亩钢架大棚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而我县仅对部分钢架大棚实施补助,每亩在1500-3500元之间,补助资金300万左右,与邻近的瑞安市相比差距甚大(瑞安对建设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50%的财政补贴,补助资金达2400万)。二是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不够。由于信贷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且农民承包的土地和房屋不能抵押等原因,往往造成在农户最需要投入的时候缺少资金。如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初期,急需30万元购买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但最终未能拿到贷款,理由是农业风险太大,要有抵押,马站恒丰蔬菜合作社的情况也是如此。

3.农业用地难以保障。一是土地流转难度依然较大。虽然县政府提出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全县所有村的地改工作,但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有近三分之一村承包证没有发放到户,影响地改工作顺利推进。已完成地改的村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土地真正流转还存在诸多障碍,土地大规模流转则难度更大,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二是农业所需的辅助用地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农业生产必备的仓储、冷藏、包装、交易场地及生产管理用房等用地被视同工业用地,由于土地指标紧缺,而无法得到解决。

4.管理服务有待加强。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非常严重。目前灵溪大棚蔬菜面积超万亩,仅有2名50岁以上的农科员。龙港镇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也达3000亩,却无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品牌培育力度不大。我县大棚番茄面积达2.3万亩,但无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不利于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的提升。三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结构单一,抗击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培训、指导不到位,往往滞后于生产,一旦病害发生,为时已晚。另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产品质量监管等等工作,还相当薄弱。

三、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出台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仍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契机,紧紧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二是要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把农业产业引向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轨道。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农作物、经济作物,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如番茄的保险,着力化解种植风险,为农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县财政应大幅增加农业产业扶持资金,重点补贴钢架大棚、节水滴灌设备等农业配套设施及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的投入和发展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总量。建议县政府借鉴余姚市的做法,成立国有独资的农信担保有限公司,逐步探索对农民进行综合授信,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特殊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要在评级、授信、信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金融部门要积极尝试按自然村、行政村集体担保或根据政府授信等级,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深化地改,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合作社组建等工作环节要到位和规范,确保有质有量地完成地改工作目标,真正破解土地流转难问题,要加快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和配置,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县有关部门应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建设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等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土地,并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三是要考虑在我县重点农业生产区域建设3-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农户提供平等竞价的平台,切实维护广大农户权益,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新次序,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品质提升。

4.强化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从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充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知识断层的问题;要注重农技培训,积极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土专家),发挥“跟、帮、带”作用,增强农技服务力量;要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在工资福利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积极引导基层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要加强品牌培育力度。品牌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标识,是产品实行优质优价的基础。主管部门要牵头申请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积极打造县域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尽快成立苍南县蔬菜产业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在对外信息交流与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加强产品监管。尽快制定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大力推广高效无毒、无残留生物农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品质量标准进行种植、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和包装上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文档为doc格式。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能源基本现状。

*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聚集地,*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疫情以来,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能源工业动力不减,呈现出了攻坚克难、创新驱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能源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占*工业的*%。*年,五大千亿级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世界级能源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队伍正在向*汇集,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不断注入*,人才虹吸效应越发突出,产业裂变、融合、创新不断深入。

转化原煤约*万吨,煤炭转化率*%。

三是项目驱动不断加速。延能化煤油气综合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等转化项目和象道国际物流园建成投运。*煤*神煤炭分质利用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一期项目(*万吨/年乙二醇)、**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万吨/年乙二醇、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延长石油*神*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兖州煤业*能化*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创新引领不断加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得以获批,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分院项目、*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三条主线,布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体制革命的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推进迟缓。*未来煤液化一期后续工程、*煤制天然气、*煤化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延长*横煤基油醇联产等*个项目已被纳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但除*煤项目动工外,其余项目均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二是产业合力较弱。*省内集聚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需要的精细化工品、合成树脂、特殊牌号的合成材料等高端化学品仍严重依赖输入。而这些高端化学品基本上以我市甲醇、烯烃、聚酯等为原料来进行生产、改性后供给上述产业。

