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论文(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55:14 页码:13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论文(实用13篇)
2023-11-12 14:55:14    小编:

总结是对自己的一种检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反馈。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二

今年是全国乡村旅游年。××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了××省乃至全国乡村游一颗闪亮的明珠。截止11月,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今年“20xx—××乡村游十大美景及十大景区”大型评选活动中,××景区以最高票位入选,并获得最佳影响奖。××在发展乡村游产业的时候,以环境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为背景,以特色为亮点,深度挖掘××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本土化的东西,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使该产业逐渐成为××旅游兴县的主导力量。

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要做大做强该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一是××具有资源优势。××是××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年均气温17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有全国罕见的无菌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九岭山海拔1794米,是赣西北最高点,从其南麓源出的北潦河南北两支流平行横贯全境,水资源四季充沛,且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高。二是生态产业链初具规模。优良的生态,造就了×ד中国椪柑之乡”和唯一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名。以无公害椪柑、绿色大米、珍稀白茶、早熟梨、油光板栗、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加工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上市前全部达到了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三是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是全省沼气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7000只,有数万农民从中受益,年节约薪材3万多立方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娃娃鱼保护,现已成功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xx年颁布了禁伐阔叶林的政府公告,近年来共关闭30多家粗放型的木竹加工企业;严令禁止在境内主干河流上游开工建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国内乡村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的经验说明,传统文化越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红火。因此,××注重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去,使得该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该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公元937年),迄今一千多年,诗词文化、青天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刘慎虚、高僧马祖道一,宋代诗僧释善友,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官况钟,清代著名词人舒梦兰,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境内座落千年古刹宝峰寺,是佛教禅宗“三大祖庭”之一,南天八祖马祖舍利归骨地,全国各地数百高僧在此修性传佛,享誉东南亚,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并在寺内兴建××佛学院。××是“中华诗词之乡”,乡乡有诗社,妇孺皆吟诗,被认为“踏遍山乡路,诗朋满××”。通过精心酝酿,科学规划,该县在乡村游的各条线路、各种产品中以不同形式铬入本县文化历史的东西,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一方面,该县发展旅游的大举措、大手笔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届班子以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旅游列入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领导相继外出到四川成都、湖南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对照典型,分析县情,召开千人大会进行部署和动员,把旅游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任务分工方案》、《风景旅游区“穿衣戴帽”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和《关于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该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风景区已形成了由况钟园林、宝峰、盘龙湖、骆家坪“四大景区”组成的百里风光带。景区有国家级景点93个,开发出漂流、户外拓展、滑草、野战、溜索、水上娱乐、农家乐等20多个项目,有山庄、宾馆40多家,床位3500余个,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观光娱乐、宗教朝觐、名人瞻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是全国著名的“漂流大县”,境内开发峡谷漂流点4个,有船只3000余只,同时,一支上千人的××漂流大军在全国20多个漂流点投资兴业。正是因为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旅游产业逐产翻番,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实现旅游投入10亿元,接待各类游客550万人次。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乡村游的大发展成为可能,并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品牌产品和主打产品。

在我县,虽然发展乡村游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基础,有发展乡村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县委、政府始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出××乡村游的特色和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游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兴县”的发展目标。一是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家乐”项目的发展,目前,中源乡、高湖、宝峰镇等乡镇已开发建设的“农家乐”示范点20多个,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种农家地、享农家乐、体验乡村风情民俗。二是丰富乡村游内容。来到××,不仅可以使游客享受到乡村田园风光,探访古村古建筑,还可以体验漂流、野战、滑草、看环球飞车表演,采野果、摘椪柑、观赏娃娃鱼、帐篷露营、篝火晚会、风昧烧烤等,乡村游与风光游、体验游相结合,相得益彰。三是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每年农历2月举办的马祖节,在宝峰寺举行,突出“禅宗祖庭”品牌,弘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教义;每年7月举办的漂流节,突出“娱乐天堂”品牌,打造“锦锈中华第一漂”;每年11月举办的椪柑节,举行采椪柑,垒椪柑、吃椪柑活动及比赛,丰富秋冬季××乡村游内容。由于××乡村游主题突出、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成为众多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选。

