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26:46 页码:11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实用12篇)
2023-11-12 23:26:46    小编:

总结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比较和引用等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我是本次带大家参观纪念堂的导游。今天,我们就来参观参观这里吧!

现在,我们身至于纪念堂外面,看见了吗?纪念堂外面简直像座城堡!这里还有四只石狮子和两棵榕树。这四只石狮子好像纪念堂的守护狮子一样,不分昼夜地守护着纪念堂。石狮子中间还种着两棵榕树,好大好大,好粗好粗,五人才能勉强把它们其中一棵围住。两棵榕树的年龄加起来少说也有两百岁了呢!还有大门,大门竖着看是一个中字,横着看是一个山字。是不是很神奇呀?这就是中山两个字,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两个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纪念堂里,你们是不是第一眼就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的金雕呀?孙中山金雕在盘着瑰宝腿,就像看见了孙中山先生坐在那里,眺望远方,在思索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现在呢,我们站在伟人足迹里了。里面有着好多好多的从抗战时留下的文物呢!虽然所有的`东西东西都锈了,但是还可以知道是什么。这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的铜像了。要知道他俩可是夫妻呢。这儿也有很多从抗战时期留下的文物,也全锈了,但是也还可以知道这是什么。还有介绍呢。

从左边的楼梯上到楼顶,呈现在眼前的到处都是“国之瑰宝”四个字。没错,“国之瑰宝”就是宋庆龄女士。看见了吧,这里到处都是宋庆龄女士的照片和宋庆龄的历史呢。

好了,我们已经游完纪念堂了,下次见!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二

第一段:介绍李白烈士纪念馆的背景和重要性(大约200字)。

李白烈士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伟大烈士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白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他的英勇事迹而建立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个纪念馆不仅是向李白烈士致敬的地方,也是展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和教育,对李白烈士和中国革命的勇敢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二段:描述参观纪念馆的感受和所见所闻(大约300字)。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上面刻有李白烈士的名字和事迹。通过纪念碑,我感受到了李白烈士的崇高和英勇。在纪念馆的展览室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记录了李白烈士参加中国革命战争的经历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在看到那些被刺穿子弹的英勇烈士们的照片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除了展览室,纪念馆还有一个供人们瞻仰李白烈士遗体的地方。站在他的遗体前,我沉思着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第三段:对李白烈士和中国革命精神的思考(大约400字)。

参观完李白烈士纪念馆后,我对李白烈士和中国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李白烈士是一位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人,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公正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诸多李白烈士这样的英雄们,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的人们勇敢地向前迈进。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更加明白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它是无数英雄们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付出的宝贵财富。

第四段:从李白烈士身上学到的价值观和行动力(大约300字)。

李白烈士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他的奉献精神和行动力是我需要学习的榜样。面对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我不能退缩,应该像李白烈士一样勇往直前。李白烈士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为人民谋幸福是最高的理想,而这一理念将引导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坚定不移。我也要像李白烈士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事迹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

第五段:总结体会(大约200字)。

通过参观李白烈士纪念馆,我深刻地领悟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贵。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将永远保持对李白烈士的敬仰之情,并将其事迹深深铭记于心。同时,我也会不忘初心,牢记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将李白烈士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三


各位朋友: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x,欢迎来到雷锋纪念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雷锋吧!

雷锋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举起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边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

一九五零年,乡里成立了农民协会,进行了土地改革,雷锋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当了儿童团长,站岗,放哨。巡逻,防止敌人破坏,他还学会了说快板,搞宣传。

一九五零年夏天,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一九五六年夏天,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受到师生的的一致好评。他帮助落后的同学,爱护集体的粮食,并与坏份子做斗争,受到学校老师、同学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上台发言,毅然要求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九五六年九月,雷锋在乡政府做通信员,十一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一九五七年,雷锋光荣地年经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一九五八年春天,雷锋来到困山湖农场当了一个拖拉机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雷锋来到鞍钢做了一名c-80推土机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雷锋来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第二年夏季的一天,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辽阳日报报道了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赞扬他舍己为人的事迹。

雷锋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了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且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也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政委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武装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来的接兵的领导专门研究了雷锋的入伍问题,认为他是苦孩子出身,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政治素质好,入伍动机明确,虽然身高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身体条件差些,但他在农场开过拖拉机,在工厂开过推土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相信他入伍会成长得更快。最后决定批准雷锋入伍。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张骞纪念馆的建筑布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接待、展览、陵园三部分组成,其建筑为三进四院、左右对称的仿汉古建群。西区以展示西域诸国的地貌、建筑,风情、文化等内容,为园林休闲区。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进入正门是宽约12米的甬道。

东西两侧各有长约20的文化长廊,布置有介绍城固当地人文风俗的精美照片。

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

“张骞生平伟绩展”是该馆的主要陈列展览此展览主要运用图片、文字、沙盘、拓片等手段来展示张骞伟大的一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张骞出使西域在中西文化经济交流中的深远意义。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

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它的堂顶是八角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六

李白烈士纪念馆是我国历史名人李白的居所,也是纪念他的一座历史遗迹。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李白烈士纪念馆,并深受触动。这座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展览和历史感染力,让我对李白烈士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以下是我参观李白烈士纪念馆的心得体会。

