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3:39:13 页码:12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汇总12篇)
2023-11-10 13:39:13    小编:储XY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充满期待。如何准确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或不喜欢?2.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启发。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一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及至黄州,苏轼开始置田地,真正务农起来。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11__年,返往常州,久卧病床。7月28日,这颗星星陨落了,享年64岁。耳畔想起苏子诗“我生如飞蓬······”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二

之所以《读苏东坡传》,是源于高中语文老师。她极力推崇这本书来看。当时的我,心里正沉醉于李白奇特浪漫的想象中,而对于苏东坡的了解知之甚少,所知道也只不过是学习参考书上介绍的那样: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至于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几经贬谪,更觉得不值一提。中国古代历史上凡是稍有名气的诗人,哪一个不是官场失意。上有屈原开诗人之先河,末有龚自珍秉诗人之意志(虽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所以,对于苏东坡,也只不过觉得他又是一个“不得志的诗人”,并未太多关注。

虽然对于苏东坡不太感冒,但却极喜欢他写的诗词散文。从他的诗词之中透露出的豪气与洒脱,旷达与乐观,是不同于李白的潇洒不羁甚至于是狂妄自负。现如今有了时间,就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而其中,首推便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一个人的传记,自然从他的少年甚至于是幼年开始。幼年的苏轼,聪明伶俐,从小便显露出正直勇敢的心性。在他母亲教他《后汉书》时,正讲到一个忠贞廉洁之士范滂,小东坡就问母亲若是将来做范滂这样的人,她会高兴吗,母亲说,你若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他的母亲吗。除此之外,苏富有多方面的兴趣,大自然也不例外。后来在赤壁赋中,亦发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通透的哲学思想,我想,与他小时候就对多方面事物的兴趣密不可分。

青年的苏东坡,意气风发,年轻有为。二十岁时成为进士。在丁忧之后,正式踏入官场。几经沉浮,多遭贬谪。人生起起落落,除却正常人该有的苦闷失意、惆怅难抒,他亦有着苦中作乐、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留下大量篇章诗词的同时,也留下了不俗的政绩,这对于一个经常处于贬谪的仕途之人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

也许,林老对于苏东坡的描写有些夸大。对于经常被贬谪之人,当时的世人对他的评价真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吗?推崇、仰慕,禁令之下仍旧读其诗篇。我却不这样认为,除了那些有识之士以及苏的至交好友之外,世人恐怕躲避为多。世人没有那么开明,苏东坡也没有名气大到那种程度,更何况,当时的信息流通如此不便,冤屈与否,世人又从何处所知呢?书中如此描写,可见林老对于苏东坡的喜爱。

我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世人的圆滑投机、趋名逐利,身处人生低谷,却又不失洒脱,乐观旷达。安于享受人生,遵于内心坚守。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仰慕于他的一颗赤忱的“赤子之心”,心灵像天真的小孩,永远不失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国家的'奉献。至始至终,都一如既往,可爱可亲。尽管他的政敌一直在陷害他的道路上乐此不彼,待他身登高位,一时风头无两时,他也没有睚眦必报。那时的苏东坡,早已看透官场,更是知道了内心想要追求的东西,多次请求辞官。但他的政敌却不想放过他,弹劾他,陷害他。皇太后死后,苏东坡失去了庇护,遭遇贬谪,后遇赦北归,最终殒于常州。

苏东坡让人津津乐道,还有他与挚友,弟澈的书信往来,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与佛印,与黄庭坚,与文与可……一些啼笑皆非的轶事,一些令人沉重却不失乐观的话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旷达豪迈,热爱生活,遵于内心的美好心性。

苏东坡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贬到哪吃到哪,喜欢喝酒,自己也会钻研做菜和酿酒,有关于吃方面的诗词也是不少。

儒、释、道三家学说都有精通了悟之处,这构成了他这个人完整的思想体系。入仕之心,向禅之心,自由之心,这些苏东坡都拥有过。苏东坡同样热衷于养生。在弟澈的引导下,练习瑜伽术,同样也对炼丹术特别有兴味。是不是觉得惊讶,但是这就是苏东坡,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伟人和凡人。

羡慕苏东坡,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成为他那样的人吧。他的思想,他的处世态度,他的学富五车,他的聪慧明智。没有一样是我可以去拥有的。生活在世上,有太多的羁绊,不可能放纵自己,随心所欲。而我要做的,是修炼自己,使自己达到一个心中理想的状态。

我想,最恰当来概括苏东坡一生的莫过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生多遭苦难,却又不肯低头,向着理想之处,勇往直前,最后甘于平淡,始终忠于内心。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三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四