××××乡村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政府主导的强大支撑和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使得该县乡村游呈现出强劲发展地逼人态势,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景区竞争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该县将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支持乡村游发展,××乡村旅游,一定大有可为。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三

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中组部组织二局局长石军和多位从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全国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他表示,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很重要,是党在基层的代表。只要肯下功夫,善于发挥优势,就能找到用武之地;只要有崇高的价值追求,把个人目标与伟大事业融为一体,就能激发出特殊的意志力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我到村任职期间,村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建起了大棚、经济林,发展了新型农业,我们在节日期间举办多场有意义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制定了自己的村规民约,淳朴了村风民风……我为这些转变感到骄傲,同时更感受到未来发展的责任重大。目前,我村建设还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用心、用力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潮流中去。

吹响号角,做好政策“宣讲者”。在学懂弄通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做好乡村振兴的“宣讲者”。一方面,我们直接向村民讲解政策,首先就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实质;其次要变换宣讲方法,除乡村宣传栏、文化墙、宣传标语、大喇叭、手机短信等传统方式外,我们还必须要走村串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农村网络远程教育、微信等现代传播工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让乡村振兴战略讲得明、听得懂、可感知、有味道。另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外力,多方联系专业“宣讲员”到村宣讲,如通过新型农民学校、信仰讲堂、巡回宣讲团等,请专业的老师来村授课,为村民“充充电”。

多措并举,做好政策“践行者”。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践行者”。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分析村里的地域情况,调查村里的农业特点、气候条件和劳动人口,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做好农村新技术的引进,农村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并且积极配合村两委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广开销售渠道和途径,努力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把创新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农村工作中。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注重运用新时代“互联网+”

思维,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农村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真诚为民,做好村民“服务者”。我们平时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直接接触国计民生,更要做好百姓的“服务者”。想要更好地服务百姓,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情沟通,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句话说: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我们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畅聊谈心,建立民情访谈日志,倾听村民最真实的声音,帮助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如走访村内贫困户,分析他们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找准“贫根”,与村“两委”讨论制定帮扶计划,因户施策;走访村内种植户,帮助拟定土地流转合同,准备申请家庭农场材料,及时传达农业发展最新政策等,帮助种植户少走弯路,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走访留守家庭,在双休日开办“爱心课堂”,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放羊”的问题。要了解的村情民意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要一个骨头一个骨头地去啃,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去落实。

发有为,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附:

柿元村是国家20xx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9亩,水面800亩,林果地80亩。村辖13个村民小组,农户730户,2356人,现有贫困户24户33人,党员46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大棚蔬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种植大户8户,个体工商户11户,“双培双带”示范基地2个,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6080元。柿元村“两委”成员5人,扶贫工作队4人,大学生村官1人。村级活动场所面积255平方米,其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8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100平方米。近年来,柿元村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先进党支部、妇改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现实,让群众见到效益;着力抓典型示范,广泛吸纳创业人士回村创业,引领、带动、辐射产业发展,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助推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四

1、概念;。

2、模式:(1)btob;(2)btoc;(3)ctoc.

3、特点;。

(1)综合门户网站专业性不强,而且公众对网络安全缺乏信心;。

(2)我国网络信息化总体水平偏低,旅游网站内容极其简单;。

(3)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障碍;。

(4)缺乏复合型人才;。

(5)国际间的传统风俗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

(6)旅游网站建设质量偏低.

2、借助强大的产业资源基础,打造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航舰;。

3、加强政府规划指导与组织协调,得到相关法律保护,推动旅游网站建设;。

5、跨越传统旅游电子商务,实现集团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特色经营;。

6、加强旅游网站的自身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五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and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and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着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的讲解,应向游客介绍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力求深入和对比。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者和宗教实体应共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专业测评制度,以保障为讲解服务系统提供优质的天台山佛教文化专业导游人员。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牟光蓉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

[3]孙爱丽王曦: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100.