三是项目储备不足。以油煤气盐和光伏、光热、风电资源为依托的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利用、分级利用、多联产的重大能源示范项目,基础化学品到高端化学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智慧矿井、充电桩、*g工厂、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工作亟需加快。

四是管理水平不强。我市园区布点偏多、同质化程度高、定位不突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不足。*年,省应急厅认定多数园区为高安全风险或较高安全风险等级园区,在园区布局、配套功能设施、一体化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五是产业培育不够。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新型大国对抗、油价低位运行等复杂因素下,我市能源工业实现发展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原料和基础化学品、轻高端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数字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创新和培育亟待强化。

三、意见建议。

争取设立洁净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大基因、华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浙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载体落地。

立足能源结构中长期演变和煤化工市场和规模,科学配置煤炭资源,优化开发顺序;

从我市能源化工聚合体角度出发,系统规划能源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世界级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高地。

三是提质增效产业。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在力促已建成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基础上,争取恒力集团、中科煤制油等重大转化项目落地。积极推进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等重大转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立足我市煤、油、气、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补齐我省精细化工短板,重点发展高性能、环保型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助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发展石油化工难以生产的超清洁油品及军用、航空航天特种油品、高档润滑油等。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依托我市基础化工原料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将能化产业与航空航天应用材料、军工材料、汽车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联动起来,推动能化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合力,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四是打造世界镁都。依托兰炭尾气炼镁和煤电铝联营的低成本优势,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到*年我市镁铝合金产业新增产值*亿元。加快金属镁产业升级改造,围绕煤—兰炭—硅铁—镁—镁加工产业链,建成镁冶炼、镁合金深加工和镁产业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到*年,我市镁产量达到*万吨左右,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全球总产量的*%。着力延伸镁铝产业链条,建设*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构建以氧化铝—电解铝、镁冶炼—铝镁合金—器件加工一体化的镁铝合金加工产业链,推进*有色*新材料铝镁合金加工园区二期*万吨/年铝镁合金、府谷铝镁产业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整合、锦界东风镁业技术升级改造、绥德臻梦镁镁材料加工应用等项目,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变速箱、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外壳等镁铝终端应用产品。

支持*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华秦氢能产业园,打造氢氧切割机、电堆、膜电极等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基地。

六是优化配置要素。利用好*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引进产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招引一批与*产业结构衔接配套的“强链、补链、延链”的高精尖项目。请示省政府制定支持*项目动态管理方案,针对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卡脖子”要素,进行市域统筹方案,推动要素资源跟着优质项目走。

充分利用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正在建设的聚酯等产品和项目,抓紧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园区,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格局,建设区域互联互动发展的能化大产业生态与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编制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总体规划,启动海则空天小镇建设,建成靖边无人机试验测试基地,实现顺丰支线物流无人机试飞。

九是完善园区管理。重点选择*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起点统筹规划园区“五个一体化”: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项目商业化期,尽快建立规范的示范项目成果鉴定与推广机制,对于示范取得成功的项目给予权威、客观的评价,为示范成果推广提供依据,同时,应定期组织召开示范成果推广会,为示范成果的推广搭建交流平台。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能源基本现状。

*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聚集地,*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疫情以来,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能源工业动力不减,呈现出了攻坚克难、创新驱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能源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占*工业的*%。*年,五大千亿级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世界级能源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队伍正在向*汇集,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不断注入*,人才虹吸效应越发突出,产业裂变、融合、创新不断深入。

