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58:56 页码: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实用15篇)
2023-11-12 16:58:56    小编: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写总结时,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的实践中,我区各小学以活动为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现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1、成立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由校教导主任刘丽军同志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刘旭平同志任副组长。

2、各学校成立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处、教科处有关人员、任课教师组成,由校长任组长。

3、建议成立校级“导师团”: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员组成。

1、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全县20xx学年小学3—6年级开设,每周平均2课时。

2、每周2课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安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3)各学校交流课程实施方案(9月15日);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1)各学校按照课表,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进行实施阶段的校本教研:原则上两周一次,以沙龙式研讨为主;

(3)组织区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4)参加大市范围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盘)(12月份)。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1)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2)推荐参加大市范围的评先活动。

1、认真学习,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2)学习形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重体会、重感悟、重反思。

2、积极探索,多方开发和活用课程资源。

(1)通过系统性的讲座、组织参观、校际研讨等形式有效开发和活用校内人才资源。

(2)面向社会、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目标,尝试建立家长人才资源档案库,有效开发地域、人才资源。

(3)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物质资源:自然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绿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会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博物馆、福利院等。以此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大胆实践,尝试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程目标:围绕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研究;

(2)课程内容:围绕三条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选择与组织,实现三者的均衡与整合。

(3)课程实施:重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融合研究;重视课题发现——课题探究——成果发表的单元活动流程研究。

(4)课程评价:结合“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与各门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练习、操作,甚至实践,都难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身。我校在开发和实施以“围棋”为主的校本课程中,正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基础等方面考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空间。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立足于时代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的目的。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种在内容上的开放性特点,是其它任何课程的内容所不具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我校的围棋活动由来已久,而且多次在县级正式竞赛中夺取名次,因此,广泛而深厚的氛围自然地形成了。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是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或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同样,在上例的活动中教师只是布置了一下内容,确定了一个负责人,告诉学生自愿参与。但学生却几乎全部都参加了。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认识,虽然一开始七嘴八舌,但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收获最多的还是孩子们。

因此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同参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首先活动目标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标,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能力目标,还有各种知识性目标;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围绕活动主题,包含社会、环境、自然、农业、科技等各种知识;再次,活动方式也是综合的。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参观、调查、讨论、设计等多种活动形式,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我校的综合实践课和以围棋、信息技术、兴趣体育、电子琴、研究性学习、少先队活动、以及各学科课程等都参与到了其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当然,如果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更加科学地促进学校对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阳邑学校

20xx年9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三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四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校继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加强与生活的密切整合,努力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我们的活动重心放在了学生能力培养上,结合学校大课题研究设定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将课堂作为实践基地,关注学生的活动细节,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具体的研究内容。

1、开发课程资源。本学期我们开发了短线——《走进花的世界》、《贴画》、《树叶贴画》、《折纸》等多项活动。总的来说,在实施中,这些活动都能够可以顺利开展、落实,因为它们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了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2、常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集中上综合实践课的时间。老师们认真履行学校学习制定的集体备课制度,提前一周钻研教材,探讨学生,力求将每一节课都落到实处。分管主任和巡课领导会及时反馈各班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情况,表扬优秀,指出不足。尤其分管综合实践活动的王泳主任更是考虑周到,在校园网上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大大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老师们开展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就更强了。同时学校认真组织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分别以平行班、年级组、全校性三种集合学习研讨方式展开。安排一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在活动的时间上,不再占用双休日时间,而是在安排课务上,注重全盘考虑,集中在星期五内开展,使活动时间更加充足、更加有规律,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和成长方式。这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实践和反思能力。

3、特色活动特色活动一直是我们的坚持,本学期我们除了常规教学外继续保持了长线——“竹韵”的研究活动。各年级根据校本教材进行有机地系列学习。

4、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在这一学期,我们的同学实践热情一直很高,并且在同学们的身上也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同学们浓厚的实践氛围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综合实践活动室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1、由于学校和学生个人的条件所限,某些可以采集的实况却

不能如实地采集下来。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2、学生在活动设计过程中计划的不够详细,在采访中问题设