[4]周丽君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16(2).

[5]田俊迁: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中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4(5).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六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真正的发展并被市场所认可是最近10多年的事。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乡村风景、乡村习俗、乡村文化为载体的一种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型、娱乐性、度假性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该方式往往以农村老百姓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自驾游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苏州市乡村旅游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于本世纪初期,振兴于十一五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各级旅游及涉农部门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政府推动、农旅结合、村镇互动、农民参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喜人态势,走出了一条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互动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已成为苏州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是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区三城”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纽带,能起到很好的串联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品质化建设,从而助推文化旅游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建设。

2.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这为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3.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08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苏州成为承接世博效应最好的城市,旅游业三大指标远远超过预期。在这个高平台上如何突破,就需要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主线,实现古城旅游再提升、新城旅游再培育、乡村旅游再推进,推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升级、跨越发展。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升空间较大,潜力无限、前景广阔,随着人们追求自然、崇尚休闲意识的增强和散客时代的到来,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乡村旅游发展有序管理的几点要求。

1.要处理好规划引导与有序发展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给区县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投入大,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引领性的乡村旅游区点,特别是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旺山、永联等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的新路子。面对这样的良好态势,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完善,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发展、合理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同质化问题,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如何把项目转化成产品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包装。乡村旅游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以重视、甄别和遴选。任何一个旅游项目只有经过包装、转变为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健康长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认真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和建立项目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同质竞争,要做到仔仔细细深研究、扎扎实实抓策划、认认真真搞开发,努力以新项目创造新亮点。要把已经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抓紧编排和设计精品线路,进行有机串联,以新特色打造新品牌,以新品牌培育新优势,打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形成互补并进的经营格局,尽量延长旅游产业链,切实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高附加值。

3.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

当前,苏州市上下正全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其实质是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苏州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施行的省级乡村游标准正是苏州经验的推广,《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领企业及从业人员诚实守信服务起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语。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培育苏州旅游新优势的重中之重,是推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州乡村旅游建设,一方面符合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符合老百姓的致富诉求,因此苏州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文档为doc格式。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七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体育旅游定义、特征和分类入手,浅析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重点分析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因素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湖北省体育旅游的策略:(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3)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等,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因素策略。

1、体育旅游的内涵。

什么是体育旅游?目前,体育旅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体育旅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指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达到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与一般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具备的特征有:健康性、观赏性、文化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从体育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体育旅游分为参与性和费参与性两大类型。本研究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或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地作暂时性逗留,并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总和。

2、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几年来,湖北省体育旅游正在围绕长江、武当山、神农架等山水做文章,准备打造国内一些知名体育旅游品牌。目前,大三峡体育旅游圈正以宜昌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长江为主轴,走向国际市场,其清江闯滩、神农溪、九畹溪、杨家溪等特色各异的漂流项目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与旅游的成功契合,不仅在国内诸多城市推出旅游产品,而且已经迈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气概的体育项目。作为“特色旅游”的武当武术旅游近年来在武术市场开发中也凸显出商业价值,在第五届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期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4960多万元。神龙架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原始风味的旅游区域,目前具有原始森林穿越、野人训踪、高山滑雪、湿地观光、极限挑战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并且已经初步彰显了品牌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科考人员和大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体育旅游者。总体上来讲,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湖北省体育旅游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3、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因素。

3.1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资源缺乏认识。

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很少谈及体育旅游类别,对体育旅游的专论非常少,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同样,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中忽视体育类项目规划与布局。

3.2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有关体育旅游的概念来说清体育旅游到底是属于旅游产业,还是属于体育产业,或者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体。这样导致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思想上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甚至为了各自利益的分配而发生冲突;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化建设滞后,没有关于体育旅游经营的法规条例,这样使得湖北省各旅游景点在经营时无法可依,在经营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出现相互拆台现象。