我原以为,苏东坡,只是一个文学家,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我不懂,我不懂这个名扬宇宙的文学家,还有着别样传奇的人生轨迹,有着无数顶让他光照日月的“帽子”,有着乐观旷达的胸襟情怀……。我更不知道,这个名叫苏东坡的人会让我如此痴迷,并会如此撞击我的内心进而滋养着我的灵魂。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需再讲述苏东坡,我也不敢也无能再讲述苏东坡。既然是《苏东坡传读后感》,那就选一个关于“生命”的视点,用我的拙劣文字写一写我读后的感受吧。我想,小而精要的感受总比大而无当的空谈来得实在吧。

(一)一言胜惊雷,铸就人格魂――生命的命格。

读《苏东坡传》,往往会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一句小小的话,总会蕴含着生命的力量,闪耀着人格的魅力,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与深深的回味。

在第三章《童年与青年》部分,苏轼与母亲读《范滂传》的故事深深地感召着我,令我为这个世界上有着这样一对母子而惊叹、欣慰、震撼!

面对范滂的主动赴祸、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面对范滂母亲的“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的舍身取义,当时只有六岁的苏轼没有说:“范滂真傻,干嘛主动赴死?蝼蚁尚且贪生呢?”他竟然问其母亲:“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壮怀激烈的提问。这个问题隐隐地流淌着少年苏轼的情怀与高义,隐隐地向世人昭示着其光耀宇宙的人格与魅力。这不得不令我等折服与汗颜。更令我们钦佩的是他的母亲!面对少年苏轼如此要命的提问,他母亲不是说:“儿子,你能这样说妈妈很开心,但是你不能死啊,你死了妈妈怎么办?”而是做了一个举世皆惊的回答:“你若能作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范母的回答真可谓是一个生命的教育。她让我们明白了何为道德教育,何为思想工作,何为潜移默化,何为以身作则。好的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在无声无色间不自觉地注入人的灵魂,让生命贮满了鲜嫩的汁水,增添了盎然的生意,涂抹了青春的诗意,只待有朝一日,绽放花蕾,吐露芬芳。东坡这一生,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不论顺境还是逆境,总能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高贵,我想这与他母亲在他儿时的灵魂中贮藏的铮铮铁骨、从容淡定是难舍难分的吧。

这是《苏东坡传》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人活着,要有命格!

(二)小小枝头鸟,大大百姓情――生命的平等。

《苏东坡传》里还记载了一个关于苏轼母亲“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东坡杂记》中的《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d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他带给我深深地思索:当日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见一妇人对着亲人坟墓哭泣。夫子细探究竟,皆因苛政横行,难以聊生,妇人一家只得避于山中,以避苛政之害,以致公公、丈夫、儿子相继被老虎咬死。但即便如此,妇人还是不愿离开此地,只因此地无苛政。“苛政猛于虎”震撼人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对立。对这种生命状态的思考,文学的描写并不少,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而苏轼母亲爱鸟的故事却引发我们去思考人与动物的生命关系。我们可曾想过鸟儿筑巢高枝,它那幼小的子女会遭遇蛇鼠的威害?可鸟儿为何依然筑巢高枝?那是因为它想躲避人类之伤害。如此说来,人对鸟类而言,又何尝不猛于蛇鼠?可又有几人思索过这样的问题?文中“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不正说明人类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吗?时至今日,人类虐杀动物的行径又何曾熄灭?在这种情境下,苏轼母亲对鸟类生命的爱护就显得极为罕见极为崇高了!生命平等,哪怕卑微如蚁,我们亦当爱之。而母亲的这种行为又深深地影响着苏轼一生对生命的态度――尤其是他身为官员时对百姓的态度。

身为朝廷官员的他,同百姓们生活在一起,是快活自在的。他时常触景生情地抒发内心感怀。虽任命为太守,却丝毫不摆架子,站在百姓的`立场,一心为民。只要百姓有难,他定会出手相救,关怀备致。不仅没有以权谋私,反而全身心为民谋福。元v四年,他在杭州出任太守。拥有50万人口的杭州城,竟然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于是,他就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了一家公立医院,三年医治了一千个病人。他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用水问题,特邀专家,测量运河高度,建水闸,在余杭门外开运河,修理淡水输水管,彻底改善了百姓用水。他还为西湖修建了苏堤、三潭印月,让杭州变得繁荣。

他是真正的百姓之友,他是真正的百姓之舟。他用他的为民之情给世代为官者树立了一座丰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是《苏东坡传》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平等,是呵护,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生命的领悟。

他明白,贬谪之路,似是磨难之路,实乃飞升之路。

于是,他欣然地拿起笔,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十个响彻云霄,与天地日月同寿的大字。

读《苏东坡传》,我了解了苏轼,我走进了苏轼的心灵。我知道了:

苏东坡,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更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苏东坡,是一个用一颗积极向上、乐观、平常的心,去面对生活,去享受生活,享受帮助别人的幸福的人。