置目的性不明显,层次不分明。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改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动手、动脑、体验等实践手段,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自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复杂性大量存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迷茫、忧虑和担心,但是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会做得更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必须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要求,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为此,每位综合实践课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充分利用区域内开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

3.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每位综合实践老师可在其中挑选一个主题或自选主题进行研究。

4.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5.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与学科课程一样对待,制定每个班级活动的计划,包括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另外劳动与技术课也要求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且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相应的。

教案。

四、各年级课程内容及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基于对这门课程要求的思考和课程对三方面内容的规定,课程实施初步安排如下:

3——6年级:周课时:2课时。

形式:主题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小型课题研究为主。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学生自行搞好个人卫生,学会照顾自己,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遇到紧急事情会打求助电话;。

4、观察周围的社会,从生活中寻找疑问,产生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5、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尝试与小伙伴合作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结合我校实际,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选择其中一个课题:

主题一: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

主题二: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小小种植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

主题四:小小发明家(废纸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等)。

主题五: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等的利与弊)。

2

页,当前第。

1

1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六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的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全校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固定1课时,根据需要每周可加2课时的“1+2”课时设置。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定校行的必修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包含了经历——感受——探究——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一全过程,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重在实践,重在体验,重在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开展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鄂汉东校长领导,丁红芳老师分管,教研组长宣洪波老师负责制订实施计划,印丽华老师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日常运作,宣纪珍老师具体负责课时安排以及调、代课。三、四年级由印丽华老师具体负责,五、六年级分别由刘彩娣老师负责,其他各班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组成“导师团”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研究性和指导。

1、力求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做到短线、长线活动相结合,使每位学生能将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素材,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活动的实际情况,引起同班和评价者的重视,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3、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自己是记录自己学习过程资料的著作者和负责人的意识,逐步养成不断反省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式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规划组织与实践能力。

4、通过对教师的月考核,进一步端正教师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5、评价侧重于过程,体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的一种平等对话精神。

1、主题生成。

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整体发展,课程间的整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及探索与研究精神。开学初,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由学科组商讨,确定各学科中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更好教学的活动内容:(英语)3a:用各种材料制作字母小卡片;4a:shopping跳蚤市场;5a:制作卡片;6a:搜集身边的英语,以交通标志为主。(数学)三数:调查周末一天的安排,摸牌和下棋游戏;四数:怎样滚得圆?了解自己,关爱自己;六数:大树有多高?(语文)三语:小小读书交流会,指导做采蜜集的方法;调查了解119、120、110等号码的功能,学会求救;寻找秋天的足迹;走进水果的世界;制作动物名片等;四语:“老师,您好”主题教育活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系列活动;神话、寓言故事交流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网络知多少调查研究。五语:研究神奇的变色龙;我读书我快乐:《水浒传》、说名道姓。六语:学剪纸、读报和剪报等。

其他学科,如美术、科学,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学科活动。活动主题、内容、方式自定。每次实践活动后,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习作的指导,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学生的感受。

(2)依托社会生活、社区资源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人们经常说“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的习惯。这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确定课题的用意所在。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本学期的中秋节、重阳节等)、家乡的桥等。

(3)依托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新的课题。对原来开展过的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课题。例如“日食知识”,以它为载体,生成新的课题,例如:了解星空、认识星座等。

2、参考主题。

(1)传统节日研究(三年级本学期研究主题)。

低年级以掌握节日时间、有哪些风俗习惯等为目标;中高年级除了达到低年级的目标外,增加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研究、动手做节日食品等实践活动。本学期对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作长线研究。

(2)传统游戏研究(四年级本学期研究主题)。

低年级以了解过去的一些传统游戏、规则并做一些与年龄段适合的游戏为目标;中高年级增加研究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不同、自己动手做游戏工具等实践活动。本学期把滚铁环、玩沙包作为重点研究、开展活动的主题。