转化原煤约*万吨,煤炭转化率*%。

三是项目驱动不断加速。延能化煤油气综合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等转化项目和象道国际物流园建成投运。*煤*神煤炭分质利用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一期项目(*万吨/年乙二醇)、**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万吨/年乙二醇、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延长石油*神*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兖州煤业*能化*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创新引领不断加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得以获批,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分院项目、*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三条主线,布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体制革命的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推进迟缓。*未来煤液化一期后续工程、*煤制天然气、*煤化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延长*横煤基油醇联产等*个项目已被纳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但除*煤项目动工外,其余项目均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二是产业合力较弱。*省内集聚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需要的精细化工品、合成树脂、特殊牌号的合成材料等高端化学品仍严重依赖输入。而这些高端化学品基本上以我市甲醇、烯烃、聚酯等为原料来进行生产、改性后供给上述产业。

三是项目储备不足。以油煤气盐和光伏、光热、风电资源为依托的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利用、分级利用、多联产的重大能源示范项目,基础化学品到高端化学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智慧矿井、充电桩、*g工厂、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工作亟需加快。

四是管理水平不强。我市园区布点偏多、同质化程度高、定位不突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不足。*年,省应急厅认定多数园区为高安全风险或较高安全风险等级园区,在园区布局、配套功能设施、一体化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五是产业培育不够。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新型大国对抗、油价低位运行等复杂因素下,我市能源工业实现发展目标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原料和基础化学品、轻高端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数字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创新和培育亟待强化。

三、意见建议。

争取设立洁净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大基因、华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浙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载体落地。

立足能源结构中长期演变和煤化工市场和规模,科学配置煤炭资源,优化开发顺序;

从我市能源化工聚合体角度出发,系统规划能源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世界级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高地。

三是提质增效产业。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在力促已建成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基础上,争取恒力集团、中科煤制油等重大转化项目落地。积极推进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等重大转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立足我市煤、油、气、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补齐我省精细化工短板,重点发展高性能、环保型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助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发展石油化工难以生产的超清洁油品及军用、航空航天特种油品、高档润滑油等。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依托我市基础化工原料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将能化产业与航空航天应用材料、军工材料、汽车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联动起来,推动能化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合力,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四是打造世界镁都。依托兰炭尾气炼镁和煤电铝联营的低成本优势,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到*年我市镁铝合金产业新增产值*亿元。加快金属镁产业升级改造,围绕煤—兰炭—硅铁—镁—镁加工产业链,建成镁冶炼、镁合金深加工和镁产业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到*年,我市镁产量达到*万吨左右,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全球总产量的*%。着力延伸镁铝产业链条,建设*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构建以氧化铝—电解铝、镁冶炼—铝镁合金—器件加工一体化的镁铝合金加工产业链,推进*有色*新材料铝镁合金加工园区二期*万吨/年铝镁合金、府谷铝镁产业深加工一体化产业链整合、锦界东风镁业技术升级改造、绥德臻梦镁镁材料加工应用等项目,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变速箱、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外壳等镁铝终端应用产品。

支持*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华秦氢能产业园,打造氢氧切割机、电堆、膜电极等氢能核心装备制造基地。

六是优化配置要素。利用好*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引进产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招引一批与*产业结构衔接配套的“强链、补链、延链”的高精尖项目。请示省政府制定支持*项目动态管理方案,针对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卡脖子”要素,进行市域统筹方案,推动要素资源跟着优质项目走。

充分利用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正在建设的聚酯等产品和项目,抓紧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园区,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格局,建设区域互联互动发展的能化大产业生态与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编制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总体规划,启动海则空天小镇建设,建成靖边无人机试验测试基地,实现顺丰支线物流无人机试飞。

九是完善园区管理。重点选择*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起点统筹规划园区“五个一体化”: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项目商业化期,尽快建立规范的示范项目成果鉴定与推广机制,对于示范取得成功的项目给予权威、客观的评价,为示范成果推广提供依据,同时,应定期组织召开示范成果推广会,为示范成果的推广搭建交流平台。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四

所谓“转型”就是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全面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和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在四位一体的全面转型当中,经济转型升级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地位,而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又处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方面。