3.3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

体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来自体育产业的内容,然而中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且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占70%以上(美国仅占30%),而体育服务业只占30%左右,结构严重不平衡。作为体育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之一的观赏娱乐业和竞技性体育产业所占份额太小,而且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也一直影响到体育旅游的市场化。我国的竞技体育由国家垄断经营,市场化不足。目前这种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在湖北省也同样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4、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起步较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有待完善。

各旅行社及大部分景区还在传统体育观念下运作,不注意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体育旅游没有专门研究,缺乏对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认识等问题。

4.2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赖形象的传播。体育旅游促销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向体育旅游消费者对本国或本地区及其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进而使其做出购买决策的行动。和,湖北省旅游局投入几百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与湖北省整个庞大体育旅游市场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4.3缺乏专门的旅游人才。

现代体育旅游对体育旅游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旅游导游的业务素质包括:一是具备水上救生员资格、野外活动指导资格、红十字紧急救护员资格、登山保护员资格,以确保旅游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二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三是具有进取、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以自身特点体现体育精神,展现体育魅力。体育旅游人才强调专业性,但进行体育旅游服务的人员往往缺乏体育旅游的专业知识,体育旅游市场也缺乏管理和运作人才,这也影响到对体育旅游市场的长远规划和管理。

5.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导游,这种专业人才不仅了解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具有开发和投资体育旅游市场的能力,即熟悉体育旅游市场的运作。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有助于我省体育旅游市场的投资与发展。建议在我省一些体育院校开设有关体育旅游的专业。

5.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交通工具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解湖北体育旅游项目,从而激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5.3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

湖北省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加速城市建设、改建和修建各种体育设施,大力申请举办各种国内外体育赛事不但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而且能提高国民体育意识,体育意识的提高将有助于大众体育热潮的掀起,从而促进体育旅游消费成为都市消费新时尚。

5.4对湖北体育旅游经营进行科学的时空策划。

体育旅游经营的空间策划是指对于开发各项体育休闲项目所在地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体育旅游空间的.选择要尽量远离污染、喧哗的大都市,构建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体育旅游经营的时间策划是开展体育旅游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不同的季节要安排和提供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要抓住时机,体育旅游很多业务多出现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期间,一旦错过或滞后,体育旅游市场随之消失。

5.5树立品牌、特色经营。

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强调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应该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而且这种特色应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品应善于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亦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进。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可将民族风情同民族传统体育结合起来,使体育旅游更具人文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体育旅游的队伍中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持久发展。

5.6联合促销战略。

联合促销战略就是要求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促销。这样既可以使不同旅游产品相互促进,增加旅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还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目的性要求。

6、结论。

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前景是比较光明的,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严峻的。发展体育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齐心协力。合作交流最为关键,任何的战略政策都必须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下才能够顺利实施。政府必须要承担起责任,在政策上提供优惠,能够引进大量投资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为湖北省体育旅游的腾飞铺好路。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5(28)。

[2]雷选沛,周家婷。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原则及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

[3]吴永芳。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韩鲁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5]井玲。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7。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九

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主要包含中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群众排球运动的发展。中国男排和女排代表着中国竞技排球的总体实力,众所周知,女排是国人的骄傲,80年代的五连冠和最近的三连冠足以体现了中国女排的实力,而且,在最新的世界排名中已经晋升到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队和古巴队。对于中国男排,还是年轻的队伍,所以在世界的排名并不明显,主要是男排的后备力量和女排相比较则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男排的发展缓慢。其次,中国群众排球的发展现状也是不太乐观。增强体质、提高大众普及程度和规模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排球运动主要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校园排球活动和包括事业单位、机关、部队、社区、农村等在内的城乡大众排球活动这两个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和排球形式多样性本应该是相符的。7月30日,中国排球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排球运动发展规划》,其中的“形势与现状”部分明确指出:“由于受到多种那个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排球运动的.开展不够普及,群众性排球运动基础还比较薄弱……”。这是中国排球运动职能管理部门根据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现实情况,对中国群众排球活动现状所做出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定性评价。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揭示的有关数据,1995年中国拥有排球场74313块、排球房22座,而篮球场426903块、篮球房1139座。篮球和排球的场地和场房比是5.7:1和5.1:1足以说明了中国群众排球活动的开展确实不容乐观。