(3)农器具的研究(五年级本学期研究主题)。

低年级以认识常用的农器具,了解常用农器具的名称、作用为目的;中高年级增加操作、使用的实践活动(“乐乐种植园”种植实践活动)。

(4)日食的研究(六年级本学期研究主题)。

低年级以调查、了解历史上发生的日食现象为主,辅以观看影像资料;中高年级拓展到认识宇宙、星空,丰富天文科学知识,发展科学、创新意识。

(5)校园资源的研究。

如“走廊文化的研究”、“科学宫动、植物主题研究”等,如“走廊文化的研究”:低年级以了解走廊挂图中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生平事迹、著名成果为目的;中高年级则增加阅读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的研究精神等内容。

(6)节日的研究。

如:日食知识、了解世博会、建国六十周年等,任课教师根据社会、国家、国际发生的热点事件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目标可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等适当制定。

任课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专长,充分挖掘有意义的、可行性强的主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然后根据活动效果同年级推荐或全校推荐。

3、校本课程。

本学期校本课程实施内容和方式有所改变,具体情况如下:

校本1课程内容仍然为“植物与生活”,依托原有的校本教材,一年级的研究内容为:走近身边的植物,二年级:认识植物的组成部分,三年级:植物的分类,四年级:植物的作用,五年级:植物的种植与栽培,六年级:植物与文化。校本2课程内容则由原来的“让生活充满爱”改为走班形式的各类项目训练和学习,具体课程项目有:手工制作、篆刻、国际数棋、刻纸、口琴、编织、剪纸、古诗词赏析、经典阅读、思维训练、阅读与写作、七巧板等。

1、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校计划、年级计划层层落实。在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的带领下,各年级由年级负责人为小组长,带领教师认真制订年级计划,带着问题积极、认真地开展小组教研活动,提高实践指导水平。学校定期组织检查,提出意见,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

2、组织有意义的校外活动。

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校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江边污水处理厂、社区调查等。但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3、开展好教研活动。

(1)学期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课研讨活动,课后进行研讨和评议。同时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本学期每班至少需上交学生研究性项目作业、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各两份,教学反思一份。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新老师要在课前向同年级组教师学习。这一学期,本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要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同年级组老师观摩、评议,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3)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每班在学期末提供至少一份项目作业参与评选,优秀的项目作业将对指导老师进行奖励。通过展板,力求实事求是地把每一个活动情况及经验及时、准确地记载下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全校老师、学生参观,交流。另外,每个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研究,写好研究性的文章,积极向有关杂志和报纸投稿。

(4)加强研究,优化教学。我们把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下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沙龙研讨日,教师们一起学习相关理论,提出活动中的困惑,共同解决问题,并把活动中好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4、完善学生、教师评价制度。

活动后师生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得失,有利于提高今后活动的质量。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多角度的反思活动,努力提高实践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学生互评;其次是家长评价;最后是教师评价。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对教师的评价,除了延续上学期使用的月考核制度外,还将随机进行学生调查问卷,从而促进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另外,本学期将更加注重活动成果评价,学期末学校将通过调查问卷抽查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4、教研活动:分组研讨本月综合课程的上课内容。

5、开展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相关实践活动。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学校组织检查。

2、教研活动:吴海燕老师上一节综合研讨课。

3、教研组例会: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便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相关年级开展日食的研究、科学宫动植物主题研究。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注意收集和整理过程性资料,组织检查。

2、教研活动:印丽华老师上一节校本研讨课。

3、有关年级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活动。

4、教研组例会:半学期小结,下半学期综合活动内容设计,上交过程性资料。

1、教研组例会:研究如何认真办好活动成果的展板。

2、学生总结汇报交流活动,以及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

3、教研活动:倪华玉老师上一节校本研讨课。

4、有关年级开展制作传统游戏工具(如铁环、沙包等),玩传统游戏的实践活动。

4、各班上交案例、论文、活动总结(反思)及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

2、期末抽测调查,考核评比。

3、资料汇总归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八

全组团结协作,师德好,关心学生,不私自向学生收费,无体罚现象,无教学事故。教师钻研意识浓厚。能自觉学习相关理论。

学期初有教研组计划,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方案,期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挂牌方案,有学生外出实践活动方案;期末按要求完成总结。