首先,李白烈士纪念馆承载了我国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通过展示李白生平事迹和写作成就,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在展览区,我目睹了李白生平的照片、手稿和文物,看到了他矫健的笔触和雄奇的诗句。通过这些展项,我深感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同时也对李白烈士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李白烈士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览手段,生动地再现了李白烈士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疾苦。我通过观看短片和听取讲解,了解到李白烈士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烈士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坚守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这一切使我回想起我们民族的历史,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再次,李白烈士纪念馆还展示了李白烈士的家庭和日常生活,以及他与亲人、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这些展项让我更加贴近烈士们的生活,也更加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感和人性光辉。作为英烈的亲属,他们在疾苦中坚守初心,无私地付出,这种辉煌的家庭精神令人敬佩。看似平凡的家庭细节,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庭和爱的向往。

最后,李白烈士纪念馆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我受益匪浅。李白烈士以其勇敢无畏的精神、奉献无私的品质和丰富多样的才华,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不懈努力,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令我深受教育。烈士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鼓舞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参观李白烈士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展览和讲解,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历史名人李白烈士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精神,也对他的家庭和背后的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切的感激之情。李白烈士纪念馆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将烈士的英勇、献身和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力量和智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感悟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七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八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九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十

中山纪念堂位于东风中路北侧。原是19非常大总统府所在地。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房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

由来。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及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1920年动工,1931完成。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房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经历。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现状。

现在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大礼堂正门上方,挂有“天下为公”四字横匾,是孙中山所书。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

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纪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岗岩石彻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顶、挺拔向上,颇有冲天之势。从纪念碑往下约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物,即孙读书治事处。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十一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我是导游小岚,我很荣幸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们将去参观城固县的张骞纪念馆。

张骞,城固县人,他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建立了西汉和新疆等地各民族的联系,为我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它凿空万里打开了中西通道,使中国和西亚及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元朔六年病卒,归葬故里白崖村北四公里处的饶家营村。当我们走进张骞纪念馆的大门,绕过售票厅,就来到张骞的雕像前,这尊雕像雕刻的.栩栩如生,张骞手持节杖,威风凛凛的挺立在这里,一动不动。

这尊雕像的下面是以黑色大理石为基座的,上面刻着有关张骞的简介,朋友请随我到大殿看看,大殿两侧的对联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由张保庆题写,门的顶部悬挂着大汉之魂的横匾。献殿的墙上是两幅油画,一幅是《张骞出使西域图》,描绘的是汉武帝向张骞授节杖的情景,节杖是由竹竿所制,红色的是赤色的牦牛尾,节杖比使者的性命还要重要。另一幅是《凿空图》,描绘的是西域人民热烈欢迎张骞的情形。再往后就是石虎亭和张骞墓,张骞墓风景优美,有大柏树、花草、小鸟,还有一些古怪的石头。张骞墓,座北向南,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略呈长方形,墓顶状如覆斗,古柏笼罩,四季苍翠,前竖碑三通。张骞纪念馆被国家评为aa级旅游景点,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地方。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篇十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20xx年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随着纪念馆参观活动的深入,我们来到“内山书店”门前。内山完造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日本友人之一。1920xx年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0xx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在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相识。从此,两人友谊日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所。鲁迅通过内山完造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鲁迅也常将内山书店作为会见友人的场所。内山完造以书店为纽带组织“漫谈会”,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内山同情中国革命,为鲁迅、郭沫若等提供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的场所,出售苏联等革命文艺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鲁迅的笔锋从来都不是指向日本人的,而是指向消极无能的民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侵略之事,自古以来,举不胜举。所以说,侵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反抗侵略。鲁迅的悲哀,在于斥责广大劣根性同胞的同时向他们报以深度的同情。恨铁不成钢的时代背景就这样造就了一个选择先医“内伤”,再医“外伤”的伟大医者——鲁迅。

参观完毕“内山书店”,纪念馆部分的活动也已渐入尾声。虽然最终是抱着对鲁迅先生及他的同仁为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感慨心情走出纪念馆的,但脚步并没有变得沉重,反而越发坚实有力。我们,不奢望可以比鲁迅先生为国家做得更多、更好,但时代给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让我们有机会用小小的汗水、微薄的力量,为自己、为国家,开垦新的土壤。

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所,即鲁迅故居。这名字听起来响亮,却不想,是坐落于阡陌交通的弄堂之中。不过,这一切,细想起来,倒也合乎情理:依鲁迅的性格,房子不必大,但必雅致。就像三味书屋一样,不在华丽,但在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故居是占地不大的三层阁楼样式,因此每一层都只能“专用”:一楼是书房兼会客厅兼餐厅;二楼是鲁迅夫妇的卧室和狭小的储藏室;三楼是儿子的卧室及用来安置逃避抓捕于此的同仁住的小客房。进门第一眼环顾四周,并没有惊艳雅致之感,更多的是陈旧的红木家具发出的尘封古老的气息。家具都是简单实用类型的,可见这段时间的鲁迅并没有定心,坐在老式书桌前的他,或许思绪还徘徊在如何带领人民思想走向进步的问题中。接下来,我们的参观脚步由客厅移至主卧,再移至三楼。布局简单,风格朴素,是我对鲁迅故居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一间小屋,鲁迅先生此生最后三年居住的地方,是他无数次冒险掩护逃难文人的地方,也是记忆止步的地方。

鲁迅故居门前的一张照片,把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格在了日照当空的上海老宅前。活动结束了,但心却飞了。思绪一时无法从回忆中抽离。也罢,任它在他的世界中游荡,让他的精神继续同化它,感动它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