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2:56:59 页码:7
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优质11篇)
2023-11-12 22:56:59    小编:杜锦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为了提高效率,以下是一些高效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一

优秀作文推荐:读《史记》项羽本纪篇,钜鹿之战、四面楚歌、垓下之围等,都可看出项羽是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但是有勇无谋、刚愎自负,最终导致了英雄末路,自刎乌江。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

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敬大英雄!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二

开学初,我班就结合本班的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好班级的读书计划。还动员学生向班级捐献自己平时的爱看的各种图书,并能主动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引领每一位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以书为友,努力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为了筹集到更多的书本,满足学生的课余阅读。派专人管理。每天有同学整理好书报架的书报。其次,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阅。教育学生自觉爱护每一本书,自觉地到班级图书管理员那里作好借书、还书登记工作。看后,在书的后面写上自己看后的心得或体会。还鼓励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借阅书籍。教育学生充分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以及星期天双休日,进行阅读其他报纸和杂志。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看书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一到空余时间,学生能习惯地跑到班级的后面的书报架上拿书、看书了。学生还能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还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书香校园!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三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四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五

一位身患重病(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即将离世,与学生约定每周二再进行一次教学,教学内容是人生,毕业典礼即葬礼。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哪怕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躯体,仍然希望自己有所价值,他希望自己是终身教师。看完全书感动之余也有一些收获。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索是什么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讲和。”觉得自己想的太肤浅,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这份肤浅。的确和生活讲和是最困难的事,如果能完成这个最困难的事,相信也没有难以克服的事了。这是一门毕生的修炼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我决定活下去——至少尽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在这类小事情上我能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六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七

梦得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求醉生梦死。

是啊,现在不比从前,如今你已被困在汉军的十面埋伏中,又岂是当年的情形呢?乌江的水滚滚向东流去,宛如白绫转身,回过头,四目相触的那一霎,我明白,外表平静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

于是,亭边孤独的影子又多了一个,沉默良久,转身回帐,再出来时,手上竟多了一卷书。你转身,微怔片刻,又点点头,乌江亭畔,响起了你响彻苍穹的声音,居然是《项羽本纪》,这,可能是生平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不过,这就够了。

朗朗书声中,我听出了你对生与死的无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与无助,体会到了你的悲哀与绝望!你不懂,是暴虐坑杀十万秦兵导致你人心尽失,还是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使你将天下拱手相让。你困惑,为什么纵有盖世武功,却连最心爱的人也保护不了?你愤怒,拼搏一生,却为小人所害。这声音虽然洪亮,但却透着一种凄凉与无助,隐隐中,有着一丝绝望。你漠然起身,在你转过头的那一刻,我的泪,决堤而下。

垓下,汉军已经会师,今天怕是闯不出去了吧!既然如此,那便痛痛快快的杀一场吧!让天下人之都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剑起,人亡,寂寞的乌江亭边,盛开一朵洁白的梨花,恍惚中,听到项王那响彻天穹的怒喊,同时听到的,仿佛还有书声,那寄托无限情与语的声音,那应该是项王读给虞姬的吧!,我打了个激灵,没错,就是《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力拔山兮……声音越来越弱,最终,消散在了天地间。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八

第一次听到“要学着与生活和解”这句话是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心情烦闷,总是郁郁寡欢,好友超洋告诉我要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发泄。那时,感觉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厚重。自此,遇事尝试不抱怨,不仅接受自己,接受别人,也接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

第二次见到这句话,是在阅读这句话的出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是一本纪实作品,记录了老教授莫里对学生米奇就人生、婚姻等诸多问题展开的探讨。不过,与其说是探讨,米奇更认为这是临终前的老教授为学生上的最后一门课程――人生。翻阅这本书,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倍觉亲切:“是的,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处在我这个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得更出色些,希望能多写几本书。我常常为此而自责。现在我发现这毫无帮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与事和解。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回想自己的日常,何曾不是在懊悔中度过:我要是再多下点功夫就好了,我要是用另外的方式处理就好了,我要是早上早起一会儿就好了……千万遍“我要是……”捶打着自己的心,过电影般播放着遗憾的片段,到头来除了流下自责的泪水,别无他用,反而挫伤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倒不如爽快地原谅过去的自己,跟坏情绪和解,再迎头赶上。