高桥镇位于桐乡市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在历代高桥人的辛勤建设下,全镇综合实力迅速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产品、初级产品简单加工到形成了以包装、皮革、建筑、轻纺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镇财政可支配收入9075万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4.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2.4∶72∶1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农业经济发展方面,高桥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全年签订订单农业2.6万亩;组建特色农业基地3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亩。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力量上项目。重点引进具有高经济带动效应的项目,着力发展清洁工业、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8家,总数达到8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家,规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42.8%。6个千万元以上重大生产性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7%。中肯生物并购项目顺利实施,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镇第一家联姻“世界500强”的合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新增科技型企业3家,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个,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61人;启动专利示范镇创建,申请专利65项,授权55项。去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0个,引进合同外资1535万美元,实到外资169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9亿元。在谈项目达到25个,其中服务类项目7个,新兴产业类项目1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占到总数的50%以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城乡建设方面。

亩,南日社区、落晚社区2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成效初显,亭桥、漕泾、骑力等农村型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户集聚任务圆满完成。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实施,3个整治提升村、2个省级待整治村顺利通过验收,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修筑村镇道路18公里,新建改建桥梁9座,城乡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生态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全镇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模式,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从科技创新能力来看,在全镇工业企业中,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我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掌握的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四)第三产层次普遍不高。

一、二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也制约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五

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题,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赋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xx市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xx高新区前身为xx园区,成立于2004年xx月,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2005年被xx省政府批准为“xx省重点园区”。2020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

xx企业x家,以xx、xx等xx产品为主,xx供应链元部件配套及产业支撑的格局。

在科技创新方面,xx高新区以升级国家级高新区为抓手,在全省首推“科技陪伴式”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xx家,占全市xx%,科技中小型企业xx家,占全市xx%。已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x个,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xx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xx个。2020年高新区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双创大赛等均获得历史最好成绩。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xx区作为xx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之一,积极推进xx高端化、xx精细化、xx智能化,大力发展xx、xx、xx等新兴产业,探索培育以xx和xx结合的xx一体化产业,建设一流的xx产业基地。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形势,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1.生态保护日益凸显、产业链深度不够。近年来,我国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环境资源约束明显趋紧。xx区以xx开采为基础的重型工业结构,决定了主要工业产品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缺乏多样性、竞争力。必须要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推进产业由上游向中下游延伸、由粗放式生产制造向精细化绿色智造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2.创新资源相对匮乏。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市场、科技体制还不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创新基地、创新实验室、创新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现行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补助规模不大,限制条件较多,对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作用不足。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3.人才支撑亟需强化。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吸引力不足,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等三支队伍需要大量的人才补充。必须要着力解决如何引进人、留住人、培育人、用好人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4.财政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完善。xx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占比与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和支持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有待加速培育。

三、建议意见。

xx产业作为xx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要以延链、补链、建链、强链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完善科创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力量。

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1.强化科技孵化体系建设。

深化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合作,积极构建“苗圃(创业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xx省级以上双创基地、众创空间。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和奖励机制,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与目标,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数据库,对符合条件的入库企业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重点扶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突出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创新升级。鼓励推进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助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并申报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小巨人”企业动态培育库,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小而强”“小而优”的“隐形冠军”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计划,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

(二)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整合,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整合现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社会共享,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在新。

材料。

xxxx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第三方测试检验认证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公共技术支撑需求的全覆盖便捷化低成本共享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形成技术外溢效应。以xx为例,要重点推进xx技术服务平台xx技术与产业化推广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xx基地建设,在国内外协助xx基地链接更多高科技资源,将xx基地打造成xx领域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推进xxxxxx三个中试项目,打造高价值利用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2.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加快打造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式,内容涵盖信息共享、人才引进、技术转移、投融资、政策发布、资源链接、培训辅导、科技中介等服务功能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实现资源、数据、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全面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鼓励大企业开放企业创新创业资源,提供财务、市场、融资、技术、管理等服务,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加快政企服务平台、企业云平台、“双创”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协同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三)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要素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部门职能,支持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引领产业发展。