2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2.1排球规则。

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这章程。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规则来体现。分析群众性排球运动的特点应该从规则入手,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与竞技排球不同的白身特点,以此让人们认识到群众性排球的内在魅力,体验到群众性排球运动带来的愉快。排球规则的制订使对排球有兴趣的群众望而却步。

2.2发展过于单一。

3.1改善排球规则。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把竞技排球的规则软式化才能更适合排球的普及,增加受众的人数,是人们改变对排球的态度,重拾信心。规则的软式化主要集中在球网、球场大小、规则等方面。

3.2与媒体联姻。

现代社会传媒的作用十分巨大。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广告等载体。当今世界,要成功的宣传某物或某事,如果没有传媒的大力宣传、配合和推波助澜,几乎都不可能成功或起轰动效应。所以,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应该及时而充分与媒体合作,充分发挥传媒的喉舌作用与功能,积极宣传报道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功能和游戏方法,让人们能一目了然地清楚排球运动的特殊性和大众性,使人们能够容易接受它、喜欢它。同时,由于排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间接的宣传了赞助企业,让人们对其有一个大概了解,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3.3加强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纵观商品经济中,任何一个新产品、新项目的推广普及,其中一定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的科技成分做支撑。如果没有雄厚的新兴科研力量作保证,只用老、旧成果,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产品都很难普及。排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排球运动[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汪焱.影响我国群众性排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3]汪焱.我国软式排球推广普及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社会学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3.

[4]邱勃.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软是排球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十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我们大学生村官要扮演好“文化启蒙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有知识、眼界宽、思路活的优势,主动作为、亲历亲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所建树。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反哺农村文化建设。大学生村官年轻有为、富有思想,可以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夯实和加固。

大学生村官要把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电商作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带头宣传和普及电商知识,搭建农户、农产品、电商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重点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商,掀起农民群众支持电商、发展电商的热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学生村官应在发挥传统媒体功能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新媒体,实现与民众广泛而深入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大力推行政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拓展农村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促使农村基层组织转变执[]政理念。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整合本地优势文化资源,扩大本地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借助当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拓宽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领域。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衔接功能,将文化活动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放大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转化,促进农村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条,借助农村手艺文化的原生态和创意,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形成文化支农、文化惠农、文化富农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物质支撑。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引导、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加快小康进程。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牢固树立“离乡土最近才有生命力、离农民最近才有亲和力、离农村最近才有感染力”的工作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在更多三农工作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十一

一、吉林省旅游人力资源背景及分析。

(一)吉林省人力资源总体规模。

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旅游产业的集中度就呈现出了一种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随着新世纪更多投资主体的积极进入,产业分散化日益明显,尤其是部分大型旅游企业,更是重新呈现出一种基于市场竞争的规模化发展趋势。

旅游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

按照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带动比例,就业每增加一个岗位就可以带动3-5个岗位,全社会就会增加43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就业岗位为5万人,-,旅游业就有50万新岗位增加。

就业岗位是86万多人。

在解决吉林省就业和再就业方面,旅游业就成了优势产业。

(二)未来吉林省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预测。

近年来,吉林省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平稳的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吉林省旅游业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比“一五”末期增长19145%。

预计未来几年,吉林省旅游人力资源需求将在以下方面发生改变:(1)年龄结构:年龄35岁以下约占80%,年龄在36至50岁的占18%左右。

(2)性别结构:男女比例将维持现状。

(3)知识结构:高学历的就业人员将有所提升,中专学历就业人员为22%左右,大专学历就业人员将约为45%,本科学历就业人员将约占25%,研究生以上学就业人员将约占8%。

(4)岗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将会保持10%和8%的速修逐步增长。

[1]。

二、吉林省旅游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总量供给不足,日益显露结构性矛盾。

关于接待游客数量,据调查结果显示:150人是一个直接从业人员一年接待的最大数量,到,从业人员的人数已增加到907万人、5240人次的接待游客量,单人年接待量达到578人,这个接待量高出国际标准三倍有余。