苏东坡,具有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的伟人。

《苏东坡传》的启发实在太多,太多。我只能用我的笔,从这个微小的通道进入,一抒己见。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五

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这篇文章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未尝着墨过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抒发情感真挚朴实。其中有由今昔对比产生的不尽感慨,却又不失达观自适;亦有抒发自己对自然的讴歌,并产生了‘与造物者游’的超凡情结。

细细研读,发现苏子进行过多次比较:变化与永恒,武略与文才,生存与死亡,并辅以佳句:‘盈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美好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酿造了苏子神仙般的谪居生活。

结语: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于躯壳之中的形式——但苏子认为那不尽然。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苏子在他的心灵识见中产生了混合的人生观——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六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是苏东坡,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这一生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入朝为官之时,正逢王安石变法,因在新法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之后,因作诗讪谤朝廷,被人构陷入狱,称为“乌台诗案”。在他的仕途中,有多少小人因为内心的嫉妒与政治上的愚昧,不惜一切手段打压他,一次次贬谪,一次次远离,他离政治、离中原越来越远,有多少人为他伤心苦闷,但他却不以为意地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是这般洒脱自然,仿佛世间一切都无足挂齿。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由。

苏东坡这一生亲历五朝,为官44年,3次被贬,分别被贬至黄州、潮州、澹州。他没有因贬官而否定自己,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依旧牵挂百姓,心系人民。这些功名利禄、迫害算得了什么呢?他的眼中只有天下苍生,那贬谪又怎能影响苏东坡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他过去的生活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人的一生就像一幅心电图,有起有落,这代表着你的成功与失败。如果是一条直线,那么你已经死了。同样,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应向苏东坡一样,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以正当的方式去调整心态。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就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这种人将一事无成。与其郁郁寡欢,不如乐观豁达。同时,我们也应充分利用好拥有的学习条件,不断充实自己。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我们的野心时,我们就应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七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八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

诗词。

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九

苏轼和林语堂,这两个闪耀文坛的名字放在一起,想不熠熠生辉都难。恰巧这两位文学家又都是我钟爱的大家,所以读《苏东坡传》就有了“读一本书,晓两大家”这样绝对划算的感觉。看苏轼的生平,和林语堂对话,在时空隧道中来来回回。

读完这本书,从对苏诗的喜爱到对苏轼的了解,再读苏诗,就有了更深的感受。断断续续下来,边读边忘,用了半年多才读完。掩卷之余,一个相对完整的苏轼的形象模糊且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我眼里,苏轼既是凡人亦非凡人。他有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更有常人没有的文学造诣,居高望远。。

苏轼的艺术成就广泛,令人称叹。我们熟知的诗词歌赋自不必说,书法绘画方面他也颇有造诣。“崇尚自然”这种创作或审美的趋向,是苏轼一贯的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他为文,不饰雕琢,纯自天然,任情资性,洋洋大观。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貌。苏轼曾言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他的辞章,诗句中,我们所阅读和体察到的恰恰是他的这种浑然天成的'特质。苏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最早提出“文人画”,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主张,画不应着意于形似,而应注重寓意,表意,用意传情。其笔底的盘绕扭曲的奇石怪树就是他内心复杂情感,抑郁感慨的真实写照。他是把他内心的情感意象化了,那磐郁屈曲的笔线构筑起的石头与树木,其实已不是客观现实中的顽石与树木,而是被苏轼人格化了的,给予了其自身命历与精神象征的树木与顽石。所以,那形象距离客观物像虽越来越远,但离内心却越来越近了。在书法上,他的态度与诗画是一脉相承的。他在《评草书》中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是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曾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除此之外,他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最让我敬佩的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在杭州发生了旱灾和饥疫的时候,就请求朝廷减去杭州上供物品的1/3,用以救济灾民。他自己也拿出一些钱供救济灾民之用。杭州经历旱涝灾害之后,苏轼深感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当时,西湖已经严重淤塞.苏轼招募民工,共用了20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造六座石拱桥。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诗词上的成就展示了他文学的才华,政绩的英明彰显了他人格的高大。而苏东坡的伟大却不仅仅体现在这两方面。他最吸引人的是他人格的完整,性格的本真。苏东坡的一生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因为他可以驾驭自己心灵。他钦慕屈原、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提倡“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在他身遭贬谪,处境危艰时,又能以佛、老思想作为其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和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解脱的精神支柱,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遭贬谪、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苏轼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建立在对祖国、对江山、对人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心灵。这是他几经洗炼之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人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就是苏东坡。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就是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留给我太多的遐想和深思。而林语堂的笔力也让人意犹未尽。读完全书,有读完《红楼梦》的感觉,竟迫不及待地想再读一遍,相信,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十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十一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来,也没一句怨言。我为我的进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变得乐观和旷达。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初中篇十二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