1.集聚创新人才。

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引进人才。

制度。

简化人才引进手续为人才进入开辟绿色通道。加强与其他省市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鼓励。

企业。

与高校合作共建“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储备人才,提升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积极性。以xx为例,要围绕xx产业发展,努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紧缺型实用人才等。以xx大学、xx大学等为支撑,鼓励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在xx、xx、xx等领域进行创业。采用“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联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批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支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新”产业)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设立重大专项资金,引导扶持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壮大,支持构建龙头企业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离岸(异地)孵化器和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营造更优良的创新生态。

3.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加强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衔接,探索设立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设立企业上市专项资金,支持优质“双创”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对高新区企业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交易的给予奖励。要继续开展“科技陪伴式”服务,探索形成了更有利于科技部门监管、科技中介机构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三方受益模式。

(四)发挥支援资源优势,探索跨区域创新协作。

用活用好支援优势,合理嫁接资源配置,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机构聚集、科技创新人才聚集。

1.强化与支援省市的对接合作。

充分借助支援的契机,积极推进xx区对接xx园区、xx高新区、xx高新区等国内优秀园区,开展科技交流活动。通过xx、xx科技成果对接会,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支撑,促进川沪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转化。推进“智慧支援”,鼓励xx科技骨干、企业家等前往川沪科研院所进修,支持双方科研人才交流互动。

2.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交流。

人员、技术专家、企业家、金融专家等作为园区经济发展顾问,邀请其定期参与园区重大项目、规划的研讨和决策。加大对xx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支持力度,全力推进xx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xx分园的建设。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六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xx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xx—xx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xx年为例,xx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xx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xx—xx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xx]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xx]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xx年开始创立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xx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xx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xx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xx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xx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xx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逐步完善提升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小企业信息、中小企业河北、廊坊中小企业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七

本次讨论学习活动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先争优,进一步发展难题,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具有重大的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难题,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和思想武器,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第一全力加快转型升级围绕工业园区,打造产业优势,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总量,扎实搞好招商引资及引进创新人才工作,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招大商、引巨资、引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定不移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加强和改进企业服务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创新、创品牌、上规模,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

第二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把煤炭深加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企业。

第三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制。

二是供链创新,三是营销创新和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的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四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资金方面,各银行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使得贷款的资金空间较大,富有调剂余地,保证足量的信贷资金来源,在电力方面,加快电力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

第五齐抓共管,切实做好企业减负工作给企业减负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当务之急,引导企业用好国家有关减免税收工作,制定优惠政策,放水养鱼,该减的减、该免的免,重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持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监察行为,尽快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免费分享创新对外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心得体会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

其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转型经验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系列政策支持下,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作用下,我市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技改、研发以及供应链拓展等方面的可喜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自以来,我市已有16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约占总数的三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内销总额增长了34.4%。同时涌现出生益科技、多宝针织、品质电子等一批傲立潮头的标杆企业,这些企业向世人交出的闪亮成绩,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加工贸易整体突围的光明前景,更让我们提振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胜信心。当前,风暴已颓然止步,胜利亦初现端倪,但使命却依然紧迫艰巨,在转型升级路上已领先一步的我市,绝不能来得半丝懈怠,而必须乘势而上,以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企业绿树长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市实现更高水平、更为持久的领跑与崛起。

一、主要经验后危机时代,经历了三十多年风调雨顺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资源吃紧、人民币升值、海外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集中爆发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加速倒逼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成本,对比那些沿袭旧路勉强度日的企业,以生益科技、品质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企业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借助研发、管理、创意等现代发展要素重新开拓疆土,免费分享创新从价值链低端逐步游向了价值链高端,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的典型范本。