再一次品味这句话,阅读这本书,是在回杭的火车上。四个小时足以让我看完这本不足200页的薄书,细细品味其中的佳句圣言。一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凝结成文字,警醒自己。

“……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热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读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苏轼,这位常被冠以“洒脱、豪放”之名的文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几经贬谪,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豪迈之句。这不正是历经风雨之后的超脱吗?可见,“超脱”不是避而不谈,不是浮于表面看生活,更不是远离是非,自命清高,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看遍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仍有的乐观和善良。涅重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总害怕麻烦别人,总是担心自己给他人带来负担,殊不知我们也在让别人麻烦,替他人承受些许负担。既如此,都应该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有弱小的一面,别人对自己的爱意;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依赖,相信自己有能力助人。这也是莫里教授提及的另一条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对自己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自己讲和,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好事一定值得欣喜若狂,坏事也仅是坏事,烦躁一时。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九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十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和久必分。商汤讨伐夏桀,并入商;商纣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并入周;周末七国纷争,并入秦;秦王子婴即位后,楚国崛起,为报被平之仇,伐秦也。伐者,楚汉也。楚王违背诺言,由此,楚汉之争开始。

项羽,是楚国的帝王,因太过傲气,导致了楚国的灭亡。虽然他失败了,但却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教训,使我们受用终生。

项羽其实名籍,应叫项籍。他随项梁四处战斗,已是当时名将。杀了宋义后,更是威震中原,名闻诸侯。这时的他,没怎么注意刘邦的崛起。待项羽发觉后,又不把他放在眼里。等到刘邦的军队继续发展壮大,项羽才与之交锋。项羽也是名不虚传,将刘邦打的节节败退,重新霸占中原。刘邦趁此时招兵买马,深得民心,收了韩信、萧何、张良、陈平后,大败项羽。紧接着又是雪上加霜,刘邦离间了项王和范增,项羽实力大减。最终被逼至乌江边上,同时又看到蚂蚁爬出的“项羽必败”四个大字,项羽认为是天意,便慨然自刎。后来证实,那是刘邦一军用糖浆写出的字,蚂蚁闻到味道,自然就爬上去了。

细细地读,你会发现:每当项羽打仗,他总是亲自上阵,冲在最前面;国家中的大小事务,也是他披星戴月,亲自处理,楚国好不容易才被治理好。而刘邦每天悠然自得,没见他很忙过,大汉帝国却被治理得井然有序。这难道是项羽不够努力吗?那是他不会用人啊。刘邦手中握着4员大将,而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懂得利用,还把他赶跑了。而且,项王喜好礼仪,所以那些文人大都归附他;汉王喜好武功,且敢于封官,所以那些武将和唯利是图的人喜欢跟他做事。同时也召集了一些文人。文人是治国的,武官是打天下的,两者缺一不可。项王虽有数十万大军,但却只有一些无谋之将,打天下的都不足,治天下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啊。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当然,不止这两条。

其次,项羽心态不好。项羽将失败归为天意,他大喊“天亡我!”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如果项羽这时能回到江东,养精蓄锐,也许还能东山再起。他局势好时便过分乐观,局势差时便过分悲观。腾讯开发过一款游戏,叫《王者荣耀》,非常考验心态。如果一个人心态不好,那他所在的队伍就很可能会输。而与此款游戏不同的是,楚汉之争要是哪队心态崩,那遭遇的就是灭顶之灾,而不仅仅是一个“defeat(失败)”的标志了。项羽也可以说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最后,项羽轻敌。民心都向刘邦那边倒了,项羽还仗着自己的几十万大军,打这打那。在他眼中,刘邦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小的诸侯王,等到楚汉鼎立之时,才与之对决。结果最后倒败于刘邦。

不会用人,傲气盖世,敌强我心崩。可怜项羽,死得悲壮,死得凄凉。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有感篇十一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