这体现出我省的从业人员人数存在着明显不足。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方面,我省旅游呈现四个特点:(1)具有敬业精神且接受过技能培训、或是接受过专业知识学习的从业人员供不应求。

(2)比较欠缺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如高级管理者、特级导游、策划师等。

(3)人数不多的是新型旅游人才,如旅游产品营销人才、旅游电子领域人才、旅游服务人才等。

(4)特别紧缺的是对旅游业国际惯例比较熟悉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旅游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不足,人才受教育程度不够。

旅游人力资源需进行基础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投入大量资金。

而现状是教育部门对此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稳、重视程度不够、在此方面投资较为有限等问题,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总需求和旅游业总体发展不相适应。

我省的状况亦如此。

(三)不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

现如今,我国旅游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健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建立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从业人员必须有旅游职业资格认证,权威部门认证不到位或者考核方面的体系过于老化,这种认证的影响力就达不到。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吉林省旅游也需要加强的方面,还要结合企业职工薪酬与业绩,否则,老旧的薪酬分配体系,不能理清员工的职位、资历、贡献、能力等要素的关系,按劳分配的机制不能形成,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将会严重挫伤。

(四)旅游人力资源岗前培训效果不佳。

首先在观念上,旅游企业员工自身没有对培训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上,多数员工不够重视,没有理解培训的真正含义。

其次,在培训目的上,培训目的性不强,注重形式主义,培训内容不切合现状且与员工需求不符。

再次,在培训方式上,培训手段不高明,目前培训员工更多的是在中国的大学或企业培训中心(学校),不像海外培训和在职培训更能让员工得以重视。

第四,在培训时间上,培训与工作时间冲突是培训员工措施上的主要矛盾。

第五,在师资问题上,专业称职的培训员较少,资金不雄厚。

以上等等原因都很大程度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解决吉林省人力资源若干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合理统筹,构建科学的`旅游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现阶段,吉林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政府应合理统筹,大力倡导建立科学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旅游人力资源工作机制,为吉林省旅游业营造鼓励、支持、帮助人员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新环境,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行业人力资源队伍,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旅游行业不断进步。

(二)高校优化教学模式,科学教学。

旅游人才系统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招生严格面试;(2)本科市场对接要实行“3+1”模式,专科、中专要实行“2+1”模式;(3)学校关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试行一些办法,可以解锁学历等各方面的限制。

(4)相关部门可以给学校自主招生的权限,但是学校必须掌握旅游环境新业态,可以根据学科进行自主命题,同等对待扩招生;(5)在旅游环境的这种新业态下,可以增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为重点,包括:一是制定岗位能力标准,二是以开发能力为本位,三是设置旅游品牌专业,四是精品旅游教材开发。

(三)由省政府牵头,联动各部门共同营造吉林省旅游人力资源和谐社会环境。

(4)对创业环境进行优化,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服务指导进行,在创新实践中鼓励和支持旅游人才积极大胆创业,激发旅游人才潜能,活跃旅游业市场。

[2]。

(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培养特级旅游人才。

(1)吉林省旅游企业应担负起为我省旅游业培养特级旅游人才的重任。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因此,良好的企业环境能够影响员工重视自身价值,不断学习进步,整体行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会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行业发展良性循环。

(2)建立能够推动市场和得到出资人认可的旅游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

其评价内容为职业经理人的资质,推进科学化、职业化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3)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引导旅游人才培养方向,依托各市旅游学院,开设旅游特级人才培训课程。

(4)政企联动,扩展一些合作培养项目,如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

总之,针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来说,只有长期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理念,并不断改进产品与服务,才能让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基于此,我们理应通过学习型组织建立起符合旅游企业要求的管理模式,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