(一)转型,要靠超前理念激活潜能。

思路决定出路。一场金融海啸,使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唯利短视的传统理念遭受了颠覆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传统模式的山穷水尽,而进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来,如果说倒逼转型只是企业在金融风暴下无奈的应景之举,那么依靠创新驱动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已成为当下加工贸易企业的一种自觉共识。

至今,我市已有1400多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出口300强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生产”的运作模式,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

行动与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思维转变,而让我们更感欣喜的是,不少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理念已比较超前,这其中不仅有泛蓝科技等新兴明星企业,更有东聚电子等老牌知名企业,这些富有远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危机到来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跳出单纯依赖代工赚取薄利的陈旧套路,他们前瞻性地关注和策划未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和核心优势,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深度挖掘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的定价权,进而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突破路径,使企业以崭新的形象实现了行业晋位,更成为了新时期东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转型,要靠先进工艺掌握主动。

技术改造是加工贸易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尤其对传统产业来说,实施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无异于给老迈的行业肌体注射一针强心剂。我市企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倍和1.5倍,总额和增速在珠三角各市都排名前列,技术改造已成为我市传统企业寻求突破的法宝利器。位于常平镇的东莞多宝针织服装有限公司就是一间从中初尝了甜头的企业,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市场,在美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更新方面多宝针织有着自己独到眼光和心得,从起,他们便陆续引进德国全自动电脑针织机1400余台,使企业设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目前该企业已全面实现电脑全自动化生产,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8台织机,单位产量是之前手织机的15倍。同时,该企业还投入200多万元免费分享创新对生产流程、工艺分析等领域进行系统完善,大大降低了单位生产能耗,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目前该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保持世界同行业前列。正是由于多宝针织决策早,转型快,在传统行业发展疲软,不少企业主动压缩生产规模,谨慎接单的大背景下,该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仍敢于拿较多的订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转型,要靠强势研发抢占高点。

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

经历金融危机后,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我市产业环节中技术创新的先天“贫血”已严重限制了加工贸易的转型步伐,要摆脱外界“制造车间”的刻板印象,必须恶补研发环节长期存在的空白。在政府10亿元转型资金的刺激鼓励下,,代表着东莞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一举跃升至全省第二,超过了之前的总和,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近200家,企业创新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并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突出重围。

位于我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回首生益科技的发展历程,无不烙下“技术新则企业兴”的痕迹。该企业早在上世纪就成立了由公司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每五年制定一次“技术发展纲要”,明确未来的研发方向和着力点,即便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生益科技也义无反顾地将6%以上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创新中,而在产品环保化、短小化、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目前企业98%的产品为自主研发产品。

而正是基于如此执著的努力,生益科技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出愈发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实现利润3.86亿元,比增长了256%,一跃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覆铜板生产商。更为超前的是,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该企业还卓有远见地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为公司的安全经营、自由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保障,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去年该企业打赢了广东第一宗在美国维权的知识产权大案,迫使世界覆铜板行业第一巨头美国埃索拉公司向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动撤诉。目前,生益科技已提交国外专利申请10件,中国专利申请9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超过了60%,近三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5亿元。

(四)转型,要靠创意产品撬动市场。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创造免费分享创新财富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是工业化时代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危机后的东莞,不少有眼光的加工型企业已经开始试水创意经济,他们把创意、时尚等现代元素与传统产业优势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以创意驱动产品提升的新路径,也使企业发展获得了新动力。

落户石龙的泛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凭借创意产品异军突起的一个典型。泛蓝科技成立之初仅为一间家具代工企业,同质化恶性竞争等传统弊病一度让企业步履维艰。在困难面前,企业敏锐地发现跨行业的产业整合也能成为一种产品创新,并大胆地认定电子与家具的创意组合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几年来,他们坚持以此为方向,不断探索具有时尚潮流气息的新产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智慧电子家具的概念,首创了沙发音响产品,继而又马不停蹄地开发出音响椅、游戏椅、健康休闲椅等系列电子家具,极大丰富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泛蓝科技顺势而为,在拥有拳头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开拓自有品牌力度,自有品牌“aiv”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通过创意拉动产品升级,泛蓝科技已成功转型为一家拥有自主品牌、自有技术的电子家具制造商。目前在国际电子家具市场,泛蓝科技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综合竞争力远超其他对手。