每月至少一次教研活动,校内教研活动共6次,有教材开发的讨论,学生资料包设计的研讨;教师素质赛课的集体备课;课例学习;学生外出实践活动方案的制订等。

根据学校计划定期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做好特色课程的特色备课,每位教师备课前有每一研究主题的方案设计要求、有对教师备课背景资料提供的要求等,以彰显该课程的独特性。

沈婕撰写的《调查问卷》案例在省综合实践活动课例会上交流,并载入《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集》。黄伟华、将静霞两位青年教师参加片区青年教师素质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因课程需要,教研组与学校行政商量,吸纳王琼老师加入本教研组,为我们增添活力;为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将区文化馆、塘桥老哥饭店和,运河五号等地作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进行了挂牌活动。学生的主题研究资源不断扩充,形成以“走近常州”为抓手,配合书法校本课程做好常州书法特色研究,结合市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趋势进行劳科技研究的三大课程资源研究系列,将我校综合实践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九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以学校各年级为重点,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任课老师要以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为主要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务处。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学校资源。

二是在规定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五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篮球赛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发社区资源。

二是与我镇的部分企业联系,了解我镇经济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另外,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丰富的校外资源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也可发挥校外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作用,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

五、规范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水平:

1、扎实细致落实各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的行为要求:

第一: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倾听学生心声;。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自控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序;。

第三:大胆而又真诚地指导学生,及时给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第四:遇到问题,学会冷静,善于引导,运用最利于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2、遵守学校。

规章制度。

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其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

(1)在活动的主题、项目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

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3)在。

活动总结。

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

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形式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a、研究性学习。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学会交往与合作。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5.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c、劳动与技术教育。

1.了解劳动思想,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d、信息技术教育。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价值观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也可渗透其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又是其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广阔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活动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常态化实施”的工作措施。

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国家指导纲要》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根据现阶段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作出具体安排。

2、规范管理。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3、师资建设。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充分条件。

(2)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4、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需要系列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便获得关于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2)建设实践基地;。

(3)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

1.

自我评价。

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3.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4.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页,当前第。

1

1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必须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要求,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为此,每位综合实践课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充分利用区域内开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

3.提供若干综合实践活动备选主题,每位综合实践老师可在其中挑选一个主题或自选主题进行研究。

4.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5.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与学科课程一样对待,制定每个班级活动的计划,包括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另外劳动与技术课也要求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且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相应的教案。

四、各年级课程内容及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基于对这门课程要求的思考和课程对三方面内容的规定,课程实施初步安排如下:

3——6年级:周课时:2课时。

形式:主题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小型课题研究为主。活动侧重:留心周围的一切,善于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产生问题,转化成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参加社会实践,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尝试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学生自行搞好个人卫生,学会照顾自己,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遇到紧急事情会打求助电话;。

4、观察周围的社会,从生活中寻找疑问,产生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5、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尝试与小伙伴合作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结合我校实际,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选择其中一个课题:

主题一: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

主题二: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小小种植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

主题四:小小发明家(废纸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等)。

主题五: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等的利与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设定了三大主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希望通过这三大主题激发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重点:

针对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活动题目:

1.《走进汽车时代》。

2.《剪纸的艺术》。

3.《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二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对课程的深入研究一时难以出现明显的效果。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坚持推广四种课型等已有研究成果,加强微型活动的探索,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不断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的任务:

4、加强活动过程资料的积累,积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校本化开发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积累的关系,提高活动效果。

1、突出研究性学习,着力开发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有机生成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活动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2、重视劳动实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过去我们有的老师开发的剪纸等活动等也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培养了他们的制作能力。本学期我们可以继续依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利用现成的制作材料开展活动,进行专项的劳动技能训练。

3、加强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继续认真积累好过程性资料,具体包括:

九月份

1、制订计划(学校计划、年级计划)

2、综合实践活动听课活动

十月份:

1、9月份资料上传。

十一月份:

1、10月资料上传;

十二月份:

1、11月资料上传。

一月份:

1、12月资料上传

2、各年级过程性资料上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三

本学期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进行校本开发,努力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程中,能做到课题的选择从本地资源入手,从培养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全盘考虑,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期初开好工作计划会,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布置具体内容。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周四教研活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研讨课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综合实践集体备课活动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较好地提高了活动实效。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综合实践研讨学习活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将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紧密结合,制定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的总体方案,并引导各班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本土特色,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完成了以“走进田间地头,描绘家乡发展蓝图”为重要内容的三六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步完成了样稿。

1、开展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六年级各班将在活动中的成果以展板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高活动实效。

2、在三六年级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资料评比活动,进一步加强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四五年级中开展学生研究性小论文评比活动,如何建设家乡,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性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4、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手抄报评比活动,丰富了评价方式,积极合理地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责任人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努力探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机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2、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分类分层培养。为此,我们利用校内外包括师资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了多种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关心点,参加适合的项目。

3、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注重师生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状态。一再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次活动,不搞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以学生的真实体验、具体收获为目标,多角度,多层面的合理、客观地评价去学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课上设计多个专题,将教师的优秀活动方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活动过程图片等很多内容及时整理归类,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

2、组织教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过程资料评比活动,使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为教师和学生今后开展好各项活动,引好路。

3、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活动,使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得到肯定及推广、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四

本年段学生共264人,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设计。

1?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泛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以问题向学生质疑,学生通过操作来找出答案,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汇报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加以纠正和示范,学生练习巩固。

四、内容安排。

本学期主要以“海西平潭”为大主题,主要安排如下:。

2月期初对平潭资料搜集。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通过采访父母,亲朋等,了解平潭过去发生的故事。

3月平潭的历史。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搜集文字资料,通过采访父母,亲朋等,了解平潭过去发生的故事,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民间搜集旧照片,网络搜集图片等方式完成对平潭历史的研究。

4月研究平潭现状及未来。

学生主要通过走访附近的相关单位,实际考察了解,询问自己的亲朋好友,了解平潭的现状,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知识,对现状进行剖析,对未来提出大胆的猜想。

5月开展图片资料展。

将研究资料,图片等进行展览使周围同学都能对平潭有更深刻的了解。

6月期末汇总。

学生对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分类整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篇十五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设定了三大主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希望通过这三大主题激发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重点:

针对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活动题目:

1.《走进汽车时代》。

2.《剪纸的艺术》。

3.《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一、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方案。

二、活动目的。

为了让学生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寒假,让学生在寒假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受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探究”的体验成功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内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活动主题。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探究。

四、组织形式及注意事项。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也可以自主结队活动。

(二)注意事项。

1.各班主任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严格落实寒假社会实践。

活动方案。

结合各班级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收到积极、良好的社会效果。

2.参与实践的班级和个人,要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安全。不得让学生参加一些带有安全隐患的社会实践活动。

3.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方案内容及个人寒假活动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总结评比,评选出校级综合实践先进班级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结果记入班级考核。

五、选题参考。

1.阅读经典,以书为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用书籍点亮学生成长的道路。假期要求五六年级每位同学至少看2-3本有意义的书籍,1-4年级每位同学至少看1-2本有意义的书籍,并填写好“高泽小学寒假快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目应从县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中选取。

2.民俗搜集大比拼。查找过春节的习俗及变迁的资料,了解民间传统过年风俗(过小年、吃年夜饭、贴福字、拜年、串亲戚、元宵节等)。在实践中体会过年的气氛,感受中国年文化。(三至六年级)。

3.搜集。

春联。

我最棒。春节期间,各行各业、家家户户的。

对联。

精彩纷呈,让学生利用寒假开展搜集春联的活动,从而体验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至六年级)。

4.学做家务,感恩父母。安排一项家庭感恩行动,通过为父母、长辈做饭、洗衣、整理家务、打扫卫生,或为父母、长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写成。

日记。

开学后每班择优上交3~5篇(交电子文档)。(四至六年级)。

2

页,当前第。

2

1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