[3]。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十二

摘要:连云港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三方面优势,即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最近几年,连云港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效,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区(点),开发设计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经过大力宣传,乡村旅游成为连云港市民熟悉并积极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类型,村民们也热情投入,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是指在既定风景名胜区以外的乡村地区(包括农、林、牧、渔业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为了推动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课题组于—对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课题组于5月在连云港市区发放并收回了1000份有效问卷,就乡村旅游设置了46个问题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205—11月对连云港市1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作为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对连云港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目前取得的成效做一论述。

1农村地域广阔,乡村景色多样截至末,连云港市下辖83个乡镇、1436个村,面积占连云港市的80%以上。农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平原、山地、丘陵、河湖、海洋、岛屿、滩涂等类型齐全,又由于连云港市属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所以连云港市乡村景观丰富多彩。

2乡村产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有乡村产业,而连云港市乡村产业门类齐全,这为连云港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迷人的农业风光和与之相关的农事活动是连云港市开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南云台林场、东海县李埝林场,灌南县、灌云县成片的林地等都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有利资源。连云港市所辖4县区有临海乡村,赣榆县宋口村、新浦区太平村、连云区连岛和高公岛等是发达的渔业基地,渔家独特的风情同样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初步建成的瘦肉型猪、蛋鸡、肉禽、食草家畜四大生产基地[1],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连云港市还有许多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这些既是旅游者参观、学习、休闲娱乐的对象,也是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3乡村文化独特乡村旅游的灵魂在于它的乡村性,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性的重要内涵,一个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相辅相成构成了当地韵味十足的乡土风情。连云港市乡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赣榆、东海、灌云、灌南乡村民风民俗有明显的差异,无论是语言、饮食习惯还是性格特征都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些历史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乡民的生产方式有机地融合,构成了连云港市多元的乡村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看点。

连云港市历史上民间文化发达,已经整理出来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海州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传说、海州湾渔民号子、跑马灯、淮海戏、童子戏、工鼓锣、赣榆大鼓、赣榆渔鼓、赣榆肘鼓子、汤沟酒酿造工艺、甜焖瓜制作工艺、柳编制作工艺、赣榆海祭、长诗《房四姐》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也使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更具地域特色,从而有利于其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1以农家独特田园风光为依托的农村风景观光游赣榆、东海的稻海麦浪,灌南、灌云黄色的油菜田、白花花的`棉田、成片的浅水藕,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典型的田园风光。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又可从事参与性较强的农事体验。

2以山区森林或乡村林海植被为依托的生态观光游如东海李埝林场、南云台林场、灌南幸福林海等,游客在此可以观野生树种,听鸟语,闻花香,赏流水,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3以成片花园、果园、茶园为依托的休闲采摘游以赏花摘果品茶、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采摘游,如连云港市郊云台乡、花果山乡等地,赣榆门河植物园、金山茶园、厉庄大樱桃园、东海黄川草莓种植基地、石梁河万亩葡萄园、灌云东王集乡万亩花卉园等。在此,游客可以赏花、买花、观果、摘果、采茶、品茶、园艺习作等,从而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

4“农家乐”、“渔家乐”型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的综合乡村游,农户根据当地及自身特色就可以发展。高公岛、连岛、赣榆、东海等临海乡村可以发展“渔家乐”,灌云、灌南临海虽是滩涂,也可以发展。游客吃住渔家,品尝当地特色海鲜,欣赏海上风光,游泳、钓鱼、赶海、拾贝和游戏(沙滩可以搞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滩涂可以搞摔跤、泥浴等活动)。

游客在此可以感受渔家风情,体验渔家生活。

5以乡村和渔村风土民情、人文古迹为依托的乡村民俗游连云港乡村文化丰富,可以深层挖掘、发展乡村旅游,如赣榆徐福老家金山镇、有跳跑马灯舞传统的东海南辰乡等,游客在此休闲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土民情。

6以现代高科技农业、渔业为依托的科普农业游以学习和增长知识为主题的科普农业、渔业旅游,在赣榆宋庄、海头、青口、柘汪镇等海产品养殖地可以发展高科技渔业科普游,灌南、灌云的现代农业园可以发展科普农业游。