(五)转型,要靠人本管理凝聚士气。

后危机时代,企业经营者们越发感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生代工人日益提高的尊严诉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样成为新时期加工贸易企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在转变管理模式上,东莞长安品质电子制造厂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投产八年来,品质电子厂坚持突出“关爱员工”这一主题,推行人性化管理,将“爱心”融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媲美花园的厂区由多名员工分8组合作设计,从构思到摆设完全由员工自己完成,四栋宿舍大楼艺术化地将楼身涂成红、蓝、紫、绿四种颜色,分别以“软红香土、筚路蓝缕、紫气东来、绿野仙踪”冠名,平添一份文化韵味;他们着力为员工提供富足的精神生活,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他们着力为员工搭建进步平台,由专人帮员工设计规划职业生涯,鼓励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更为突出的是该企业不仅从大处着眼营造家的氛围,更从细微的生活小事着眼关爱员工,比如该企业有这样一个规定,员工家属来探亲,只免费分享创新要能证明家属关系,就可以在厂里免费吃住一个星期。这种人性化管理就像春雨润物一样,让员工感觉到了浓浓情意,找到了一种主人翁的尊严,更使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工作主动性与团队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随着经济回暖,在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又面临“招工难”尴尬的时候,品质电子厂却从没为找不到员工或员工不稳定而发愁,企业正是凭着这种先进的管理、优秀的员工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良,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引线框供应商,并先后荣获“东莞市青年文明社区”、“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八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日渐兴起,以创造力、技术及才能等知识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动力的“创意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间,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创意产业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形成了创意农业。近年来,创意农业在我国京、沪、川等地也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一、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对“创意农业”统一的提法、严格的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但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共识:创意农业是由创意产业拓展而来,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将科技、人文、个人创造力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的知识经济的农业形态。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四种经济形态,而创意农业正是知识经济形态中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与传统农业有效融合,开辟了农业发展空间、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产业模式,创意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多元的创意理念。

如德国提出“绿腰带项目”创意(即利用郊区资源,设计独特的创意农产品和休养娱乐场所),创造了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法国提出将农业建设为绿色隔离带和城市景观创意,发挥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等作用;英国提出旅游农业创意,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旅游、度假和务农,优化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在城市近郊的农林业地区,开发出科普、环保、青少年教育和培训场所等功能。

2、专业化系统化的农业设计。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靠灵机一动的点子,而是需要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开发作为支撑,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是创意农业的第二特征。传统农业是按照工业化模式把生产划分为研发密集单元和劳动密集单元,前者由少数专业人员完成,后者无需太多文化知识,通过简单劳动完成。而创意农业全产业链都是知识密集的,产前要进行创意、设计、研发,产中要进行专业管理,产后要进行技术加工和市场开发。如荷兰的花卉产业,产前设计开发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产中实施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和设施农业,产后进行专业服务、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各环节都体现出创意农业知识密集的特征。

3、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链。

将第一产业的农产品生产,与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创意、设计、研发、销售有机融合,形成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全景产业链,是创意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又一特征。日本将这种全景产业链农业称为“第六产业”。荷兰以“创意”理念整合花卉业产业链:核心产业是花卉生产及相关文化创意活动;“支持产业”是支持产品设计研发的企业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农业生产设备公司等;“配套产业”是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培训等;“延伸产业”是花卉业下游、服务企业生长的企业群,如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金融、推介企业;“衍生产业”是以花卉文化为要素投入的企业群,如玩具、服装、食品、纪念品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