7以赣榆宋口村为中心的新农村观光游赣榆县宋口村民集中居住在村里统一规划修建的新村中,独特的乡村景观,也能吸引人们来参观游览,游客可以在此欣赏新农村风貌,品味新农家生活。

8以乡村山地、河流、湖泊等资源为依托的健身娱乐游以爬山、漂流、荡舟、狩猎、拓展训练等项目为载体的运动健身型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游客的青睐,而锦屏刘顶狩猎场(猎物是鸡)、李埝林场拓展训练基地均属于这一类型。

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首先定位为连云港市城区居民,连云港市大部分居民具有进行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所以其市场需求较大。

1绝大多数居民具备在本市进行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由于乡村旅游距离近,逗留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所需花费和时间都有限,这使乡村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比较容易满足。据笔者在市区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5%的人因为“怕花钱”不去乡村旅游,15.3%的人因为“没有时间”才没有参与乡村旅游。从调查的结果看,连云港市82.8%的城市居民具备了参与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

2绝大多数居民有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观意愿问卷调查还显示,被调查者中73.5%的人认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愉悦,放松身心”和“暂时改变一下环境”,只有24%的人认为旅游的首要目的是“游览名山大川”,而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空间特质,完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这种需求,被调查者中89.5%的人表示,以后“会去”、“或可能会去”,这表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在本市就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3连云港市以外的客源市场也大有潜力连云港市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几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逐年增长,截至20,接待游客已经突破千万,这也是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客源。如果能够把乡村旅游经营出特色,吸引这些游客在连云港市游山玩水的同时,将连云港乡村旅游纳入旅游行程,这将是一个潜力十足的庞大市场。

近年来,连云市旅游部门在国家和省级旅游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贯彻落实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沿海风情、都市农业、环湖水乡、丘陵山区”的乡村旅游格局定位,从乡村旅游区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到乡村旅游的宣传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热情,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区(点)。

目前,连云港市共创建乡村旅游区(点)40多处,截止到2009年5月,有12家挂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列江苏省第五,苏北第一。到4月,连云港市已有14家乡村旅游区跻身江苏省二星级及以上行列,其中东海县青松岭森林公园、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赣榆厉庄镇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赣榆石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4家乡村旅游区被认定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这就使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点的发展起点比较高,有利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品牌的创建。

(二)开发设计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

连云港市旅游局联合有关乡镇(区)推出7条乡村旅游线路,2009年又推出踏青赏花游、草莓采摘游、南云台樱桃采摘游、谢湖樱桃采摘游、葡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乡村民俗游、现代农业体验游和海滨渔家乐9条乡村旅游线路。20在2009年基础上又增加了石桥苹果采摘游、新农村科技超市游、云台水生花卉观赏游,使乡村旅游线路多达12条,为游客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多重选择。

(三)乡村旅游点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客增加。

乡村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普遍兴起的旅游类型,为了让连云港市居民更多了解乡村旅游,从而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连云港市旅游局联合乡镇(区)从起连续3年举办了乡村旅游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8%的人知道连云港有乡村旅游节,自20到2009年春天,有乡村游经历的人占62%,其中很多人有两次以上的乡村旅游经历。据连云港市旅游局统计,2009年全市乡村旅游区(点)共接待游客近1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

(四)乡民经营乡村旅游的热情高,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据旅游局统计,2009年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40%。课题组实地考察也发现乡民对经营乡村旅游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调查中发现,经营乡村旅游的各地农户、渔民经济收益各不相同,如赣榆谢湖樱桃种植户从乡村旅游中获益最多,他们通过收取门票和高于市场价对游客出售有机樱桃,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尽管各地收益有较大差异,但经营乡村旅游的乡民从乡村旅游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有收益。

三、结语。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也使农民、渔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对连云港市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篇十三

摘要: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

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

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

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

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

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

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

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

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

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

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年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

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

经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

据统计,2009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

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

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

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

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

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

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

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22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